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抗日传奇(九)

道教之音 杨莹

2015-10-14 12:14:11

茅山抗日传奇

句容沦陷后,日军只在县城、天王寺、下蜀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城镇设立了据点。山区和农村兵匪结伙而起,纷纷自称队、司令,民谣称“司令满街走,队长多如狗。”那些日子,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武装几百股,多则几百人,少则数十人,他们有枪有款有地盘。还有的当地农民也三五成群地聚结在一起,白天干农活,晚上做土匪。他们把当土匪作为一种副业来做,做的都是一些“坑山芋”的小活,绑架家中有点油水的小户人家的儿女,弄点小钱度日。

六十六军的一个营刚到茅山就被茅麓公司的纪振刚经理收为公司的自卫队,纪振刚出身于普通农家,早年被辛亥革命的洪流卷进过革命队伍,中年时做过县教育工作者局长,后来来到茅山经营茅麓公司,经营二十年,投资40多万元,主要经营茅山绿茶,在大上海和江南地区都很有名气。他的公司收买了不少当地的土匪“肉头”,有了300多人的自卫队,装备上不仅有正式步枪,还有30几挺轻机枪及一些重机枪、迫击炮。茅麓公司在当地的实力是数一数二的,纪振刚经理的一身正气也是远近有名。

茅山抗日传奇

陈毅想把这些力量吸收到革命队伍里来,他和惠道长多次相商,决定要在乾元观开次会议,向社会各界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要团结各个阶层的力量,学生,农民,商人,哪怕是土匪,也要争取教育多数,孤立打击少数。惠道长回应他说,人心总是向善的,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去感化匪徒,洗清他们的本来面目,过程虽然难,但办法总会有的。会议期间,惠道长叮嘱观内道士到各个进山路口去望风,将来人引领上山。那次会议除了许维新,还有句容教育界的精英巫恒通,茅山商界赫赫有名的纪振纲,句容三区区长樊玉林等地方头面人物有二三十人到场。大伙踊跃发言,共商抗日大计。

那次会议之后,更加坚定了惠道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决心,茅山“三宫五观”的道士,也纷纷离开“丹灶”、“靖室”,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新四军在茅山生活艰苦,缺衣少药,惠道长常派道徒下山替新四军购买药物,筹措粮食。当时只有22岁黎遇航(原中国道协会长)先当新四军粮食保管员,后来又做情报站站长,专门负责为新四军探情报,送消息。李浩岐道长长期深入敌营做起了地下工作,1946年受到国民革命政府的特别嘉奖。

茅山抗日传奇

巫恒通投笔从戎。他的同窗、朋友、学生也被动员起来,参加抗日工作,茅山“九霄宫”和“元符宫”两位教小道士读书的先生吴济之和张明贵也参加了。吴济之在“元符宫”教小道士学习诗词文章、琴棋书画。 黎遇航 、鲁顺礼、朱顺贵、眭先凤、张先龙等都是他的学生。 1939 年,吴济之参加抗日工作, 1939 年至 1940 年任抗日政府县参议员,1942 年任茅山游击区副区长, 1946年 10 月随大军北撤,建国后转地方工作。

张明贵的父亲就是“九霄宫”俗号张小狗子的大房道士。张明贵教的是“九霄宫” 二、三房的道士 ( “九霄宫”过去有六房道院 ) 。清末之后人民生活穷困,茅山四方百姓,多有将七、八岁的孩子送上茅山当小道士。但道教的义理是很玄深的,没有文化基础,就不会有学道的悟性,因此清末以来,茅山也就形成在社会上请饱学之士,来茅山道院当先生的传统。

茅山抗日传奇

当时茅山的读书台隐在喜客泉西南山坡上,据说这里曾经是昭明太子的读书台,他的老师就是来茅山修道的陶弘景。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隋唐以来,《文选》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萧统也备受世人的敬——历史上先后出现了30多处文选楼和读书台。而茅山的读书台却在一处由亭、台、楼、榭组成的庭院内,四季林木葱郁,泉水叮咚,环境优雅而清静。

萧统的一生是短暂的,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间。他有数十处读书台都散落在民间的深山之中。那个时候,多数贫寒的学子寄居山寺或道观里读书,像萧统这样热衷于山水和书卷的太子毕竟是少数。或许红尘离得远,山水有清音。萧统在暮鼓晨钟中琅琅读书,放下世间事,悟道人生。喜客泉水倒影自碧,世间功名富贵亦如这潭水中的水泡,一串一串,浮浮沉沉,起起灭灭。

茅山抗日传奇

张明贵这个教书先生无疑是喜欢读书台的,他经常来这里给小道士讲昭明太子读书励志的事儿。茅山三春大忙时,就帮道院做写表章、画符等文字工作,香事清淡了,就来这里教小道士读书学文化。张明贵参加抗日工作后,先在抗日政府当义书。他曾以道教特色配合新四军敌工部绘制散发了一张鼓舞军民团结抗日宣传漫画,据说影响很大。画面是利用茅山原有的“钟魁符”,加印上“癸未年 (1943 年 ) 、大劫年、人畜遭灾、若避此难、须军民合作……”的印章,抗日漫画里的道教情结,为那个特殊的年代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杨莹,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茅山抗日传奇(九)

道教之音 杨莹

2015-10-14 12:14:11

|
茅山抗日传奇(九)
|

茅山抗日传奇

句容沦陷后,日军只在县城、天王寺、下蜀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城镇设立了据点。山区和农村兵匪结伙而起,纷纷自称队、司令,民谣称“司令满街走,队长多如狗。”那些日子,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武装几百股,多则几百人,少则数十人,他们有枪有款有地盘。还有的当地农民也三五成群地聚结在一起,白天干农活,晚上做土匪。他们把当土匪作为一种副业来做,做的都是一些“坑山芋”的小活,绑架家中有点油水的小户人家的儿女,弄点小钱度日。

六十六军的一个营刚到茅山就被茅麓公司的纪振刚经理收为公司的自卫队,纪振刚出身于普通农家,早年被辛亥革命的洪流卷进过革命队伍,中年时做过县教育工作者局长,后来来到茅山经营茅麓公司,经营二十年,投资40多万元,主要经营茅山绿茶,在大上海和江南地区都很有名气。他的公司收买了不少当地的土匪“肉头”,有了300多人的自卫队,装备上不仅有正式步枪,还有30几挺轻机枪及一些重机枪、迫击炮。茅麓公司在当地的实力是数一数二的,纪振刚经理的一身正气也是远近有名。

茅山抗日传奇

陈毅想把这些力量吸收到革命队伍里来,他和惠道长多次相商,决定要在乾元观开次会议,向社会各界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要团结各个阶层的力量,学生,农民,商人,哪怕是土匪,也要争取教育多数,孤立打击少数。惠道长回应他说,人心总是向善的,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去感化匪徒,洗清他们的本来面目,过程虽然难,但办法总会有的。会议期间,惠道长叮嘱观内道士到各个进山路口去望风,将来人引领上山。那次会议除了许维新,还有句容教育界的精英巫恒通,茅山商界赫赫有名的纪振纲,句容三区区长樊玉林等地方头面人物有二三十人到场。大伙踊跃发言,共商抗日大计。

那次会议之后,更加坚定了惠道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决心,茅山“三宫五观”的道士,也纷纷离开“丹灶”、“靖室”,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新四军在茅山生活艰苦,缺衣少药,惠道长常派道徒下山替新四军购买药物,筹措粮食。当时只有22岁黎遇航(原中国道协会长)先当新四军粮食保管员,后来又做情报站站长,专门负责为新四军探情报,送消息。李浩岐道长长期深入敌营做起了地下工作,1946年受到国民革命政府的特别嘉奖。

茅山抗日传奇

巫恒通投笔从戎。他的同窗、朋友、学生也被动员起来,参加抗日工作,茅山“九霄宫”和“元符宫”两位教小道士读书的先生吴济之和张明贵也参加了。吴济之在“元符宫”教小道士学习诗词文章、琴棋书画。 黎遇航 、鲁顺礼、朱顺贵、眭先凤、张先龙等都是他的学生。 1939 年,吴济之参加抗日工作, 1939 年至 1940 年任抗日政府县参议员,1942 年任茅山游击区副区长, 1946年 10 月随大军北撤,建国后转地方工作。

张明贵的父亲就是“九霄宫”俗号张小狗子的大房道士。张明贵教的是“九霄宫” 二、三房的道士 ( “九霄宫”过去有六房道院 ) 。清末之后人民生活穷困,茅山四方百姓,多有将七、八岁的孩子送上茅山当小道士。但道教的义理是很玄深的,没有文化基础,就不会有学道的悟性,因此清末以来,茅山也就形成在社会上请饱学之士,来茅山道院当先生的传统。

茅山抗日传奇

当时茅山的读书台隐在喜客泉西南山坡上,据说这里曾经是昭明太子的读书台,他的老师就是来茅山修道的陶弘景。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隋唐以来,《文选》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萧统也备受世人的敬——历史上先后出现了30多处文选楼和读书台。而茅山的读书台却在一处由亭、台、楼、榭组成的庭院内,四季林木葱郁,泉水叮咚,环境优雅而清静。

萧统的一生是短暂的,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间。他有数十处读书台都散落在民间的深山之中。那个时候,多数贫寒的学子寄居山寺或道观里读书,像萧统这样热衷于山水和书卷的太子毕竟是少数。或许红尘离得远,山水有清音。萧统在暮鼓晨钟中琅琅读书,放下世间事,悟道人生。喜客泉水倒影自碧,世间功名富贵亦如这潭水中的水泡,一串一串,浮浮沉沉,起起灭灭。

茅山抗日传奇

张明贵这个教书先生无疑是喜欢读书台的,他经常来这里给小道士讲昭明太子读书励志的事儿。茅山三春大忙时,就帮道院做写表章、画符等文字工作,香事清淡了,就来这里教小道士读书学文化。张明贵参加抗日工作后,先在抗日政府当义书。他曾以道教特色配合新四军敌工部绘制散发了一张鼓舞军民团结抗日宣传漫画,据说影响很大。画面是利用茅山原有的“钟魁符”,加印上“癸未年 (1943 年 ) 、大劫年、人畜遭灾、若避此难、须军民合作……”的印章,抗日漫画里的道教情结,为那个特殊的年代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杨莹,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