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宣真派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1-12-16 13:51:15

道教宣真派又称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并未收录宣真派,故而宣真派只能算是道教正统门墙外的一个支流。

宣真派由北京朝廷中御用乐舞生所创立,乐舞生是乐生和舞生的统称,是为帝王每年祭祀天地神祇及宗庙社稷时,演奏乐章、表演歌舞的享受朝廷俸禄的御用人员。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乐舞生供职于神乐观,隶属太常寺,与道录司没有关联。宣真派的道观中处于首领地位的是北京天坛的神乐观(神乐署),由于神乐署与道录司不相互隶属,所以宣真派道观都不归当时道教的最高管理机构道录司管理,与其他的道教宫观也没有任何宗教事务方面的联系。

神乐观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明成祖迁都北京时,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神乐观改称神乐所,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改称为神乐署。设置官居正六品的署正一人,从八品的左右署丞各一人,还有正八品的协律郎五人,下面有乐生舞生近500人。神乐署院内的太和殿,康熙十二年(1673年)改名凝禧殿。五间大殿后面有七间小殿。另外,署内还设有奉祀堂、掌乐堂、协律堂、教师房、伶伦堂、穆佾所和收藏乐生冠服的库房23间,设施齐全,是一个培养宫廷乐舞生的学校。

宣真派

明清期间,神乐观(神乐署)所管辖的庙宇,一般来说均无香火,而且乐生与舞生平素不穿道装,也不诵习道教的科仪经卷,所掌乐章主要是明成祖时所整理制定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这些乐舞生,既不属于儒生,也不属于艺人,他们靠皇室供给的俸禄维持生计,负责一切皇家祭祀的乐舞礼仪,这些祭祀包括:冬至祭圜丘坛;夏至祭方泽坛;春祭先农坛、帝王庙;春分祭朝日坛;秋分祭夕月坛;秋丁祭国子监、文庙;春秋二祭,即祭太庙、祭社稷坛。因而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更像是皇室雇佣的公务员而非教士。

根据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珍闻与轶事志》记载,当年白云观刘之维监院即自称是乐舞生的后代,并说清代乐舞生“宣真派”的庙宇多在北京南城,如药王庙、城隍庙、三官庙、帝庙、火神庙、崇真观、白衣庵。原来在天坛外围墙西南隅曾有八处,清亡后,在1914年被责令迁徙。新中国成立前,在此外正阳门瓮城中的两座小庙:东为真武庙,西为关帝庙,为乐舞生主持,有香火,其中关帝庙的住持便是刘之维的师父。

宣真派道人因为不着道袍、不读道教经律、不吃斋饭、并且能够娶妻生子,也不居住在道观中,而是与普通市民一样在市井中居住,因而被称作“伙居道人”,(由于宣真派不守道教的清规戒律因而这个词后来被用来讽刺那些不守戒律的道人)。

宣真派缘起于明朝,是随着天坛神乐观的建立而产生的,同时也随着天坛神乐署的衰败而消亡,到了1949年后,由于祭祀制度的彻底消失,典礼音乐也与宣真派一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在经历了1900年以来百余年的破坏之后,天坛神乐署已经破败不堪,所余建筑不多,仅有部分主体建筑得以保留。

2002年北京市政府设立“3.3亿文物抢险修缮计划”将天坛神乐署列名其间,迁出署内所有居民,开始重建神乐署的工程,到2004年9月20日神乐署重建工程正式竣工。

目前天坛神乐署作为古代音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馆中陈列展示了神乐署历史、乐律、词曲、琴瑟、鼓和埙笙等乐器、中和韶乐、舞蹈服饰等,其中的展品均可以实际演奏,并且辟有盲文解说词。

(本文根据《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宣真派词条和幽云子的网上资料整理)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道教蓬莱派
下一篇:武当白衣派
|

道教宣真派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1-12-16 13:51:15

|
道教宣真派
|

道教宣真派又称乐舞生,自称为道教正一派的信徒,因为崇拜真武大帝而被称为“宣真派”,但《诸真宗派总簿》中并未收录宣真派,故而宣真派只能算是道教正统门墙外的一个支流。

宣真派由北京朝廷中御用乐舞生所创立,乐舞生是乐生和舞生的统称,是为帝王每年祭祀天地神祇及宗庙社稷时,演奏乐章、表演歌舞的享受朝廷俸禄的御用人员。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乐舞生供职于神乐观,隶属太常寺,与道录司没有关联。宣真派的道观中处于首领地位的是北京天坛的神乐观(神乐署),由于神乐署与道录司不相互隶属,所以宣真派道观都不归当时道教的最高管理机构道录司管理,与其他的道教宫观也没有任何宗教事务方面的联系。

神乐观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明成祖迁都北京时,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神乐观改称神乐所,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改称为神乐署。设置官居正六品的署正一人,从八品的左右署丞各一人,还有正八品的协律郎五人,下面有乐生舞生近500人。神乐署院内的太和殿,康熙十二年(1673年)改名凝禧殿。五间大殿后面有七间小殿。另外,署内还设有奉祀堂、掌乐堂、协律堂、教师房、伶伦堂、穆佾所和收藏乐生冠服的库房23间,设施齐全,是一个培养宫廷乐舞生的学校。

宣真派

明清期间,神乐观(神乐署)所管辖的庙宇,一般来说均无香火,而且乐生与舞生平素不穿道装,也不诵习道教的科仪经卷,所掌乐章主要是明成祖时所整理制定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这些乐舞生,既不属于儒生,也不属于艺人,他们靠皇室供给的俸禄维持生计,负责一切皇家祭祀的乐舞礼仪,这些祭祀包括:冬至祭圜丘坛;夏至祭方泽坛;春祭先农坛、帝王庙;春分祭朝日坛;秋分祭夕月坛;秋丁祭国子监、文庙;春秋二祭,即祭太庙、祭社稷坛。因而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更像是皇室雇佣的公务员而非教士。

根据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珍闻与轶事志》记载,当年白云观刘之维监院即自称是乐舞生的后代,并说清代乐舞生“宣真派”的庙宇多在北京南城,如药王庙、城隍庙、三官庙、帝庙、火神庙、崇真观、白衣庵。原来在天坛外围墙西南隅曾有八处,清亡后,在1914年被责令迁徙。新中国成立前,在此外正阳门瓮城中的两座小庙:东为真武庙,西为关帝庙,为乐舞生主持,有香火,其中关帝庙的住持便是刘之维的师父。

宣真派道人因为不着道袍、不读道教经律、不吃斋饭、并且能够娶妻生子,也不居住在道观中,而是与普通市民一样在市井中居住,因而被称作“伙居道人”,(由于宣真派不守道教的清规戒律因而这个词后来被用来讽刺那些不守戒律的道人)。

宣真派缘起于明朝,是随着天坛神乐观的建立而产生的,同时也随着天坛神乐署的衰败而消亡,到了1949年后,由于祭祀制度的彻底消失,典礼音乐也与宣真派一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在经历了1900年以来百余年的破坏之后,天坛神乐署已经破败不堪,所余建筑不多,仅有部分主体建筑得以保留。

2002年北京市政府设立“3.3亿文物抢险修缮计划”将天坛神乐署列名其间,迁出署内所有居民,开始重建神乐署的工程,到2004年9月20日神乐署重建工程正式竣工。

目前天坛神乐署作为古代音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馆中陈列展示了神乐署历史、乐律、词曲、琴瑟、鼓和埙笙等乐器、中和韶乐、舞蹈服饰等,其中的展品均可以实际演奏,并且辟有盲文解说词。

(本文根据《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宣真派词条和幽云子的网上资料整理)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