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户县重阳宫(3)

网络 张宝林

2011-07-08 16:05:17

4、“涝水绕宫”。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兴盛之至,涝河龙君西来,曾分涝水绕重阳宫。据《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载:1279年,元真人王志谨主持开挖渠道,引涝河水经宫东、北,西折注入甘水。使沿途“连延二十余里,穿林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区凡数十区,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这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

5、重阳宫庙会。

历史上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重阳祖师所立的重阳宫庙会,也是祖庵古镇的古会,俗称“上九会”。庙会祭祀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重阳宫正门大开,道士、居士忙于其间,四方民众前来烧香许愿,放鞭炮还愿者络绎不绝。伴之古镇春节锣鼓会,元宵节灯市、灯会,亲友拜年会等热闹异常,盛会空前,一直流传到今。

(四)盛世重阳宫

新中国建立后,重阳宫作为道教古宫观,得到保护与修复。特别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重阳宫得到较大规模的修复,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与旅游胜地。

建国后,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县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建成重阳宫祖庵碑林;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宫殿,并改建耳门;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一座;1997年,香港青松观主持侯宝垣大师捐资援建新重阳殿与钟鼓二楼;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经”碑石立于山门左侧。

今日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常住道士十多人,又有一批居士。终日香火繁盛,游人如织,呈现一派复兴繁荣景象。

“文革”期间,重阳宫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产队劳动,“老君殿”被拆除,重阳墓遭毁,宫观备受冷落。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国家转入了改革开放发展复兴的新时期,经济腾飞,中华崛起,百家争鸣,和谐社会,这座古老宫观亦得到复兴,重放异彩。

今日之重阳宫,位处秦岺北麓,座落于甘水之畔,依托祖庵古镇,南望终南毓秀,“望仙坪”突兀奇峻,甘水明珠“甘峪水库”雄坝碧水,汇入古都滋润春色;东有佛教圣地“草堂寺”;西邻道教宗圣天下第一福地之楼观台。交通便利,户祖路连接东西,重阳路贯通南北,西安—户县—祖庵(重阳宫)—楼观台旅游专线业已开通,是一日游的较佳选择。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笔者为撰写此文,三访重阳宫,领略感悟到:重阳宫不是一般的观赏旅游景点,而是历史文化的沉淀,道教文化的精华。步入重阳宫,面对碑林,给人以肃穆厚重、茹古涵今之感。

1、古朴典雅的山门。

飞檐翘角仿古式的山门,正中镶挂着碑拓的元昭文馆大学士、高僧溥光榜书“重阳宫”几个苍劲大字的匾额。“胜地立宫挹终南秀气,澄源开派弘道教真传”一副楹联,为周至书法家杨隆山撰书。耳门楣书“正心”、“诚意”。老子的“道德经”巨碑竖于门前左侧。整个山门给人以古朴、典雅、凝重之感。步入山门,青砖便道,草花铺地,钟鼓二楼对峙,掩映于苍松古柏之间。晨钟暮鼓,似闻“天籁之音”、“和谐之声”。

2、姊妹黄杨。

院中明代正统年间培植的两株小叶黄杨并生,一大一小,枝叶交错,大的树高2米,冠幅7米,已生长600余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两株形同姐妹,互相依偎,与古树名木“百日红”交相辉映,笑迎客人。

3、重阳宝殿。

雄伟辉煌的重阳殿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是重阳宫的最大殿宇。手扶玉栏,登石阶而上,中间镶嵌的玉雕盘龙,栩栩如生。青龙头顶雕道家标志“太极图”。登高仰望,“重阳宝殿”牌匾横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额竖重楼之上。两副楹联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祖庭八百载神明诞瑞乃奥区”、“一瓢满饮甘河水,七朵祥开大海莲”。进了大殿,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闵智亭所撰“正阳祖纯阳师 燕国海蟾是叔主 与和公玉蟾 李公灵阳 筑庵悟道 功成道备 去东海之滨 丘刘谭中寻得马 结金莲法眷 广开阐化 甘水仙源流长远;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当诚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气 心明性见 更建功立德 济贫拔苦行方便 记与物无私 先人后已 祖庭教法永传铭”一幅长联顶天立地,跃然入目。
这几幅楹联函盖了重阳祖师在此修真悟道,创立“全真”与东渡蓬莱,收“七真”,立教会,为“全真”事业奔走呼号终生的业绩,以及“道衍全真”的承继关系。

举首注目,仰瞻祖师,正襟危坐,面南而王。乃文乃武,乃神乃圣,俨然一代帝君。与碑石“重阳祖师之图”那慈眉慧眼,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长须垂胸,羽扇纶巾,衣袂飘动,仙风道骨的模样比较联想,顿生肃敬之心。笔者曾以《王重阳》为题赋诗曰:

生逢乱世弃功名,酹酒狂歌若害疯。

脱俗修真立教义,入世布道济苍生。

蓬莱东渡传七子,祖庭恢宏大道兴。

一代宗师乘鹤去,游客如织重阳宫。

4、重阳祖师墓。

重阳墓区包括古银杏树、祖师“脚印石”、白云灵祠、重阳纪念塔等,属祭祀纪念之所在。

重阳墓。自金大定十二年(1172),丹阳等搬祖师遗蜕安葬于师庵故地,至今已800余年。“文化革命”中,墓穴遭毁,1998年复修一新。座北面南,青砖墓冢,花草环绕。墓门刻一联曰:“九转神丹就;一灵真性存”。墓右前侧为古银杏树,左前侧置“脚印石”与新建的“王重阳纪念塔”;正前是复建的“白云灵祠”为拜谒祭祀之所。

古银杏树。相传为丹阳真人在为师守墓期间亲手所植,距今亦有800余年,人称千年银杏树。银杏树高约10丈,身阔数围,粗壮干枝笔直向上,四面伸展,尤显苍老遒劲;冠幅绿荫亩余。树身空心中曾生长出一棵柏树,故人们又称“千年银抱柏”。可以说这株古银杏树是千年道观兴衰的历史见证,是重阳宫的标志。在上个世纪的“文革”期间,这株弥足珍贵的古树无人管护,曾因村民环树堆围玉米秆而被顽童玩火遭焚。今已被保护于重阳宫围墙之内,挺立于重阳墓侧。近几年,这株古树又发新枝,结果实。

祖师脚印石。今置于墓左前侧。石高约2米,宽约1米,纭纹清晰、形状奇异,人称“祖师脚印石”。相传重阳祖师在“刘蒋庵”修行传道期间,常往楼观“说经台”听老子讲经悟道,一次听经归途,一沙粒落入鞋内,祖师归,脱鞋倾倒于庵前,岂知此沙粒日见生长,祖师初未在意。不经年,却长成一块巨石。一日,祖师端祥这个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岂能容尔孽獐狂长。边说边踏了巨石一脚,至此此石再未增长,而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为什么沙粒会长成巨石?是因王重阳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脚汗“灵气”,便狂长为巨石,故人们又称此石为“祖师脚汗石”。这虽是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而此石今在,脚印清晰。

5、古建筑与历史遗迹。

今之重阳宫,除保存的珍贵文物元及历代碑石外,还留存着幸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与历史遗迹。

元代鼎盛时期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现仅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的“灵官殿”、“祖师殿”(现改为“七真殿”)。重要遗迹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香炉上铭刻着“北极宫”三字,这就是附近人称“重阳宫”为“北极宫”的缘由。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这些元代石刻浮雕,精妙绝伦,留存极少。

“活死人墓”遗址。在距今重阳宫东北2里的成道宫村(金元时称南时村)原“重阳成道宫”遗址内。“活死人墓”是当年重阳祖师修炼成道之处,经过简单修葺的“活死人墓”,穿过陋旧的堂厅,里面仙境洞开。不大的庭院,祖师当年亲植的海棠婆娑起舞,树荫下立着“活死人墓”的木牌,一座砖砌的碑龛下面是地宫。

“遇仙桥”遗迹。在今之重阳宫北约10里之甘河村。桥为宋、金时期在甘水上所建三孔石拱桥。相传王重阳48岁那年,在此遇钟、吕二仙点化,而离家修道,创立全真教,终成正果。此桥遗存至今,桥梁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桥洞之间有石雕龙头。相传其中一个为龙王小儿子,龙头下有一小龟口咬龙须;另一个龙头有玉兔卧于其下。人云:人人都从此桥过,不知玉兔那边卧。今游人站立桥上,浮想联翩,超然若仙。

昔日之重阳宫,经历了兴盛辉煌,风雨沧桑近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古迹,值得后人珍惜。今日重阳宫,欣逢和谐盛世,在保护、修复与扩展中,作为道教文化圣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与文化人。来日之重阳宫,其主持者介绍了重阳宫修复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立足于集文物保护、宗教活动、园林旅游、环境保护为一体,力求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实施。设想是:殿宇复修仍为明清宫殿式风格,按道教规制,于中轴线布排殿宇。单体建筑继承元代高台式建筑风格,彰显祖师的神圣品格,以满足海内外道教信徒来祖庭朝拜的心愿。

殿宇两侧分别为碑林观赏区、祖师祭祀区、蓬莱仙园区。另外设建道教养生斋、重阳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道众生活区、办公接待区等几大区域。整个景区,筑以山石水景,小桥、竹影、曲径通幽;松涛古柏,掩映殿宇;奇花异草,蓬莱仙境。使人移步换景,触景生情,以感悟道教“尊道贵德”、“慈爱和同”、“崇尚自然”的文化内涵与人性魅力,领会全真道教文化理念,恢复昔日重阳宫殿宇宏伟;“茂林修竹阴翳于其上,清泉白石秀萃于其中;诚神明诞瑞之奥区,国家民众祈福之圣地”的终南胜境,使道教“天下祖庭”再现辉煌。

(作者注:此文在撰写过程中,承蒙祖庵镇政府、重阳宫大力支持与赵孟谦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陕西西安户县重阳宫(3)

    网络 张宝林

    2011-07-08 16:05:17

    |
    陕西西安户县重阳宫(3)
    |

    4、“涝水绕宫”。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兴盛之至,涝河龙君西来,曾分涝水绕重阳宫。据《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载:1279年,元真人王志谨主持开挖渠道,引涝河水经宫东、北,西折注入甘水。使沿途“连延二十余里,穿林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区凡数十区,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这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

    5、重阳宫庙会。

    历史上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重阳祖师所立的重阳宫庙会,也是祖庵古镇的古会,俗称“上九会”。庙会祭祀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重阳宫正门大开,道士、居士忙于其间,四方民众前来烧香许愿,放鞭炮还愿者络绎不绝。伴之古镇春节锣鼓会,元宵节灯市、灯会,亲友拜年会等热闹异常,盛会空前,一直流传到今。

    (四)盛世重阳宫

    新中国建立后,重阳宫作为道教古宫观,得到保护与修复。特别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重阳宫得到较大规模的修复,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与旅游胜地。

    建国后,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县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建成重阳宫祖庵碑林;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宫殿,并改建耳门;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一座;1997年,香港青松观主持侯宝垣大师捐资援建新重阳殿与钟鼓二楼;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经”碑石立于山门左侧。

    今日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常住道士十多人,又有一批居士。终日香火繁盛,游人如织,呈现一派复兴繁荣景象。

    “文革”期间,重阳宫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产队劳动,“老君殿”被拆除,重阳墓遭毁,宫观备受冷落。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国家转入了改革开放发展复兴的新时期,经济腾飞,中华崛起,百家争鸣,和谐社会,这座古老宫观亦得到复兴,重放异彩。

    今日之重阳宫,位处秦岺北麓,座落于甘水之畔,依托祖庵古镇,南望终南毓秀,“望仙坪”突兀奇峻,甘水明珠“甘峪水库”雄坝碧水,汇入古都滋润春色;东有佛教圣地“草堂寺”;西邻道教宗圣天下第一福地之楼观台。交通便利,户祖路连接东西,重阳路贯通南北,西安—户县—祖庵(重阳宫)—楼观台旅游专线业已开通,是一日游的较佳选择。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笔者为撰写此文,三访重阳宫,领略感悟到:重阳宫不是一般的观赏旅游景点,而是历史文化的沉淀,道教文化的精华。步入重阳宫,面对碑林,给人以肃穆厚重、茹古涵今之感。

    1、古朴典雅的山门。

    飞檐翘角仿古式的山门,正中镶挂着碑拓的元昭文馆大学士、高僧溥光榜书“重阳宫”几个苍劲大字的匾额。“胜地立宫挹终南秀气,澄源开派弘道教真传”一副楹联,为周至书法家杨隆山撰书。耳门楣书“正心”、“诚意”。老子的“道德经”巨碑竖于门前左侧。整个山门给人以古朴、典雅、凝重之感。步入山门,青砖便道,草花铺地,钟鼓二楼对峙,掩映于苍松古柏之间。晨钟暮鼓,似闻“天籁之音”、“和谐之声”。

    2、姊妹黄杨。

    院中明代正统年间培植的两株小叶黄杨并生,一大一小,枝叶交错,大的树高2米,冠幅7米,已生长600余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两株形同姐妹,互相依偎,与古树名木“百日红”交相辉映,笑迎客人。

    3、重阳宝殿。

    雄伟辉煌的重阳殿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是重阳宫的最大殿宇。手扶玉栏,登石阶而上,中间镶嵌的玉雕盘龙,栩栩如生。青龙头顶雕道家标志“太极图”。登高仰望,“重阳宝殿”牌匾横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额竖重楼之上。两副楹联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祖庭八百载神明诞瑞乃奥区”、“一瓢满饮甘河水,七朵祥开大海莲”。进了大殿,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闵智亭所撰“正阳祖纯阳师 燕国海蟾是叔主 与和公玉蟾 李公灵阳 筑庵悟道 功成道备 去东海之滨 丘刘谭中寻得马 结金莲法眷 广开阐化 甘水仙源流长远;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当诚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气 心明性见 更建功立德 济贫拔苦行方便 记与物无私 先人后已 祖庭教法永传铭”一幅长联顶天立地,跃然入目。
    这几幅楹联函盖了重阳祖师在此修真悟道,创立“全真”与东渡蓬莱,收“七真”,立教会,为“全真”事业奔走呼号终生的业绩,以及“道衍全真”的承继关系。

    举首注目,仰瞻祖师,正襟危坐,面南而王。乃文乃武,乃神乃圣,俨然一代帝君。与碑石“重阳祖师之图”那慈眉慧眼,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长须垂胸,羽扇纶巾,衣袂飘动,仙风道骨的模样比较联想,顿生肃敬之心。笔者曾以《王重阳》为题赋诗曰:

    生逢乱世弃功名,酹酒狂歌若害疯。

    脱俗修真立教义,入世布道济苍生。

    蓬莱东渡传七子,祖庭恢宏大道兴。

    一代宗师乘鹤去,游客如织重阳宫。

    4、重阳祖师墓。

    重阳墓区包括古银杏树、祖师“脚印石”、白云灵祠、重阳纪念塔等,属祭祀纪念之所在。

    重阳墓。自金大定十二年(1172),丹阳等搬祖师遗蜕安葬于师庵故地,至今已800余年。“文化革命”中,墓穴遭毁,1998年复修一新。座北面南,青砖墓冢,花草环绕。墓门刻一联曰:“九转神丹就;一灵真性存”。墓右前侧为古银杏树,左前侧置“脚印石”与新建的“王重阳纪念塔”;正前是复建的“白云灵祠”为拜谒祭祀之所。

    古银杏树。相传为丹阳真人在为师守墓期间亲手所植,距今亦有800余年,人称千年银杏树。银杏树高约10丈,身阔数围,粗壮干枝笔直向上,四面伸展,尤显苍老遒劲;冠幅绿荫亩余。树身空心中曾生长出一棵柏树,故人们又称“千年银抱柏”。可以说这株古银杏树是千年道观兴衰的历史见证,是重阳宫的标志。在上个世纪的“文革”期间,这株弥足珍贵的古树无人管护,曾因村民环树堆围玉米秆而被顽童玩火遭焚。今已被保护于重阳宫围墙之内,挺立于重阳墓侧。近几年,这株古树又发新枝,结果实。

    祖师脚印石。今置于墓左前侧。石高约2米,宽约1米,纭纹清晰、形状奇异,人称“祖师脚印石”。相传重阳祖师在“刘蒋庵”修行传道期间,常往楼观“说经台”听老子讲经悟道,一次听经归途,一沙粒落入鞋内,祖师归,脱鞋倾倒于庵前,岂知此沙粒日见生长,祖师初未在意。不经年,却长成一块巨石。一日,祖师端祥这个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岂能容尔孽獐狂长。边说边踏了巨石一脚,至此此石再未增长,而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为什么沙粒会长成巨石?是因王重阳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脚汗“灵气”,便狂长为巨石,故人们又称此石为“祖师脚汗石”。这虽是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而此石今在,脚印清晰。

    5、古建筑与历史遗迹。

    今之重阳宫,除保存的珍贵文物元及历代碑石外,还留存着幸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与历史遗迹。

    元代鼎盛时期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现仅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的“灵官殿”、“祖师殿”(现改为“七真殿”)。重要遗迹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香炉上铭刻着“北极宫”三字,这就是附近人称“重阳宫”为“北极宫”的缘由。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这些元代石刻浮雕,精妙绝伦,留存极少。

    “活死人墓”遗址。在距今重阳宫东北2里的成道宫村(金元时称南时村)原“重阳成道宫”遗址内。“活死人墓”是当年重阳祖师修炼成道之处,经过简单修葺的“活死人墓”,穿过陋旧的堂厅,里面仙境洞开。不大的庭院,祖师当年亲植的海棠婆娑起舞,树荫下立着“活死人墓”的木牌,一座砖砌的碑龛下面是地宫。

    “遇仙桥”遗迹。在今之重阳宫北约10里之甘河村。桥为宋、金时期在甘水上所建三孔石拱桥。相传王重阳48岁那年,在此遇钟、吕二仙点化,而离家修道,创立全真教,终成正果。此桥遗存至今,桥梁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桥洞之间有石雕龙头。相传其中一个为龙王小儿子,龙头下有一小龟口咬龙须;另一个龙头有玉兔卧于其下。人云:人人都从此桥过,不知玉兔那边卧。今游人站立桥上,浮想联翩,超然若仙。

    昔日之重阳宫,经历了兴盛辉煌,风雨沧桑近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古迹,值得后人珍惜。今日重阳宫,欣逢和谐盛世,在保护、修复与扩展中,作为道教文化圣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与文化人。来日之重阳宫,其主持者介绍了重阳宫修复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立足于集文物保护、宗教活动、园林旅游、环境保护为一体,力求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实施。设想是:殿宇复修仍为明清宫殿式风格,按道教规制,于中轴线布排殿宇。单体建筑继承元代高台式建筑风格,彰显祖师的神圣品格,以满足海内外道教信徒来祖庭朝拜的心愿。

    殿宇两侧分别为碑林观赏区、祖师祭祀区、蓬莱仙园区。另外设建道教养生斋、重阳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道众生活区、办公接待区等几大区域。整个景区,筑以山石水景,小桥、竹影、曲径通幽;松涛古柏,掩映殿宇;奇花异草,蓬莱仙境。使人移步换景,触景生情,以感悟道教“尊道贵德”、“慈爱和同”、“崇尚自然”的文化内涵与人性魅力,领会全真道教文化理念,恢复昔日重阳宫殿宇宏伟;“茂林修竹阴翳于其上,清泉白石秀萃于其中;诚神明诞瑞之奥区,国家民众祈福之圣地”的终南胜境,使道教“天下祖庭”再现辉煌。

    (作者注:此文在撰写过程中,承蒙祖庵镇政府、重阳宫大力支持与赵孟谦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