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的科学精神值得弘扬

中国宗教学术网 雨山

2017-12-19 16:37:49

12月9日,陶弘景养生思想学术交流会在浙江温州举行。道教领域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中医界代表聚焦陶弘景养生思想,探讨道教养生文化当代发展的新途径。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著名道士,丹阳秣陵人,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著有《养性延命录》、《本草经集注》七卷等。浙江温州陶公洞是道教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弘景曾隐居修行于此。陶弘景主张保养人之元气,提出了一整套全面的养生保健体系和独特的养生学思想,成为后世医道两家奉行的养生法则。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道教协会会长董中基说,道教的价值取向是贵生、乐生、重人,使人们对生命充满敬畏,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并由此发展起养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包括深入挖掘和弘扬道教养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与会人士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发掘、继承和弘扬陶弘景养生文化,就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世利人、服务社会。

陶弘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科学精神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整理、校勘古代文献。陶弘景非常注重道教和医学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诠释工作。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对道教常常颇有微词,但他对陶弘景道教典籍的校勘工作却交口称赞:“在那个很早的时期,在那个考证校勘之学未成立的时期,陶弘景编纂《真诰》的方法真是很可以吓倒人的精密的考订方法!……这都是最严谨的校勘方法。”

注重实际观察和实验的作风。虽然陶弘景一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古籍,但他不唯书,只唯实。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陶弘景的治学精神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在的幼儿教育,常常讲这样一个关于陶弘景的故事:陶弘景少年时读《诗经》,其中有一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一般的解释是说有一种叫蜾蠃的土蜂,有雄无雌,不能繁殖,因此蜾蠃把螟蛉带回窝内抚养。“螟蛉义子”的说法在我国古代一直很流行,像《三国演义》里关羽反对刘备收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就说,“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但陶弘景认为“螟蛉义子”的说法没有道理,后经“调查研究”发现,蜾蠃有雌性的,并自己下卵;螟蛉的幼虫不会变成蜾蠃,只不过是蜾蠃幼虫的“粮食”。后来,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虫兽下品”中介绍土蜂时,还特别指出了“螟蛉义子”的错误。上面这个例子说明,陶弘景治学态度严谨,并不盲目相信前人、“圣人”之言,而必得到验证方才满足。

辩证的思想和实践方法。陶弘景的养生学说,强调新陈代谢平衡,出入结合、动静结合、张驰结合、形神结合,体现出很强的辩证精神,和谐统一。“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神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陶弘景强调对身心全面的修炼,药石所炼的仅仅是“形”的方面,而养性炼“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很多人试图通过某一种方术或方法来延寿续命的片面做法,开启了中国后世养生“性命双修”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绿水青山”即是“洞天福地”,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健康长寿。挖掘道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及其科学合理的价值内核,必将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

(转自中国宗教学术网站,原文载于2017年12月19日《中国民族报》)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陶弘景的科学精神值得弘扬

中国宗教学术网 雨山

2017-12-19 16:37:49

|
陶弘景的科学精神值得弘扬
|

12月9日,陶弘景养生思想学术交流会在浙江温州举行。道教领域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中医界代表聚焦陶弘景养生思想,探讨道教养生文化当代发展的新途径。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著名道士,丹阳秣陵人,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著有《养性延命录》、《本草经集注》七卷等。浙江温州陶公洞是道教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弘景曾隐居修行于此。陶弘景主张保养人之元气,提出了一整套全面的养生保健体系和独特的养生学思想,成为后世医道两家奉行的养生法则。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道教协会会长董中基说,道教的价值取向是贵生、乐生、重人,使人们对生命充满敬畏,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并由此发展起养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包括深入挖掘和弘扬道教养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与会人士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发掘、继承和弘扬陶弘景养生文化,就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世利人、服务社会。

陶弘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科学精神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整理、校勘古代文献。陶弘景非常注重道教和医学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诠释工作。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对道教常常颇有微词,但他对陶弘景道教典籍的校勘工作却交口称赞:“在那个很早的时期,在那个考证校勘之学未成立的时期,陶弘景编纂《真诰》的方法真是很可以吓倒人的精密的考订方法!……这都是最严谨的校勘方法。”

注重实际观察和实验的作风。虽然陶弘景一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古籍,但他不唯书,只唯实。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陶弘景的治学精神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在的幼儿教育,常常讲这样一个关于陶弘景的故事:陶弘景少年时读《诗经》,其中有一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一般的解释是说有一种叫蜾蠃的土蜂,有雄无雌,不能繁殖,因此蜾蠃把螟蛉带回窝内抚养。“螟蛉义子”的说法在我国古代一直很流行,像《三国演义》里关羽反对刘备收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就说,“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但陶弘景认为“螟蛉义子”的说法没有道理,后经“调查研究”发现,蜾蠃有雌性的,并自己下卵;螟蛉的幼虫不会变成蜾蠃,只不过是蜾蠃幼虫的“粮食”。后来,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虫兽下品”中介绍土蜂时,还特别指出了“螟蛉义子”的错误。上面这个例子说明,陶弘景治学态度严谨,并不盲目相信前人、“圣人”之言,而必得到验证方才满足。

辩证的思想和实践方法。陶弘景的养生学说,强调新陈代谢平衡,出入结合、动静结合、张驰结合、形神结合,体现出很强的辩证精神,和谐统一。“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神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陶弘景强调对身心全面的修炼,药石所炼的仅仅是“形”的方面,而养性炼“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很多人试图通过某一种方术或方法来延寿续命的片面做法,开启了中国后世养生“性命双修”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绿水青山”即是“洞天福地”,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健康长寿。挖掘道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及其科学合理的价值内核,必将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

(转自中国宗教学术网站,原文载于2017年12月19日《中国民族报》)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