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信州的葛仙信仰

道教之音 廖涵

2015-11-15 18:05:36

宋元时代是道教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帝王崇道,提高道教的政治、文化地位;另一方面道教自身不断改革,注重解决现世中的社会问题,促使道教走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宋元时期是信州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区建置基本定型,地方文化初步形成的时代。由于统治者对民间的各种宗教采取放任态度——只要不反抗朝廷,官府不干涉民众的宗教信仰活动,信州地区的宗教活动十分活跃,道教自然亦不例外。本文将以宋元史料为主,辅之以明清方志,试述宋元信州地区的宗教环境以及葛仙信仰的早期情形。

一、宋元信州的宗教市场

本文所谓“信州地区”,是指宋代的江南东路之信州(包括上饶、铅山、贵溪、玉山、永丰、弋阳六县)和元代的信州路(上饶、贵溪、玉山、永丰、弋阳五县)和铅山州所辖区域,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广信府。江南各地素来崇信巫术,寺观遍地,两宋之际的大臣吴潜曾指出,“寺观所在不同,湖南不如江西,江西不如两浙,两浙不如闽中。”地处三省通衢的信州地区,不仅佛道寺观随处可见,还充斥着纷繁复杂的民间信仰,甚至连来自西域的摩尼教也颇有市场。

佛教是信州地区史料记载最早、传播极广的宗教之一。早在唐代晚期,信州地区已有不少佛教寺院,培养了全国知名的得道高僧。信州的智孚禅师是大法师义存的四大高徒之一,贵溪的僧智常“少年出家,志求见性”,遍览名山,终成一代名僧。今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山上的鹅湖寺尤为显著,据《舆地纪胜》记载,“唐僧大义禅师结庵,仙鹅自波而出者妄矣。道傍长松参翠,枝干权奇,延袤十余里,大义所种,有仁寿院。”宋元时期,信州地区的佛教进一步发展,大量寺院依名山而建,诸如上饶的广教院、景德寺,铅山的金相寺、章岩的宣梵院,玉山的瑞峰院、法海寺,永丰的灵鹫寺,枚不胜举。不仅如此,佛教寺院利用掌控的财力,广泛参与民众生活。南宋绍熙三年(1192),贵溪知县李正通主持建造上清桥,“留钱五十万于明觉浮屠氏,使自为质待”,而后每年得其利息的五分之一,作为维修浮桥的费用。

道教是宋元统治者积极崇奉的国家宗教,江南地区又是道教的核心区域,信州地区自然亦不例外。道教福地信州就有三个,分别是贵溪的鬼谷山洞、贵溪的龙虎山、上饶的灵山。其中,信州西南部的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自唐代晚期后,张天师长期在此为徒众受箓和修炼。南宋以后,张天师地位逐渐提升,成为道教之首;元朝统一后,正一派更是盛极一时,张天师免交上清宫赋役,领江南诸路道教,可以自行出牒度人,具有任免道官、修建道观、传授经箓等诸多权力。与佛教寺院一样,宋元时期的道教宫观也随处可见,许多名山岳渎也充满了道教色彩,如贵溪的石堂,“云是鬼谷先生石堂。”弋阳的石城岩,“可容万人,上有石乳泉窦或方或长,下有仙人迹,隐出石面前,环众山可爱。”

除了官方认可的佛道二教,信州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也十分活跃。信州西部的贵溪自鸣山是鸣山大帝信仰的发源地,南宋时已传播到饶州、信州各地。据宋代理学家杨简记载,乐平的孚惠庙祀神明“奉威惠善济广佑忠烈王”,“旱能致雨,祷焉而应,灵感著闻,遐迩毕趣。……本于信之贵溪自鸣山,乐平实为旁邑。”其他来自外地的神灵亦香火旺盛,源自建州的“灵泽广慧夫人”,因“生以诚事亲,殁以诚惠民,始祠于浦城百丈山,今建、处、信、衢间,香火殆遍。”此外,源自西域的吃菜事魔教,也在信州地区颇为流行,甚至聚众叛乱。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时有妖人王念经者,聚众数万,反于信州之贵溪。”所谓妖人,指的就是信仰吃菜事魔教的信徒。尽管王念经起义随即被镇压,但信奉该教的现象到南宋后期仍未消失。“饶信之间,小民无知,为一等妖人所惑,往往传习事魔,男女混杂,夜聚晓散。”

还有大量的信仰活动没有文字记载,诸如南方的巫术传统,日益重要的祖先崇拜,等等,都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信州地区的葛仙信仰正是在此活跃的宗教氛围中确立起来的。

二、宋元信州的葛仙信仰

葛仙公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师爷,葛仙信仰自然是道教活动的一部分。宋元时代的葛仙信仰遍及中原各地,信州亦有多处以葛仙公为主祀神的道观,如上饶的灵山、弋阳的捣药山、赭亭山(今属横峰县)等。

灵山位于信州郡治、上饶县治西北70里,是上饶之镇山,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山有七十二峰,高七千余丈,绵亘百余里。上有龙池,中产异木、奇卉及水晶等珍。”宋元时期的灵山已是信州名山,常有士人来此登山赋诗,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仅南宋的韩元吉(1118-1187)、韩淲(1159-1124)父子关于灵山的诗词就有近60篇。韩元吉的《望灵山》写道,“磅礴千里间,众景皆奔驰。颇讶地轴涌,未觉天柱亏。不让昆仑高,遂使泰华移。诸峰七十二,磊砢略可推。”复杂的地形和秀美的风景让灵山成为各种宗教信仰汇集之地。东北石人峰的石人庙、灵山下的祥符寺,都是当时著名的宗教中心。在灵山的西峰之巅,有葛仙坛,《太平寰宇记》载:“灵山,亦曰灵鹫山,盘亘十余里,绝顶有葛仙坛,丹灶、石臼、石砚、石几在焉。”宋代文人韩元吉诗曰,“一舟五鹤符佳梦,陂水成湖问葛仙。”灵山之上的葛仙坛建于何时,尚无确切记载,应该建于宋代之前。在西峰之下、弋阳县东20里,有葛仙观一座,“梁大同三年置,隋末废。按《鄱阳记》云,‘葛玄得道弋阳县北黄石山古坛’,是也。”有小溪发源西峰,流入弋阳县,“源出上饶县灵山,……又有葛玄冢焉,因曰葛水。”相传,“唐天宝(742-755)中尝投龙于此,遇旱雩之辄应。”在弋阳县,因葛仙传说而形成地名除了上述提及的葛溪、葛仙冢外,还有葛溪驿、葛源乡、葛水陂等地名,有的沿用至今。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宋元时期信州的葛仙信仰

    道教之音 廖涵

    2015-11-15 18:05:36

    |
    宋元时期信州的葛仙信仰
    |

    宋元时代是道教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帝王崇道,提高道教的政治、文化地位;另一方面道教自身不断改革,注重解决现世中的社会问题,促使道教走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宋元时期是信州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区建置基本定型,地方文化初步形成的时代。由于统治者对民间的各种宗教采取放任态度——只要不反抗朝廷,官府不干涉民众的宗教信仰活动,信州地区的宗教活动十分活跃,道教自然亦不例外。本文将以宋元史料为主,辅之以明清方志,试述宋元信州地区的宗教环境以及葛仙信仰的早期情形。

    一、宋元信州的宗教市场

    本文所谓“信州地区”,是指宋代的江南东路之信州(包括上饶、铅山、贵溪、玉山、永丰、弋阳六县)和元代的信州路(上饶、贵溪、玉山、永丰、弋阳五县)和铅山州所辖区域,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广信府。江南各地素来崇信巫术,寺观遍地,两宋之际的大臣吴潜曾指出,“寺观所在不同,湖南不如江西,江西不如两浙,两浙不如闽中。”地处三省通衢的信州地区,不仅佛道寺观随处可见,还充斥着纷繁复杂的民间信仰,甚至连来自西域的摩尼教也颇有市场。

    佛教是信州地区史料记载最早、传播极广的宗教之一。早在唐代晚期,信州地区已有不少佛教寺院,培养了全国知名的得道高僧。信州的智孚禅师是大法师义存的四大高徒之一,贵溪的僧智常“少年出家,志求见性”,遍览名山,终成一代名僧。今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山上的鹅湖寺尤为显著,据《舆地纪胜》记载,“唐僧大义禅师结庵,仙鹅自波而出者妄矣。道傍长松参翠,枝干权奇,延袤十余里,大义所种,有仁寿院。”宋元时期,信州地区的佛教进一步发展,大量寺院依名山而建,诸如上饶的广教院、景德寺,铅山的金相寺、章岩的宣梵院,玉山的瑞峰院、法海寺,永丰的灵鹫寺,枚不胜举。不仅如此,佛教寺院利用掌控的财力,广泛参与民众生活。南宋绍熙三年(1192),贵溪知县李正通主持建造上清桥,“留钱五十万于明觉浮屠氏,使自为质待”,而后每年得其利息的五分之一,作为维修浮桥的费用。

    道教是宋元统治者积极崇奉的国家宗教,江南地区又是道教的核心区域,信州地区自然亦不例外。道教福地信州就有三个,分别是贵溪的鬼谷山洞、贵溪的龙虎山、上饶的灵山。其中,信州西南部的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自唐代晚期后,张天师长期在此为徒众受箓和修炼。南宋以后,张天师地位逐渐提升,成为道教之首;元朝统一后,正一派更是盛极一时,张天师免交上清宫赋役,领江南诸路道教,可以自行出牒度人,具有任免道官、修建道观、传授经箓等诸多权力。与佛教寺院一样,宋元时期的道教宫观也随处可见,许多名山岳渎也充满了道教色彩,如贵溪的石堂,“云是鬼谷先生石堂。”弋阳的石城岩,“可容万人,上有石乳泉窦或方或长,下有仙人迹,隐出石面前,环众山可爱。”

    除了官方认可的佛道二教,信州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也十分活跃。信州西部的贵溪自鸣山是鸣山大帝信仰的发源地,南宋时已传播到饶州、信州各地。据宋代理学家杨简记载,乐平的孚惠庙祀神明“奉威惠善济广佑忠烈王”,“旱能致雨,祷焉而应,灵感著闻,遐迩毕趣。……本于信之贵溪自鸣山,乐平实为旁邑。”其他来自外地的神灵亦香火旺盛,源自建州的“灵泽广慧夫人”,因“生以诚事亲,殁以诚惠民,始祠于浦城百丈山,今建、处、信、衢间,香火殆遍。”此外,源自西域的吃菜事魔教,也在信州地区颇为流行,甚至聚众叛乱。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时有妖人王念经者,聚众数万,反于信州之贵溪。”所谓妖人,指的就是信仰吃菜事魔教的信徒。尽管王念经起义随即被镇压,但信奉该教的现象到南宋后期仍未消失。“饶信之间,小民无知,为一等妖人所惑,往往传习事魔,男女混杂,夜聚晓散。”

    还有大量的信仰活动没有文字记载,诸如南方的巫术传统,日益重要的祖先崇拜,等等,都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信州地区的葛仙信仰正是在此活跃的宗教氛围中确立起来的。

    二、宋元信州的葛仙信仰

    葛仙公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师爷,葛仙信仰自然是道教活动的一部分。宋元时代的葛仙信仰遍及中原各地,信州亦有多处以葛仙公为主祀神的道观,如上饶的灵山、弋阳的捣药山、赭亭山(今属横峰县)等。

    灵山位于信州郡治、上饶县治西北70里,是上饶之镇山,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山有七十二峰,高七千余丈,绵亘百余里。上有龙池,中产异木、奇卉及水晶等珍。”宋元时期的灵山已是信州名山,常有士人来此登山赋诗,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仅南宋的韩元吉(1118-1187)、韩淲(1159-1124)父子关于灵山的诗词就有近60篇。韩元吉的《望灵山》写道,“磅礴千里间,众景皆奔驰。颇讶地轴涌,未觉天柱亏。不让昆仑高,遂使泰华移。诸峰七十二,磊砢略可推。”复杂的地形和秀美的风景让灵山成为各种宗教信仰汇集之地。东北石人峰的石人庙、灵山下的祥符寺,都是当时著名的宗教中心。在灵山的西峰之巅,有葛仙坛,《太平寰宇记》载:“灵山,亦曰灵鹫山,盘亘十余里,绝顶有葛仙坛,丹灶、石臼、石砚、石几在焉。”宋代文人韩元吉诗曰,“一舟五鹤符佳梦,陂水成湖问葛仙。”灵山之上的葛仙坛建于何时,尚无确切记载,应该建于宋代之前。在西峰之下、弋阳县东20里,有葛仙观一座,“梁大同三年置,隋末废。按《鄱阳记》云,‘葛玄得道弋阳县北黄石山古坛’,是也。”有小溪发源西峰,流入弋阳县,“源出上饶县灵山,……又有葛玄冢焉,因曰葛水。”相传,“唐天宝(742-755)中尝投龙于此,遇旱雩之辄应。”在弋阳县,因葛仙传说而形成地名除了上述提及的葛溪、葛仙冢外,还有葛溪驿、葛源乡、葛水陂等地名,有的沿用至今。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