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颜山农用道教内丹方法取代儒家道德修养(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傅小凡

2015-11-23 11:42:22

三、用道教修炼替代儒家修养

对精神与生命过程的混同,也就意味着将精神现象进行物质性的理解。所以,对于德性的培养,他不再重视传统儒家的反躬内省的精神活动过程,而是把人的天性比作金矿,将德性的培养比作黄金的冶炼过程,他说:

圣神识道识心,同乎矿金之肫肫,裁成辅相,翼以学庸,为炉泻此内,锡类多功,即大惯文武吹煽缓急之不等,故于明德上加明之之功,至善处加止之之方。[[6]]

虽然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但显然可以看出道教金丹派的影子。他将人精神的成长比作金丹的提炼过程,实际上就是要人性的培养变得可操作,就像从原料中提取金丹一样。具体的操作过程,在颜山农看来就是“闭关法”,亦即道教内丹法之一。既然人与物统一于生命本质,那么外丹与内丹也就是相通的。所以他说,“圣神道识心,同乎矿金之肫肫”。这种道教的养生与修练法,在他看来极其重要,“此学之所以聚乎其大,立生己生人生天下之大本也。”[[7]]以此用来进行儒家的道德修养,不但使德性修养变得可操作,而仅用七天“闭关”便可速见成效。关于闭关方法他说:

功先设立,回光腔寰,三日苦磨困神,各致其力,于闭关七日之前曰:凡有志者,欲求此设武功,或二日夜,或三日夜,必须择扫楼居一所,摊铺连榻,然后督置愿坐几人,各就榻上正坐,无纵偏倚,任我指点,收拾各人身子,以绢缚两目,昼夜不开;绵塞两耳,不纵外听;紧闭唇齿,不出一言;擎拳两手,不动一指,趺跏两足,不纵伸缩,直耸肩背,不肆惰慢;垂头若寻,回光内照。如此各各自加严束,此之谓闭关。夫然后又从引发各各内照之功,将鼻中吸收满口阳气,泽液漱吮,咽吞直送,下灌丹田,自运旋滚几转,即又吸吮津液,如样吞灌,百千轮转不停,二日三日,不自己已。如此自竭辛力作为,虽有汗流如洗,不许吩咐展拭,或至骨节疼痛,不许欠伸喘息。各各如此,忍捱咽吞,不能堪用,方许告知,解此缠缚,倒身鼾睡,任意自醒,或至沈睡,竟日夜尤好。醒后不许开口言笑,任意长卧七日,听我时到各人,耳边密语安置,曰:各人此时此段精神?正叫清明在躬,形爽气顺,皆尔连日苦辛中得来,即是道体黜聪,脱胎换骨景象。须自辗转,一意内顾深用,滋味精神,默识天性,选次不违不乱,必尽七日之静卧,无思无虑,如不识,如不知,如三月之运用,不忍轻自散涣。

所谓“闭关”,从他介绍的过程来看,无非先闭塞人的所有感官,力图切断人与外界的联系,然后以内在的意念对生命过程进行控制,达到不吃不喝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的七天七夜。这两个步骤与道教内丹修炼的闭关法基本相同,但是关键还有第三个步骤,他说:

如此安恬周保,七日后方许起身,梳洗衣冠,礼拜天地,皇上、父母、孔孟、师尊之生育传教,直犹再造此生。嗣此,左右师座,听受三月,口传默受,神聪仁知,发明《大学》、《中庸》,诨融心性阖辟,此之谓正心诚意,知格辚辚乎,修齐身家,曲成不遗也。[[8]]

也就是七日闭关结束时对儒家经典进行阐发。这是他用道教方法改造儒学的集中表现。以道教养生方法取代儒家的道德修养,就会使得人的道德意识不再是理性与良知的反省,而是生命体验,是意志对生命过程的控制。这样一来道德意识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的理性思维就被祛除了,只剩下除自我之外谁也无法知道的神秘的内心体验。这种闭关显然是一种自我封闭,颜山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主张在闭关结束之后要阐发儒家经典。一来是将生命体验与控制转化为语言表达,从而将其落实在德性培养上;二来是打破闭关所造成的自我的封闭,力图在主体间的沟通过程中,巩固闭关方式对修养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佛教也有“闭关”修行法,但是联系他的生命本体论中的道教观点以及他整篇著作的一贯思想来看,应该说他所说的“闭关”是道教的内丹方法。

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的生命过程与精神过程不加区别,虽然二者是不可分的,但修炼生命过程以延年益寿,与培养德性以成就高尚人格的确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儒家尤其是理学家强调心与身的对立和矛盾正是出于对这种区别的认识。而颜山农将养生方法运用到儒家培养德性上来,试图通过肉体磨炼达到短期内迅速成就德性的目的,将道德培养变成可操作的加工过程,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心与身的矛盾,但却把精神现象简单地等同于生命过程,从而使心学或儒学成为方术。不过,养生家以静心寡欲的道德方法修心以达到长视久生的目的,而颜山农则以养生的方法修身来达到培养德性的目的。这一点又说明,他虽然受道教的影响,并且用道教方法改造儒家思想,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真正的道教徒。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论颜山农用道教内丹方法取代儒家道德修养(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傅小凡

    2015-11-23 11:42:22

    |
    论颜山农用道教内丹方法取代儒家道德修养(2)
    |

    三、用道教修炼替代儒家修养

    对精神与生命过程的混同,也就意味着将精神现象进行物质性的理解。所以,对于德性的培养,他不再重视传统儒家的反躬内省的精神活动过程,而是把人的天性比作金矿,将德性的培养比作黄金的冶炼过程,他说:

    圣神识道识心,同乎矿金之肫肫,裁成辅相,翼以学庸,为炉泻此内,锡类多功,即大惯文武吹煽缓急之不等,故于明德上加明之之功,至善处加止之之方。[[6]]

    虽然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但显然可以看出道教金丹派的影子。他将人精神的成长比作金丹的提炼过程,实际上就是要人性的培养变得可操作,就像从原料中提取金丹一样。具体的操作过程,在颜山农看来就是“闭关法”,亦即道教内丹法之一。既然人与物统一于生命本质,那么外丹与内丹也就是相通的。所以他说,“圣神道识心,同乎矿金之肫肫”。这种道教的养生与修练法,在他看来极其重要,“此学之所以聚乎其大,立生己生人生天下之大本也。”[[7]]以此用来进行儒家的道德修养,不但使德性修养变得可操作,而仅用七天“闭关”便可速见成效。关于闭关方法他说:

    功先设立,回光腔寰,三日苦磨困神,各致其力,于闭关七日之前曰:凡有志者,欲求此设武功,或二日夜,或三日夜,必须择扫楼居一所,摊铺连榻,然后督置愿坐几人,各就榻上正坐,无纵偏倚,任我指点,收拾各人身子,以绢缚两目,昼夜不开;绵塞两耳,不纵外听;紧闭唇齿,不出一言;擎拳两手,不动一指,趺跏两足,不纵伸缩,直耸肩背,不肆惰慢;垂头若寻,回光内照。如此各各自加严束,此之谓闭关。夫然后又从引发各各内照之功,将鼻中吸收满口阳气,泽液漱吮,咽吞直送,下灌丹田,自运旋滚几转,即又吸吮津液,如样吞灌,百千轮转不停,二日三日,不自己已。如此自竭辛力作为,虽有汗流如洗,不许吩咐展拭,或至骨节疼痛,不许欠伸喘息。各各如此,忍捱咽吞,不能堪用,方许告知,解此缠缚,倒身鼾睡,任意自醒,或至沈睡,竟日夜尤好。醒后不许开口言笑,任意长卧七日,听我时到各人,耳边密语安置,曰:各人此时此段精神?正叫清明在躬,形爽气顺,皆尔连日苦辛中得来,即是道体黜聪,脱胎换骨景象。须自辗转,一意内顾深用,滋味精神,默识天性,选次不违不乱,必尽七日之静卧,无思无虑,如不识,如不知,如三月之运用,不忍轻自散涣。

    所谓“闭关”,从他介绍的过程来看,无非先闭塞人的所有感官,力图切断人与外界的联系,然后以内在的意念对生命过程进行控制,达到不吃不喝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的七天七夜。这两个步骤与道教内丹修炼的闭关法基本相同,但是关键还有第三个步骤,他说:

    如此安恬周保,七日后方许起身,梳洗衣冠,礼拜天地,皇上、父母、孔孟、师尊之生育传教,直犹再造此生。嗣此,左右师座,听受三月,口传默受,神聪仁知,发明《大学》、《中庸》,诨融心性阖辟,此之谓正心诚意,知格辚辚乎,修齐身家,曲成不遗也。[[8]]

    也就是七日闭关结束时对儒家经典进行阐发。这是他用道教方法改造儒学的集中表现。以道教养生方法取代儒家的道德修养,就会使得人的道德意识不再是理性与良知的反省,而是生命体验,是意志对生命过程的控制。这样一来道德意识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的理性思维就被祛除了,只剩下除自我之外谁也无法知道的神秘的内心体验。这种闭关显然是一种自我封闭,颜山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主张在闭关结束之后要阐发儒家经典。一来是将生命体验与控制转化为语言表达,从而将其落实在德性培养上;二来是打破闭关所造成的自我的封闭,力图在主体间的沟通过程中,巩固闭关方式对修养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佛教也有“闭关”修行法,但是联系他的生命本体论中的道教观点以及他整篇著作的一贯思想来看,应该说他所说的“闭关”是道教的内丹方法。

    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的生命过程与精神过程不加区别,虽然二者是不可分的,但修炼生命过程以延年益寿,与培养德性以成就高尚人格的确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儒家尤其是理学家强调心与身的对立和矛盾正是出于对这种区别的认识。而颜山农将养生方法运用到儒家培养德性上来,试图通过肉体磨炼达到短期内迅速成就德性的目的,将道德培养变成可操作的加工过程,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心与身的矛盾,但却把精神现象简单地等同于生命过程,从而使心学或儒学成为方术。不过,养生家以静心寡欲的道德方法修心以达到长视久生的目的,而颜山农则以养生的方法修身来达到培养德性的目的。这一点又说明,他虽然受道教的影响,并且用道教方法改造儒家思想,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真正的道教徒。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