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道教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网 黄海德

2015-12-03 13:38:51

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秦汉以前,但道教教团组织的正式创建是在东汉时期。明清以来,随着东南沿海移民的步伐,道教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地区,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海外华人的道教信仰,由于长期受到所在地域的多种影响,既同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具有一脉相传的传统,也有着不同于中国本土道教的某些形式和内容。

道教的教派传承

中国本土的道教教派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当时西部地区是以“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传承为主的“五斗米道”(后称为“天师道”),东部地区是以张角为首起义的“太平道”,其均为民间宗教的教团组织。迄至金元之际,由于异族入侵与保存民族文化的救世需要,王重阳创建的“全真道”应运而生,自此以后,中国的道教形成正一教与全真教两大教派,沿袭至今。现在中国内地的道教传承,通常在西部和北方是以全真教为主,而在东部和南方是以正一教为主,台湾地区的道教大多为正一教,香港地区的道教以全真教的宫观为多。但海外华人的道教教派却比较复杂,有自内地教派直接传播至海外的,有港台地区的道教宫观在海外设立的分殿;也有先在海外建立道教宫观,再回到中国内地道教的天师府或十方丛林受箓。例如,新加坡华人的道教信仰,早期供奉的神明主要是大伯公、清水祖师、天妃妈祖等民间尊神,同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信仰在南洋的传播密切相关。因此,海外华人的道教教派同中国本土的道教教派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其多样性的宗教特点。

道教的神灵信仰

中国本土的道教神灵信仰,在稍具规模的道教宫观之中,一般建有“三清殿”奉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奉“三清”尊神为最高天神。据统计,我国台湾地区有8000多座道教宫观,但只有部分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是“三清”尊神,而为数甚多的宫庙却是奉祀同民间信仰相关的神灵。海外华人道教宫庙供奉的神灵则各具特色。例如,东南亚各国华人道教宫庙供奉的神灵,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一是道教传统尊奉的神灵,如玄天上帝、纯阳吕祖、文昌帝君等;二是源自古代的圣贤崇拜,如伏羲、神农、关帝等;三是闽粤沿海地区相关的民间信仰神灵,如妈祖天后、清水祖师、广泽尊王、保生大帝等;四是吸收居住地信奉的神灵,如马来西亚的拿督公等。甚至在某些地区,海外华人的道教宫庙将上述神灵同堂供奉,在道教神灵信仰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间信仰特征。

道教的经典传承

中国内地道教十分注重《道藏》经典的传承,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海外华人道教大多采用各自宫庙祖师或师傅相传的经书进行诵读与宣讲,有部分宫庙传承的经书即是经师扶乩的产物。这种现象本身即同道教的造经传统有关,例如南北朝高道陶弘景整理的《真诰》即是扶乩“真经”的实际记录。海外华人道教诵读的经书虽然来自中国本土,如《太上感应篇》、《常清静经》等,但在实际传承过程中,为了传播道教和争取信众的需要,又常对原有的经书加以润饰修改,或者吸取所在地的宗教信仰资源,增加新的内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例如,马来西亚的“三一教”带有十分浓厚的道教色彩,其经师做科仪法事时所奉经典有《夏午尼经》、《朔望仪文》、《普施仪文》、《召魂仪文》与《龙华三会忏文》等,其中既有传自福建兴化的经典,又有新的传教内容。

道教的斋醮科仪

中国本土的道教科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客观上起到寄托信仰、表达意愿、沟通神人、凝聚信众与影响社会的重要作用。道教的斋法和醮法原有区别,但隋唐以后逐渐融合,合称斋醮科仪,成为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在中国内地,道教的斋醮科仪传承有自,规范严整,既有“保镇帝王”的“金箓斋”和“救度人民”的“玉箓斋”,也有“下拔地狱幽苦”的“黄箓斋”;此外,若社会遇有重大事情时还会举行大型的斋醮法事,如“罗天大醮”等。但这种大型的道教科仪活动需要主持法事的专业高功人才与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非一般宫庙所能操办,所以海外华人道教举办的科仪法事通常为祈福禳灾、祝寿庆贺的清醮,或者是度亡破狱、赞幽施食为主的幽醮。例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建醮活动,原来是道教为敬祀“地官诞辰”而举行的法事,主要内容为礼谢地官、忏谢罪愆、落死上生,但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道教中,逐渐演变为祀祖祭鬼的节日,俗称“鬼节”。如新加坡莫律的福州系侨民举办中元醮会,即在醮台前方置有“孤魂台”,台前案头设供冥界阴阳司、理事官与寒林爷神像,其醮事礼仪包含有十王科、发奏科、竖幡科、水幽、上座科、送圣等;而其榜文内容,“赈济十方法界,大地无主男女孤魂,爰及本会各姓门中历代玄祖宗亲等众”,这些形式与内容均沿袭自中国的道教传统。

道教组织的建立

海外华人建立的道教组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道教协会,另一类是道教学院。20世纪以来,海外华人道教界为了加强各地宫庙的联系,往往自发地建立不少道教协会,如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华人均建有道教协会,英、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建立的道教协会吸收了许多外国人士的参与,法国成立有成道协会,美国夏威夷太玄道观于1998年筹建了“世界道教协会”。这些道教协会与所在地区的道教宫庙大多并无直接的统属关系,但对增强信众之间的联系、开展有关道教文化活动、宣传扩大道教在当地的影响起到了程度不等的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华人的道教组织经常组团到中国参访道教祖庭,增进了中国道教与海外道教组织的了解与情谊。

道教学院的作用与道教协会有所不同,通常通过举办道教文化学习班、邀请知名学者举办有关道教文化知识的讲演和讲座来提升道教信众的宗教知识和扩大华人道教的社会影响。如新加坡道教学院、马来西亚道教学院等经常举办有关道教养生、老庄哲学以及道教斋醮科仪的学习班。有的海外华人道教学院采取与中国高校的研究机构合作办学的形式,招收宗教专业的研究生,讲授既有宗教文化的专业知识,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的课程,这些对于传授道教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海外华人道教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网 黄海德

2015-12-03 13:38:51

|
海外华人道教的历史与现状
|

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秦汉以前,但道教教团组织的正式创建是在东汉时期。明清以来,随着东南沿海移民的步伐,道教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地区,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海外华人的道教信仰,由于长期受到所在地域的多种影响,既同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具有一脉相传的传统,也有着不同于中国本土道教的某些形式和内容。

道教的教派传承

中国本土的道教教派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当时西部地区是以“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传承为主的“五斗米道”(后称为“天师道”),东部地区是以张角为首起义的“太平道”,其均为民间宗教的教团组织。迄至金元之际,由于异族入侵与保存民族文化的救世需要,王重阳创建的“全真道”应运而生,自此以后,中国的道教形成正一教与全真教两大教派,沿袭至今。现在中国内地的道教传承,通常在西部和北方是以全真教为主,而在东部和南方是以正一教为主,台湾地区的道教大多为正一教,香港地区的道教以全真教的宫观为多。但海外华人的道教教派却比较复杂,有自内地教派直接传播至海外的,有港台地区的道教宫观在海外设立的分殿;也有先在海外建立道教宫观,再回到中国内地道教的天师府或十方丛林受箓。例如,新加坡华人的道教信仰,早期供奉的神明主要是大伯公、清水祖师、天妃妈祖等民间尊神,同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信仰在南洋的传播密切相关。因此,海外华人的道教教派同中国本土的道教教派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其多样性的宗教特点。

道教的神灵信仰

中国本土的道教神灵信仰,在稍具规模的道教宫观之中,一般建有“三清殿”奉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奉“三清”尊神为最高天神。据统计,我国台湾地区有8000多座道教宫观,但只有部分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是“三清”尊神,而为数甚多的宫庙却是奉祀同民间信仰相关的神灵。海外华人道教宫庙供奉的神灵则各具特色。例如,东南亚各国华人道教宫庙供奉的神灵,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一是道教传统尊奉的神灵,如玄天上帝、纯阳吕祖、文昌帝君等;二是源自古代的圣贤崇拜,如伏羲、神农、关帝等;三是闽粤沿海地区相关的民间信仰神灵,如妈祖天后、清水祖师、广泽尊王、保生大帝等;四是吸收居住地信奉的神灵,如马来西亚的拿督公等。甚至在某些地区,海外华人的道教宫庙将上述神灵同堂供奉,在道教神灵信仰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间信仰特征。

道教的经典传承

中国内地道教十分注重《道藏》经典的传承,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海外华人道教大多采用各自宫庙祖师或师傅相传的经书进行诵读与宣讲,有部分宫庙传承的经书即是经师扶乩的产物。这种现象本身即同道教的造经传统有关,例如南北朝高道陶弘景整理的《真诰》即是扶乩“真经”的实际记录。海外华人道教诵读的经书虽然来自中国本土,如《太上感应篇》、《常清静经》等,但在实际传承过程中,为了传播道教和争取信众的需要,又常对原有的经书加以润饰修改,或者吸取所在地的宗教信仰资源,增加新的内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例如,马来西亚的“三一教”带有十分浓厚的道教色彩,其经师做科仪法事时所奉经典有《夏午尼经》、《朔望仪文》、《普施仪文》、《召魂仪文》与《龙华三会忏文》等,其中既有传自福建兴化的经典,又有新的传教内容。

道教的斋醮科仪

中国本土的道教科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客观上起到寄托信仰、表达意愿、沟通神人、凝聚信众与影响社会的重要作用。道教的斋法和醮法原有区别,但隋唐以后逐渐融合,合称斋醮科仪,成为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在中国内地,道教的斋醮科仪传承有自,规范严整,既有“保镇帝王”的“金箓斋”和“救度人民”的“玉箓斋”,也有“下拔地狱幽苦”的“黄箓斋”;此外,若社会遇有重大事情时还会举行大型的斋醮法事,如“罗天大醮”等。但这种大型的道教科仪活动需要主持法事的专业高功人才与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非一般宫庙所能操办,所以海外华人道教举办的科仪法事通常为祈福禳灾、祝寿庆贺的清醮,或者是度亡破狱、赞幽施食为主的幽醮。例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建醮活动,原来是道教为敬祀“地官诞辰”而举行的法事,主要内容为礼谢地官、忏谢罪愆、落死上生,但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道教中,逐渐演变为祀祖祭鬼的节日,俗称“鬼节”。如新加坡莫律的福州系侨民举办中元醮会,即在醮台前方置有“孤魂台”,台前案头设供冥界阴阳司、理事官与寒林爷神像,其醮事礼仪包含有十王科、发奏科、竖幡科、水幽、上座科、送圣等;而其榜文内容,“赈济十方法界,大地无主男女孤魂,爰及本会各姓门中历代玄祖宗亲等众”,这些形式与内容均沿袭自中国的道教传统。

道教组织的建立

海外华人建立的道教组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道教协会,另一类是道教学院。20世纪以来,海外华人道教界为了加强各地宫庙的联系,往往自发地建立不少道教协会,如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华人均建有道教协会,英、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建立的道教协会吸收了许多外国人士的参与,法国成立有成道协会,美国夏威夷太玄道观于1998年筹建了“世界道教协会”。这些道教协会与所在地区的道教宫庙大多并无直接的统属关系,但对增强信众之间的联系、开展有关道教文化活动、宣传扩大道教在当地的影响起到了程度不等的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华人的道教组织经常组团到中国参访道教祖庭,增进了中国道教与海外道教组织的了解与情谊。

道教学院的作用与道教协会有所不同,通常通过举办道教文化学习班、邀请知名学者举办有关道教文化知识的讲演和讲座来提升道教信众的宗教知识和扩大华人道教的社会影响。如新加坡道教学院、马来西亚道教学院等经常举办有关道教养生、老庄哲学以及道教斋醮科仪的学习班。有的海外华人道教学院采取与中国高校的研究机构合作办学的形式,招收宗教专业的研究生,讲授既有宗教文化的专业知识,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的课程,这些对于传授道教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