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全本《茅山志》與明代茅山正一道(4)

道教之音 王崗

2015-11-25 22:55:53

雖然玉晨觀本《茅山志》所記載的九霄宮不幸位與闕頁,我們不能得知編修者提供的信息,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所收錄的楊一清《重建大茅峰聖祐觀記》等資料,來重構明代九霄宮。大茅峰巔古有道觀,元代延祐三年(1316)敕建賜額為“聖祐觀”。聖祐觀之名一直使用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在這一年,明神宗賜改觀額為“九霄宮”。九霄宮或九霄萬福宮之名一直使用到今天。由於玉晨觀本《茅山志》編刊於嘉靖三十年,早於改名為九霄宮的時間,故玉晨觀本《茅山志》所收資料對該道廟,皆以聖祐觀稱之。為便於今人習慣的稱謂起見,並考慮到該道觀在明代業已取名九霄宮,我們在此概用“九霄宮”之名稱之。

九霄宮在明代很長一段時間,歲久湮沒。直到弘治六年(1493),華陽洞副靈官、崇禧宮住持湯與慶和華陽洞副靈官、崇禧宮道士金玄禮主持重建,完工於弘治十年(1497)。明代掌管國家祭祀禮樂的機構太常寺,每年兩次在九霄宮舉行國家祀典。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萬曆二十六年(1598)和萬曆二十七年(1599)三次派人至九霄宮降祀並賞賜九霄宮金帑。萬曆二十六年這次,九霄宮住持江應宣(約1598-1603年前後在世)奉敕建醮,明神宗賜額為九霄宮。明代九霄宮有太元寶殿、高真殿、聖父殿、藏經閣、聖師閣。左右兩側各種堂舍近百間。並有毓祥、遶秀、怡雲、種璧、禮真、儀鵠等六道院。

這些茅山宮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玉晨觀。玉晨觀位於茅山雷平山北,世稱茅山第一福地。東晉至唐代一直有道觀在此。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為玉晨觀。據玉晨觀本《茅山志》記載,玉晨觀在明代前期有正殿三清殿,東邊北斗殿、真官堂、茅君殿,西邊南斗殿,左右廊二十一間祠堂奉歷代祖師,前山門後有法堂,方丈前有拜斗臺,西上還有老君殿。嘉靖三年(1524)玉晨觀盡燬。嘉靖四年(1525),住持紀祖經(約1525-1542年前後在世)等募工重建正殿。之後又燬。前面已說過,嘉靖十三年(1534)揚州商人張全恩在茅山皈依道教,立志恢復,而以徐鵬舉、徐天賜為代表的魏國公府倡立義舉,鼎力相助,重建玉晨觀,歷三年而完成。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再次募緣修繕無梁殿。重建後的玉晨觀有正殿三清殿,奉三清及展上公,殿後法堂,左玄帝殿,右三官殿,前左廊茅君殿,左廊七真堂祀三茅、楊、郭、二許父子,右廊慈尊殿,觀東內有無梁殿,右下有老君殿,後列道房。並有崇真、靈寶、天樞、紫陽、瑞像、雷平、三茅、太玄八道院。香火盛於往昔。有這樣的商人階層,特別是居勛臣貴冑之首的魏國公府的護法,玉晨觀展示出遠較已往輝煌的面貌。

與此相關,玉晨觀本《茅山志》就是在嘉靖二十九年和三十年,由時已成為山玉晨觀道士、龍虎山大真人府贊教張全恩所組織重修和刊刻。在茅山包括元符宮、崇禧宮在內的眾多重要宮觀中,僅有玉晨觀來承擔重修和刊刻《茅山志》之任。當然,我們已說到,永樂間和成化間元符宮和崇禧宮先後曾重刻劉大彬《茅山志》,這次機會留給了玉晨觀。而且,上文已提到,在重修和刊刻的過程中,元符宮道士兼華陽洞正靈官戴紹資、元符宮道士兼華陽洞正靈官任紹績、崇禧宮道士兼華陽洞副靈官金玄禮、元符宮道士兼大真人府贊教袁繼禮、元符宮道士兼大真人府贊教陳應符皆參與了這項工作。代表茅山道教最高權威的元符宮和崇禧宮的道官,皆助成此事,一方面說明重修和刊刻《茅山志》對茅山道教的全面意義極大,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玉晨觀在茅山的地位甚高,僅次於元符宮和崇禧宮。而且我們前面也提到,茅山玉晨觀刊刻此書時,聘請了江西刻工胡桂。胡桂是嘉靖間的刻工,他雖是江西人,但卻活躍於南京一帶,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參加刻印黄佐(1490-1566)撰《南雍志》。需要注意的是,明代佛寺刻書並不在少數。理論上來說,道教宮觀刊刻道書也應該不稀少。但就筆者管見所及,迄今所知,明代道觀刊刻道書僅十來例。其中一例就是玉晨觀刊本《茅山志》。這麼少道觀刊刻道書,當與道觀經濟普遍不如佛寺有關。刻玉晨觀本《茅山志》這樣的鉅型山志,其費用定然不少。之所以玉晨觀不得不選用粗濫“惡劣”的紙板,也當是因為節省費用的緣故。但不管怎麼說,玉晨觀有此刻書的設備和聘請四方刻工的能力,也說明玉晨觀的經濟實力不同一般(詳見下文)。這應該也跟魏國公府對玉晨觀的護教有密切的關係。

最後我們要討論的一個道廟是積金山菴。積金山菴位於茅山積金山之陰道祖峰。梁陶弘景、唐王法主居此修道。唐至德中賜名火浣宮。宋天聖三年(1023)賜名延真菴。天聖五年(1027)改賜觀額為天聖觀。笪蟾光《茅山志》謂積金山菴是天聖觀的俗名,但玉晨觀本《茅山志》所收所有明代文獻,概稱此道廟為積金山菴。劉大彬《茅山志》雖對天聖觀加以記載,但未記元代之事。元末,天聖觀廢。至明弘治間,應天府江寧縣居士李華攜子李曙修葺積金山菴,道士陳真福新其體制。正德元年(1506),積金山菴道士唐思義欲因舊址建玉皇閣,未果。於是他便去揚州募緣。如前所說,商人白達忻然帶頭捐金,並帶動其他揚州商人跟進捐助,於是重建開始於正德五年(1510),完成於正德九年(1514)。嘉靖十年(1531),在一些居住於揚州的兩淮鹽商以及李曙的資助下,陳真福擴大該菴。明代積金山菴有三清殿、三官殿、玉皇閣、真武殿、雷尊殿、茅君殿、真官堂,東西兩廊各十間,後有道房,並有廣濟龍王祠。可見,雖然它在現代已湮沒無聞,無蹟可尋,積金山菴在明代卻是個重要和規制完整的道觀。這恐怕也與兩淮鹽商的護法有莫大的關係。

在結束本小節之前,有必要對從晚明起直到今天都極其重要的茅山乾元觀作一個交代。乾元觀也是古來名觀。劉大彬《茅山志》有關乾元觀只記到宋天聖三年(1023)及稍後之事,未涉及元代情形。③至明代時已荒廢,僅剩山門及陋舍。④直到萬曆十四年(1586),全真道士閻希言(1509-1588)才在茅山恢復乾元觀,並建立起他的全真閻祖派。一直傳承到現代。嘉靖三十年重修刊刻的玉晨觀本《茅山志•宮觀考》,未著錄乾元觀,而且玉晨觀本《茅山志》也未收任何有關乾元觀的詩文,可見當時該道觀尚處於荒廢狀態。此外,明天順五年(1461)成書的《明一統志》和嘉靖十三年(1534)刊行的〔嘉靖〕《南畿志》,先後記載了茅山元符宮、崇禧宮、玉晨觀、白雲觀、九霄宮(當時稱聖祐觀)、德祐觀、仁祐觀、祠宇宮、崇福觀、五雲觀(其中多數重復收錄),但卻未收錄乾元觀,這也可以作為當時乾元觀荒廢的旁證。

宮觀經濟的罕見紀錄

玉晨觀本《茅山志》的首卷《宮觀考》部份,其最有特色者,是對每一主要宮觀田產的紀錄。這一部份資料,不見於劉大彬《茅山志》。笪蟾光《茅山志》總目中卷十的標題雖包含“田畝”的字眼,但在正文中,僅有兩處涉及明代田產。一是在“別院田圖之賜溢於諸邑”條下,有句“溧陽、金壇、丹徒諸縣,皆有歷朝賜茅山各宮觀田土”。一是在卷十末僅以一頁多從玉晨觀本《茅山志》中選錄了崇禧宮和玉晨觀的田產資料。這種如此簡略的田土羅列和選擇性的記載,對我們瞭解茅山全山宮觀經濟幾乎沒有多少幫助。這反映了文人士大夫輕視實學的意識形態。四庫提要譏玉晨觀本《茅山志》“為無識道流續入明事,敘述凡鄙”,主要就是針對這一部份,也反映了類似的文人士大夫立場。當然,笪志收錄了清順治初馬鳴佩(?-1666)等的《欽賜崇禧萬壽宮焚修田畝奏疏》,本意在於收集歷代奏疏書札一類的文章,客觀上卻間接反映了明末崇禧宮的田地狀況。

玉晨觀本《茅山志》在一些主要宮觀下,都專門陳述了該宮觀歷代所擁有的田土的數量、坐落位置。但更為重要的是,詳細說明了明代自明初以來田畝的數量及其變化,以及提供了茅山宮觀田產制度的信息。玉晨觀本《茅山志》將一般寺廟宮觀的常住田分為兩種﹕贍道田和辦納重料馬草田。這裏,絕大多數是贍道田。這些田產的來源大多是歷代皇帝欽賜,而這些田地作為常住田也為明政府所承認。在此情形下,凡是歷史悠久的大宮觀,就往往有較多的田產。如元符宮有贍道田3730畝、辦納重料馬草田十畝。崇禧宮在嘉靖三十年時竟有8818.337畝贍道田和十畝辦納重料馬草田;雖然清初的一份奏疏提到明末崇禧宮已只有田產6733.394畝,皆系官田。所以“下宮(崇禧宮)有千畝田萬畝山”的傳說,有其現實的根據。玉晨觀有田地山塘蘆蕩草塌共2316.54畝。其中有官田有民田。官田自然指欽賜田產;而民田當指欽賜官田之外由檀越施舍或宮觀購買的田產。玉晨觀田產雖遠不及崇禧宮,但卻接近元符宮,是當時茅山擁有田產第三大的道觀。無怪該道觀有實力添置刻書設備和招募刻工刊刻《茅山志》。最後是仁祐觀,有726.968畝田地和山地,其中有民田。

  • 共9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明版全本《茅山志》與明代茅山正一道(4)

    道教之音 王崗

    2015-11-25 22:55:53

    |
    明版全本《茅山志》與明代茅山正一道(4)
    |

    雖然玉晨觀本《茅山志》所記載的九霄宮不幸位與闕頁,我們不能得知編修者提供的信息,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所收錄的楊一清《重建大茅峰聖祐觀記》等資料,來重構明代九霄宮。大茅峰巔古有道觀,元代延祐三年(1316)敕建賜額為“聖祐觀”。聖祐觀之名一直使用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在這一年,明神宗賜改觀額為“九霄宮”。九霄宮或九霄萬福宮之名一直使用到今天。由於玉晨觀本《茅山志》編刊於嘉靖三十年,早於改名為九霄宮的時間,故玉晨觀本《茅山志》所收資料對該道廟,皆以聖祐觀稱之。為便於今人習慣的稱謂起見,並考慮到該道觀在明代業已取名九霄宮,我們在此概用“九霄宮”之名稱之。

    九霄宮在明代很長一段時間,歲久湮沒。直到弘治六年(1493),華陽洞副靈官、崇禧宮住持湯與慶和華陽洞副靈官、崇禧宮道士金玄禮主持重建,完工於弘治十年(1497)。明代掌管國家祭祀禮樂的機構太常寺,每年兩次在九霄宮舉行國家祀典。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萬曆二十六年(1598)和萬曆二十七年(1599)三次派人至九霄宮降祀並賞賜九霄宮金帑。萬曆二十六年這次,九霄宮住持江應宣(約1598-1603年前後在世)奉敕建醮,明神宗賜額為九霄宮。明代九霄宮有太元寶殿、高真殿、聖父殿、藏經閣、聖師閣。左右兩側各種堂舍近百間。並有毓祥、遶秀、怡雲、種璧、禮真、儀鵠等六道院。

    這些茅山宮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玉晨觀。玉晨觀位於茅山雷平山北,世稱茅山第一福地。東晉至唐代一直有道觀在此。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為玉晨觀。據玉晨觀本《茅山志》記載,玉晨觀在明代前期有正殿三清殿,東邊北斗殿、真官堂、茅君殿,西邊南斗殿,左右廊二十一間祠堂奉歷代祖師,前山門後有法堂,方丈前有拜斗臺,西上還有老君殿。嘉靖三年(1524)玉晨觀盡燬。嘉靖四年(1525),住持紀祖經(約1525-1542年前後在世)等募工重建正殿。之後又燬。前面已說過,嘉靖十三年(1534)揚州商人張全恩在茅山皈依道教,立志恢復,而以徐鵬舉、徐天賜為代表的魏國公府倡立義舉,鼎力相助,重建玉晨觀,歷三年而完成。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再次募緣修繕無梁殿。重建後的玉晨觀有正殿三清殿,奉三清及展上公,殿後法堂,左玄帝殿,右三官殿,前左廊茅君殿,左廊七真堂祀三茅、楊、郭、二許父子,右廊慈尊殿,觀東內有無梁殿,右下有老君殿,後列道房。並有崇真、靈寶、天樞、紫陽、瑞像、雷平、三茅、太玄八道院。香火盛於往昔。有這樣的商人階層,特別是居勛臣貴冑之首的魏國公府的護法,玉晨觀展示出遠較已往輝煌的面貌。

    與此相關,玉晨觀本《茅山志》就是在嘉靖二十九年和三十年,由時已成為山玉晨觀道士、龍虎山大真人府贊教張全恩所組織重修和刊刻。在茅山包括元符宮、崇禧宮在內的眾多重要宮觀中,僅有玉晨觀來承擔重修和刊刻《茅山志》之任。當然,我們已說到,永樂間和成化間元符宮和崇禧宮先後曾重刻劉大彬《茅山志》,這次機會留給了玉晨觀。而且,上文已提到,在重修和刊刻的過程中,元符宮道士兼華陽洞正靈官戴紹資、元符宮道士兼華陽洞正靈官任紹績、崇禧宮道士兼華陽洞副靈官金玄禮、元符宮道士兼大真人府贊教袁繼禮、元符宮道士兼大真人府贊教陳應符皆參與了這項工作。代表茅山道教最高權威的元符宮和崇禧宮的道官,皆助成此事,一方面說明重修和刊刻《茅山志》對茅山道教的全面意義極大,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玉晨觀在茅山的地位甚高,僅次於元符宮和崇禧宮。而且我們前面也提到,茅山玉晨觀刊刻此書時,聘請了江西刻工胡桂。胡桂是嘉靖間的刻工,他雖是江西人,但卻活躍於南京一帶,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參加刻印黄佐(1490-1566)撰《南雍志》。需要注意的是,明代佛寺刻書並不在少數。理論上來說,道教宮觀刊刻道書也應該不稀少。但就筆者管見所及,迄今所知,明代道觀刊刻道書僅十來例。其中一例就是玉晨觀刊本《茅山志》。這麼少道觀刊刻道書,當與道觀經濟普遍不如佛寺有關。刻玉晨觀本《茅山志》這樣的鉅型山志,其費用定然不少。之所以玉晨觀不得不選用粗濫“惡劣”的紙板,也當是因為節省費用的緣故。但不管怎麼說,玉晨觀有此刻書的設備和聘請四方刻工的能力,也說明玉晨觀的經濟實力不同一般(詳見下文)。這應該也跟魏國公府對玉晨觀的護教有密切的關係。

    最後我們要討論的一個道廟是積金山菴。積金山菴位於茅山積金山之陰道祖峰。梁陶弘景、唐王法主居此修道。唐至德中賜名火浣宮。宋天聖三年(1023)賜名延真菴。天聖五年(1027)改賜觀額為天聖觀。笪蟾光《茅山志》謂積金山菴是天聖觀的俗名,但玉晨觀本《茅山志》所收所有明代文獻,概稱此道廟為積金山菴。劉大彬《茅山志》雖對天聖觀加以記載,但未記元代之事。元末,天聖觀廢。至明弘治間,應天府江寧縣居士李華攜子李曙修葺積金山菴,道士陳真福新其體制。正德元年(1506),積金山菴道士唐思義欲因舊址建玉皇閣,未果。於是他便去揚州募緣。如前所說,商人白達忻然帶頭捐金,並帶動其他揚州商人跟進捐助,於是重建開始於正德五年(1510),完成於正德九年(1514)。嘉靖十年(1531),在一些居住於揚州的兩淮鹽商以及李曙的資助下,陳真福擴大該菴。明代積金山菴有三清殿、三官殿、玉皇閣、真武殿、雷尊殿、茅君殿、真官堂,東西兩廊各十間,後有道房,並有廣濟龍王祠。可見,雖然它在現代已湮沒無聞,無蹟可尋,積金山菴在明代卻是個重要和規制完整的道觀。這恐怕也與兩淮鹽商的護法有莫大的關係。

    在結束本小節之前,有必要對從晚明起直到今天都極其重要的茅山乾元觀作一個交代。乾元觀也是古來名觀。劉大彬《茅山志》有關乾元觀只記到宋天聖三年(1023)及稍後之事,未涉及元代情形。③至明代時已荒廢,僅剩山門及陋舍。④直到萬曆十四年(1586),全真道士閻希言(1509-1588)才在茅山恢復乾元觀,並建立起他的全真閻祖派。一直傳承到現代。嘉靖三十年重修刊刻的玉晨觀本《茅山志•宮觀考》,未著錄乾元觀,而且玉晨觀本《茅山志》也未收任何有關乾元觀的詩文,可見當時該道觀尚處於荒廢狀態。此外,明天順五年(1461)成書的《明一統志》和嘉靖十三年(1534)刊行的〔嘉靖〕《南畿志》,先後記載了茅山元符宮、崇禧宮、玉晨觀、白雲觀、九霄宮(當時稱聖祐觀)、德祐觀、仁祐觀、祠宇宮、崇福觀、五雲觀(其中多數重復收錄),但卻未收錄乾元觀,這也可以作為當時乾元觀荒廢的旁證。

    宮觀經濟的罕見紀錄

    玉晨觀本《茅山志》的首卷《宮觀考》部份,其最有特色者,是對每一主要宮觀田產的紀錄。這一部份資料,不見於劉大彬《茅山志》。笪蟾光《茅山志》總目中卷十的標題雖包含“田畝”的字眼,但在正文中,僅有兩處涉及明代田產。一是在“別院田圖之賜溢於諸邑”條下,有句“溧陽、金壇、丹徒諸縣,皆有歷朝賜茅山各宮觀田土”。一是在卷十末僅以一頁多從玉晨觀本《茅山志》中選錄了崇禧宮和玉晨觀的田產資料。這種如此簡略的田土羅列和選擇性的記載,對我們瞭解茅山全山宮觀經濟幾乎沒有多少幫助。這反映了文人士大夫輕視實學的意識形態。四庫提要譏玉晨觀本《茅山志》“為無識道流續入明事,敘述凡鄙”,主要就是針對這一部份,也反映了類似的文人士大夫立場。當然,笪志收錄了清順治初馬鳴佩(?-1666)等的《欽賜崇禧萬壽宮焚修田畝奏疏》,本意在於收集歷代奏疏書札一類的文章,客觀上卻間接反映了明末崇禧宮的田地狀況。

    玉晨觀本《茅山志》在一些主要宮觀下,都專門陳述了該宮觀歷代所擁有的田土的數量、坐落位置。但更為重要的是,詳細說明了明代自明初以來田畝的數量及其變化,以及提供了茅山宮觀田產制度的信息。玉晨觀本《茅山志》將一般寺廟宮觀的常住田分為兩種﹕贍道田和辦納重料馬草田。這裏,絕大多數是贍道田。這些田產的來源大多是歷代皇帝欽賜,而這些田地作為常住田也為明政府所承認。在此情形下,凡是歷史悠久的大宮觀,就往往有較多的田產。如元符宮有贍道田3730畝、辦納重料馬草田十畝。崇禧宮在嘉靖三十年時竟有8818.337畝贍道田和十畝辦納重料馬草田;雖然清初的一份奏疏提到明末崇禧宮已只有田產6733.394畝,皆系官田。所以“下宮(崇禧宮)有千畝田萬畝山”的傳說,有其現實的根據。玉晨觀有田地山塘蘆蕩草塌共2316.54畝。其中有官田有民田。官田自然指欽賜田產;而民田當指欽賜官田之外由檀越施舍或宮觀購買的田產。玉晨觀田產雖遠不及崇禧宮,但卻接近元符宮,是當時茅山擁有田產第三大的道觀。無怪該道觀有實力添置刻書設備和招募刻工刊刻《茅山志》。最後是仁祐觀,有726.968畝田地和山地,其中有民田。

  • 共9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