“黄神”、“治都总摄”道教法印考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赵振华、王木铎

2013-07-23 19:12:09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道教法印。 

一、“黄神”印 

“黄神”一词,始见于先秦、多见于两汉文献,指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云:“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①班固《幽通赋》云:“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应劭曰:“黄,黄帝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黄神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谶文,以胸臆为对也。”②黄帝为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郑玄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③ 

道教以“黄神”为具备无限法力之神,将“黄神”之形象、文辞雕刻入印,随身佩带守护其身,辟邪降魔,消灾解厄,或称之为厌胜印。《抱朴子》云:“或问:‘为道者多在山林,山林多虎狼之害也,何以辟之!’抱朴子曰:‘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行见新虎迹,以印顺印之,虎即去;以印逆印之,虎即还;带此印以行山林,亦不畏虎狼也。不但只辟虎狼,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福祸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④且举例说,道士以“黄神越章”封泥掷潭降大鼋为民除害的故事。 

近年王育成编著《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为集大成的著作,收录黄神类印章22方⑤,印面文字少则2字,多则5字。其中为“黄神”者4方:刘喜海《长安获古编》卷上著录泥印1方,郭裕之《续齐鲁古封印攥》封泥1方,西北大学历史系藏红陶印1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印1方。印章形体较小,使用通行文字,这是汉代道教法印特点。著者对印章详加考证后认为,“法印实物资料都是铜印,还没有发现铜以外的材料,一部份封泥虽被人们称之为泥印或陶印,但其实都是块形的封简用的钤压印文的封泥,并非法印实物本身。这一特征是在沿袭古代官印用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洛阳发现的这枚红陶印,通体作卧虎形,昂首短项,张口露齿,凹腰鼓臀,腹钻透孔,长2.7厘米、宽1.4厘米、高1.8厘米。底外鼓,略近长方形,面有阳文隶书“黄神”,周饰窄边,下部略残。这是我们首次见到的立体雕刻的黄神印形象,从雕刻风格和书法字体上看,这是件东汉时期的遗物。 

汉代巫风大畅,鬼道盛行,影响人民生活。洛阳为当时的国都,或领风气之先。“黄神”为“太平道”、“五斗米道”的道徒所尊信,道教将民间崇拜信仰的神祇纳入法印的印文,用其神威号令神人。这枚外形与汉代石刻“天禄”、“辟邪”类似的“黄神”印是早期道士护身和施法之宝物,对研究道教历史文化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黄神”、“治都总摄”道教法印考

    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赵振华、王木铎

    2013-07-23 19:12:09

    |
    “黄神”、“治都总摄”道教法印考
    |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道教法印。 

    一、“黄神”印 

    “黄神”一词,始见于先秦、多见于两汉文献,指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云:“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①班固《幽通赋》云:“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应劭曰:“黄,黄帝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黄神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谶文,以胸臆为对也。”②黄帝为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郑玄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③ 

    道教以“黄神”为具备无限法力之神,将“黄神”之形象、文辞雕刻入印,随身佩带守护其身,辟邪降魔,消灾解厄,或称之为厌胜印。《抱朴子》云:“或问:‘为道者多在山林,山林多虎狼之害也,何以辟之!’抱朴子曰:‘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行见新虎迹,以印顺印之,虎即去;以印逆印之,虎即还;带此印以行山林,亦不畏虎狼也。不但只辟虎狼,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福祸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④且举例说,道士以“黄神越章”封泥掷潭降大鼋为民除害的故事。 

    近年王育成编著《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为集大成的著作,收录黄神类印章22方⑤,印面文字少则2字,多则5字。其中为“黄神”者4方:刘喜海《长安获古编》卷上著录泥印1方,郭裕之《续齐鲁古封印攥》封泥1方,西北大学历史系藏红陶印1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印1方。印章形体较小,使用通行文字,这是汉代道教法印特点。著者对印章详加考证后认为,“法印实物资料都是铜印,还没有发现铜以外的材料,一部份封泥虽被人们称之为泥印或陶印,但其实都是块形的封简用的钤压印文的封泥,并非法印实物本身。这一特征是在沿袭古代官印用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洛阳发现的这枚红陶印,通体作卧虎形,昂首短项,张口露齿,凹腰鼓臀,腹钻透孔,长2.7厘米、宽1.4厘米、高1.8厘米。底外鼓,略近长方形,面有阳文隶书“黄神”,周饰窄边,下部略残。这是我们首次见到的立体雕刻的黄神印形象,从雕刻风格和书法字体上看,这是件东汉时期的遗物。 

    汉代巫风大畅,鬼道盛行,影响人民生活。洛阳为当时的国都,或领风气之先。“黄神”为“太平道”、“五斗米道”的道徒所尊信,道教将民间崇拜信仰的神祇纳入法印的印文,用其神威号令神人。这枚外形与汉代石刻“天禄”、“辟邪”类似的“黄神”印是早期道士护身和施法之宝物,对研究道教历史文化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