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道教术数侧论(2)

茅山道院文化网 杨子路

2015-11-28 14:17:01

三、汉代道教术数形成的内在逻辑

我们已经看到,道教传承了风格迥异的汉代术数典籍,而汉代主要的几部道教经典,也在不同的意义上援引、发挥术数学。道教来源及分派本身杂而多端,道教所传术数更有显著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道教术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的关系。而实际上,道教术数这一概念并非毫无规定性的大杂烩,而是有着特定的层次和逻辑联系,笔者在此试略作归纳:

第一层次:对术数学初步吸收

汉代流传的种种术数,如太一、六壬、遁甲三式,灵棋卜法等,均为黄老道家、神仙家及后来的道教所吸收。这反映在后来的道经目录如《抱朴子内篇·遐览》的著录,《道藏》、《四库全书》等丛书存留的文献之中。《神仙传》对汉代神仙家直接运用术数学的情况多有记载。但我们从《灵棋本章正经》的祝祷,以及葛洪对遁甲术的描述,可以发现道教对其传承的术数典籍,还有不少加工。这使得本出于占卜目的的术数,呈现出更多宗教化的色彩。

第二层次:宗教仪式(含炼养、法术)的术数化

道教通过炼养、法术等宗教仪式以期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术数学首先即运用在这一领域。《太平经》守一、存思等术,《周易参同契》丹道术数之学,都是这种表现。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登涉》中,亦强调修道者应以遁甲秘术选择吉日入山修炼。而遁甲式占之学,也是兴起于汉代,葛洪所引证的《遁甲中经》等书,当为汉晋之间道教将遁甲术与法术结合之作。除葛洪著录的《八卦符》、《监乾符》等符箓外,《正统道藏》太平部所存《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另见敦煌遗书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提到的《太一八牒遁甲仙箓》、《紫宫移度大箓》、《老君六甲秘符》,也都是汉晋间道教对符箓术数化的结果。

我们在道教仪式中可以看到鲜活的术数文化的遗存,不过,经过道教仪式的重新诠释,术数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如遁甲式占即衍生出法术意义上的遁甲术。

第三层次:宗教组织的术数化

杜尔凯姆以来,社会学家多从社会的角度(如社会功能)认识宗教。然而,宗教有其自身定义的神圣性,宗教在建构自身组织时,也常常以特定的符号标识其组织与世俗组织的差异。道教正是以术数透视社会政治,并以术数符号标识自身组织的神圣性。

第四层次:宗教意识的术数化

正如美国宗教学家伊利亚德所言,“如同皇宫一样,哪怕是中国最古朴、原始的住房也有着同样的宇宙论符号:它们也构成了‘世界的缩影’”[41]。 既然象征宇宙模式的术数符号并非道教专属,那么道教采用术数符号的特别之处何在呢?实际上,道教在吸收术数的同时,更重新诠释了术数的意义,即用道家思想赋予术数新的内涵。而道教自身的宗教意识,也受到了术数学的深刻影响。黄老道家及早期天师道以术数学诠释《道德经》,便是典型一例。

这四个层次由浅而深,反映了道教对术数吸收的不同程度,也凸显了术数道教化与道教术数化的双向进程。

汉代道教术数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多向度的社会影响,如影响中国哲学、科技、文艺等等。但最为直接而显明的意义,是塑造了道教自身的宗教形态。从观察世界、人类社会的方式,到实际的个人炼养与宗教社会实践,乃至对“道”的理解,道教始终都离不开术数思维方法与模型。而今天道教的标志性符号——北斗七 星图、太极八卦图,也分别渊源于星占和易筮术数。对汉代道教术数发生学上的研究,则是我们揭开这些符号所指意义的钥匙。

[①]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页。

[②]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7-136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75页。

[④]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14页。

[⑤]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75页。

[⑥]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82《方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3页。

[⑦] 詹石窗:《灵棋课法的由来及其符号解读》,《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第68页。

[⑧]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⑨] 陈志辉:《隋唐以前之七曜历术源流新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46页。

[⑩]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11]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第2期,第87-106页。

[12] 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363-364页。

[1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9页。

[14]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4页。

[15]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0页。

[16]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9页。

[17]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73页。

[18]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46页。

[19]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2页。

[20]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2页。

[21]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1页。

[22]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31页。

[23]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86页。

[24]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页。

[25]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2页。

[26] [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以下引《道藏》皆同此版本),第421页。

[27] [北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籤》,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05页。

[28] 《道法会元》,《道藏》第29册,第265页。

[29]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3页。

[30]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4页。

[31]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0页。

[32]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08-709页。

[33]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7页。

[34] 张其成:《象数易学》,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第65-72页。

[35]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5页。

[36]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1页。

[37]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4页。

[38]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30页。

[39]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3页。

[40] 杨子路:《存思与天算——六朝道教上清派与中国传统数学》,《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20-125页。

[41]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470页。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汉代道教术数侧论(2)

    茅山道院文化网 杨子路

    2015-11-28 14:17:01

    |
    汉代道教术数侧论(2)
    |

    三、汉代道教术数形成的内在逻辑

    我们已经看到,道教传承了风格迥异的汉代术数典籍,而汉代主要的几部道教经典,也在不同的意义上援引、发挥术数学。道教来源及分派本身杂而多端,道教所传术数更有显著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道教术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的关系。而实际上,道教术数这一概念并非毫无规定性的大杂烩,而是有着特定的层次和逻辑联系,笔者在此试略作归纳:

    第一层次:对术数学初步吸收

    汉代流传的种种术数,如太一、六壬、遁甲三式,灵棋卜法等,均为黄老道家、神仙家及后来的道教所吸收。这反映在后来的道经目录如《抱朴子内篇·遐览》的著录,《道藏》、《四库全书》等丛书存留的文献之中。《神仙传》对汉代神仙家直接运用术数学的情况多有记载。但我们从《灵棋本章正经》的祝祷,以及葛洪对遁甲术的描述,可以发现道教对其传承的术数典籍,还有不少加工。这使得本出于占卜目的的术数,呈现出更多宗教化的色彩。

    第二层次:宗教仪式(含炼养、法术)的术数化

    道教通过炼养、法术等宗教仪式以期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术数学首先即运用在这一领域。《太平经》守一、存思等术,《周易参同契》丹道术数之学,都是这种表现。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登涉》中,亦强调修道者应以遁甲秘术选择吉日入山修炼。而遁甲式占之学,也是兴起于汉代,葛洪所引证的《遁甲中经》等书,当为汉晋之间道教将遁甲术与法术结合之作。除葛洪著录的《八卦符》、《监乾符》等符箓外,《正统道藏》太平部所存《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另见敦煌遗书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提到的《太一八牒遁甲仙箓》、《紫宫移度大箓》、《老君六甲秘符》,也都是汉晋间道教对符箓术数化的结果。

    我们在道教仪式中可以看到鲜活的术数文化的遗存,不过,经过道教仪式的重新诠释,术数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如遁甲式占即衍生出法术意义上的遁甲术。

    第三层次:宗教组织的术数化

    杜尔凯姆以来,社会学家多从社会的角度(如社会功能)认识宗教。然而,宗教有其自身定义的神圣性,宗教在建构自身组织时,也常常以特定的符号标识其组织与世俗组织的差异。道教正是以术数透视社会政治,并以术数符号标识自身组织的神圣性。

    第四层次:宗教意识的术数化

    正如美国宗教学家伊利亚德所言,“如同皇宫一样,哪怕是中国最古朴、原始的住房也有着同样的宇宙论符号:它们也构成了‘世界的缩影’”[41]。 既然象征宇宙模式的术数符号并非道教专属,那么道教采用术数符号的特别之处何在呢?实际上,道教在吸收术数的同时,更重新诠释了术数的意义,即用道家思想赋予术数新的内涵。而道教自身的宗教意识,也受到了术数学的深刻影响。黄老道家及早期天师道以术数学诠释《道德经》,便是典型一例。

    这四个层次由浅而深,反映了道教对术数吸收的不同程度,也凸显了术数道教化与道教术数化的双向进程。

    汉代道教术数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多向度的社会影响,如影响中国哲学、科技、文艺等等。但最为直接而显明的意义,是塑造了道教自身的宗教形态。从观察世界、人类社会的方式,到实际的个人炼养与宗教社会实践,乃至对“道”的理解,道教始终都离不开术数思维方法与模型。而今天道教的标志性符号——北斗七 星图、太极八卦图,也分别渊源于星占和易筮术数。对汉代道教术数发生学上的研究,则是我们揭开这些符号所指意义的钥匙。

    [①]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页。

    [②]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7-136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75页。

    [④]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14页。

    [⑤]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75页。

    [⑥]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82《方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3页。

    [⑦] 詹石窗:《灵棋课法的由来及其符号解读》,《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第68页。

    [⑧]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⑨] 陈志辉:《隋唐以前之七曜历术源流新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46页。

    [⑩]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11]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第2期,第87-106页。

    [12] 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363-364页。

    [1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9页。

    [14]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4页。

    [15]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0页。

    [16]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9页。

    [17] [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73页。

    [18]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46页。

    [19]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2页。

    [20]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2页。

    [21]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1页。

    [22]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31页。

    [23]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86页。

    [24]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页。

    [25]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2页。

    [26] [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第1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以下引《道藏》皆同此版本),第421页。

    [27] [北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籤》,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05页。

    [28] 《道法会元》,《道藏》第29册,第265页。

    [29]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3页。

    [30]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4页。

    [31]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0页。

    [32]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08-709页。

    [33]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7页。

    [34] 张其成:《象数易学》,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第65-72页。

    [35]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5页。

    [36]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1页。

    [37]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4页。

    [38]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30页。

    [39] [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23页。

    [40] 杨子路:《存思与天算——六朝道教上清派与中国传统数学》,《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20-125页。

    [41]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470页。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