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区域史研究的力作——评赵芃教授《山东道教史》

道教之音 张广保

2016-11-07 21:00:36

由齐鲁工业大学赵芃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道教史》于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道教区域历史研究又一部力作。《山东道教史》将山东道教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置于中国道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研究,梳理了方仙道、黄老道等早期道教组织和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分析了这些早期道教派别与后来的义理化道教教团的渊源关系,论证了山东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的观点。同时,《山东道教史》还系统记述了道教与儒家、佛教在山东的融合与发展,使中国长期存在的“儒释道会通”的历史现象得以形象地展示于区域道教史之中。作为首部系统研究山东地区道教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的区域特点和历史考证

《山东道教史》通过大量的史料验证了山东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同时在道教起源的研究上又作了新的尝试。《山东道教史》从山东上古时期东夷族凤鸟龙牛虎羊的图腾崇拜、太阳泰山海河的自然崇拜、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的神灵崇拜以及齐鲁文化中的“八神”崇拜、泰山崇拜等方面,探讨了山东道教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山东道教的产生应溯源于先秦、两汉时期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等宗教组织。方仙道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不但有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方士,而且发展演变为具有代表性的方术。方仙道在燕、齐、赵、魏等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并成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原始宗教组织。由方士们发展演化的服食、“养形炼性”等长生不死之术与道教的修炼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山东道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隋文帝、隋炀帝均对山东道教予以支持。唐代时以道教为国教,山东道教斋醮祭祀、宫观建设、道教科仪、经戒法箓传授、道教文学艺术、道籍整理等方面均得到较快发展。宋太祖赵匡胤任命崂山道士刘若拙掌管全国道教事务,在崂山修建著名的三宫——太平宫、太清宫和上清官,以及沂山东岳庙等道场,形成了“东崂山、西沂山”两大道教活动中心。宋真宗举行了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尊崇圣祖、广建道观等一系列以尊崇道教为主要内容的“东封西祀”活动。宋徽宗时期,不仅设置道官、道职、道学等,还授予道官诸多特权甚至出现道士强行改寺为观的现象。金代,山东全真道和太一教屡受皇室器重。元朝时期,各大帝王基本上都与道教有着很深的交往,秉承“兼容并包”的道教管理政策,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二、内容全面、思想创新

《山东道教史》根据历史上山东道教发展的情况,将山东道教划分为渊源与胚胎,初创与形成,分化与演变,发展与繁荣,兴盛与辉煌,活跃与衰落几个重要阶段。如明清时期,虽然道教的政治地位相较此前有所下降,该书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泰山、崂山、沂山、云翠山、锦屏山、博山等地的个案研究发现,该时期道教通过向社会渗透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仍然繁荣。《山东道教史》在研究内容和思路上还力求创新。该书以儒释道合一为主线,以全国道教的发展为背景,系统论述了山东道教的历史演变以及山东道教人士对中国道教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该书还提出了东汉末问世的《太平经》《周易参同契》等道教经典与山东有密切关联等观点。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徐福故里、方仙道的来源、吕洞宾的生平及其性命双修思想等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山东道教史》的写作历时6年,撰著者通过正史、文物史志以及集中对《道藏》《藏外道书》等藏内文献的认真爬梳,系统梳理了山东道教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深入研究了道教在山东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和著作,以及宫观建设情况。

除搜集文献外,作者还到蓬莱、荣成、牟平、泰山、沂山、崂山、峄山,沂河两岸、大运河两岸、黄河山东流域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开展了山东省内道教资源与文化的收集和调查,发现了一些新的道教资料和石碑石刻,并与史论结合,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山东道教史》。

(本文作者张广保,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曾在《中国宗教》发布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区域史研究的力作——评赵芃教授《山东道教史》

道教之音 张广保

2016-11-07 21:00:36

|
道教区域史研究的力作——评赵芃教授《山东道教史》
|

由齐鲁工业大学赵芃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道教史》于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道教区域历史研究又一部力作。《山东道教史》将山东道教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置于中国道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研究,梳理了方仙道、黄老道等早期道教组织和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分析了这些早期道教派别与后来的义理化道教教团的渊源关系,论证了山东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的观点。同时,《山东道教史》还系统记述了道教与儒家、佛教在山东的融合与发展,使中国长期存在的“儒释道会通”的历史现象得以形象地展示于区域道教史之中。作为首部系统研究山东地区道教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的区域特点和历史考证

《山东道教史》通过大量的史料验证了山东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同时在道教起源的研究上又作了新的尝试。《山东道教史》从山东上古时期东夷族凤鸟龙牛虎羊的图腾崇拜、太阳泰山海河的自然崇拜、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的神灵崇拜以及齐鲁文化中的“八神”崇拜、泰山崇拜等方面,探讨了山东道教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山东道教的产生应溯源于先秦、两汉时期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等宗教组织。方仙道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不但有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方士,而且发展演变为具有代表性的方术。方仙道在燕、齐、赵、魏等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并成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原始宗教组织。由方士们发展演化的服食、“养形炼性”等长生不死之术与道教的修炼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山东道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隋文帝、隋炀帝均对山东道教予以支持。唐代时以道教为国教,山东道教斋醮祭祀、宫观建设、道教科仪、经戒法箓传授、道教文学艺术、道籍整理等方面均得到较快发展。宋太祖赵匡胤任命崂山道士刘若拙掌管全国道教事务,在崂山修建著名的三宫——太平宫、太清宫和上清官,以及沂山东岳庙等道场,形成了“东崂山、西沂山”两大道教活动中心。宋真宗举行了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尊崇圣祖、广建道观等一系列以尊崇道教为主要内容的“东封西祀”活动。宋徽宗时期,不仅设置道官、道职、道学等,还授予道官诸多特权甚至出现道士强行改寺为观的现象。金代,山东全真道和太一教屡受皇室器重。元朝时期,各大帝王基本上都与道教有着很深的交往,秉承“兼容并包”的道教管理政策,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二、内容全面、思想创新

《山东道教史》根据历史上山东道教发展的情况,将山东道教划分为渊源与胚胎,初创与形成,分化与演变,发展与繁荣,兴盛与辉煌,活跃与衰落几个重要阶段。如明清时期,虽然道教的政治地位相较此前有所下降,该书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泰山、崂山、沂山、云翠山、锦屏山、博山等地的个案研究发现,该时期道教通过向社会渗透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仍然繁荣。《山东道教史》在研究内容和思路上还力求创新。该书以儒释道合一为主线,以全国道教的发展为背景,系统论述了山东道教的历史演变以及山东道教人士对中国道教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该书还提出了东汉末问世的《太平经》《周易参同契》等道教经典与山东有密切关联等观点。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徐福故里、方仙道的来源、吕洞宾的生平及其性命双修思想等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山东道教史》的写作历时6年,撰著者通过正史、文物史志以及集中对《道藏》《藏外道书》等藏内文献的认真爬梳,系统梳理了山东道教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深入研究了道教在山东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和著作,以及宫观建设情况。

除搜集文献外,作者还到蓬莱、荣成、牟平、泰山、沂山、崂山、峄山,沂河两岸、大运河两岸、黄河山东流域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开展了山东省内道教资源与文化的收集和调查,发现了一些新的道教资料和石碑石刻,并与史论结合,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山东道教史》。

(本文作者张广保,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曾在《中国宗教》发布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