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形成的历史渊源(2)

道教之音 袁志鸿

2015-10-23 17:41:45

《史记》记载刘邦的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大汉建立,分封功臣,刘邦对张良、萧何这些一直追随自己的功臣战将很感念,要对他们进行论功封赏!刘邦对张良说:“你自己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是学黄老而修道的高人,他明白自谦、知止知足的道理。对于刘邦怀念昔日旧情的表示,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还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于良足矣。”张良这种谦下不争的胸怀,不仅值得我们道教徒效仿,也应该为仕途经济中人学习。大汉天下已定,刘邦也已老弱多病,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炎帝、黄帝时的人物,是道教的神仙。张良学神仙效法赤松子而“功成身退”,他真的就放下人间俗务,“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张良学道修道而并非痴迷,刘邦的妻子吕后把持朝政,她虽然封诸吕而诛功臣,但感恩张良出奇谋保太子的种种好处。吕雉当然不理解道家的“辟谷”方术,活生生的人怎么能不吃饭呢?于是她亲自去留侯的府第,她劝说张良进食用餐,硬是要求张良放弃了“辟谷”修道方式。张良只得正常用餐饮食!吕雉的面子不能不给、也没有必要驳回!这是道家尊上忠君的操守。这种放弃和恢复饮食方式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体现了张良这位学道修道的人物,“事来则应,事去不留”的行为方式。大汉政权建立之后,张良提出隐修“辟谷”之道,称要追随“赤松子游”;这是尊太上道主“功成身退”之理念退隐修道的方式。

(二)、汉代黄老信仰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天师道创立之价值

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之中,有许多位人物都学修“黄老”,实为道教之内容:刘邦带领大家打下了大汉天下,上至皇帝而皇后大臣,下至庶民百姓,普天之下得以脱离战国的苦难,君臣都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正如太史公所说:“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多年的战乱,人心厌战,天下思治,这时黄老思想理念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在刘邦部下的大臣中,萧何、张良之外,曹参、陈平也都是信奉黄老之道的人物:孝惠帝元年(前194)曹参被封为齐国的丞相,他把齐国的长老、读书人都召来,向他们询问安抚老百姓的办法。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善于研究黄老学说,派人用厚重的礼金去将他请来,盖公来与曹参相见后,对他说: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无为,如此百姓就会自然地安定了,以此类推,详细具体地说了许多的道理。曹参尊重佩服得将府第的正堂让出来,请盖公居。曹参在齐国为相九年,治理齐国的政策纲要就是采用黄老学术,齐国百姓安居乐业,齐国全境都称赞曹参是位贤德的丞相。西汉王朝第一位相国萧何逝世前,向皇帝推荐曹参继任大汉朝的相国之位,曹参由齐入朝继任之后,“萧规曹随”,为相三年,天下安宁,百姓歌颂说:“萧何制定法令,如同划一地明白;曹参继承相位,遵守而不随意改变;贯彻清静无为的宗旨,百姓安宁国家一统。”司马迁评价说:曹参作汉朝相国,极力推崇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这合乎道家的学说;老百姓脱离了秦朝残酷的压迫之后,曹参为他们提供休养生息、清静自然的环境和机会,天下的百姓当然要称颂他的美丽德。这是“黄老”道家之学,在社会现实中产生价值的表现。

关于陈平,曹参去世后任用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王陵免职后,吕太后封陈平为右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吕太后的妹妹吕媭恨陈平为姐夫刘邦出主意捉拿丈夫樊哙,多次在吕太后面前进谗言说:“陈平做丞相不理政事,每天饮洒、玩弄妇女。”在吕太后当政的情形之下,陈平很害怕,更加装得无所事事,每天只是饮酒作乐。吕太后也不是等闲之辈的人物,她明白其中的缘由,就当着吕媭的面对陈平说:“俗话说:‘小孩子和妇人嘴里说出的话不可相信!’就看你如何为我办事。不要怕吕媭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陈平表示听从吕太后的话,他对吕太后所要表达的意思心中有数。吕太后去世之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诛灭诸吕,拥立孝文皇帝,积极推动无为而治的治政理念,使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陈平在孝文帝二年(前178)去世,他曾经说:“我经常使用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也是报应,这是我多施阴谋而种下的祸根。”司马迁说:“陈平丞相年少之时,原本就是喜爱黄帝、老子学说和方式的人。”后来刘汉时期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也多与道文化的方式关系紧密,在文、景之时用道祖“无为”思想指导社会治理,这使西汉时期成功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社会盛世,这其中汉文帝刘恒在“文景之治”过程中,他偃兵务农、减刑节用、为政清明、从谏如流,根本在于他努力安定百姓,积极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重要国策。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与窦姬之子,汉高祖刘邦之孙;在“文景之治”中景帝继承文帝的治国方略,在思想上他奉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维护安定大局,对内奉行轻刑薄赋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注重社会教化;对外积极和亲匈奴,减轻来自外部边疆的压力。“文景之治”是刘汉政权辉煌历史的表现,也是道文化对社会历史作出的重要贡献!“文景之治”也不是突然形成的社会气候,而是战国纷乱局面结束后必然的社会追求。“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不仅仅是汉代,中华民族对大道之学神仙思想,早已经融入炎黄子孙文化的血脉之中。已经不是简单从野史小说、以及演义故事中找资料,而是正史文献的记载之中,也是处处皆现相关文字的记载。史书引《括地志》云:“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庄周是战国时期人物,他记载黄帝修道学仙的事迹应当更为可信,这最起码可以说明战国之前的人,对大道之学神仙思想,已经非常地认同了。史书引《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史书引《列仙传》说:“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天师道形成的历史渊源(2)

    道教之音 袁志鸿

    2015-10-23 17:41:45

    |
    天师道形成的历史渊源(2)
    |

    《史记》记载刘邦的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大汉建立,分封功臣,刘邦对张良、萧何这些一直追随自己的功臣战将很感念,要对他们进行论功封赏!刘邦对张良说:“你自己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是学黄老而修道的高人,他明白自谦、知止知足的道理。对于刘邦怀念昔日旧情的表示,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还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于良足矣。”张良这种谦下不争的胸怀,不仅值得我们道教徒效仿,也应该为仕途经济中人学习。大汉天下已定,刘邦也已老弱多病,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炎帝、黄帝时的人物,是道教的神仙。张良学神仙效法赤松子而“功成身退”,他真的就放下人间俗务,“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张良学道修道而并非痴迷,刘邦的妻子吕后把持朝政,她虽然封诸吕而诛功臣,但感恩张良出奇谋保太子的种种好处。吕雉当然不理解道家的“辟谷”方术,活生生的人怎么能不吃饭呢?于是她亲自去留侯的府第,她劝说张良进食用餐,硬是要求张良放弃了“辟谷”修道方式。张良只得正常用餐饮食!吕雉的面子不能不给、也没有必要驳回!这是道家尊上忠君的操守。这种放弃和恢复饮食方式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体现了张良这位学道修道的人物,“事来则应,事去不留”的行为方式。大汉政权建立之后,张良提出隐修“辟谷”之道,称要追随“赤松子游”;这是尊太上道主“功成身退”之理念退隐修道的方式。

    (二)、汉代黄老信仰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天师道创立之价值

    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之中,有许多位人物都学修“黄老”,实为道教之内容:刘邦带领大家打下了大汉天下,上至皇帝而皇后大臣,下至庶民百姓,普天之下得以脱离战国的苦难,君臣都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正如太史公所说:“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多年的战乱,人心厌战,天下思治,这时黄老思想理念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在刘邦部下的大臣中,萧何、张良之外,曹参、陈平也都是信奉黄老之道的人物:孝惠帝元年(前194)曹参被封为齐国的丞相,他把齐国的长老、读书人都召来,向他们询问安抚老百姓的办法。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善于研究黄老学说,派人用厚重的礼金去将他请来,盖公来与曹参相见后,对他说: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无为,如此百姓就会自然地安定了,以此类推,详细具体地说了许多的道理。曹参尊重佩服得将府第的正堂让出来,请盖公居。曹参在齐国为相九年,治理齐国的政策纲要就是采用黄老学术,齐国百姓安居乐业,齐国全境都称赞曹参是位贤德的丞相。西汉王朝第一位相国萧何逝世前,向皇帝推荐曹参继任大汉朝的相国之位,曹参由齐入朝继任之后,“萧规曹随”,为相三年,天下安宁,百姓歌颂说:“萧何制定法令,如同划一地明白;曹参继承相位,遵守而不随意改变;贯彻清静无为的宗旨,百姓安宁国家一统。”司马迁评价说:曹参作汉朝相国,极力推崇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这合乎道家的学说;老百姓脱离了秦朝残酷的压迫之后,曹参为他们提供休养生息、清静自然的环境和机会,天下的百姓当然要称颂他的美丽德。这是“黄老”道家之学,在社会现实中产生价值的表现。

    关于陈平,曹参去世后任用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王陵免职后,吕太后封陈平为右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吕太后的妹妹吕媭恨陈平为姐夫刘邦出主意捉拿丈夫樊哙,多次在吕太后面前进谗言说:“陈平做丞相不理政事,每天饮洒、玩弄妇女。”在吕太后当政的情形之下,陈平很害怕,更加装得无所事事,每天只是饮酒作乐。吕太后也不是等闲之辈的人物,她明白其中的缘由,就当着吕媭的面对陈平说:“俗话说:‘小孩子和妇人嘴里说出的话不可相信!’就看你如何为我办事。不要怕吕媭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陈平表示听从吕太后的话,他对吕太后所要表达的意思心中有数。吕太后去世之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诛灭诸吕,拥立孝文皇帝,积极推动无为而治的治政理念,使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陈平在孝文帝二年(前178)去世,他曾经说:“我经常使用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也是报应,这是我多施阴谋而种下的祸根。”司马迁说:“陈平丞相年少之时,原本就是喜爱黄帝、老子学说和方式的人。”后来刘汉时期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也多与道文化的方式关系紧密,在文、景之时用道祖“无为”思想指导社会治理,这使西汉时期成功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社会盛世,这其中汉文帝刘恒在“文景之治”过程中,他偃兵务农、减刑节用、为政清明、从谏如流,根本在于他努力安定百姓,积极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重要国策。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与窦姬之子,汉高祖刘邦之孙;在“文景之治”中景帝继承文帝的治国方略,在思想上他奉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维护安定大局,对内奉行轻刑薄赋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注重社会教化;对外积极和亲匈奴,减轻来自外部边疆的压力。“文景之治”是刘汉政权辉煌历史的表现,也是道文化对社会历史作出的重要贡献!“文景之治”也不是突然形成的社会气候,而是战国纷乱局面结束后必然的社会追求。“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不仅仅是汉代,中华民族对大道之学神仙思想,早已经融入炎黄子孙文化的血脉之中。已经不是简单从野史小说、以及演义故事中找资料,而是正史文献的记载之中,也是处处皆现相关文字的记载。史书引《括地志》云:“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庄周是战国时期人物,他记载黄帝修道学仙的事迹应当更为可信,这最起码可以说明战国之前的人,对大道之学神仙思想,已经非常地认同了。史书引《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史书引《列仙传》说:“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