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林道长:略谈道教在当代的发展

道教之音 佚名

2017-05-11 20:55:00

张凤林道长:略谈道教在当代的发展

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宗教如何在新时期发挥自身作用的问题。关于宗教在新时期发展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就是坚持中国化方向。我以为,对于本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的道教而言,适应时代应该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改革自强”。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想。

一、以古观今:在改革中求发展

纵观道教的发展历史,在每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关头,无不通过改革或调整自身的教理教义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甚至在行将没落之时获得新生。

北魏时期,寇谦之祖师面对当时道教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革新举措,首先强调以“礼度为首”,以契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对内则整顿组织,加强科律,对不合时宜的戒律及仪范进行增减修订。经过一番改革,天师道焕然一新。而王重阳祖师在创立全真教时,既继承了道教的传统思想,又革故鼎新,吸收心性学说,提出了“本来真性号金丹”的主张,以修炼为核心,倡导功行兼备,从而发展出新的道教理论,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反观近代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而道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危机意识和改革自强意识没有普遍树立起来,道教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探索,因而一度彷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骤减。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道教的发展壮大,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自强革新,唯此,道教才能应对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以更好地谋求发展。

二、古道新风:道教思想在当代的阐释

千百年来,道教思想源源不断地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在当代,如何将道教的精神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是我们道教界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各宗教“要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充分挖掘道教教义思想中益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淳化社会风气的内容,使之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与道合一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提倡像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处下而不争的包容与谦让精神;树立以清心寡欲面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诱惑的行为准则;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社会理想境界。

三、古今同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道教文化弘扬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道教历来主张修道者先修德,以德为尚。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德向善”思想。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首先要求修道者要爱国,“上坛齐举步虚声,祝国迎祥竭寸诚”。诚信以立身、居敬以持其志、友善地对待他人,也都是道教历来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层面的倡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道教崇尚如鲲鹏翱翔于天地般的自由精神,和万物与我为一的众生平等理念。《太平经》中对社会公正问题多有阐述。而历代祖师高道对道教教团的建设和规范,又无不体现了“遵规守纪”的法治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层面的规划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而道教一贯将和谐视为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希望老百姓能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应该在当今时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很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目前道教的发展相对滞后,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颁布一些规章制度、组织几次会议、建设几所道教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要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掌握。因此,探索道教教义思想体系的当代建构,以及大力培养道教人才,应是我们道教界的当务之急。

《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让我们遵循大道之理,以契合当今时代的方式,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强本固基,济世利人。

(本文依据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主论坛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演讲稿整理,图片来自秦楚网)

了解更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张凤林道长:略谈道教在当代的发展

道教之音 佚名

2017-05-11 20:55:00

|
张凤林道长:略谈道教在当代的发展
|

张凤林道长:略谈道教在当代的发展

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宗教如何在新时期发挥自身作用的问题。关于宗教在新时期发展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就是坚持中国化方向。我以为,对于本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的道教而言,适应时代应该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改革自强”。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想。

一、以古观今:在改革中求发展

纵观道教的发展历史,在每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关头,无不通过改革或调整自身的教理教义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甚至在行将没落之时获得新生。

北魏时期,寇谦之祖师面对当时道教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革新举措,首先强调以“礼度为首”,以契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对内则整顿组织,加强科律,对不合时宜的戒律及仪范进行增减修订。经过一番改革,天师道焕然一新。而王重阳祖师在创立全真教时,既继承了道教的传统思想,又革故鼎新,吸收心性学说,提出了“本来真性号金丹”的主张,以修炼为核心,倡导功行兼备,从而发展出新的道教理论,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反观近代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而道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危机意识和改革自强意识没有普遍树立起来,道教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探索,因而一度彷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骤减。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道教的发展壮大,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自强革新,唯此,道教才能应对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以更好地谋求发展。

二、古道新风:道教思想在当代的阐释

千百年来,道教思想源源不断地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在当代,如何将道教的精神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是我们道教界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各宗教“要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充分挖掘道教教义思想中益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淳化社会风气的内容,使之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与道合一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提倡像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处下而不争的包容与谦让精神;树立以清心寡欲面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诱惑的行为准则;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社会理想境界。

三、古今同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道教文化弘扬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道教历来主张修道者先修德,以德为尚。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德向善”思想。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首先要求修道者要爱国,“上坛齐举步虚声,祝国迎祥竭寸诚”。诚信以立身、居敬以持其志、友善地对待他人,也都是道教历来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层面的倡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道教崇尚如鲲鹏翱翔于天地般的自由精神,和万物与我为一的众生平等理念。《太平经》中对社会公正问题多有阐述。而历代祖师高道对道教教团的建设和规范,又无不体现了“遵规守纪”的法治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层面的规划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而道教一贯将和谐视为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希望老百姓能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应该在当今时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很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目前道教的发展相对滞后,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颁布一些规章制度、组织几次会议、建设几所道教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要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掌握。因此,探索道教教义思想体系的当代建构,以及大力培养道教人才,应是我们道教界的当务之急。

《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让我们遵循大道之理,以契合当今时代的方式,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强本固基,济世利人。

(本文依据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主论坛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演讲稿整理,图片来自秦楚网)

了解更多: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