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澎拜新闻 徐俪成

2015-09-01 19:29:02

读过小说《聂隐娘》的人想必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片段:出生于武将世家、本领过人、能杀人于无形的聂隐娘,在挑选夫婿时,既没有选世家子弟,也没有选少年侠 士,而是选了一位“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的磨镜少年,让人大惑不解。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剧本中,编剧可能是为了解释这一点,对这个磨镜少年的身世大肆渲 染,说他是东瀛来客,在机缘巧合下救了聂隐娘,两位难以和人交流的孤独者惺惺相惜,最后走在了一起。

这样的解释虽然也算圆融,但毕竟要靠编剧添加情节。至于小说的作者为何给聂隐娘的丈夫设置了这么一个职业,这要从“磨镜”这项工作的技术原理说起。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电影《刺客聂隐娘》中的磨镜少年,日本影星妻夫木聪饰。

现在我们常用的镜子,是欧洲人在文艺复兴以后发明的水银玻璃镜,在这种镜子传入中国以前(大约是明朝),大部分中国人使用的都是金属镜,其中又以铜镜最为普及。

中国人使用铜镜的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墓葬中便有它的身影。但仅仅用铜,并不能达到映照形影的效果,因此在制作铜镜时,需要经历一道重要的工序——磨镜。

对磨镜的记载出现得很早。汉朝的子书《淮南子》中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说的就是汉代人在铜镜铸造成形之后,用铅或锡(玄锡)粉搭配羊毛刷(白旃)磨制镜子,以求达到最为清晰的效果。

在镜子制成后,并非可以永远保持“鬓眉微毫可得而察”的状态。长时间的使用后,铜制的镜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生锈等问题,这时就需要再次进行抛光磨制。一般人没有专业的磨镜技术和工具,因此再次磨制的工作常常被交给走街串巷的“磨镜人”。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左图为正面,右图为背面。
从《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的磨镜人,手头需要拥有大量的铅或锡,这些材料一般人很难获得,但在有一类人那里却司空见惯——炼丹的方士。

汉代神仙方术盛行,不少人为了长生进行炼丹实验,铅和汞是道教炼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而锡作为“五金”之一也是常见辅料。在长期修炼仙丹的过程中,道士们四处搜罗这些材料,并发明了各种提炼铅锡的方法,逐渐成了铅、锡的大量持有者。

占有了原料的炼丹方士们,逐渐进入了磨镜的市场。相传为西汉末年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中记载,有一位被称作“负局先生”的人,“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磨镜一 钱。因磨之,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辄出紫丸药以与之,得者莫不愈。”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这位负局先生显然是一位炼丹的方士,他在磨镜之余,还向顾客推 销自己练成的丹药,可谓深谙捆绑营销的精髓。在《刺客聂隐娘》的剧本中,磨镜少年的师父是位一边磨镜、一边卖药的老人(注:电影放映的部分并未呈现),这 个形象想必就是出自负局先生的故事。

聂隐娘为何嫁给磨镜少年?

负局先生,出自明《列仙全传》插图

汉末魏晋以后,道教开始兴盛,原先炼丹追求长生的方士们,逐渐被吸纳到道教的领域,而磨镜者也换上了道士的新身份。在道教中,镜子是重要法器,据说它能帮助 道士们在深山中照见妖怪的原型,使自己避免魑魅魍魉的侵扰;也可以照见自己的内心,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修行。东晋道教大学者葛洪的《抱朴子》中,就 记载了《四规经》、《明镜经》、《日月临镜经》等一系列利用镜子修行的秘籍。

专业上的需求,使得道士们更加专注于提高自己的磨镜水平,而在研发之余,他们还不忘将自己的成果集结发表。《道藏》中收录的《上清明鉴要经》、《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上清含象剑鉴图》等典籍,都有对道教磨镜之法的介绍。

比如大约成书于南北朝的《上清明鉴要经》记载:“昔有摩镜道士,游行民间,赁为百姓摩镜,镜无大小,财费六七钱耳。不以他物摩也,唯以药涂面拭之,而镜光明 不常有。”有一位叫袁仲阳的人,对这位道士的磨镜之法很感兴趣,好酒好菜地招待道士,从他口中套出了“磨镜药”的秘方,并抄录在这部经书中。这个秘方的工 序比较复杂,按道教史专家韩吉绍教授的解读,这种磨镜药实际上是利用高温,将铅和锡融入水银中,制成铅、锡、汞的合剂,再以之研磨铜镜。

上海博物馆的吴来明先生曾使用锡、汞合剂制成磨镜药,对此工艺进行复原。研究发现,使用这种磨镜药研磨后的铜镜,表面会覆盖一层富锡层,使镜面呈银白色,具有很好的反光性能。经科学检测,我国出土的古代铜镜中常常含有不少锡、铅成分,这也印证了这种磨镜法的实用性。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明)杜堇《磨镜图》

作为道士们的生存绝学,这种磨镜法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在《上清明鉴要经》里,磨镜道士在将这种方法传授给袁仲阳后,千叮咛万嘱咐,在炼制磨镜药时要:“作清 净密处,勿令人见之也”,对磨镜药的制作方法则要“秘之,勿妄传非其人”。直到北宋以后,这种磨镜法才渐渐摆脱道士的垄断,进入大众视野。

在唐朝人的认识里,“磨镜人”仍然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与聂隐娘几乎同时的诗人刘禹锡曾作《摩镜篇》说:“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门前负局生,为我一摩 拂……”,其中将磨镜称为“负局生”,用的正是《列仙传》中“负局先生”的典故。而此时《列仙传》记载的仙人,经六朝道士葛洪等人的大力宣传,早已成为道 教人物。稍晚一点的诗人刘得仁,在一首送给道士朋友的诗作中说那位朋友“长在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也向我们展示了唐代道士以卖药磨镜为业的生存 状态。

聂隐娘为何嫁给磨镜少年?

正统道藏本《上清含象剑鉴图》所附道教镜鉴图样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澎拜新闻 徐俪成

2015-09-01 19:29:02

|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

读过小说《聂隐娘》的人想必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片段:出生于武将世家、本领过人、能杀人于无形的聂隐娘,在挑选夫婿时,既没有选世家子弟,也没有选少年侠 士,而是选了一位“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的磨镜少年,让人大惑不解。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剧本中,编剧可能是为了解释这一点,对这个磨镜少年的身世大肆渲 染,说他是东瀛来客,在机缘巧合下救了聂隐娘,两位难以和人交流的孤独者惺惺相惜,最后走在了一起。

这样的解释虽然也算圆融,但毕竟要靠编剧添加情节。至于小说的作者为何给聂隐娘的丈夫设置了这么一个职业,这要从“磨镜”这项工作的技术原理说起。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电影《刺客聂隐娘》中的磨镜少年,日本影星妻夫木聪饰。

现在我们常用的镜子,是欧洲人在文艺复兴以后发明的水银玻璃镜,在这种镜子传入中国以前(大约是明朝),大部分中国人使用的都是金属镜,其中又以铜镜最为普及。

中国人使用铜镜的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墓葬中便有它的身影。但仅仅用铜,并不能达到映照形影的效果,因此在制作铜镜时,需要经历一道重要的工序——磨镜。

对磨镜的记载出现得很早。汉朝的子书《淮南子》中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说的就是汉代人在铜镜铸造成形之后,用铅或锡(玄锡)粉搭配羊毛刷(白旃)磨制镜子,以求达到最为清晰的效果。

在镜子制成后,并非可以永远保持“鬓眉微毫可得而察”的状态。长时间的使用后,铜制的镜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生锈等问题,这时就需要再次进行抛光磨制。一般人没有专业的磨镜技术和工具,因此再次磨制的工作常常被交给走街串巷的“磨镜人”。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左图为正面,右图为背面。
从《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的磨镜人,手头需要拥有大量的铅或锡,这些材料一般人很难获得,但在有一类人那里却司空见惯——炼丹的方士。

汉代神仙方术盛行,不少人为了长生进行炼丹实验,铅和汞是道教炼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而锡作为“五金”之一也是常见辅料。在长期修炼仙丹的过程中,道士们四处搜罗这些材料,并发明了各种提炼铅锡的方法,逐渐成了铅、锡的大量持有者。

占有了原料的炼丹方士们,逐渐进入了磨镜的市场。相传为西汉末年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中记载,有一位被称作“负局先生”的人,“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磨镜一 钱。因磨之,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辄出紫丸药以与之,得者莫不愈。”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这位负局先生显然是一位炼丹的方士,他在磨镜之余,还向顾客推 销自己练成的丹药,可谓深谙捆绑营销的精髓。在《刺客聂隐娘》的剧本中,磨镜少年的师父是位一边磨镜、一边卖药的老人(注:电影放映的部分并未呈现),这 个形象想必就是出自负局先生的故事。

聂隐娘为何嫁给磨镜少年?

负局先生,出自明《列仙全传》插图

汉末魏晋以后,道教开始兴盛,原先炼丹追求长生的方士们,逐渐被吸纳到道教的领域,而磨镜者也换上了道士的新身份。在道教中,镜子是重要法器,据说它能帮助 道士们在深山中照见妖怪的原型,使自己避免魑魅魍魉的侵扰;也可以照见自己的内心,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修行。东晋道教大学者葛洪的《抱朴子》中,就 记载了《四规经》、《明镜经》、《日月临镜经》等一系列利用镜子修行的秘籍。

专业上的需求,使得道士们更加专注于提高自己的磨镜水平,而在研发之余,他们还不忘将自己的成果集结发表。《道藏》中收录的《上清明鉴要经》、《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上清含象剑鉴图》等典籍,都有对道教磨镜之法的介绍。

比如大约成书于南北朝的《上清明鉴要经》记载:“昔有摩镜道士,游行民间,赁为百姓摩镜,镜无大小,财费六七钱耳。不以他物摩也,唯以药涂面拭之,而镜光明 不常有。”有一位叫袁仲阳的人,对这位道士的磨镜之法很感兴趣,好酒好菜地招待道士,从他口中套出了“磨镜药”的秘方,并抄录在这部经书中。这个秘方的工 序比较复杂,按道教史专家韩吉绍教授的解读,这种磨镜药实际上是利用高温,将铅和锡融入水银中,制成铅、锡、汞的合剂,再以之研磨铜镜。

上海博物馆的吴来明先生曾使用锡、汞合剂制成磨镜药,对此工艺进行复原。研究发现,使用这种磨镜药研磨后的铜镜,表面会覆盖一层富锡层,使镜面呈银白色,具有很好的反光性能。经科学检测,我国出土的古代铜镜中常常含有不少锡、铅成分,这也印证了这种磨镜法的实用性。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明)杜堇《磨镜图》

作为道士们的生存绝学,这种磨镜法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在《上清明鉴要经》里,磨镜道士在将这种方法传授给袁仲阳后,千叮咛万嘱咐,在炼制磨镜药时要:“作清 净密处,勿令人见之也”,对磨镜药的制作方法则要“秘之,勿妄传非其人”。直到北宋以后,这种磨镜法才渐渐摆脱道士的垄断,进入大众视野。

在唐朝人的认识里,“磨镜人”仍然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与聂隐娘几乎同时的诗人刘禹锡曾作《摩镜篇》说:“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门前负局生,为我一摩 拂……”,其中将磨镜称为“负局生”,用的正是《列仙传》中“负局先生”的典故。而此时《列仙传》记载的仙人,经六朝道士葛洪等人的大力宣传,早已成为道 教人物。稍晚一点的诗人刘得仁,在一首送给道士朋友的诗作中说那位朋友“长在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也向我们展示了唐代道士以卖药磨镜为业的生存 状态。

聂隐娘为何嫁给磨镜少年?

正统道藏本《上清含象剑鉴图》所附道教镜鉴图样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