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信阳:“道”的概念是道教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道教之音 黄信阳

2018-11-11 13:38:48

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大家上午好!在这个初冬时节,我们相聚在鉴证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神圣殿堂——全国政协礼堂,迎来了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这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将对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本次会议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注入了新的智慧,无疑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建设美丽中国,创建小康文化,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与自然共和谐”,大家将共同探讨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道教界的代表,我很高兴能够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交流,通过对话为建设生态中国集思广益。感谢会议主办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道教的生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宗教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挖掘道教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道教文化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契合时代精神,积极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自觉弘扬道教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

首先,“道”的概念是道教生态观的理论基础。对“道”的不懈追求,就是道教的终极信仰,太上道祖是这样定义“大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作为道教的核心概念,“道”本身兼具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两个层面的含义。“道”作为本体论的存在是物之所以为物的根据所在,是它们的“是其所是”。它具有集普遍性和唯一性于一体的特性,是万物共同的本质。而道教所遵循的修行法则就是对“大道”的体悟,而这种体悟又落实在了对“自然”的复归之上。无论是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所讲“道生万物”,还是在修行过程中强调的“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通”的路径而言,道教本身都体现了明显的以“自然”为根本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衍生出保护物种、控制过分欲望、去人伪而归自然的道教独特的生态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又可以归结于“道”的概念,“道”成为了万物相互交融的所在,正因为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性本质,所以才有可能有“天地一体”的回归。也就是说,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是强调物我交融、万物一体的共生共荣之道。

其次,“道通为一”理念是道教生态观的价值依归。道教之所以重视生态环境,是因为道教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一份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个包含有无的统一体,“一”就是“道”,“一”化生阴阳即为“二”,阴阳互动生化不息,创造出天地万物。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把万物归结为同根同宗,因而具有了类似于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广大胸怀。因此,道教的生态观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与人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待流行”的关系。南华真人(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其中所强调的就是万物都是从本体根源处相同,而又在生化演化中同宗,并且相互依靠而没有彼此高低贵贱之分。道的存有让万物相通而可交融,表现在道教的具体修行追求上,也就是通过打坐、静定、心斋、内丹修炼等具体方法来抛却人心中的小我,而返回到天地本源的“大道”之中,要达到这一境界最关键是在于能否实现天人一体,万物交融。显而易见,这是道教一种关爱生命、慈爱万物的伦理精神。

再次,“少私寡欲”的教义是道教生态观的践行路径。与其他宗教相似,道教提倡清净自守的人格修养方法,对于人们过分的欲望进行合理限制。这种对人欲的限制一方面是回归“大道”、修道成仙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们减少需求,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道教的教义中有很多是对人的欲望进行合理的调节,强调人们要效仿自然本身的清静无为,在修炼过程中严格自守。具体来说,在生态伦理方面,道教还主张人应该少饮酒、少食肉,过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这对于物种避免被滥杀具有重要的意义。道教还强调一种认识,即没有口目耳暖之欲,就不会有生灵惨遭屠杀之祸,这与道教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只有避免了人对于生物的屠杀,才有可能实现万物共生共荣的局面。

总而言之,道教对“道”的信仰体现在于对自然万物共生共荣的关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生活状态就是道教徒孜孜以求的存在方式。这一思想理念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过于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本身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道教“众善奉行、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得益彰。既是道教中国化对传统教义教规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对此作为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阐述,尤其是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将极大地促进道教的中国化,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道教思想文化的一份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大会的邀请。预祝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身心康泰、吉祥顺遂、福生无量!

谢谢大家!

(本文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在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黄信阳:“道”的概念是道教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道教之音 黄信阳

2018-11-11 13:38:48

|
黄信阳:“道”的概念是道教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

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大家上午好!在这个初冬时节,我们相聚在鉴证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神圣殿堂——全国政协礼堂,迎来了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这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将对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本次会议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注入了新的智慧,无疑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建设美丽中国,创建小康文化,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与自然共和谐”,大家将共同探讨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道教界的代表,我很高兴能够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交流,通过对话为建设生态中国集思广益。感谢会议主办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道教的生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宗教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挖掘道教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道教文化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契合时代精神,积极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自觉弘扬道教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

首先,“道”的概念是道教生态观的理论基础。对“道”的不懈追求,就是道教的终极信仰,太上道祖是这样定义“大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作为道教的核心概念,“道”本身兼具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两个层面的含义。“道”作为本体论的存在是物之所以为物的根据所在,是它们的“是其所是”。它具有集普遍性和唯一性于一体的特性,是万物共同的本质。而道教所遵循的修行法则就是对“大道”的体悟,而这种体悟又落实在了对“自然”的复归之上。无论是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所讲“道生万物”,还是在修行过程中强调的“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通”的路径而言,道教本身都体现了明显的以“自然”为根本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衍生出保护物种、控制过分欲望、去人伪而归自然的道教独特的生态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又可以归结于“道”的概念,“道”成为了万物相互交融的所在,正因为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性本质,所以才有可能有“天地一体”的回归。也就是说,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是强调物我交融、万物一体的共生共荣之道。

其次,“道通为一”理念是道教生态观的价值依归。道教之所以重视生态环境,是因为道教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一份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个包含有无的统一体,“一”就是“道”,“一”化生阴阳即为“二”,阴阳互动生化不息,创造出天地万物。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把万物归结为同根同宗,因而具有了类似于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广大胸怀。因此,道教的生态观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与人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待流行”的关系。南华真人(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其中所强调的就是万物都是从本体根源处相同,而又在生化演化中同宗,并且相互依靠而没有彼此高低贵贱之分。道的存有让万物相通而可交融,表现在道教的具体修行追求上,也就是通过打坐、静定、心斋、内丹修炼等具体方法来抛却人心中的小我,而返回到天地本源的“大道”之中,要达到这一境界最关键是在于能否实现天人一体,万物交融。显而易见,这是道教一种关爱生命、慈爱万物的伦理精神。

再次,“少私寡欲”的教义是道教生态观的践行路径。与其他宗教相似,道教提倡清净自守的人格修养方法,对于人们过分的欲望进行合理限制。这种对人欲的限制一方面是回归“大道”、修道成仙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们减少需求,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道教的教义中有很多是对人的欲望进行合理的调节,强调人们要效仿自然本身的清静无为,在修炼过程中严格自守。具体来说,在生态伦理方面,道教还主张人应该少饮酒、少食肉,过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这对于物种避免被滥杀具有重要的意义。道教还强调一种认识,即没有口目耳暖之欲,就不会有生灵惨遭屠杀之祸,这与道教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只有避免了人对于生物的屠杀,才有可能实现万物共生共荣的局面。

总而言之,道教对“道”的信仰体现在于对自然万物共生共荣的关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生活状态就是道教徒孜孜以求的存在方式。这一思想理念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过于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本身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道教“众善奉行、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得益彰。既是道教中国化对传统教义教规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对此作为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阐述,尤其是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将极大地促进道教的中国化,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道教思想文化的一份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大会的邀请。预祝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身心康泰、吉祥顺遂、福生无量!

谢谢大家!

(本文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在第九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