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民宗局创新 “三化”场所建设管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国民族宗教网 张孝方

2015-08-13 10:09:27

道教之音江苏讯    江苏省无锡市民宗局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宗教场所走注重质量、注重管理、注重特色、注重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宗教场所转变场所建设理念,摒弃以前数量上贪多、规模上贪大、功能上求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近年来,该局结合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星级场所认定等工作,创新推进宗教场所特色化、生态化、人文化建设,引导全市宗教活动场所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了场所管理水平,形成了无锡市宗教场所建设管理的品牌特色。今年4月,《中国宗教》(第185期)推广了我局《宗教活动场所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经验做法。

一是推进宗教场所特色化建设,展示个性。该局在推进宗教场所特色化建设管理中,突出建筑特色。无锡在新建、改建、扩建、重建宗教场所过程中,注重使其风格与无锡地域文化特色相适应、相融合。因此有乡村风情的胡埭基督教堂,也有青砖黛瓦、水乡风味的太平禅院;有现代色彩十足的新区国际礼拜堂,也有传统风格颇浓的三里桥天主教堂;有高大敞亮的江阴悟空寺,也有台湾特色的宜兴大觉寺。突出活动特色。无锡市宗教界注重加强教风建设,通过规范日常宗教仪式、提升宗教活动质量,来传播宗教文化、展示宗教仪轨、陶冶宗教感情,不断增强宗教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成性寺“三月三”庙会、惠山寺的八庙朝东岳活动、水仙道院三月初七庙会等,已成为当地民间习俗;佛教除夕夜迎新撞钟祈福法会、伊斯兰教开斋节、天主教复活节、基督教圣诞节庆祝纪念礼拜等,都成为信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禅寺的水陆法会、大觉寺的素食文化节等活动,影响日益扩大。突出管理特色。无锡市宗教界以“平安”、“和谐”、“模范”、“星级”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场所管理新模式,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自我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取得了一批创新创优成果。如开原寺的信息化管理、中山路基督教堂的“一堂多用”先进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在财务、卫生、档案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创新的举措值得推广。

二是推进场所生态化建设,促进和谐。该局在推进宗教场所生态化建设管理过程中,注重建筑生态化。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程序的意见》,明确宗教活动场所和管理组织者尽到遵守城乡规划、保护环境的职责,最大限度减少场所建设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注重修缮、保护宗教古建筑,配合城市景观建设,将场所建筑与周围园林风景区、城市景观、农村自然风光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比如,南禅寺和南水仙庙,三山道院,开原寺、广福寺和恢复重建的惠山寺等,都营造了清净、雅致、优美的环境和亮点。注重环境生态化。在内部环境建设上,建立和落实香烛明火、消防安全、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把美化场所环境与对宗教活动场所的依法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外部环境建设上,场所设有完备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清运系统;保护场所周边的水资源,科学处理生活污水,有条件的接入市政排污管网;提倡广种树木花草实施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佛、道教场所引导信众游客燃三柱环保清香,倡导鲜花供果。同时,推进“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改善场所人文、生态环境。注重活动生态化。江阴市民宗局在江南弥陀村举行主题为“提倡理性信仰、倡导植物放生”的启动仪式,动员信教群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科学放生理念;市基督教界多次举办“低碳环保、爱心助人”义卖等特色活动;道教界注重传授养生技法,切实发挥了宗教活动的“正能量”。注重教育生态化。我市宗教界作为一支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无锡多次荣获“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推进场所人文化建设,提高品位。该局在推进宗教场所人文化建设管理过程中,挖掘场所文化内涵。引导宗教活动场所立足本教实际,充分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结合讲经论道,用宗教语言作出符合传统文化观念、符合时代进步意义的新阐释,鼓励广大信教群众追求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发挥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心理慰藉、稳定情绪等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研究和发掘融入宗教中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饮食、文学、哲学、医学的优秀成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场所文化载体。倡导各宗教活动场所根据宗教仪轨和自身实际,开展“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祥符禅寺、南禅寺、三山道院、中山路基督教堂等场所活动开展特色明显,亮点纷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经常举办艺术书画展、摄影展、纪念品展、音乐会等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场所文化内涵,浓厚场所文化氛围。做好场所文化传承。市道教协会制定《无锡道教音乐十年保护规划(2014-2023)》,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道教音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开放道教音乐馆,成为收藏、研究、展示、交流、传承无锡道乐的基地。惠山寺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无锡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推进无锡地方佛教文化研究。祥符禅寺启动佛教图书馆工程建设。南禅寺实施“三室两厅”(寺史室、图书室、档案室、楠木厅、多功能展示厅)建设。在中山路基督教堂成立“金陵协和神学院实习基地”。在宗教慈善文化传承方面,全市先后建立“无锡仁济佛教慈善基金会”、“宜兴慧林寺慈善爱心基金会”、“滨湖区横山慈善基金会”3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推动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迈向一个更高阶段。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江苏省无锡市民宗局创新 “三化”场所建设管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国民族宗教网 张孝方

2015-08-13 10:09:27

|
江苏省无锡市民宗局创新 “三化”场所建设管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

道教之音江苏讯    江苏省无锡市民宗局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宗教场所走注重质量、注重管理、注重特色、注重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宗教场所转变场所建设理念,摒弃以前数量上贪多、规模上贪大、功能上求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近年来,该局结合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星级场所认定等工作,创新推进宗教场所特色化、生态化、人文化建设,引导全市宗教活动场所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了场所管理水平,形成了无锡市宗教场所建设管理的品牌特色。今年4月,《中国宗教》(第185期)推广了我局《宗教活动场所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经验做法。

一是推进宗教场所特色化建设,展示个性。该局在推进宗教场所特色化建设管理中,突出建筑特色。无锡在新建、改建、扩建、重建宗教场所过程中,注重使其风格与无锡地域文化特色相适应、相融合。因此有乡村风情的胡埭基督教堂,也有青砖黛瓦、水乡风味的太平禅院;有现代色彩十足的新区国际礼拜堂,也有传统风格颇浓的三里桥天主教堂;有高大敞亮的江阴悟空寺,也有台湾特色的宜兴大觉寺。突出活动特色。无锡市宗教界注重加强教风建设,通过规范日常宗教仪式、提升宗教活动质量,来传播宗教文化、展示宗教仪轨、陶冶宗教感情,不断增强宗教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成性寺“三月三”庙会、惠山寺的八庙朝东岳活动、水仙道院三月初七庙会等,已成为当地民间习俗;佛教除夕夜迎新撞钟祈福法会、伊斯兰教开斋节、天主教复活节、基督教圣诞节庆祝纪念礼拜等,都成为信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禅寺的水陆法会、大觉寺的素食文化节等活动,影响日益扩大。突出管理特色。无锡市宗教界以“平安”、“和谐”、“模范”、“星级”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场所管理新模式,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自我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取得了一批创新创优成果。如开原寺的信息化管理、中山路基督教堂的“一堂多用”先进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在财务、卫生、档案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创新的举措值得推广。

二是推进场所生态化建设,促进和谐。该局在推进宗教场所生态化建设管理过程中,注重建筑生态化。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程序的意见》,明确宗教活动场所和管理组织者尽到遵守城乡规划、保护环境的职责,最大限度减少场所建设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注重修缮、保护宗教古建筑,配合城市景观建设,将场所建筑与周围园林风景区、城市景观、农村自然风光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比如,南禅寺和南水仙庙,三山道院,开原寺、广福寺和恢复重建的惠山寺等,都营造了清净、雅致、优美的环境和亮点。注重环境生态化。在内部环境建设上,建立和落实香烛明火、消防安全、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把美化场所环境与对宗教活动场所的依法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在外部环境建设上,场所设有完备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清运系统;保护场所周边的水资源,科学处理生活污水,有条件的接入市政排污管网;提倡广种树木花草实施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佛、道教场所引导信众游客燃三柱环保清香,倡导鲜花供果。同时,推进“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改善场所人文、生态环境。注重活动生态化。江阴市民宗局在江南弥陀村举行主题为“提倡理性信仰、倡导植物放生”的启动仪式,动员信教群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科学放生理念;市基督教界多次举办“低碳环保、爱心助人”义卖等特色活动;道教界注重传授养生技法,切实发挥了宗教活动的“正能量”。注重教育生态化。我市宗教界作为一支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无锡多次荣获“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推进场所人文化建设,提高品位。该局在推进宗教场所人文化建设管理过程中,挖掘场所文化内涵。引导宗教活动场所立足本教实际,充分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结合讲经论道,用宗教语言作出符合传统文化观念、符合时代进步意义的新阐释,鼓励广大信教群众追求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发挥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心理慰藉、稳定情绪等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研究和发掘融入宗教中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饮食、文学、哲学、医学的优秀成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场所文化载体。倡导各宗教活动场所根据宗教仪轨和自身实际,开展“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祥符禅寺、南禅寺、三山道院、中山路基督教堂等场所活动开展特色明显,亮点纷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经常举办艺术书画展、摄影展、纪念品展、音乐会等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场所文化内涵,浓厚场所文化氛围。做好场所文化传承。市道教协会制定《无锡道教音乐十年保护规划(2014-2023)》,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道教音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开放道教音乐馆,成为收藏、研究、展示、交流、传承无锡道乐的基地。惠山寺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无锡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推进无锡地方佛教文化研究。祥符禅寺启动佛教图书馆工程建设。南禅寺实施“三室两厅”(寺史室、图书室、档案室、楠木厅、多功能展示厅)建设。在中山路基督教堂成立“金陵协和神学院实习基地”。在宗教慈善文化传承方面,全市先后建立“无锡仁济佛教慈善基金会”、“宜兴慧林寺慈善爱心基金会”、“滨湖区横山慈善基金会”3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推动宗教公益慈善事业迈向一个更高阶段。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