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带着八戒为您演炼金丹道

道教之音 建德

2017-07-28 09:28:00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孙悟空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因天地造化而生,师从菩提祖师,神通既成闹龙宫而取如意金箍棒,闹地府烧毁生死簿灭死名,受金星保举而封齐天大圣、居老君炼丹炉中四十九天炼度,困五行山下悔过五百年后,随唐僧西去取经,历经八十一难而成道果。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人物,因其不畏强权而天不怕地不怕,因八十一难降妖除魔而时常演化,已经成为现代电视电影以及老百姓茶前饭后的主要素材之一。甚至在很的人也将孙悟空搬上了庙堂,可谓影响深远。很多人认为《西游记》其实是道人写的丹经。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带着八戒为您演炼金丹大道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元始天尊入玄珠以说法,圣真演教无不从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西游记》中无论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还是地府消生名、受炼更生,也暗合道教内丹要诀和信仰基础。如果从道教信仰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应该是哪些道教元素集于一身呢?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道先一炁而生形,应化玄元始。壬水生在申猴,申金在乎土石。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开天辟地、夸父逐日、泥土造人、后裔射日、嫦娥奔月等传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丹经神化后的产物,只是现在鲜有人讲的清楚罢了。当然,前面四句话分解成天一生水、水为壬水、壬水长生在申、申为猴,在人类起源说中的达尔文进化论“人从猿猴变化而来”,也含有类似的道理,但与进化论原意肯定不同。简而言之,人的先天祖炁生发而醇化成胎用天干地支、五行阴阳等理论称呼的即是石猴,形同悟空的出身。

悟空出世后,无名无姓,求师于灵台方寸山,赐名在斜月三星洞。欲尽其心,则必知其性;逆修返源,则归根复命。出生以后既受尘欲所染,渐失先天之性,被赐名“孙悟空”。很多人因受跟随后面的僧人取经而有佛教常以参“悟”谈“空”,理所当然地认为“孙悟空”是个佛教名字。其实,并不是这样简单。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我们先不论佛弟子皆奉释迦为师而改姓“释”以及从道教丹学中的“悟空”的特定含义,在道教日诵早课经中第一部经《清静经》中即有: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牵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清静经》认为众生之所以不得真道的原因,唯有妄心。妄想忧苦身心,一直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也指出人的神和心都是好清静的,主要是欲望没有牵制所致。常能牵欲,一定神清而六欲不生,能“三观”悟空,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运化阴阳,神明合德。正如上面说的一样,《西游记》其实通过形象化的神话故事,通过唐僧(婴儿)、孙悟空(真铅)、猪八戒(真汞)、沙僧(真土)表达“三五合一”、“五行攒簇”的过程,巧妙地变演了道教金丹大道成就的过程。

86年改编拍摄的《西游记》故事已深入人心,现在新拍的作品又多受各种商业推广而舍本逐末,故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原著。一部部地“御封大圣”、“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不为清静而悟空,愿逆道德而齐天。显然,《西游记》已经成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其中也开始出现矮化道教信仰的元素。惟愿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道教之音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参考《西游真诠》)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带着八戒为您演炼金丹道

道教之音 建德

2017-07-28 09:28:00

|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带着八戒为您演炼金丹道
|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孙悟空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因天地造化而生,师从菩提祖师,神通既成闹龙宫而取如意金箍棒,闹地府烧毁生死簿灭死名,受金星保举而封齐天大圣、居老君炼丹炉中四十九天炼度,困五行山下悔过五百年后,随唐僧西去取经,历经八十一难而成道果。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人物,因其不畏强权而天不怕地不怕,因八十一难降妖除魔而时常演化,已经成为现代电视电影以及老百姓茶前饭后的主要素材之一。甚至在很的人也将孙悟空搬上了庙堂,可谓影响深远。很多人认为《西游记》其实是道人写的丹经。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带着八戒为您演炼金丹大道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元始天尊入玄珠以说法,圣真演教无不从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西游记》中无论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还是地府消生名、受炼更生,也暗合道教内丹要诀和信仰基础。如果从道教信仰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应该是哪些道教元素集于一身呢?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道先一炁而生形,应化玄元始。壬水生在申猴,申金在乎土石。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开天辟地、夸父逐日、泥土造人、后裔射日、嫦娥奔月等传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丹经神化后的产物,只是现在鲜有人讲的清楚罢了。当然,前面四句话分解成天一生水、水为壬水、壬水长生在申、申为猴,在人类起源说中的达尔文进化论“人从猿猴变化而来”,也含有类似的道理,但与进化论原意肯定不同。简而言之,人的先天祖炁生发而醇化成胎用天干地支、五行阴阳等理论称呼的即是石猴,形同悟空的出身。

悟空出世后,无名无姓,求师于灵台方寸山,赐名在斜月三星洞。欲尽其心,则必知其性;逆修返源,则归根复命。出生以后既受尘欲所染,渐失先天之性,被赐名“孙悟空”。很多人因受跟随后面的僧人取经而有佛教常以参“悟”谈“空”,理所当然地认为“孙悟空”是个佛教名字。其实,并不是这样简单。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我们先不论佛弟子皆奉释迦为师而改姓“释”以及从道教丹学中的“悟空”的特定含义,在道教日诵早课经中第一部经《清静经》中即有: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牵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清静经》认为众生之所以不得真道的原因,唯有妄心。妄想忧苦身心,一直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也指出人的神和心都是好清静的,主要是欲望没有牵制所致。常能牵欲,一定神清而六欲不生,能“三观”悟空,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悟空三次:造化全凭天地生养,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运化阴阳,神明合德。正如上面说的一样,《西游记》其实通过形象化的神话故事,通过唐僧(婴儿)、孙悟空(真铅)、猪八戒(真汞)、沙僧(真土)表达“三五合一”、“五行攒簇”的过程,巧妙地变演了道教金丹大道成就的过程。

86年改编拍摄的《西游记》故事已深入人心,现在新拍的作品又多受各种商业推广而舍本逐末,故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原著。一部部地“御封大圣”、“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不为清静而悟空,愿逆道德而齐天。显然,《西游记》已经成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其中也开始出现矮化道教信仰的元素。惟愿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道教之音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参考《西游真诠》)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