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子》正名

博客 殷诚安

2011-02-09 17:51:58

《文子》,道家称《通玄真经》。相传是老子弟子辛研(计然)所著,因为历代学者均认为其为“伪书”,故研究者甚少。

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文子》一书的残简。内容与今版《文子》相同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通过与今本校对,得以部分恢复《文子》原貌。由于汉简《文子》的出土,使得历代文人学者指责《文子》为伪书之说,不攻自破。

《文子》篇章中大部分内容与《淮南子》相同,历代学者由此断定《文子》为后人抄袭《淮南子》而成,判其为“伪书”。按历史年代推断,中山怀王刘修(公元前69——公元前54年)去世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编撰的《淮南子》一书早已问世,但是却在墓中陪葬的是带有“文子曰”的《文子》而不是《淮南子》。这除了《淮南子》因淮南王定为罪人而成禁书外,只能说明《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不是《文子》抄袭《淮南子》。因为《文子》是原著,并且可信,所以才能被中山王刘修带入坟墓。假如《文子》是抄袭了《淮南子》的伪书,刘修不但不会带伪书入墓,而且会用比对待禁书《淮南子》更糟糕的方式对待《文子》——早就弃之如敝履矣!又岂会带入坟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文子》确是先秦时期的著作无疑。而《淮南子》之所以有大量与《文子》相同之处,只能说明是当时淮南王所养的一群食客中的“文抄公”们抄袭了《文子》的结果。

不过今版《文子》(《通玄真经》)中的“老子曰”,在竹简中多为“文子曰”,由此可见,《文子》确有被后人改动过的痕迹,但却不是伪书。

回顾“伪书”之论

谨以当代学者傅亚庶《〈通玄真经〉释读》之序言作如下说明:

《通玄真经》唐以前称为《文子》,乃世代通行之书。但过去学术界一向以伪书对待,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文子》的研究颇为冷清。

最早认为《文子》是伪书的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关于《文子》一书中自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自班固以下,对《文子》持伪书之说人数众多。

唐柳宗元《辩文子》曰:“其辞有若可取,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己者多,凡《孟》、《管》数家皆见剽窃,峤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今删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

黄震《黄氏日抄》曰:“文子者,云周平王时辛研之字,即范蠡之师计然,尝师老子而作此书,其为之注与序者,唐人默希子,而号其书曰《通玄真经》,然伪书耳。孔子后于周平王几百年,及见老子,安有生于平王之时者,先能师老子耶?范蠡战国人,又安得尚师平王时之文子耶?此伪一也。老子所谈者清虚,而计然之所事者财利,此伪二也。其书述皇王帝霸,而霸乃伯字,后世转声为霸耳,平王时未有霸之名,此伪三也。相坐之法,咸爵之令,皆秦之事,而书以为老子之言,此伪四也。伪为之者,殆即所谓默希子而乃自匿其姓名欤?”

陶方琦《汉孽室文钞》认定《文子》非古书,认为现今属于杂家的《文子》与《汉书·艺文志》属于道家的《文子》不同。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认为,《文子》自班固起已疑其依托,今本又非班固所见之旧本,实是伪中出伪,其大半袭自《淮南子》。

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本《文子》,半袭《淮南子》,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

钱熙祚《文子校勘记》认为,《文子》出《淮南子》十之九,取它书不过十之一,惟《淮南》传写已久,间有《淮南子》误而《文子》不误者。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肯定柳宗元的驳书之说,认为《文子》虽伪,但不全伪。

孙星衍独具慧眼

在关于《文子》真伪之辩中,只有清孙星衍认为其不伪,其《问学堂集》卷四《文子序》曰:“《艺文志》注言‘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盖谓文子生不与周平王同时,而书中称之,乃托为问答,非谓其书由后人伪托,宋人误会其言,遂疑此书出于后世也。按书称平王并无‘周’字,又班固误读此书,此平王何知非楚平王?书有云‘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知柔。’又云‘齿坚于舌而先弊。’考《孔丛子》云‘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曰:子不见乎齿乎?齿坚刚卒尽相磨,舌柔顺终以不弊。’老聃疑即老莱子,《史记》所云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文子师老子亦或游于楚,平王同时,无足怪者。杜道坚亦以为楚平王不听其言,遂有鞭尸之祸也。书又云‘秦楚汉魏之歌’,则其人六国时犹在矣。《范子》称文子为辛计然之字,而为其师,尚可引据,范蠡之学,出于道家,其所教越,以亡取存,以卑取辱,以退取先之术也。又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亦出《文子》,是文子即计然无疑……淮南王受诏著书,成于食时,多引《文子》,增损其词,谬误迭出,则知《文子》胜于《淮南》,此十二篇必是汉人依据之本。”

自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出土竹简有《论语》、《文子》)。其中与今本《文子》文字相同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这就使得《文子》得以部分地恢复其本来面目。由于汉简的出土,使得《文子》为伪托剽窃之说不攻自破,根据汉墓出土的竹简,可以认定《文子》是先秦时期的古籍,同时亦可印证孙星衍“《文子》胜于《淮南》”之说。

从简文《文子》与今本《文子》相同的章节来看,凡简文中的文子,今本都改成了老子,并从回答的先生,变成了提问的学生,平王被取消,新添一个老子。由此可以看出,《文子》是一本西汉已有的先秦古书,今本虽经后人篡改,但不是伪书。

班固误将“楚平王”作“周平王”

《通玄真经·道德》篇原文:

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世之乱,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之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能成者,未之有也……”

此处的“平王”,除清孙星衍外,自班固以来,历代学者都以为是指“周平王”,只有孙星衍认为是指“楚平王”,孙星衍见识高于众人。

 

附:出自《通玄真经》的名言和成语

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静也。

《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论语》:“仁者爱人。”文子是老子弟子,当与孔子同时,而《论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语而成,若《文子》为文子本人所著,则“仁莫大于爱人”早于《论语》“仁者爱人”。按,汉墓中与《文子》同时出土亦有《论语》残简。

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抄袭为:“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孙思邈《千金要方》转用为:“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史记》载屈原遇渔父,有歌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矢之疾,不过二里;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块不止,丘山从成;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结网……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汉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皆出其后。

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

据出土竹简,改“老子曰”为“文子曰”,则此语出自文子本人,而世传《尸子》有“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之语。尸子为战国时人,晚于文子。则最早阐述“宇宙”者,当为文子。另外与尸子同时并且早于尸子的还有庄子,亦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齐物论》:“奚旁日月,挟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词)

《淮南子·齐俗论》抄袭《文子》此语,而改为“往古来今谓之宙,天地上下谓之宇”。

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淮南子·主术训》抄袭了《文子》,改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增加了一句“非慈厚无以怀众”。到了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再次抄用,改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乘舆马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济江海。

荀子在《劝学》篇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而文子早于荀子。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术训》抄袭此语,略有改动:“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淮南子·汜论训》按原文抄袭。

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论语·述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汜论训》抄用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改“俗”为“旧”。

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此乃成语“方枘圆凿”最原始出处。

而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晚于《文子》。

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为成语“扬汤止沸”最早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此即成语“竭泽而渔”最早出处。

随后有《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再后来有《淮南子·本经训》,抄袭《文子》原文。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为《文子》正名

博客 殷诚安

2011-02-09 17:51:58

|
为《文子》正名
|

《文子》,道家称《通玄真经》。相传是老子弟子辛研(计然)所著,因为历代学者均认为其为“伪书”,故研究者甚少。

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文子》一书的残简。内容与今版《文子》相同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通过与今本校对,得以部分恢复《文子》原貌。由于汉简《文子》的出土,使得历代文人学者指责《文子》为伪书之说,不攻自破。

《文子》篇章中大部分内容与《淮南子》相同,历代学者由此断定《文子》为后人抄袭《淮南子》而成,判其为“伪书”。按历史年代推断,中山怀王刘修(公元前69——公元前54年)去世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编撰的《淮南子》一书早已问世,但是却在墓中陪葬的是带有“文子曰”的《文子》而不是《淮南子》。这除了《淮南子》因淮南王定为罪人而成禁书外,只能说明《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不是《文子》抄袭《淮南子》。因为《文子》是原著,并且可信,所以才能被中山王刘修带入坟墓。假如《文子》是抄袭了《淮南子》的伪书,刘修不但不会带伪书入墓,而且会用比对待禁书《淮南子》更糟糕的方式对待《文子》——早就弃之如敝履矣!又岂会带入坟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文子》确是先秦时期的著作无疑。而《淮南子》之所以有大量与《文子》相同之处,只能说明是当时淮南王所养的一群食客中的“文抄公”们抄袭了《文子》的结果。

不过今版《文子》(《通玄真经》)中的“老子曰”,在竹简中多为“文子曰”,由此可见,《文子》确有被后人改动过的痕迹,但却不是伪书。

回顾“伪书”之论

谨以当代学者傅亚庶《〈通玄真经〉释读》之序言作如下说明:

《通玄真经》唐以前称为《文子》,乃世代通行之书。但过去学术界一向以伪书对待,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文子》的研究颇为冷清。

最早认为《文子》是伪书的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关于《文子》一书中自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自班固以下,对《文子》持伪书之说人数众多。

唐柳宗元《辩文子》曰:“其辞有若可取,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己者多,凡《孟》、《管》数家皆见剽窃,峤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今删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

黄震《黄氏日抄》曰:“文子者,云周平王时辛研之字,即范蠡之师计然,尝师老子而作此书,其为之注与序者,唐人默希子,而号其书曰《通玄真经》,然伪书耳。孔子后于周平王几百年,及见老子,安有生于平王之时者,先能师老子耶?范蠡战国人,又安得尚师平王时之文子耶?此伪一也。老子所谈者清虚,而计然之所事者财利,此伪二也。其书述皇王帝霸,而霸乃伯字,后世转声为霸耳,平王时未有霸之名,此伪三也。相坐之法,咸爵之令,皆秦之事,而书以为老子之言,此伪四也。伪为之者,殆即所谓默希子而乃自匿其姓名欤?”

陶方琦《汉孽室文钞》认定《文子》非古书,认为现今属于杂家的《文子》与《汉书·艺文志》属于道家的《文子》不同。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认为,《文子》自班固起已疑其依托,今本又非班固所见之旧本,实是伪中出伪,其大半袭自《淮南子》。

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本《文子》,半袭《淮南子》,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

钱熙祚《文子校勘记》认为,《文子》出《淮南子》十之九,取它书不过十之一,惟《淮南》传写已久,间有《淮南子》误而《文子》不误者。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肯定柳宗元的驳书之说,认为《文子》虽伪,但不全伪。

孙星衍独具慧眼

在关于《文子》真伪之辩中,只有清孙星衍认为其不伪,其《问学堂集》卷四《文子序》曰:“《艺文志》注言‘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盖谓文子生不与周平王同时,而书中称之,乃托为问答,非谓其书由后人伪托,宋人误会其言,遂疑此书出于后世也。按书称平王并无‘周’字,又班固误读此书,此平王何知非楚平王?书有云‘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知柔。’又云‘齿坚于舌而先弊。’考《孔丛子》云‘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曰:子不见乎齿乎?齿坚刚卒尽相磨,舌柔顺终以不弊。’老聃疑即老莱子,《史记》所云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文子师老子亦或游于楚,平王同时,无足怪者。杜道坚亦以为楚平王不听其言,遂有鞭尸之祸也。书又云‘秦楚汉魏之歌’,则其人六国时犹在矣。《范子》称文子为辛计然之字,而为其师,尚可引据,范蠡之学,出于道家,其所教越,以亡取存,以卑取辱,以退取先之术也。又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亦出《文子》,是文子即计然无疑……淮南王受诏著书,成于食时,多引《文子》,增损其词,谬误迭出,则知《文子》胜于《淮南》,此十二篇必是汉人依据之本。”

自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出土竹简有《论语》、《文子》)。其中与今本《文子》文字相同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这就使得《文子》得以部分地恢复其本来面目。由于汉简的出土,使得《文子》为伪托剽窃之说不攻自破,根据汉墓出土的竹简,可以认定《文子》是先秦时期的古籍,同时亦可印证孙星衍“《文子》胜于《淮南》”之说。

从简文《文子》与今本《文子》相同的章节来看,凡简文中的文子,今本都改成了老子,并从回答的先生,变成了提问的学生,平王被取消,新添一个老子。由此可以看出,《文子》是一本西汉已有的先秦古书,今本虽经后人篡改,但不是伪书。

班固误将“楚平王”作“周平王”

《通玄真经·道德》篇原文:

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世之乱,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之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能成者,未之有也……”

此处的“平王”,除清孙星衍外,自班固以来,历代学者都以为是指“周平王”,只有孙星衍认为是指“楚平王”,孙星衍见识高于众人。

 

附:出自《通玄真经》的名言和成语

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静也。

《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论语》:“仁者爱人。”文子是老子弟子,当与孔子同时,而《论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语而成,若《文子》为文子本人所著,则“仁莫大于爱人”早于《论语》“仁者爱人”。按,汉墓中与《文子》同时出土亦有《论语》残简。

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抄袭为:“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孙思邈《千金要方》转用为:“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史记》载屈原遇渔父,有歌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矢之疾,不过二里;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块不止,丘山从成;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结网……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汉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皆出其后。

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

据出土竹简,改“老子曰”为“文子曰”,则此语出自文子本人,而世传《尸子》有“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之语。尸子为战国时人,晚于文子。则最早阐述“宇宙”者,当为文子。另外与尸子同时并且早于尸子的还有庄子,亦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齐物论》:“奚旁日月,挟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词)

《淮南子·齐俗论》抄袭《文子》此语,而改为“往古来今谓之宙,天地上下谓之宇”。

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淮南子·主术训》抄袭了《文子》,改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增加了一句“非慈厚无以怀众”。到了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再次抄用,改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乘舆马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济江海。

荀子在《劝学》篇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而文子早于荀子。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术训》抄袭此语,略有改动:“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淮南子·汜论训》按原文抄袭。

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论语·述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汜论训》抄用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改“俗”为“旧”。

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此乃成语“方枘圆凿”最原始出处。

而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晚于《文子》。

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为成语“扬汤止沸”最早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此即成语“竭泽而渔”最早出处。

随后有《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再后来有《淮南子·本经训》,抄袭《文子》原文。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