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

道教之音 朱玉林

2016-09-11 22:13:04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宝鸡地域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是周秦发祥地的帝王之气,一是受周秦文化浸润百姓的文雅,加之这里的隽山秀水和遍布的洞天福地,形成了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和谐环境,使之成为老子文化的传承之地,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出夺目的光芒。明代在宝鸡金台观传承老子文化的道教领袖张三丰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近日,由宝鸡市委党校历史学副教授宋婉琴、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杨曙明合作编撰的《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系统介绍老子文化传承地宝鸡金台观和传承人张三丰的一部学术性著作,是宝鸡作者叙述发生在家门口的事,值得为之骄傲、为之振奋。

该书分为金台雄观、张三丰与金台观、张三丰传奇、古今题咏四部分,是研究老子文化传承地金台观历史、了解老子文化传承人张三丰的史料性著作。归纳本书,有四个鲜明特点:

一、结构新颖, 可读性強

《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是传记类作品。历史上,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留下众多遗存,要全面记述难度较大。作者将老子文化传承作为《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的连缀线,串起金台观,串起张三丰在宝鸡的历程,这种写法非常新颖,有一种复线叙事的润泽感。《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以四条线进行推进:

一条线是从金台观千年历史的老子文化传承之地情结说起,对宝鸡金台观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历史沿革、建筑艺术、民情风俗等进行了系统介绍。金台观为清代宝鸡“八景”之一,被誉为“金阁流霞”。金台观在宋朝末年开始创建,古建筑群应该在元代兴道时建成,与当时所有道观一样,建筑完整、宏伟、规格高。张三丰来观时,金台观由于年久失修,已处于破败待修之状。元朝末年,游历访道30年的张三丰路过陕西宝鸡,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间小径蜿蜒,深邃清幽,便居住了下来。张三丰在此地修道,逐渐声名远扬,香火旺盛。现在,金台观庙内张三丰塑象手捧<<道德经>>书卷,山门广场有长达几百米的<<道德经>>石刻碑墙, 向人们展示着老子文化传承地的远久历史。

一条线是张三丰传道金台观的经历。作者详细考证了史料中的张三丰事迹。金台观的三孔练功洞,还有石碑,都是张三丰习武练功时用过的。名山名水因人而名,金台观因张三丰而闻名天下,而当年金台观则因占尽“山川之秀”“宫宇之盛”,才挽留了张三丰云游天下的脚步。张三丰在金台观修道长达五六十年,并在此研习和创立了太极拳,因此金台观被称为“太极之源、仙道金台”。

一条线是张三丰在宝鸡的传奇故事。作者广泛搜集了张三丰在金台观传承老子文化的传说故事,用简练清新的文字塑造了张三丰半人半神的“隐仙”形象。张三丰施善布道,行侠仗义,为附近人们治病疗伤,逐渐声名远扬。后来,张三丰创立全真教隐仙派,著书立说,备受道门中人和百姓的推崇。明代数位皇帝先后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名号。张三丰倡导“三教合一”,因此,被其后学奉为“三教宗师”“三教真宰”。著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被后代收积成集,就是流传至今的《张三丰先生全集》。

一条线是古今名人墨客对金台观和张三丰的赞扬诗词咏、楼殿楹联、三丰诗选和历代碑刻。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练功种地,修行传道,行医救生,广布善事,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人们用诗词、楹联、碑刻等形式纪念他。

这四条线相互交织,如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和灵魂,丰满而又有活力。这样得布局,使人们看到了张三丰在宝鸡传承老子文化的心路历程。这种书写的新颖性、流畅性,令人眼前一亮,而且能给读者一种枝叶清新的美感。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二、学术氛围浓郁,见解深刻

一位外国元首说过,如果中国的年轻人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将会不打自倒。果真是这样吗?起码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是被世界认可的,诸子百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传统文化的积极一面,带给国人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精神宝库,所以必须去研究、去挖掘、去整理,从而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的作者,对此认识十分明确,在张三丰道教理论思想的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种精神和使命感让人敬佩。本书在挖掘、研究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大道论》《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等史料的基础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张三丰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

第一,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一致之点就是“道”。由于张三丰倡导三教合一、三教圆融,因此被其后学奉为“三教宗师”、“三教真宰” “救难天尊邋遢静光佛”。

第二,以“清静无为”主旨作为行为的标准,做到尊道守德;忠孝两全;建功立业。

第三,明确提出了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三关论。即:-曰炼己,即筑基;二曰入世,即有为;三曰出世,即无为。张三丰的“三关论”合乎老子的“无为”之本义。

第四,针对丹道修炼必须遵循先天无为之道,专门论述了必须注意的八个事项。一要先明丹道。二要辩师。三要修性。四要守静。五要随息自然。六要对境无心七是不可急功近利。八是无近道可抄。

第五,神灵统管因果报应。“上帝以神道设教,故神实司乎善恶。凡聪明正直者,皆以神之权授之。”他心中的神“要皆从正气中来”,具有全知全能的力量,在道德上具有天然的公正的裁判能力。

第六,采取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论述自己的道教思想。张三丰突破了此前长期存在的道教文学文字艰深玄奥的惯例,将魏伯阳的《参同契》、陈转的《无极图》、张伯端的《悟真篇》等道教著作中阐述的炼形、保精、调神、运气、归真还原等修真理论,采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形式表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理解和牢记,在促进老子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人文含量浓郁,特色突出

金台观以景引人、以道著称、以仙闻名。它不仅是张三丰的第一道场,而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宝鸡市区最大的古建筑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来此游历驻足,拜谒怀古题联咏和,为金台观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成为宝鸡的一大文化遗产。《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诗词咏和开篇引用了明代陕西右参议张用澣题为《金台观碑诗》的诗:“一自飞升近百年,陵原仙洞已生尘。烟销丹室空存鼎,花满桃园不见人。舍阙几回朝望气,蓬莱何处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识,元俟云车谒紫宸。”说明当时陕西官员也十分怀念张三丰,题写诗词追思忆旧。

全书共收集诗词27首,楼殿楹联22副,张三丰诗选20首,碑刻15通。这些古老传统形式的文化文学性强, 读起来觉得从头到尾都充满诗意。张三丰传承老子文化严谨的题材却不乏浪漫的文学色彩及诗意的光辉,使得读者阅读此书的兴趣、文学情怀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充满了的盼望和诗意回旋的美好印象。

张三丰还创立太极拳。他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人们反映,习练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敌,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有益于人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老子文化的东西很多,也很厚重,这些文化是我们受用不尽的,《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的内容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与一般的书不太一样,他的文化品格比较高,这是本书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四、故事情节感人,通俗易懂

张三丰为百姓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后世代代口耳相传,至今念念不忘。在宝鸡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作者根据这些鲜活的口传史、遗存,收集了30个故事。主要有:神锄定柱、瓜皮书唐诗、翻转瓦罐、滴水石、墙上的月亮、张恪遇仙道、坊塘铺传太极、婆罗泉的来由、日行千里等。

张三丰在宝鸡传承老子文化,常为人们治病疗伤,广行善事,当地百姓有求必应,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神异故事。最神奇的一个传说,讲的是张三丰在农忙时还和观内道士们一同帮助附近乡民耕耘收获,亲如-家,深得村民崇敬。一日,种麦已过晌午,王老汉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三丰同自己一道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就说:“罐里还有饭,不要糟蹋了。”说着就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竟像皮囊一样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王老汉湘乡民们都惊讶不已。玉兰捧着罐子在村民中转来转去,争相传看,回家又让奶奶和母亲看,母亲就把它当成宝贝藏了起来。从此,这个翻过的瓦罐就保存在王老汉家中。后来玉兰家才将瓦罐献出来,供奉在三丰洞内,作为珍宝一直保留至今。

宝鸡老子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张三丰一生悟老庄,养清静无为浩然之气,又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素养,他与金台观和神奇的民间传说经久不衰。钟情于宝鸡老子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宝鸡,也能从《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中体味一番宝鸡的文化品格。

(原标题: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作者系宝鸡市政协文史员,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任宝鸡市政协副秘书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

道教之音 朱玉林

2016-09-11 22:13:04

|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
|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宝鸡地域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是周秦发祥地的帝王之气,一是受周秦文化浸润百姓的文雅,加之这里的隽山秀水和遍布的洞天福地,形成了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和谐环境,使之成为老子文化的传承之地,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出夺目的光芒。明代在宝鸡金台观传承老子文化的道教领袖张三丰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近日,由宝鸡市委党校历史学副教授宋婉琴、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杨曙明合作编撰的《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系统介绍老子文化传承地宝鸡金台观和传承人张三丰的一部学术性著作,是宝鸡作者叙述发生在家门口的事,值得为之骄傲、为之振奋。

该书分为金台雄观、张三丰与金台观、张三丰传奇、古今题咏四部分,是研究老子文化传承地金台观历史、了解老子文化传承人张三丰的史料性著作。归纳本书,有四个鲜明特点:

一、结构新颖, 可读性強

《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是传记类作品。历史上,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留下众多遗存,要全面记述难度较大。作者将老子文化传承作为《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的连缀线,串起金台观,串起张三丰在宝鸡的历程,这种写法非常新颖,有一种复线叙事的润泽感。《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以四条线进行推进:

一条线是从金台观千年历史的老子文化传承之地情结说起,对宝鸡金台观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历史沿革、建筑艺术、民情风俗等进行了系统介绍。金台观为清代宝鸡“八景”之一,被誉为“金阁流霞”。金台观在宋朝末年开始创建,古建筑群应该在元代兴道时建成,与当时所有道观一样,建筑完整、宏伟、规格高。张三丰来观时,金台观由于年久失修,已处于破败待修之状。元朝末年,游历访道30年的张三丰路过陕西宝鸡,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间小径蜿蜒,深邃清幽,便居住了下来。张三丰在此地修道,逐渐声名远扬,香火旺盛。现在,金台观庙内张三丰塑象手捧<<道德经>>书卷,山门广场有长达几百米的<<道德经>>石刻碑墙, 向人们展示着老子文化传承地的远久历史。

一条线是张三丰传道金台观的经历。作者详细考证了史料中的张三丰事迹。金台观的三孔练功洞,还有石碑,都是张三丰习武练功时用过的。名山名水因人而名,金台观因张三丰而闻名天下,而当年金台观则因占尽“山川之秀”“宫宇之盛”,才挽留了张三丰云游天下的脚步。张三丰在金台观修道长达五六十年,并在此研习和创立了太极拳,因此金台观被称为“太极之源、仙道金台”。

一条线是张三丰在宝鸡的传奇故事。作者广泛搜集了张三丰在金台观传承老子文化的传说故事,用简练清新的文字塑造了张三丰半人半神的“隐仙”形象。张三丰施善布道,行侠仗义,为附近人们治病疗伤,逐渐声名远扬。后来,张三丰创立全真教隐仙派,著书立说,备受道门中人和百姓的推崇。明代数位皇帝先后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名号。张三丰倡导“三教合一”,因此,被其后学奉为“三教宗师”“三教真宰”。著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被后代收积成集,就是流传至今的《张三丰先生全集》。

一条线是古今名人墨客对金台观和张三丰的赞扬诗词咏、楼殿楹联、三丰诗选和历代碑刻。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练功种地,修行传道,行医救生,广布善事,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人们用诗词、楹联、碑刻等形式纪念他。

这四条线相互交织,如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和灵魂,丰满而又有活力。这样得布局,使人们看到了张三丰在宝鸡传承老子文化的心路历程。这种书写的新颖性、流畅性,令人眼前一亮,而且能给读者一种枝叶清新的美感。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二、学术氛围浓郁,见解深刻

一位外国元首说过,如果中国的年轻人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将会不打自倒。果真是这样吗?起码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是被世界认可的,诸子百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传统文化的积极一面,带给国人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精神宝库,所以必须去研究、去挖掘、去整理,从而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的作者,对此认识十分明确,在张三丰道教理论思想的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种精神和使命感让人敬佩。本书在挖掘、研究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大道论》《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等史料的基础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张三丰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

第一,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一致之点就是“道”。由于张三丰倡导三教合一、三教圆融,因此被其后学奉为“三教宗师”、“三教真宰” “救难天尊邋遢静光佛”。

第二,以“清静无为”主旨作为行为的标准,做到尊道守德;忠孝两全;建功立业。

第三,明确提出了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三关论。即:-曰炼己,即筑基;二曰入世,即有为;三曰出世,即无为。张三丰的“三关论”合乎老子的“无为”之本义。

第四,针对丹道修炼必须遵循先天无为之道,专门论述了必须注意的八个事项。一要先明丹道。二要辩师。三要修性。四要守静。五要随息自然。六要对境无心七是不可急功近利。八是无近道可抄。

第五,神灵统管因果报应。“上帝以神道设教,故神实司乎善恶。凡聪明正直者,皆以神之权授之。”他心中的神“要皆从正气中来”,具有全知全能的力量,在道德上具有天然的公正的裁判能力。

第六,采取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论述自己的道教思想。张三丰突破了此前长期存在的道教文学文字艰深玄奥的惯例,将魏伯阳的《参同契》、陈转的《无极图》、张伯端的《悟真篇》等道教著作中阐述的炼形、保精、调神、运气、归真还原等修真理论,采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形式表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理解和牢记,在促进老子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人文含量浓郁,特色突出

金台观以景引人、以道著称、以仙闻名。它不仅是张三丰的第一道场,而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宝鸡市区最大的古建筑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来此游历驻足,拜谒怀古题联咏和,为金台观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成为宝鸡的一大文化遗产。《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诗词咏和开篇引用了明代陕西右参议张用澣题为《金台观碑诗》的诗:“一自飞升近百年,陵原仙洞已生尘。烟销丹室空存鼎,花满桃园不见人。舍阙几回朝望气,蓬莱何处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识,元俟云车谒紫宸。”说明当时陕西官员也十分怀念张三丰,题写诗词追思忆旧。

全书共收集诗词27首,楼殿楹联22副,张三丰诗选20首,碑刻15通。这些古老传统形式的文化文学性强, 读起来觉得从头到尾都充满诗意。张三丰传承老子文化严谨的题材却不乏浪漫的文学色彩及诗意的光辉,使得读者阅读此书的兴趣、文学情怀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充满了的盼望和诗意回旋的美好印象。

张三丰还创立太极拳。他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人们反映,习练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敌,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有益于人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老子文化的东西很多,也很厚重,这些文化是我们受用不尽的,《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的内容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与一般的书不太一样,他的文化品格比较高,这是本书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四、故事情节感人,通俗易懂

张三丰为百姓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后世代代口耳相传,至今念念不忘。在宝鸡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作者根据这些鲜活的口传史、遗存,收集了30个故事。主要有:神锄定柱、瓜皮书唐诗、翻转瓦罐、滴水石、墙上的月亮、张恪遇仙道、坊塘铺传太极、婆罗泉的来由、日行千里等。

张三丰在宝鸡传承老子文化,常为人们治病疗伤,广行善事,当地百姓有求必应,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神异故事。最神奇的一个传说,讲的是张三丰在农忙时还和观内道士们一同帮助附近乡民耕耘收获,亲如-家,深得村民崇敬。一日,种麦已过晌午,王老汉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三丰同自己一道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就说:“罐里还有饭,不要糟蹋了。”说着就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竟像皮囊一样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王老汉湘乡民们都惊讶不已。玉兰捧着罐子在村民中转来转去,争相传看,回家又让奶奶和母亲看,母亲就把它当成宝贝藏了起来。从此,这个翻过的瓦罐就保存在王老汉家中。后来玉兰家才将瓦罐献出来,供奉在三丰洞内,作为珍宝一直保留至今。

宝鸡老子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张三丰一生悟老庄,养清静无为浩然之气,又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素养,他与金台观和神奇的民间传说经久不衰。钟情于宝鸡老子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宝鸡,也能从《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中体味一番宝鸡的文化品格。

(原标题:老子文化传承在宝鸡--写在《仙道金台——张三丰第一道场金台观》出版之际 作者系宝鸡市政协文史员,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任宝鸡市政协副秘书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