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道家令戒》看道教历史

道教之音 钟国发

2015-10-26 22:08:02

一、《大道家令戒》对道教历史的建构

《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所收《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撰人与成书年代不详。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未另标题,后四部分分别题为《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天师五言牵三诗》。《大道家令戒》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托为“大道”(人格化的道)垂诫,其成文当不早于魏废帝曹髦正元二年,因为其中有云:

自今正元二年正月七日已去,其能壮事守善,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种民难中,亦当助其力。

这段话表明,当时张氏五斗米道总部决定发动一场整顿运动,以正元二年(255)正月七日为既往不咎的时限。是则此文件之发布,当应去此日不远。

关于《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有争议。唐长孺师曾予考证,认为此篇写作时代不能早于前秦,但所记之事较早,所歌颂之“魏”指曹魏,很可能沿袭旧文。我想,《大道家令戒》在纳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时,个别文句可能会有改动,但其基本内容,应该是沿袭实有的旧文。其中有“魏氏承天驱除”等歌颂曹魏的内容,这样的旧文最可能作于曹魏废帝曹髦(254-260)时,再晚则到司马昭杀曹髦之后,司马氏取代之势已成,歌颂曹氏就太不合时宜了。

《大道家令戒》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世界观,开篇即道:“大道者,包囊天地,系养群生,制御万机者也”,把道视为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又说道以玄、元、始三气作为生杀万物的中介,“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皆三气而生”;又说人类社会因受利欲侵蚀,病弊渐多,乃需要道的教化。篇中对道教历史有这样一番阐述:

道乃世世为帝王师,而王者不能尊奉,至倾移颠陨之患,临危济厄,万无一存。道重人命,以周之末世始出,奉道于琅琊,以授干吉。太平之道起于东方,东方始欲济民于涂炭,民往往欲信道。初化气微,听得饮食、阴阳,化宽至于父母兄弟酌祭之神。后道气当布四海,转生西关,由以太平不备悉,当须明师口诀,指谪为符命。道复作《五千文》,由神仙之要,其禁转切急,指敕治身养生之要,神仙之说,付关令尹喜略至,而世多愚,心复闷闷,死者如崩,万无有全。西入胡授以道法,其禁至重,无阴阳之施,不杀生饮食。胡人不能信道,遂乃变为真仙,仙人交与天人,浮游青云之间,故翔弱水之滨。胡人叩头数万,贞镜照天,髡头剔须,愿信真人,于是真道兴焉。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五霸世衰,赤汉承天,道佐代乱,出黄石之书以授张良。道亦形变,谁能识真。汉世既定,末嗣纵横,民人趣利,强弱忿争,道伤民命,一去难还,故使天授气治民,曰新出老君。言鬼者何?人但畏鬼不信道,故老君授与张道陵为天师,至尊至神,而乃为人之师。汝曹辈足可知之,为尊于天地也,而故闷闷,日一日,月一月,岁一岁,贪纵口腹,放恣耳目,不信道,死者万数,可不痛哉!道以汉安元年五月一日,于蜀郡临邛县渠停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与天地券要,立二十四治,分布玄元始气治民。汝曹辈复不知道之根本,真伪所出,但竞贪高世,更相贵贱,违道叛德,欲随人意。人意乐乱,使张角黄巾作乱。汝曹知角何人?自是以来,死者为几千万人邪。道使末嗣分气治民,汉中四十余年道禁。真正之元,神仙之说,道所施行,何以《想尔》、《妙真》,三灵七言,复不真正,而故谓道欺人,哀哉可伤。至义国损颠,流移死者以万为数,伤人心志。自从流徙以来,分布天下,道乃往往救汝曹之命。或决气相语,或有故臣令相端正,而复不信,甚可哀哉。

依《大道家令戒》所说,世世皆有帝王师作为道在人世的化身,而周末始出的这一代道的化身,开始在人间传授系统的道法。道所传的最初形态是太平道,于琅琊传授干吉,其约束比较宽松;其后道又在西关作《五千文》,将神仙之说传授关令尹喜,其禁戒转向切急,但世间接受者仍然不多;后来道西行入胡,授以道法,其禁至重,结果是真道兴于西方,中国人不得真道。其后道又变形授张良“黄石之书”,以佐汉室行天道,定天下。汉末天下又乱,于是道复出(号“新出老君”),授与张道陵天师之位,又以汉安元年(142)五月一日,于蜀郡临邛县渠停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与天地券要,立二十四治,分气治民。其后汉中得以实行道禁四十余年,免受乱世之苦。可惜其中有人信道之心不坚,怀疑《老子想尔注》、《妙真经》、“三灵七言”等不是真道,以致汉中“义国”覆亡,道民流徙。于是大道暂时不管世间及徒众的事,而由曹魏代行其部分使命:

魏氏承天驱除,历使其然;载在河洛,悬象垂天。是吾顺天奉时,以国师命武帝行天下,死者填坑。既得吾国之光,赤子不伤身,重金累紫,得寿遐亡,七子五侯,为国之光,将相掾属,侯封不少,银铜数千,父死子系,弟亡兄荣,沐浴圣思。汝辈岂志德,知真所从来乎?昔日开门教之为善而反不相听。今吾避世,以汝付魏,清政道治,千里独行,虎狼伏匿,卧不闭门。

面对汉中道教失败的现实,张氏教团需要一个可以自圆而无损于本道威信的解释,建立 新的思想支柱。《大道家令戒》把汉中神权政治的失败,归于“昔日开门教之为善”而道民“反不相听从”的罪过,以“今吾避世,以汝付魏”作为报应,颇似《旧约》中上帝对其“选民”以色列人的惩罚。同时号召道民谨遵教令,勿犯禁戒,守道乐善,争取成为后世“种民”。“种民”即“人种”,意谓乱世人当死绝,只有少数为善得道者可被挑选存活,留作后来太平之世的种子。其次一等之人,本身无福见太平,犹能寄希望于“子孙当蒙天恩”。说到曹魏,虽然不能像张氏汉中政权那样称为“义国”,但也与汉朝新兴之时一样,乃天命所在,算是“承天驱除”,并有张氏作为“国师”予以指点,算是“得吾国之光”。老君将天下大乱期间汉中的成就以及北迁后头目们的官运及道民们相对安定的生活,都归功于“吾国之光”,无非是一种宗教徒的自我陶醉心理,而张氏家族对曹魏感恩戴德之情,亦溢于言表。

任何现实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相应的历史根据;历史的正当性是现实的正当性的基础。故而前哲有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同理,欲立一教,亦当先立其史。汉中五斗米道之兴,必然伴随着一种对其神圣历史的自觉建构;但因传世史料不足,今人尚无从得知其所构样貌。《大道家令戒》的上述历史建构,是我们迄今所知的五斗米道最早的历史自画像,对于道教研究,意义重大。

《大道家令戒》的道教历史建构,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本文从中拣取几个问题,简要讨论如下。

二、《大道家令戒》中的太上老君

《大道家令戒》以道的口吻,自述其在人间推行教化的历史,重点是所谓道教组织开始出现以后的历史,时间为周末以来。周末始出的这一代道的化身,曾在西关作《五千文》,传授关令尹喜,又曾西行化胡,显然是以历史记载和道教传说中的老子为原型的。道教信徒尊称老子为“老君”,通常等同于“太上老君”。《大道家令戒》述至汉之末嗣时,“老君”之名也直接出现了。显然,老君就是《大道家令戒》叙事的主角,即这篇叙事所建构的道教义理中的最高神,亦即道的人格化身。

儒家集中心力去研究人类社会,而道家对自然比对社会有更大的兴趣,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有更深入的思考。以注重自然为契合点,探求自然奥秘的术士与道家容易接近;而道家对个性自由的相对宽容,也对术士颇有吸引力。汉代一些方术人士,先是把追求长生成仙的方术附会于老子的道论,后来又把民间鬼神观念附会于老子的道论,这样,在儒教体制外发展起来的民间新兴宗教运动,就成了黄老道派与方术之士连手的运动,方术与道家、阴阳家的理论互为表里。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从《大道家令戒》看道教历史

    道教之音 钟国发

    2015-10-26 22:08:02

    |
    从《大道家令戒》看道教历史
    |

    一、《大道家令戒》对道教历史的建构

    《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所收《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撰人与成书年代不详。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未另标题,后四部分分别题为《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天师五言牵三诗》。《大道家令戒》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托为“大道”(人格化的道)垂诫,其成文当不早于魏废帝曹髦正元二年,因为其中有云:

    自今正元二年正月七日已去,其能壮事守善,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种民难中,亦当助其力。

    这段话表明,当时张氏五斗米道总部决定发动一场整顿运动,以正元二年(255)正月七日为既往不咎的时限。是则此文件之发布,当应去此日不远。

    关于《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有争议。唐长孺师曾予考证,认为此篇写作时代不能早于前秦,但所记之事较早,所歌颂之“魏”指曹魏,很可能沿袭旧文。我想,《大道家令戒》在纳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时,个别文句可能会有改动,但其基本内容,应该是沿袭实有的旧文。其中有“魏氏承天驱除”等歌颂曹魏的内容,这样的旧文最可能作于曹魏废帝曹髦(254-260)时,再晚则到司马昭杀曹髦之后,司马氏取代之势已成,歌颂曹氏就太不合时宜了。

    《大道家令戒》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世界观,开篇即道:“大道者,包囊天地,系养群生,制御万机者也”,把道视为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又说道以玄、元、始三气作为生杀万物的中介,“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皆三气而生”;又说人类社会因受利欲侵蚀,病弊渐多,乃需要道的教化。篇中对道教历史有这样一番阐述:

    道乃世世为帝王师,而王者不能尊奉,至倾移颠陨之患,临危济厄,万无一存。道重人命,以周之末世始出,奉道于琅琊,以授干吉。太平之道起于东方,东方始欲济民于涂炭,民往往欲信道。初化气微,听得饮食、阴阳,化宽至于父母兄弟酌祭之神。后道气当布四海,转生西关,由以太平不备悉,当须明师口诀,指谪为符命。道复作《五千文》,由神仙之要,其禁转切急,指敕治身养生之要,神仙之说,付关令尹喜略至,而世多愚,心复闷闷,死者如崩,万无有全。西入胡授以道法,其禁至重,无阴阳之施,不杀生饮食。胡人不能信道,遂乃变为真仙,仙人交与天人,浮游青云之间,故翔弱水之滨。胡人叩头数万,贞镜照天,髡头剔须,愿信真人,于是真道兴焉。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五霸世衰,赤汉承天,道佐代乱,出黄石之书以授张良。道亦形变,谁能识真。汉世既定,末嗣纵横,民人趣利,强弱忿争,道伤民命,一去难还,故使天授气治民,曰新出老君。言鬼者何?人但畏鬼不信道,故老君授与张道陵为天师,至尊至神,而乃为人之师。汝曹辈足可知之,为尊于天地也,而故闷闷,日一日,月一月,岁一岁,贪纵口腹,放恣耳目,不信道,死者万数,可不痛哉!道以汉安元年五月一日,于蜀郡临邛县渠停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与天地券要,立二十四治,分布玄元始气治民。汝曹辈复不知道之根本,真伪所出,但竞贪高世,更相贵贱,违道叛德,欲随人意。人意乐乱,使张角黄巾作乱。汝曹知角何人?自是以来,死者为几千万人邪。道使末嗣分气治民,汉中四十余年道禁。真正之元,神仙之说,道所施行,何以《想尔》、《妙真》,三灵七言,复不真正,而故谓道欺人,哀哉可伤。至义国损颠,流移死者以万为数,伤人心志。自从流徙以来,分布天下,道乃往往救汝曹之命。或决气相语,或有故臣令相端正,而复不信,甚可哀哉。

    依《大道家令戒》所说,世世皆有帝王师作为道在人世的化身,而周末始出的这一代道的化身,开始在人间传授系统的道法。道所传的最初形态是太平道,于琅琊传授干吉,其约束比较宽松;其后道又在西关作《五千文》,将神仙之说传授关令尹喜,其禁戒转向切急,但世间接受者仍然不多;后来道西行入胡,授以道法,其禁至重,结果是真道兴于西方,中国人不得真道。其后道又变形授张良“黄石之书”,以佐汉室行天道,定天下。汉末天下又乱,于是道复出(号“新出老君”),授与张道陵天师之位,又以汉安元年(142)五月一日,于蜀郡临邛县渠停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与天地券要,立二十四治,分气治民。其后汉中得以实行道禁四十余年,免受乱世之苦。可惜其中有人信道之心不坚,怀疑《老子想尔注》、《妙真经》、“三灵七言”等不是真道,以致汉中“义国”覆亡,道民流徙。于是大道暂时不管世间及徒众的事,而由曹魏代行其部分使命:

    魏氏承天驱除,历使其然;载在河洛,悬象垂天。是吾顺天奉时,以国师命武帝行天下,死者填坑。既得吾国之光,赤子不伤身,重金累紫,得寿遐亡,七子五侯,为国之光,将相掾属,侯封不少,银铜数千,父死子系,弟亡兄荣,沐浴圣思。汝辈岂志德,知真所从来乎?昔日开门教之为善而反不相听。今吾避世,以汝付魏,清政道治,千里独行,虎狼伏匿,卧不闭门。

    面对汉中道教失败的现实,张氏教团需要一个可以自圆而无损于本道威信的解释,建立 新的思想支柱。《大道家令戒》把汉中神权政治的失败,归于“昔日开门教之为善”而道民“反不相听从”的罪过,以“今吾避世,以汝付魏”作为报应,颇似《旧约》中上帝对其“选民”以色列人的惩罚。同时号召道民谨遵教令,勿犯禁戒,守道乐善,争取成为后世“种民”。“种民”即“人种”,意谓乱世人当死绝,只有少数为善得道者可被挑选存活,留作后来太平之世的种子。其次一等之人,本身无福见太平,犹能寄希望于“子孙当蒙天恩”。说到曹魏,虽然不能像张氏汉中政权那样称为“义国”,但也与汉朝新兴之时一样,乃天命所在,算是“承天驱除”,并有张氏作为“国师”予以指点,算是“得吾国之光”。老君将天下大乱期间汉中的成就以及北迁后头目们的官运及道民们相对安定的生活,都归功于“吾国之光”,无非是一种宗教徒的自我陶醉心理,而张氏家族对曹魏感恩戴德之情,亦溢于言表。

    任何现实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相应的历史根据;历史的正当性是现实的正当性的基础。故而前哲有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同理,欲立一教,亦当先立其史。汉中五斗米道之兴,必然伴随着一种对其神圣历史的自觉建构;但因传世史料不足,今人尚无从得知其所构样貌。《大道家令戒》的上述历史建构,是我们迄今所知的五斗米道最早的历史自画像,对于道教研究,意义重大。

    《大道家令戒》的道教历史建构,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本文从中拣取几个问题,简要讨论如下。

    二、《大道家令戒》中的太上老君

    《大道家令戒》以道的口吻,自述其在人间推行教化的历史,重点是所谓道教组织开始出现以后的历史,时间为周末以来。周末始出的这一代道的化身,曾在西关作《五千文》,传授关令尹喜,又曾西行化胡,显然是以历史记载和道教传说中的老子为原型的。道教信徒尊称老子为“老君”,通常等同于“太上老君”。《大道家令戒》述至汉之末嗣时,“老君”之名也直接出现了。显然,老君就是《大道家令戒》叙事的主角,即这篇叙事所建构的道教义理中的最高神,亦即道的人格化身。

    儒家集中心力去研究人类社会,而道家对自然比对社会有更大的兴趣,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有更深入的思考。以注重自然为契合点,探求自然奥秘的术士与道家容易接近;而道家对个性自由的相对宽容,也对术士颇有吸引力。汉代一些方术人士,先是把追求长生成仙的方术附会于老子的道论,后来又把民间鬼神观念附会于老子的道论,这样,在儒教体制外发展起来的民间新兴宗教运动,就成了黄老道派与方术之士连手的运动,方术与道家、阴阳家的理论互为表里。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