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7-25 19:01:00

宫观:太昊陵  地址:河南省淮阳县 邮编:466700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简要介绍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笔题词留念。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等构成的主景区,以及附属景点:独秀园(原剪枝公园)、碑林、西四观、岳忠武祠、同根园、博物馆等几部分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布局

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历史沿革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顺六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公元1576年(万历四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庙建筑

渡善桥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午朝门

过桥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道仪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先天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太极门广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7-25 19:01:00

    |
    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
    |

    宫观:太昊陵  地址:河南省淮阳县 邮编:466700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简要介绍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笔题词留念。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等构成的主景区,以及附属景点:独秀园(原剪枝公园)、碑林、西四观、岳忠武祠、同根园、博物馆等几部分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布局

    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历史沿革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顺六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公元1576年(万历四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庙建筑

    渡善桥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午朝门

    过桥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道仪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先天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太极门广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