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道教之音 张继禹

2017-10-11 10:56:01

记得在十年前《道风集》出版时,也曾召开一个座谈会,我也曾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我认为,《道风集》的出版是当代道教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引导道教发展振兴的佳篇,是第一部道教界自己分析论述当代道教及振兴道风的力作,是当代道教爱国爱教的最好教材。今天看来,《道风集》已普遍受到当代道教人士的欢迎,并在道教界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这说明《道风集》所论述的“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已得到道教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关注,陈老的爱国爱教精神和卓越见识也正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道风集》在十年后增订再版,必将对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进一步产生引领作用和积极影响,亦将更好地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谨对《道风集》的增订再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陈老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想结合《道风集》所关注和论述的“学道为人”这一方面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道教服务社会、利益社会,服务人群、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切实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资料图来源于互联网

一、发扬道教“学道为人”的优良传统。

陈老在“学道为人”一文中说:“学道为人是我们道教的教义和理想规定的。在《道德经》的第八章里,太上训诫我们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太上用‘水’来比喻‘道’,来要求我们学道的人。”他还说:“我们学道为人,首先应该是为全社会的人。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学道为人就是要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在这里,陈老简要地道出了学道为人的传统和当代道教徒学道为人的目标,给人以指导。

我们知道,太上道祖随方设教,历劫度人。如伏羲时号郁华子,教人以顺性之道;神农时号大成子,教人以好生之道;黄帝时号广成子,授黄帝以至道;周昭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说九思,传道德五千言于世;汉顺帝时授祖天师正一盟威之道,整理故气,宣扬真道,清化天下,福国裕民。太上道祖还在《道德经》中告诫人们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教另一部重要经典《度人经》则强调要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立教宗旨。后世历代道门宗祖仙真,以道祖“为人”、“度人”的立教要旨为宗本,益人伦,厚风化,举善行,积功德,爱众生,慈万物,演道德,通天人。或明道以度人,或立观以度人,或斋醮以度人,或修丹以度人,或济世以度人,使道教的立教精神和济世利人的传统不断得到弘扬。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南华真人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认为世界万物,以道来观之是没有贵贱高低之分的,作齐物论,论说万物齐同的内在性质,无所谓此,无所谓彼,教人逍遥达观,归本于道,不要被外物所累甚至被异化,从而远离了至道,失去了真道,失去了自我。《南华真经·在宥篇》中有一段关于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广成子说:你问得好!我来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粹,深远暗昧;至道的极致,静默沈潜。视听不外用,抱持精神的宁静,形体自然健康。清神静虑,不要劳累你的形体,不要耗费你的精神,才能长生。《南华真经》中还有许多论述和寓言,让世人明白道,明白生命真正的含义。

老祖天师张道陵,因应时世,明道立教,为人度人,开创了道教教制的先河。他尊奉太上老子,教人务修道德,清静为本,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以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为奉道之要戒。他在《老子想尔注》中告诫人们说: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学道之人“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这样才能达到“调和五行,喜怒悉去”的修养境界。而且行善还要注重积善,他说:“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他建立治所,布行教化,教人修长生之道,以清约廉耻治民,对于犯过者,作“三官手书”,教人思过盟约。及至系师张鲁时,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过路人量腹而食。在汉中三十年,史称“民夷信向往之”。

纯阳祖师吕洞宾,发誓要度尽天下人。全真派以吕祖的弘愿为已任,强调性命双修,倡导积真功,行真行。即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这也就是践行道教度己度人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全真弟子们为社会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七真之一的马丹阳自幼就好周济而无私心,有“轻财好施”之名,修道后,又安贫慈下,《丹阳真人语录》中说:“其安心定性则清虚澹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长春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赴雪山见成吉思汗,劝其要勤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使许多无辜百姓保全了性命,回到燕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留无家可归的人,后来乾隆皇帝曾赞扬他说:“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以上所述,只是道教为人度人传统在道教历史中的两个亮点。还有葛洪真君的积善立功,许真君的忠孝神仙,孙真人的悬壶济世等许多人们熟悉的典故,都无不体现着道教学道为人,济世度人的传统。

二、服务社会,服务信众是当代道教徒应有的意识和责任。

“度己度人”与“学道为人”在当代来说,就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信众,促进和谐,造福人类。首先是要有对世人一体皆爱的观念。道祖老子要求我们“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陈老曾说:我们说的度人,就是要帮助不学道的人学道,帮助学道的人成道。度人的人和被度的人是平等的。他们的不同只是知有先后,觉有深浅。陈老又说:“道教的‘善’就是一切行为要符合天地万物的自然,不要做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事。所谓‘恶’,也就是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各种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应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人人都要正确处理好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要学道为人的道士来说,一方面要求我们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在肯定生活富裕这个目标的同时,也要强调一个有道之士如何去追求这个目标以及在追求中具有怎样一种精神境界的问题,也就是在精神上要保持清虚。这既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道教徒学道、修道、行道,践行“度人度己”、“学道为人”精神的基石。

服务社会,服务信众,就是真正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信众精神需要的角度出发,真正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信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要以大爱之心去服务,以大慈之心去行善,关心信众的生活与信仰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服务讲的就是奉献,作为奉道之士,这种奉献也就是在努力实践道教慈爱众生的无为、无名、无私精神,利人而后利己。这种服务是不能与索取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更不能商品化污染道教神圣的精神品质。记得中国道教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上任法融会长曾提出要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努力为社会人群提供宗教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我认为,这应该成为全国各级道教组织重要的工作中心,并使之成为广大道教徒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以此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人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陈莲笙会长手书灵符(图片来源互联网)

宗教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发展,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忽缺内容。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华夏,贯穿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给人以心灵慰藉、心理疏导、精神逍遥、道德教化和生命升华的力量和追求。当代社会,科学昌明,物质丰富,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更需要得到引导并予以满足。道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为广大信众提供令人心安的宗教服务。这既是道教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华夏文化的时代要求。道教的宗教服务包括道教的宗教仪式和讲经说法,如诵经礼拜、祝圣祈福、斋醮法事、开坛布道、讲经说法等等。我们要给信众提供符合道教教义、有益正信的信仰方式和道教精神追求的各项服务,关键是要为信众提供真诚热心的服务,不为外物所诱惑的真诚热心的服务。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我们要努力挖掘和大力弘扬道教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智慧,如齐同慈爱的包容精神、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学说、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清静恬淡的人生境界、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等,为信众提供不断完善自我、升华人生价值理想、有益健康身心、有益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启迪。要针对信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需求,随方设教,不断完善道教的文化体系,完善道教传播道德教化的方式,使道教文化能更好地融入信众的生活,更好地给人们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务。

济世利人、慈爱和同是道教的优良传统。当代道教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开展扶贫济困、赈灾助学、赠医施药、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要发扬道教社会互助的好传统,倡导信众互助互利。要贴近信众,亲近社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建立起宗教感情和联系,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宗教互助的关爱之情。道教只有增强对信众和社会的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信众、回报社会的工作,才能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道教事业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之,学道为人,度己度人,就是要不断增强道教服务社会、服务信众的意识,就是要不断增强道教利益社会、利益人群的责任。

最后,祝陈老福寿康宁,道气常存!

(本文为作者多年前发表的文章,今天正值陈老会长百年诞辰,再次在本站发表,以表达其感恩和纪念。)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道教之音 张继禹

2017-10-11 10:56:01

|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

记得在十年前《道风集》出版时,也曾召开一个座谈会,我也曾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我认为,《道风集》的出版是当代道教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引导道教发展振兴的佳篇,是第一部道教界自己分析论述当代道教及振兴道风的力作,是当代道教爱国爱教的最好教材。今天看来,《道风集》已普遍受到当代道教人士的欢迎,并在道教界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这说明《道风集》所论述的“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已得到道教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关注,陈老的爱国爱教精神和卓越见识也正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道风集》在十年后增订再版,必将对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进一步产生引领作用和积极影响,亦将更好地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谨对《道风集》的增订再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陈老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想结合《道风集》所关注和论述的“学道为人”这一方面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道教服务社会、利益社会,服务人群、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切实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资料图来源于互联网

一、发扬道教“学道为人”的优良传统。

陈老在“学道为人”一文中说:“学道为人是我们道教的教义和理想规定的。在《道德经》的第八章里,太上训诫我们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太上用‘水’来比喻‘道’,来要求我们学道的人。”他还说:“我们学道为人,首先应该是为全社会的人。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学道为人就是要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在这里,陈老简要地道出了学道为人的传统和当代道教徒学道为人的目标,给人以指导。

我们知道,太上道祖随方设教,历劫度人。如伏羲时号郁华子,教人以顺性之道;神农时号大成子,教人以好生之道;黄帝时号广成子,授黄帝以至道;周昭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说九思,传道德五千言于世;汉顺帝时授祖天师正一盟威之道,整理故气,宣扬真道,清化天下,福国裕民。太上道祖还在《道德经》中告诫人们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教另一部重要经典《度人经》则强调要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立教宗旨。后世历代道门宗祖仙真,以道祖“为人”、“度人”的立教要旨为宗本,益人伦,厚风化,举善行,积功德,爱众生,慈万物,演道德,通天人。或明道以度人,或立观以度人,或斋醮以度人,或修丹以度人,或济世以度人,使道教的立教精神和济世利人的传统不断得到弘扬。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南华真人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认为世界万物,以道来观之是没有贵贱高低之分的,作齐物论,论说万物齐同的内在性质,无所谓此,无所谓彼,教人逍遥达观,归本于道,不要被外物所累甚至被异化,从而远离了至道,失去了真道,失去了自我。《南华真经·在宥篇》中有一段关于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广成子说:你问得好!我来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粹,深远暗昧;至道的极致,静默沈潜。视听不外用,抱持精神的宁静,形体自然健康。清神静虑,不要劳累你的形体,不要耗费你的精神,才能长生。《南华真经》中还有许多论述和寓言,让世人明白道,明白生命真正的含义。

老祖天师张道陵,因应时世,明道立教,为人度人,开创了道教教制的先河。他尊奉太上老子,教人务修道德,清静为本,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以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为奉道之要戒。他在《老子想尔注》中告诫人们说: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学道之人“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这样才能达到“调和五行,喜怒悉去”的修养境界。而且行善还要注重积善,他说:“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他建立治所,布行教化,教人修长生之道,以清约廉耻治民,对于犯过者,作“三官手书”,教人思过盟约。及至系师张鲁时,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过路人量腹而食。在汉中三十年,史称“民夷信向往之”。

纯阳祖师吕洞宾,发誓要度尽天下人。全真派以吕祖的弘愿为已任,强调性命双修,倡导积真功,行真行。即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这也就是践行道教度己度人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全真弟子们为社会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七真之一的马丹阳自幼就好周济而无私心,有“轻财好施”之名,修道后,又安贫慈下,《丹阳真人语录》中说:“其安心定性则清虚澹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长春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赴雪山见成吉思汗,劝其要勤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使许多无辜百姓保全了性命,回到燕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留无家可归的人,后来乾隆皇帝曾赞扬他说:“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以上所述,只是道教为人度人传统在道教历史中的两个亮点。还有葛洪真君的积善立功,许真君的忠孝神仙,孙真人的悬壶济世等许多人们熟悉的典故,都无不体现着道教学道为人,济世度人的传统。

二、服务社会,服务信众是当代道教徒应有的意识和责任。

“度己度人”与“学道为人”在当代来说,就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信众,促进和谐,造福人类。首先是要有对世人一体皆爱的观念。道祖老子要求我们“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陈老曾说:我们说的度人,就是要帮助不学道的人学道,帮助学道的人成道。度人的人和被度的人是平等的。他们的不同只是知有先后,觉有深浅。陈老又说:“道教的‘善’就是一切行为要符合天地万物的自然,不要做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事。所谓‘恶’,也就是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各种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应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人人都要正确处理好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要学道为人的道士来说,一方面要求我们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在肯定生活富裕这个目标的同时,也要强调一个有道之士如何去追求这个目标以及在追求中具有怎样一种精神境界的问题,也就是在精神上要保持清虚。这既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道教徒学道、修道、行道,践行“度人度己”、“学道为人”精神的基石。

服务社会,服务信众,就是真正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信众精神需要的角度出发,真正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信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要以大爱之心去服务,以大慈之心去行善,关心信众的生活与信仰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服务讲的就是奉献,作为奉道之士,这种奉献也就是在努力实践道教慈爱众生的无为、无名、无私精神,利人而后利己。这种服务是不能与索取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更不能商品化污染道教神圣的精神品质。记得中国道教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上任法融会长曾提出要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努力为社会人群提供宗教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我认为,这应该成为全国各级道教组织重要的工作中心,并使之成为广大道教徒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以此来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人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学道为人,服务社会——贺陈莲笙会长《道风集》再版

陈莲笙会长手书灵符(图片来源互联网)

宗教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发展,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忽缺内容。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华夏,贯穿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给人以心灵慰藉、心理疏导、精神逍遥、道德教化和生命升华的力量和追求。当代社会,科学昌明,物质丰富,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更需要得到引导并予以满足。道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为广大信众提供令人心安的宗教服务。这既是道教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华夏文化的时代要求。道教的宗教服务包括道教的宗教仪式和讲经说法,如诵经礼拜、祝圣祈福、斋醮法事、开坛布道、讲经说法等等。我们要给信众提供符合道教教义、有益正信的信仰方式和道教精神追求的各项服务,关键是要为信众提供真诚热心的服务,不为外物所诱惑的真诚热心的服务。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我们要努力挖掘和大力弘扬道教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智慧,如齐同慈爱的包容精神、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学说、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清静恬淡的人生境界、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等,为信众提供不断完善自我、升华人生价值理想、有益健康身心、有益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启迪。要针对信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需求,随方设教,不断完善道教的文化体系,完善道教传播道德教化的方式,使道教文化能更好地融入信众的生活,更好地给人们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务。

济世利人、慈爱和同是道教的优良传统。当代道教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开展扶贫济困、赈灾助学、赠医施药、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要发扬道教社会互助的好传统,倡导信众互助互利。要贴近信众,亲近社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建立起宗教感情和联系,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宗教互助的关爱之情。道教只有增强对信众和社会的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服务信众、回报社会的工作,才能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道教事业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之,学道为人,度己度人,就是要不断增强道教服务社会、服务信众的意识,就是要不断增强道教利益社会、利益人群的责任。

最后,祝陈老福寿康宁,道气常存!

(本文为作者多年前发表的文章,今天正值陈老会长百年诞辰,再次在本站发表,以表达其感恩和纪念。)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