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与南宗阴阳法派

道教之音 南信云

2018-03-21 21:19:37

《悟真篇》是中国养生古籍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内丹学中被尊奉为“南宗祖书”,与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齐名于世。《悟真篇》的作者张伯端(公元984—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浙江天台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羽化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十五,驻世九十九年。张伯端为丹道南宗之开山祖师,被后世尊奉为全真道教南五祖之首。

南宗祖书《悟真篇》

内丹之学,汉代魏伯阳揭其端,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弘扬于后,自唐宋以降流衍如繁,蔚为大观。紫阳真人张伯端宗承钟吕内丹之学,祖述黄老,效仿《参同契》,著成《悟真篇》,自此以后,内丹养生之学则大现于世。《道藏精华录》称赞《悟真篇》“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四库全书提要》对于《悟真篇》评价:“是书专明金丹之意,与(魏)伯阳之《参同契》,道家并居为正宗”。将《悟真篇》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修仙炼丹术的经典著作,具有“万古丹经王”之美誉的《周易参同契》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张伯端的《悟真篇》在中国道教史上所享有的崇高地位。

张伯端一生博览群书,向往金丹大道,“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晓”。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八十六岁的张伯端在四川成都天廻寺得遇“异人”传授内丹秘诀,“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至人授金液药物火候之诀”。至此始知金丹大道“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对于“异人”的指点,他“得授还丹秘诀。其言甚是简要,指流知源,举一悟百,有如雾开日莹,尘净镜明,校之《周易》、《丹经》,若合符节”(据朱元育《悟真篇阐幽》本载张平叔自序)。乃改名为用成(用诚),从此精诚修道,金丹术业得以大成。由于“三传非人,三遭天谴”,无奈之下,张伯端将一生所学所得,记成一书,以诗词八十一首的形式阐扬其所学内丹之法,名曰《悟真篇》。据史料记载:《悟真篇》一书于张伯端遇“异人”传授金丹秘诀的六年之后问世,成书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此时的张伯端已经是九十二岁的老人了。

《悟真篇》一书,是继《参同契》以来描述内丹炼养最为详尽完备的著作。《悟真篇》以诗词的形式描述丹法,其中共有七言四韵诗十六首,七言绝句诗六十四首,五言四韵诗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又西江月词一首,七绝诗五首,这些作品被系统地编成上、中、下卷。上卷即七言四韵十六首,是全篇的总论;中卷即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主要论述丹法的内容和层次,其中谈到了修炼中鼎炉、药物、火候等大量命功修持的方法和步骤;下卷所收诗词十九首,主要以西江月曲牌为主,是对于前面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悟真篇》全篇强调突出了“阴阳”二字,“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本为万法王”。众所周知,不仅是《悟真篇》,凡在内丹学之范畴内的,无不强调阴阳,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阴阳”?阴阳者,即对立统一矛盾中的两方。古人用以比喻事物的属性,以自然界而言,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以人身而言,男属阳,女属阴。以一身而言,气属阳,神属阴。以心性而言,真知(元性)属阳,灵知(识神)属阴。若按照卦象以论阴阳,则有“真阴”与“真阳”之说。离卦之卦象外阳内阴,此阳中之阴谓之真阴,喻为己,为汞,为心中之阴神;坎卦之卦象外阴而内阳,此阴中之阳谓之真阳,喻为彼,为铅,为肾中之阳气。丹经中都是按照卦象论阴阳,在内丹学领域,因为对于“阴阳”的理解与认识各不相同,其理论与功法也各不相同,故丹道中又分成清静法派与阴阳法派两大系统。阴阳法派的理论与修炼方法,大体与清静法派相似,唯独认为“真铅”须取于同类异性之身,故须阴阳双修。在紫阳真人张伯端后传的南宗丹道中,清静与阴阳两大法派并存。

《悟真篇》对于内丹学所做出的贡献

张伯端著《悟真篇》一书,对于内丹学的形成及发展,作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首先,明确了道家的内炼方法。《周易参同契》问世后,由于该书用词过于隐晦抽象,外丹家将此书解释为外丹烧炼,服食家则将此书解释为丹药服食,《周易参同契》是描述烧炼外丹还是药物服食的学术争论一直在进行。张伯端的《悟真篇》首次明确了《参同契》讲述的是内炼丹法,并明确指出烧炼外丹、草药服食与咽津吐纳都非正途。《悟真篇》律诗第八说:“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阴阳得类方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潭底日红阴怪灭,山头月白药苗新。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明确指出,《参同契》一书是讲内丹修炼,只有内丹修炼才是正途。并非讲述外丹烧炼,更不是讲草药服食。

药物、鼎炉与火候,是烧炼外丹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基础条件,在历代丹经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修炼内丹,药为何物?从何而来?《参同契》中却未能详细说明。《悟真篇》则明确指出,修炼内丹,药物取自自身,为自身所有。“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只是愚人识不全。”正面否认了内丹炼养的药物“铅”与“汞”不是自然界中的矿石及草木,并且称“草木金银皆滓质”(《悟真篇》七言四韵第十五)。至于药产于何处?《悟真篇》指出:“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铅遇芽生须急采,金逢偶不堪尝。”药产“西南”,西南为坤卦,人的腹部“黄庭”部位,暗指丹田。说明了药物的源头在自身。修炼内丹所用的“鼎”与“炉”,也是比喻人体中的某些部位,随着丹功的进程,“鼎与“炉”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并非固定在一处,丹法中成为“移炉换鼎”。而“火候”则是指体内真气运行时意念配合呼吸的运用。

其次,《悟真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内丹修炼的方法。自汉代迄宋,谈论内丹的著作多有问世,但是大多数篇幅短小,且不成系统。而张伯端的《悟真篇》却不同,书中对于鼎器、药物、火候等设象比喻之词均有所解,对内丹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丹命功和性功修炼的内容、程序和层次均有交代。尽管文义亦有隐晦之处,但比之它以前的《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著作典籍,旨意明显,更切于指导实践。正如张伯端在其《自序》中所说:“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先后,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宋代之后,道家内丹炼养之术逐渐明朗起来,这与张伯端及《悟真篇》的问世大有攸关。正如元代丹道大家陈致虚在《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中所写:“丹书多不可信,得其诀者要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

其三,《悟真篇》使得道家内炼学说理论构成系统。内丹炼养理论和名词术语多数渊源于道家祖书老子的《道德经》和《阴符经》。张伯端认为:“《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见《悟真篇》七言绝句五十八)。内丹学中的术语多沿袭取自外丹术,许多专用的名词术语可追朔于《周易参同契》,对于这些理论和名词术语,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均得以确认和延续,连贯了道家内丹炼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由于《悟真篇》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得内丹炼养理论完全宗承《道德经》、《阴符经》和《参同契》脉络,并因此而使内炼学说直承祖述,自成体系,上下连贯,且学有所本,扩大了内丹学的影响。

其四:《悟真篇》所宣扬的内炼丹法,充满扭转天地规律支配自然法则的积极奋斗的精神。张伯端在《悟真篇》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气魄和精神,是魏伯阳所缺乏的。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所代表的是士族没落阶级的失意情绪,改名换姓,隐遁退居,研究丹术是为避世。张伯端在几百年后研究内丹,弘扬内炼丹法,则全面继承了东汉以来道家“逆修成丹”的信仰,在他身上,一种宗教性的生命哲学已经定型,从而使他具有了扭转天地自然规律的魄力,对丹法的成功充满信心。“已知寿永齐天地,烦恼无由更上心。”“大药修成有易难,也知由我也由天。”“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见《悟真篇》绝句五十四)张伯端对于研究和弘扬内丹学的态度,比魏伯阳更高一层。

不能否认,张伯端的内炼思想是主观唯心的,但是他的积极奋斗,争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是积极的。同道教的思想一样,所谓“逆行成仙”的思想,是企图支配宇宙,控制自然。“逆行”,就是要扭转正常的自然规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希望能呼风唤雨,希望能变化四时,希望能驱役百灵,希望能起死回生,希望能调动自身的机体能量来治疗疾病,希望能用内丹炼养的方式推迟衰老甚至长生。《悟真篇》所宣扬的,正是这种积极奋斗的精神,这种宗教精神虽有幻想的成分,但是只要丹法运用得当,则长生可致。从历史上看,南宗诸祖皆获高寿,不能说与修持无关(张伯端99岁,二祖石泰136岁,三祖薛道光114岁,四祖陈楠、五祖白玉蟾亦皆获高寿)。内丹的修炼虽以无为为目的,但是其修炼的过程是有为的,是积极的,是现实的。具体到南宗丹法上,也是主张先以“渐法”按照层次、步骤和阶段行功,待到一定的程度,再用“顿法”达到成功。张伯端坚信内丹修炼可获成功的信心和魄力,给南宗丹法思想和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也说明内丹炼养思想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重视现实。“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悟真篇》绝句第四十二)从有作至无为,张伯端所创立的南宗丹法,就是以这种精神贯穿于始终。

上述几点,说明了张伯端及其《悟真篇》对于道家内丹养生学的贡献,也说明了他被尊崇为南宗丹道祖师的原因。唐末五代,特别是宋朝之后,盛极一时的内丹术成为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但是,丹法是丹法,道统是道统,丹道只不过是依附道教而传,并没有必然的宗教性质。内丹术是一种养生方法,世人皆可修习,皆可获得成功。

张伯端是以内炼丹法传世,并无意创立教派。他与比他年龄小约一百三十岁的王重阳有根本的不同,王重阳是以创立全真教为主要目的,内炼丹法只不过是修行的一种手段。正如当代道教学者王沐先生指出的:“从根本上说,张伯端之南宗丹功为中国仙学的直系,为古代楚越功法系统,而北派静功实为《参同契》之支流。后来两宗合并,独尊‘龙门’,则为合并后功法发展的结果。”(见王沐《内丹功法的缘起和发展》载《内丹养生功法指要》120页)

南宗丹道中的清净与阴阳两大法派

在南宗丹道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清静与阴阳两大派,由于两派对于《悟真篇》理论的理解和功法的修炼上存在差异,所以对于《悟真篇》理论的理解各不相同,修炼方式也各不相同,且各俱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宗五祖白玉蟾创立的南宗清修丹法一派,独具南宗特色,与北宗(以丘处机为代表的龙门清修丹法)清静丹法,又不相同。南宗的清静丹法与北宗的清修丹法虽同属清静清修,但是绝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清静一派主张一身独修,以自身的神、气为阴阳。所谓“鼎炉”、“药物”尽在自身,所谓“乾坤”,是指自身的上头(或心)下腹(或丹田)而言,所谓“坎离”,是指肾(水)心(火)而言,所谓“真铅真汞”,“青龙白虎”,“二弦之气”分别指肾水与心火中的真气而言,所谓“黄婆”是指自身脾土意念而言,所谓“内炼”,是指在自身中“安炉立鼎”、“採药归炉”、“调度风火”、“烧炼凝结”而成丹,自己身心所起到的各种奇妙变化,也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

阴阳法派认为,阴阳为男女,在内丹修炼的某个阶段(并非全部),必须要男女双修,这个阶段的功夫称为“外火候”。所谓“乾坤鼎炉”,是指男女两性而言,所谓“坎离”也是指男女身中之气化而言。男身属阳,外具阳气而内具真阴(真阴称为真汞),外阳而内阴;女身属阴,外具阴气而内具真阳(真阳称为真铅),外阴而内阳。阴阳法派的修持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认“真铅”为至宝,为修炼内丹之“大药”,虽产于“彼家”,但要设法取来,使原来外阳内阴之身,变成内外俱阳的“纯阳”之体,丹经中称为“抽坎填离”。因为阴阳法派的丹功中“药自外来”,大药取自于“彼家”,故阴阳丹法又被称为“彼家丹法”。至于取得真铅之后的修炼(称为“内火候”),则和清修派无异。所以阴阳法派修炼历来有“清静头,彼家尾”与“两头清,中间浑”之说,即是指此。需要指出的是,南宗阴阳法派虽然倡导双修,但是绝对没有想从对方身上“讨便宜”的想法,凡是认为双修是“取于彼而不失于己”的,是向对方“讨便宜”的,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

南宗阴阳法派的正式提出是宋代的刘永年,而真正的奠基者是南宋时期的翁葆光。翁葆光首次用阴阳双修理论来注解诠释张伯端的《悟真篇》,从而开辟了南宗丹道中的阴阳法派系统。其著作《悟真篇注释》、《悟真篇注疏》和《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等,均是按照阴阳法派的思想和方法来诠释《悟真篇》的。在他的影响下,元明清三代,主张阴阳法派的内丹家辈出,他们继承与发扬了以阴阳法解析《悟真篇》的传统,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著作。

南宗丹道中的阴阳法派与道教传统的房中术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阴阳法派的理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并非起自张伯端与《悟真篇》,也并非为南宗所独创独有。黄帝、彭祖、张道陵、许旌阳早揭其端,葛洪、吕洞宾等续论其事,自南宗阴阳法派之后所形成的三丰派、内丹东派、内丹西派,甚至在北宗清静法派内部之中,无不有阴阳丹法的内容。多少年来,阴阳派丹法与房中御女之术(并非传统的房中术)搅成一团混水,懂的人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不懂的人可以肆意地对其攻击、谩骂、泼脏水,认定不会有人出面来公开反驳。一些人想搞清楚内幕真相,而另一些人却乘机骗人敛财。正所谓:“说者不知,知者不说”,当然,有些问题是说也说不清楚的。八百多年过去了,直到今日,对于阴阳法派的评议也从没有停止过。

张伯端为南宗祖师,后世将他推为南宗清静丹法的代表,很多人认为有些牵强。因为张伯端在成都天廻寺得到“异人”传授的丹诀之后,并没有马上去修炼,而是继续依附于官僚陆冼,陆冼死后又依附于官僚马处厚,直到最后才“了结金丹之事”,至于用什么方式了结,没有结论。但是从他的亲传弟子石泰身上,能看出一些端倪。石泰传丹法于薛道光时,告诫他,要尽快去大都市,依靠有钱有势的人,在他们的庇护下,完成这段功夫。史书中记:“此(指丹法)非巨公外护,易生谤毁,可疾往通邑大都,依有德有力者图之。道源遂来京师,弃僧伽黎(即袈裟),幅巾缝掖,和光同尘,混於常俗,觊了此事。”由此看来,张伯端最后“了结金丹之事”,也是在依附于有钱有势的大官僚后,在强大的保护伞下才得以完成的。薛道光本为僧人,何故必须脱去僧服,改换俗装?修行不去山林,反而到繁华京都?还要依附“巨公外护”,方能了事?只有在他们的庇护下才能免生“谤毁”,如若是寻常功法,何用庇护?何谤毁之有?故此,这些都显示了阴阳丹法不同于清净丹法的特殊性。

明代全真道士多隐遁潜修,明代全真高道首推张三丰。武当张三丰一系属于全真支派,其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张三分的内丹思想,直承南宗阴阳法派理论。张三丰在“青羊宫留题《道情》”中,阴阳法派的观点表露的尤其明显。他在《道情》中说:“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提清静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当代学者李远国在《道教气功养生学》中指出:“明初武当三丰派的实际创始人,元明间著名道士张三丰,亦受南宗丹法影响。其传世之作最负盛名者《无根树丹词》,亦直接源自白玉蟾。”

明代陆潜虚所开创的内丹东派之学,实际上是对翁葆光以来阴阳法派的继承和发展。内丹东派继承了钟吕丹法性命双修的的传统,驳斥了性命分宗、性命相隔的理论。陆潜虚“敢于打破千百年来道教构筑在阴阳理论之上的各种坛坛罐罐,直揭底蕴,认为阴阳就是人类的男女、鸟类的雌雄、植物类的雌蕊雄蕊。万卷丹经,言子藏母,显此隐彼的做法均不足取。”东派丹法力主八卦源于人类的繁殖与演化之说,并具体提出“创鼎于外,炼药于内”的思想。东派丹法中明确指出,修炼内丹的所谓“药”,是指藏于体外的“先天真一之气”,此气产于“彼家”。 从卦象上看,乾体外阳而内阴,而阳中之阴称为“精”;坤体外阴而内阳,而阴中之阳称为“炁”。在修练时,乾体之神贯入坤体之炁穴,“东入西邻,西归东舍”, 精炁交合,坎离交媾而结丹,实质上是精炁互藏、盗机逆用的具体运用。这种将修炼精气做为炼丹药物的方式,是对于南宗、北宗丹法的综合发挥。东派丹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修习者而设,于淫邪采战本旨迥异,既无淫秽之言,又无淫秽之意。

内丹西派是清代四川乐山人李西月所创,其内炼思想取自魏伯阳、钟吕丹法以及南宗丹法中的阴阳法派和三丰派丹法。西派丹法直承东派,主张性命合练、阴阳双修,其修炼层次之繁琐复杂则远超东派。清代傅金铨继承了陆潜虚的衣钵,对内丹东派的理论广加弘扬,其所著《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直陈大道,深契阴阳双修奥义,南宗阴阳法派理论至此蔚为大观。

南宗清静法派与阴阳法派同奉《悟真篇》为祖经,共尊张伯端为祖师。南宗丹道从清静法派一系的传承,到阴阳法派一系的发展,贯穿于宋代以后的整个道教历史的发展中。从留世的相关著作上分,南宗清静法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张伯端、陈楠、白玉蟾、叶文叔、夏宗禹、俞琰、刘一明、朱元育、董元真等。阴阳法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翁葆光、陈致虚、陆墅、戴起宗、陈达灵、明代的内丹东派陆西星、李文烛、彭好古、甄淑等,清代的内丹西派李涵虚以及陶素耜、仇兆鳌、傅金铨等。南宗祖师张伯端所倡导的“练己筑基、炼精化气、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程序,仍然是当今“祛病去疾,益寿延年”气功锻炼及养生健身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依据。

《悟真篇》及相关著作收录于历史资料中的情况:

《悟真篇》问世后,成为自《周易参同契》之后,内丹学领域内最主要的内炼丹经著作,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行世以后,备受推崇,注家蜂起,阐幽显微,门派林立,绵延不绝。自北宋末年的叶文叔起,一直到当今的社会学家,哲学家,道教文化学者,九百多年间,不断有人研究考证,不断有人为其注疏。古今为其注疏者凡数十家,蔚然成一家之学。

《悟真篇》一书在《宋史·艺文志》、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古今图书集成》、清《四库全书·子部》中皆有录著。

收于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有:《悟真篇》一部(《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26—30)、《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五卷、《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一卷、《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悟真篇注释》三卷、《悟真篇讲义》七卷、另《太玄部·道枢》卷十八收有节录一篇。

还有署名“张氏著”或“张氏传”的著作《金丹四百字》(载《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载《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等。明代陆西星《方壶外史丛编·悟真篇注》、清代朱元育《悟真篇阐幽》、刘一明《悟真篇直指》、董德宁《悟真篇正义》、付金铨辑《悟真篇四注》等。

另外,尚有与《悟真篇》相关及后世法嗣的的著作:石泰著《还源篇》、薛道光著《还丹复命篇》、《丹髓歌》、陈楠著《翠虚篇》、白玉蟾《白海琼全集》(林有声编)、彭鹤林著《道德真经集注》、《金华冲碧丹经秘旨》等。还有陈致虚著《金丹大要》、肖廷芝著《金丹大成》、李道纯著《中和集》等多种,皆为《悟真篇》理论的再发展。   

当然,对于其中的一些著作的真伪,学术上历来多有争议,但多为一家之说而非定论。如宋代的易学与丹道家俞琰(公元1253—1314年)就认为署名张伯端的《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陈楠《翠虚篇》等皆出于白玉蟾之手,是托名伪作。俞琰在《席上腐谈》卷下云:“张紫阳《金丹四百字》、石杏林《还源篇》、其文辞格调与玉蟾所作无异。”张伯端署名的另一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文,后人也疑为明代道士李朴野所伪托,但均无充足证据。

宋元时期为《悟真篇》作注解的主要有以下几人:

    《道枢·悟真篇》  曾慥辑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7年),曾慥选编道教修炼资料,编成《道枢》总成四十卷,最早将《悟真篇》编入典籍中。

   《悟真篇注解》   叶士表(文叔)袁公辅等注

该书为《悟真篇》最早注本,写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收入《道藏·修真十书》内。

    《悟真篇注释》《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紫阳真人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翁葆光注

作者翁葆光,南宋(元)时人。字渊明,号无名子。翁氏是张伯端再传弟子,广益子刘永年的学生。均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在《悟真篇》问世之后,第一个为其作注的是叶文叔。叶注的《悟真篇注解》成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翁葆光认为叶文叔并非南宗门内弟子,对于南宗丹法的理解是肤浅而且不全面的,特别是认为叶氏以清静丹法的观点注释《悟真篇》是不正确的,是有悖于张伯端南宗丹法基本理论的。因此,为了反对叶文叔对南宗丹法的误导,更正和消除叶氏错误观点对南宗丹法的影响,翁葆光立即以阴阳法派的观点对《悟真篇》再次注释,旗帜鲜明地维护南宗丹法的传统理论,并明确提出了南宗阴阳丹法的理论。自此,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南宗阴阳法派大旗。翁葆光注释《悟真篇》成书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距叶文叔著作问世仅三、四年。根据元代戴起宗在《悟真篇》序言中记载,翁葆光的注释版本在宋嘉泰甲子年间(1204年)已经是广泛流传了。

《悟真篇注释》  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

收录于《道藏》第六十五册。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共八卷,署集庆空玄子戴起宗疏,武夷陈达灵传,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

收录于《道藏》第六十二册。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该书将七言四韵十六首分为卷一、卷二、卷三;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为卷四、卷五、卷七;读周易参同契、赠白龙洞刘道人歌、石桥歌、绝句五首、西江月一首收录于卷八中。

戴起宗,字同甫,号空玄子,集庆人。在其《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序中自述曰:“余自延佑癸亥绍兴路儒学教授,年五十有二矣。”又称他于至顺辛未夏,遇师得诀,撰《学仙破惑》、《学仙正宗》、《悟真篇注疏》等。查其序作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上溯五十二年,则知戴起宗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  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

收录于《道藏》第二册。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紫阳真人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象川无名子翁渊明

收录于《道藏》第六十四册。此书虽题象川无名子翁渊明述,但仅限直指评说部分。其《三乘秘要》部分,有宋嘉泰甲子(公元1204)白云子叙,有元代至元丙子(1276年)玄空子戴起宗叙,有其孙戴顺在至元丁丑(1277年)叙,及同年戴起宗为《金丹法象图》作序。该书在书后附《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副题为《禅宗歌颂诗曲杂言》。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宋《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   云峰散人夏宗禹

该书作者夏元鼎,字宗禹,号云峰散人,浙江永嘉人。讲义共七卷。卷一、二收有七言四韵十六首,标明表二八一斤之数;卷三、四、五收有绝句六十四首,标明以象卦数;卷六、七收有五言四韵一首,标明以象太乙之数,西江月十二首,标明以象十二个月。该书以清静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该注本全书用词简捷准确,详细明了,概念化词句和模糊性语言较少,是南宗清静丹法最早的注本(专家认为,若以真正南宗理论而论,南宗清静丹法的最早注本应为此本,而不是叶文叔注本)。最为可贵的是该本卷首有宋末学者真德秀在宋宝庆三年(1227年)所作序文。真德秀为宋庆元五年进士,宋宁宗时为湖南安抚使,宋理宗时为户部尚书,文章功业,声望极隆,有此人为注本作序,可以证明该书在当时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该书载于《道藏》三册,共七卷。

夏元鼎自青年时期起二十余年间,先后入三位将帅的幕府任职,往来于燕齐和辽、金境内。不到五十岁,弃官修道。于中年后(公元1226—1228年)撰丹经。又撰《黄帝阴符经讲义》四卷和《入药镜笺》等。

  宋《悟真篇三注》署紫贤薛道光 子野陆墅 上阳子陈致虚

该书载于《道藏》二册。全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后世人研究与学习阴阳丹法均将此本作为的理论基础。清代《四库全书》对该书进行收录,是后世流传较广的一个注本。清代丹道家济一子傅金铨曾在该书(三注)之上再加以眉批,所以被后世人称为“四注”,流传也比较广。

对于该书的作者真伪也多有争论,认为薛道光虽为南宗二祖,但是对他是否注释过《悟真篇》,尚有疑问。陈达灵认为《三注》中薛道光的名字,实为无名子翁葆光之误,所谓三注,实际上是上阳子陈致虚一人所为,是假托出祖师的名讳以资号召。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赞成此说,认为先祖之名是陈致虚所伪托(见《王文成公诗集外集》)。但是,该书在序前有工部尚书张士弘《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一文,详细地叙述了合编三注的经过。该文的出现,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此书似乎并非伪托。

明清时期为《悟真篇》作注解的主要有以下几位:

  明代《悟真篇诗小序》陆西星述        阴阳法派

陆西星开创内丹东派,该书收录于其著作《方壶外史丛书》中,署淮海参学弟子陆西星讲述。此书亦收录于《藏外道书》五册。本书以陈致虚三注为底本,每一首诗前加一小序,概括其内容要旨,但有新的见解。陆西星所创内丹东派,宗承了传统的南宗阴阳丹法,并在理论有所发展和创新。该书用阴阳法派观点注释。

  明代《悟真篇直注》李文烛著            阴阳法派

  明代《悟真篇注》  彭好古著            阴阳法派

彭好古,号熙阳,湖北麻城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与其兄弟同登文进士榜,其弟彭信古为武进士。一生为官清廉,尤好丹道。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明代《悟真篇翼注》甄淑著              阴阳法派

  明代《悟真篇注解》张位著              清静法派

张位,字明成,新建人,明代隆庆戊辰进士(1568年),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悟真篇注解》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七“道家类存目”著录。

  明代《笺释悟真篇》李堪著              阴阳法派

李堪,字任之,号楚愚,明代应城人。成书于明万历壬子(1612年)。亦为明代内丹家孙汝忠《金丹真传》作疏。   

  清代《悟真篇脉望》陶素耜著             阴阳法派

陶素耜,号存存子,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自谓明代孙教鸾嫡派,与仇兆鳌同为清代丹道大家。

  清代《悟真篇集注》知几子仇兆鳌        阴阳法派

此书收集了历代丹家共二十五家对《悟真篇》的注解,故称集注。前加例言,提要,并有“陆彦孚记”一篇,叙述《悟真篇》传流刊行经过,对于研究《悟真篇》的流传历史非常重要。知几子仇兆鳌是清代著名学者,大官僚。内丹理论造诣颇深,与陶素耜并称清代内丹炼养大家。该书成书时,仇氏已七十余岁,集一生研习丹道心血,故书中对于丹法理论与实践多有阐发。该书用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清代《济世全书悟真篇指南》汪启贤著     阴阳法派

此书为清代康熙年刻本,每一首诗再用韵文注解。该书未收录禅宗诗词,该书用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清代《悟真篇四注》济一子傅金铨         阴阳法派       

该书为济一子傅金铨在陈致虚三注版本上加注眉批,故称四注。该书用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清代《悟真直指》悟元子刘一明著         清净法派

悟元子刘一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人,全真道教龙门派十一代弟子,一生学道,著述颇丰。此篇收录于刘一明《道书十二种》内。刘一明研究内丹,多有创意但并无新意。论著中自创若干丹法术语,杂用宋明理学中的一些名词来代替传统丹书中水,火,铅,汞的含义,读来令人颇感生疏,如坠雾中。该书是以清修丹法的观点注释。

十一  清代《悟真篇正义》董元真著         清净法派

此书有清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写的自序,称为“正义者”,为使读者破疑擭微,学归正道,不被歧路迷惑也。此书分章细解,造句精炼,破秘启悟,体会真机,文简意明,出浅入深。不收禅语诗词部分,但附《金丹四百字》,并将《玉清金笥青华秘文内炼丹诀》压缩为二十四章,改名为《玉清内丹宝箓》。该书收录于《道藏精华录》,又收录于《道贯真源》内。该书以清修丹法观点注释。

十二  清代《悟真篇阐幽》朱元育著           清净法派

朱元育,全真道教龙门派十九代传人,北宗清修派。注解清晰明了,不以概念解释概念,重点着意于实践经验。专家认为是清代以来用清修丹法观点注解《悟真篇》中最好的版本。

张伯端一生致力于研究内丹,开创了南宗丹道。他的《悟真篇》及其所创立的丹法,主张先命后性,性命双修,和光混俗,循序渐进的炼化精、气、神,最终达到还虚境界。《悟真篇》一书详细地论述了金丹命功,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内丹的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元阳之气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悟真篇》述《道德》之玄,发《阴符》之机,阐《参同契》之秘,在后世内丹学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教授主编)在论述《悟真篇》丹法思想的历史价值时说:“(《悟真篇》一书)对其后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影响较大。关于他阐述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法,尔后也发展为道教内丹的主要修炼法。时至今日,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用于实践,通过炼养人体精,气,神,可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促进健康,祛病延年;如临床应用,对一些慢性病,有较好效果。”张伯端和他的《悟真篇》可以不断的启迪人们在实践中探索自我保健的途径以实现“悟真”的价值。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的内丹理论和丹法思想将会永远泽被后世,九百多年的实践也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正如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先生对张伯端的评价:“紫阳师一刀笔吏耳。彻悟后,居然能用非常手段,斩断尘缘,不可谓非大智大勇矣。《悟真篇》序自言:‘涉猎三教经书,以致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详究。’虽古圣哲可以加兹,岂公门中人所能望其项背哉?除《金丹玄旨》直接魏祖心传而外,尚有《悟真篇外集》,深契达摩最上一乘之妙道,久已收入佛教《禅宗语录》内,性命双修之学,至师始集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呜乎,其初不过一刀笔吏耳。”纵观张伯端一生,此评价是高度概括而又十分准确的。

(南信云 提供)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悟真篇》与南宗阴阳法派

道教之音 南信云

2018-03-21 21:19:37

|
《悟真篇》与南宗阴阳法派
|

《悟真篇》是中国养生古籍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内丹学中被尊奉为“南宗祖书”,与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齐名于世。《悟真篇》的作者张伯端(公元984—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浙江天台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羽化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十五,驻世九十九年。张伯端为丹道南宗之开山祖师,被后世尊奉为全真道教南五祖之首。

南宗祖书《悟真篇》

内丹之学,汉代魏伯阳揭其端,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弘扬于后,自唐宋以降流衍如繁,蔚为大观。紫阳真人张伯端宗承钟吕内丹之学,祖述黄老,效仿《参同契》,著成《悟真篇》,自此以后,内丹养生之学则大现于世。《道藏精华录》称赞《悟真篇》“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四库全书提要》对于《悟真篇》评价:“是书专明金丹之意,与(魏)伯阳之《参同契》,道家并居为正宗”。将《悟真篇》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修仙炼丹术的经典著作,具有“万古丹经王”之美誉的《周易参同契》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张伯端的《悟真篇》在中国道教史上所享有的崇高地位。

张伯端一生博览群书,向往金丹大道,“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晓”。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八十六岁的张伯端在四川成都天廻寺得遇“异人”传授内丹秘诀,“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至人授金液药物火候之诀”。至此始知金丹大道“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对于“异人”的指点,他“得授还丹秘诀。其言甚是简要,指流知源,举一悟百,有如雾开日莹,尘净镜明,校之《周易》、《丹经》,若合符节”(据朱元育《悟真篇阐幽》本载张平叔自序)。乃改名为用成(用诚),从此精诚修道,金丹术业得以大成。由于“三传非人,三遭天谴”,无奈之下,张伯端将一生所学所得,记成一书,以诗词八十一首的形式阐扬其所学内丹之法,名曰《悟真篇》。据史料记载:《悟真篇》一书于张伯端遇“异人”传授金丹秘诀的六年之后问世,成书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此时的张伯端已经是九十二岁的老人了。

《悟真篇》一书,是继《参同契》以来描述内丹炼养最为详尽完备的著作。《悟真篇》以诗词的形式描述丹法,其中共有七言四韵诗十六首,七言绝句诗六十四首,五言四韵诗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又西江月词一首,七绝诗五首,这些作品被系统地编成上、中、下卷。上卷即七言四韵十六首,是全篇的总论;中卷即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主要论述丹法的内容和层次,其中谈到了修炼中鼎炉、药物、火候等大量命功修持的方法和步骤;下卷所收诗词十九首,主要以西江月曲牌为主,是对于前面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悟真篇》全篇强调突出了“阴阳”二字,“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本为万法王”。众所周知,不仅是《悟真篇》,凡在内丹学之范畴内的,无不强调阴阳,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阴阳”?阴阳者,即对立统一矛盾中的两方。古人用以比喻事物的属性,以自然界而言,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以人身而言,男属阳,女属阴。以一身而言,气属阳,神属阴。以心性而言,真知(元性)属阳,灵知(识神)属阴。若按照卦象以论阴阳,则有“真阴”与“真阳”之说。离卦之卦象外阳内阴,此阳中之阴谓之真阴,喻为己,为汞,为心中之阴神;坎卦之卦象外阴而内阳,此阴中之阳谓之真阳,喻为彼,为铅,为肾中之阳气。丹经中都是按照卦象论阴阳,在内丹学领域,因为对于“阴阳”的理解与认识各不相同,其理论与功法也各不相同,故丹道中又分成清静法派与阴阳法派两大系统。阴阳法派的理论与修炼方法,大体与清静法派相似,唯独认为“真铅”须取于同类异性之身,故须阴阳双修。在紫阳真人张伯端后传的南宗丹道中,清静与阴阳两大法派并存。

《悟真篇》对于内丹学所做出的贡献

张伯端著《悟真篇》一书,对于内丹学的形成及发展,作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首先,明确了道家的内炼方法。《周易参同契》问世后,由于该书用词过于隐晦抽象,外丹家将此书解释为外丹烧炼,服食家则将此书解释为丹药服食,《周易参同契》是描述烧炼外丹还是药物服食的学术争论一直在进行。张伯端的《悟真篇》首次明确了《参同契》讲述的是内炼丹法,并明确指出烧炼外丹、草药服食与咽津吐纳都非正途。《悟真篇》律诗第八说:“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阴阳得类方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潭底日红阴怪灭,山头月白药苗新。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明确指出,《参同契》一书是讲内丹修炼,只有内丹修炼才是正途。并非讲述外丹烧炼,更不是讲草药服食。

药物、鼎炉与火候,是烧炼外丹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基础条件,在历代丹经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修炼内丹,药为何物?从何而来?《参同契》中却未能详细说明。《悟真篇》则明确指出,修炼内丹,药物取自自身,为自身所有。“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只是愚人识不全。”正面否认了内丹炼养的药物“铅”与“汞”不是自然界中的矿石及草木,并且称“草木金银皆滓质”(《悟真篇》七言四韵第十五)。至于药产于何处?《悟真篇》指出:“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铅遇芽生须急采,金逢偶不堪尝。”药产“西南”,西南为坤卦,人的腹部“黄庭”部位,暗指丹田。说明了药物的源头在自身。修炼内丹所用的“鼎”与“炉”,也是比喻人体中的某些部位,随着丹功的进程,“鼎与“炉”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并非固定在一处,丹法中成为“移炉换鼎”。而“火候”则是指体内真气运行时意念配合呼吸的运用。

其次,《悟真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内丹修炼的方法。自汉代迄宋,谈论内丹的著作多有问世,但是大多数篇幅短小,且不成系统。而张伯端的《悟真篇》却不同,书中对于鼎器、药物、火候等设象比喻之词均有所解,对内丹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丹命功和性功修炼的内容、程序和层次均有交代。尽管文义亦有隐晦之处,但比之它以前的《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著作典籍,旨意明显,更切于指导实践。正如张伯端在其《自序》中所说:“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先后,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宋代之后,道家内丹炼养之术逐渐明朗起来,这与张伯端及《悟真篇》的问世大有攸关。正如元代丹道大家陈致虚在《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中所写:“丹书多不可信,得其诀者要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

其三,《悟真篇》使得道家内炼学说理论构成系统。内丹炼养理论和名词术语多数渊源于道家祖书老子的《道德经》和《阴符经》。张伯端认为:“《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见《悟真篇》七言绝句五十八)。内丹学中的术语多沿袭取自外丹术,许多专用的名词术语可追朔于《周易参同契》,对于这些理论和名词术语,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均得以确认和延续,连贯了道家内丹炼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由于《悟真篇》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得内丹炼养理论完全宗承《道德经》、《阴符经》和《参同契》脉络,并因此而使内炼学说直承祖述,自成体系,上下连贯,且学有所本,扩大了内丹学的影响。

其四:《悟真篇》所宣扬的内炼丹法,充满扭转天地规律支配自然法则的积极奋斗的精神。张伯端在《悟真篇》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气魄和精神,是魏伯阳所缺乏的。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所代表的是士族没落阶级的失意情绪,改名换姓,隐遁退居,研究丹术是为避世。张伯端在几百年后研究内丹,弘扬内炼丹法,则全面继承了东汉以来道家“逆修成丹”的信仰,在他身上,一种宗教性的生命哲学已经定型,从而使他具有了扭转天地自然规律的魄力,对丹法的成功充满信心。“已知寿永齐天地,烦恼无由更上心。”“大药修成有易难,也知由我也由天。”“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见《悟真篇》绝句五十四)张伯端对于研究和弘扬内丹学的态度,比魏伯阳更高一层。

不能否认,张伯端的内炼思想是主观唯心的,但是他的积极奋斗,争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是积极的。同道教的思想一样,所谓“逆行成仙”的思想,是企图支配宇宙,控制自然。“逆行”,就是要扭转正常的自然规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希望能呼风唤雨,希望能变化四时,希望能驱役百灵,希望能起死回生,希望能调动自身的机体能量来治疗疾病,希望能用内丹炼养的方式推迟衰老甚至长生。《悟真篇》所宣扬的,正是这种积极奋斗的精神,这种宗教精神虽有幻想的成分,但是只要丹法运用得当,则长生可致。从历史上看,南宗诸祖皆获高寿,不能说与修持无关(张伯端99岁,二祖石泰136岁,三祖薛道光114岁,四祖陈楠、五祖白玉蟾亦皆获高寿)。内丹的修炼虽以无为为目的,但是其修炼的过程是有为的,是积极的,是现实的。具体到南宗丹法上,也是主张先以“渐法”按照层次、步骤和阶段行功,待到一定的程度,再用“顿法”达到成功。张伯端坚信内丹修炼可获成功的信心和魄力,给南宗丹法思想和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也说明内丹炼养思想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重视现实。“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悟真篇》绝句第四十二)从有作至无为,张伯端所创立的南宗丹法,就是以这种精神贯穿于始终。

上述几点,说明了张伯端及其《悟真篇》对于道家内丹养生学的贡献,也说明了他被尊崇为南宗丹道祖师的原因。唐末五代,特别是宋朝之后,盛极一时的内丹术成为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但是,丹法是丹法,道统是道统,丹道只不过是依附道教而传,并没有必然的宗教性质。内丹术是一种养生方法,世人皆可修习,皆可获得成功。

张伯端是以内炼丹法传世,并无意创立教派。他与比他年龄小约一百三十岁的王重阳有根本的不同,王重阳是以创立全真教为主要目的,内炼丹法只不过是修行的一种手段。正如当代道教学者王沐先生指出的:“从根本上说,张伯端之南宗丹功为中国仙学的直系,为古代楚越功法系统,而北派静功实为《参同契》之支流。后来两宗合并,独尊‘龙门’,则为合并后功法发展的结果。”(见王沐《内丹功法的缘起和发展》载《内丹养生功法指要》120页)

南宗丹道中的清净与阴阳两大法派

在南宗丹道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清静与阴阳两大派,由于两派对于《悟真篇》理论的理解和功法的修炼上存在差异,所以对于《悟真篇》理论的理解各不相同,修炼方式也各不相同,且各俱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宗五祖白玉蟾创立的南宗清修丹法一派,独具南宗特色,与北宗(以丘处机为代表的龙门清修丹法)清静丹法,又不相同。南宗的清静丹法与北宗的清修丹法虽同属清静清修,但是绝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清静一派主张一身独修,以自身的神、气为阴阳。所谓“鼎炉”、“药物”尽在自身,所谓“乾坤”,是指自身的上头(或心)下腹(或丹田)而言,所谓“坎离”,是指肾(水)心(火)而言,所谓“真铅真汞”,“青龙白虎”,“二弦之气”分别指肾水与心火中的真气而言,所谓“黄婆”是指自身脾土意念而言,所谓“内炼”,是指在自身中“安炉立鼎”、“採药归炉”、“调度风火”、“烧炼凝结”而成丹,自己身心所起到的各种奇妙变化,也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

阴阳法派认为,阴阳为男女,在内丹修炼的某个阶段(并非全部),必须要男女双修,这个阶段的功夫称为“外火候”。所谓“乾坤鼎炉”,是指男女两性而言,所谓“坎离”也是指男女身中之气化而言。男身属阳,外具阳气而内具真阴(真阴称为真汞),外阳而内阴;女身属阴,外具阴气而内具真阳(真阳称为真铅),外阴而内阳。阴阳法派的修持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认“真铅”为至宝,为修炼内丹之“大药”,虽产于“彼家”,但要设法取来,使原来外阳内阴之身,变成内外俱阳的“纯阳”之体,丹经中称为“抽坎填离”。因为阴阳法派的丹功中“药自外来”,大药取自于“彼家”,故阴阳丹法又被称为“彼家丹法”。至于取得真铅之后的修炼(称为“内火候”),则和清修派无异。所以阴阳法派修炼历来有“清静头,彼家尾”与“两头清,中间浑”之说,即是指此。需要指出的是,南宗阴阳法派虽然倡导双修,但是绝对没有想从对方身上“讨便宜”的想法,凡是认为双修是“取于彼而不失于己”的,是向对方“讨便宜”的,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

南宗阴阳法派的正式提出是宋代的刘永年,而真正的奠基者是南宋时期的翁葆光。翁葆光首次用阴阳双修理论来注解诠释张伯端的《悟真篇》,从而开辟了南宗丹道中的阴阳法派系统。其著作《悟真篇注释》、《悟真篇注疏》和《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等,均是按照阴阳法派的思想和方法来诠释《悟真篇》的。在他的影响下,元明清三代,主张阴阳法派的内丹家辈出,他们继承与发扬了以阴阳法解析《悟真篇》的传统,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著作。

南宗丹道中的阴阳法派与道教传统的房中术有直接的渊源承袭关系。阴阳法派的理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并非起自张伯端与《悟真篇》,也并非为南宗所独创独有。黄帝、彭祖、张道陵、许旌阳早揭其端,葛洪、吕洞宾等续论其事,自南宗阴阳法派之后所形成的三丰派、内丹东派、内丹西派,甚至在北宗清静法派内部之中,无不有阴阳丹法的内容。多少年来,阴阳派丹法与房中御女之术(并非传统的房中术)搅成一团混水,懂的人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不懂的人可以肆意地对其攻击、谩骂、泼脏水,认定不会有人出面来公开反驳。一些人想搞清楚内幕真相,而另一些人却乘机骗人敛财。正所谓:“说者不知,知者不说”,当然,有些问题是说也说不清楚的。八百多年过去了,直到今日,对于阴阳法派的评议也从没有停止过。

张伯端为南宗祖师,后世将他推为南宗清静丹法的代表,很多人认为有些牵强。因为张伯端在成都天廻寺得到“异人”传授的丹诀之后,并没有马上去修炼,而是继续依附于官僚陆冼,陆冼死后又依附于官僚马处厚,直到最后才“了结金丹之事”,至于用什么方式了结,没有结论。但是从他的亲传弟子石泰身上,能看出一些端倪。石泰传丹法于薛道光时,告诫他,要尽快去大都市,依靠有钱有势的人,在他们的庇护下,完成这段功夫。史书中记:“此(指丹法)非巨公外护,易生谤毁,可疾往通邑大都,依有德有力者图之。道源遂来京师,弃僧伽黎(即袈裟),幅巾缝掖,和光同尘,混於常俗,觊了此事。”由此看来,张伯端最后“了结金丹之事”,也是在依附于有钱有势的大官僚后,在强大的保护伞下才得以完成的。薛道光本为僧人,何故必须脱去僧服,改换俗装?修行不去山林,反而到繁华京都?还要依附“巨公外护”,方能了事?只有在他们的庇护下才能免生“谤毁”,如若是寻常功法,何用庇护?何谤毁之有?故此,这些都显示了阴阳丹法不同于清净丹法的特殊性。

明代全真道士多隐遁潜修,明代全真高道首推张三丰。武当张三丰一系属于全真支派,其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张三分的内丹思想,直承南宗阴阳法派理论。张三丰在“青羊宫留题《道情》”中,阴阳法派的观点表露的尤其明显。他在《道情》中说:“炼黍米须要有法财两件,心腹事须要托二三为伴。怎得个张环卫共谈玄,马半州同修炼?薛道光曾把俗还,王重阳幸遇良缘;伯端翁访友在扶风县,达摩祖了道在丽春院。才晓得花街柳巷也正好参禅,再休提清静无为,空坐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当代学者李远国在《道教气功养生学》中指出:“明初武当三丰派的实际创始人,元明间著名道士张三丰,亦受南宗丹法影响。其传世之作最负盛名者《无根树丹词》,亦直接源自白玉蟾。”

明代陆潜虚所开创的内丹东派之学,实际上是对翁葆光以来阴阳法派的继承和发展。内丹东派继承了钟吕丹法性命双修的的传统,驳斥了性命分宗、性命相隔的理论。陆潜虚“敢于打破千百年来道教构筑在阴阳理论之上的各种坛坛罐罐,直揭底蕴,认为阴阳就是人类的男女、鸟类的雌雄、植物类的雌蕊雄蕊。万卷丹经,言子藏母,显此隐彼的做法均不足取。”东派丹法力主八卦源于人类的繁殖与演化之说,并具体提出“创鼎于外,炼药于内”的思想。东派丹法中明确指出,修炼内丹的所谓“药”,是指藏于体外的“先天真一之气”,此气产于“彼家”。 从卦象上看,乾体外阳而内阴,而阳中之阴称为“精”;坤体外阴而内阳,而阴中之阳称为“炁”。在修练时,乾体之神贯入坤体之炁穴,“东入西邻,西归东舍”, 精炁交合,坎离交媾而结丹,实质上是精炁互藏、盗机逆用的具体运用。这种将修炼精气做为炼丹药物的方式,是对于南宗、北宗丹法的综合发挥。东派丹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修习者而设,于淫邪采战本旨迥异,既无淫秽之言,又无淫秽之意。

内丹西派是清代四川乐山人李西月所创,其内炼思想取自魏伯阳、钟吕丹法以及南宗丹法中的阴阳法派和三丰派丹法。西派丹法直承东派,主张性命合练、阴阳双修,其修炼层次之繁琐复杂则远超东派。清代傅金铨继承了陆潜虚的衣钵,对内丹东派的理论广加弘扬,其所著《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直陈大道,深契阴阳双修奥义,南宗阴阳法派理论至此蔚为大观。

南宗清静法派与阴阳法派同奉《悟真篇》为祖经,共尊张伯端为祖师。南宗丹道从清静法派一系的传承,到阴阳法派一系的发展,贯穿于宋代以后的整个道教历史的发展中。从留世的相关著作上分,南宗清静法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张伯端、陈楠、白玉蟾、叶文叔、夏宗禹、俞琰、刘一明、朱元育、董元真等。阴阳法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翁葆光、陈致虚、陆墅、戴起宗、陈达灵、明代的内丹东派陆西星、李文烛、彭好古、甄淑等,清代的内丹西派李涵虚以及陶素耜、仇兆鳌、傅金铨等。南宗祖师张伯端所倡导的“练己筑基、炼精化气、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程序,仍然是当今“祛病去疾,益寿延年”气功锻炼及养生健身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依据。

《悟真篇》及相关著作收录于历史资料中的情况:

《悟真篇》问世后,成为自《周易参同契》之后,内丹学领域内最主要的内炼丹经著作,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行世以后,备受推崇,注家蜂起,阐幽显微,门派林立,绵延不绝。自北宋末年的叶文叔起,一直到当今的社会学家,哲学家,道教文化学者,九百多年间,不断有人研究考证,不断有人为其注疏。古今为其注疏者凡数十家,蔚然成一家之学。

《悟真篇》一书在《宋史·艺文志》、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古今图书集成》、清《四库全书·子部》中皆有录著。

收于明代《正统道藏》中的有:《悟真篇》一部(《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26—30)、《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五卷、《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一卷、《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悟真篇注释》三卷、《悟真篇讲义》七卷、另《太玄部·道枢》卷十八收有节录一篇。

还有署名“张氏著”或“张氏传”的著作《金丹四百字》(载《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载《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等。明代陆西星《方壶外史丛编·悟真篇注》、清代朱元育《悟真篇阐幽》、刘一明《悟真篇直指》、董德宁《悟真篇正义》、付金铨辑《悟真篇四注》等。

另外,尚有与《悟真篇》相关及后世法嗣的的著作:石泰著《还源篇》、薛道光著《还丹复命篇》、《丹髓歌》、陈楠著《翠虚篇》、白玉蟾《白海琼全集》(林有声编)、彭鹤林著《道德真经集注》、《金华冲碧丹经秘旨》等。还有陈致虚著《金丹大要》、肖廷芝著《金丹大成》、李道纯著《中和集》等多种,皆为《悟真篇》理论的再发展。   

当然,对于其中的一些著作的真伪,学术上历来多有争议,但多为一家之说而非定论。如宋代的易学与丹道家俞琰(公元1253—1314年)就认为署名张伯端的《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陈楠《翠虚篇》等皆出于白玉蟾之手,是托名伪作。俞琰在《席上腐谈》卷下云:“张紫阳《金丹四百字》、石杏林《还源篇》、其文辞格调与玉蟾所作无异。”张伯端署名的另一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文,后人也疑为明代道士李朴野所伪托,但均无充足证据。

宋元时期为《悟真篇》作注解的主要有以下几人:

    《道枢·悟真篇》  曾慥辑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7年),曾慥选编道教修炼资料,编成《道枢》总成四十卷,最早将《悟真篇》编入典籍中。

   《悟真篇注解》   叶士表(文叔)袁公辅等注

该书为《悟真篇》最早注本,写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收入《道藏·修真十书》内。

    《悟真篇注释》《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紫阳真人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翁葆光注

作者翁葆光,南宋(元)时人。字渊明,号无名子。翁氏是张伯端再传弟子,广益子刘永年的学生。均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在《悟真篇》问世之后,第一个为其作注的是叶文叔。叶注的《悟真篇注解》成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翁葆光认为叶文叔并非南宗门内弟子,对于南宗丹法的理解是肤浅而且不全面的,特别是认为叶氏以清静丹法的观点注释《悟真篇》是不正确的,是有悖于张伯端南宗丹法基本理论的。因此,为了反对叶文叔对南宗丹法的误导,更正和消除叶氏错误观点对南宗丹法的影响,翁葆光立即以阴阳法派的观点对《悟真篇》再次注释,旗帜鲜明地维护南宗丹法的传统理论,并明确提出了南宗阴阳丹法的理论。自此,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南宗阴阳法派大旗。翁葆光注释《悟真篇》成书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距叶文叔著作问世仅三、四年。根据元代戴起宗在《悟真篇》序言中记载,翁葆光的注释版本在宋嘉泰甲子年间(1204年)已经是广泛流传了。

《悟真篇注释》  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

收录于《道藏》第六十五册。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共八卷,署集庆空玄子戴起宗疏,武夷陈达灵传,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

收录于《道藏》第六十二册。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该书将七言四韵十六首分为卷一、卷二、卷三;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为卷四、卷五、卷七;读周易参同契、赠白龙洞刘道人歌、石桥歌、绝句五首、西江月一首收录于卷八中。

戴起宗,字同甫,号空玄子,集庆人。在其《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序中自述曰:“余自延佑癸亥绍兴路儒学教授,年五十有二矣。”又称他于至顺辛未夏,遇师得诀,撰《学仙破惑》、《学仙正宗》、《悟真篇注疏》等。查其序作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上溯五十二年,则知戴起宗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  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

收录于《道藏》第二册。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紫阳真人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象川无名子翁渊明

收录于《道藏》第六十四册。此书虽题象川无名子翁渊明述,但仅限直指评说部分。其《三乘秘要》部分,有宋嘉泰甲子(公元1204)白云子叙,有元代至元丙子(1276年)玄空子戴起宗叙,有其孙戴顺在至元丁丑(1277年)叙,及同年戴起宗为《金丹法象图》作序。该书在书后附《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副题为《禅宗歌颂诗曲杂言》。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宋《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   云峰散人夏宗禹

该书作者夏元鼎,字宗禹,号云峰散人,浙江永嘉人。讲义共七卷。卷一、二收有七言四韵十六首,标明表二八一斤之数;卷三、四、五收有绝句六十四首,标明以象卦数;卷六、七收有五言四韵一首,标明以象太乙之数,西江月十二首,标明以象十二个月。该书以清静法派的观点进行注释。

该注本全书用词简捷准确,详细明了,概念化词句和模糊性语言较少,是南宗清静丹法最早的注本(专家认为,若以真正南宗理论而论,南宗清静丹法的最早注本应为此本,而不是叶文叔注本)。最为可贵的是该本卷首有宋末学者真德秀在宋宝庆三年(1227年)所作序文。真德秀为宋庆元五年进士,宋宁宗时为湖南安抚使,宋理宗时为户部尚书,文章功业,声望极隆,有此人为注本作序,可以证明该书在当时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该书载于《道藏》三册,共七卷。

夏元鼎自青年时期起二十余年间,先后入三位将帅的幕府任职,往来于燕齐和辽、金境内。不到五十岁,弃官修道。于中年后(公元1226—1228年)撰丹经。又撰《黄帝阴符经讲义》四卷和《入药镜笺》等。

  宋《悟真篇三注》署紫贤薛道光 子野陆墅 上阳子陈致虚

该书载于《道藏》二册。全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后世人研究与学习阴阳丹法均将此本作为的理论基础。清代《四库全书》对该书进行收录,是后世流传较广的一个注本。清代丹道家济一子傅金铨曾在该书(三注)之上再加以眉批,所以被后世人称为“四注”,流传也比较广。

对于该书的作者真伪也多有争论,认为薛道光虽为南宗二祖,但是对他是否注释过《悟真篇》,尚有疑问。陈达灵认为《三注》中薛道光的名字,实为无名子翁葆光之误,所谓三注,实际上是上阳子陈致虚一人所为,是假托出祖师的名讳以资号召。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赞成此说,认为先祖之名是陈致虚所伪托(见《王文成公诗集外集》)。但是,该书在序前有工部尚书张士弘《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一文,详细地叙述了合编三注的经过。该文的出现,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此书似乎并非伪托。

明清时期为《悟真篇》作注解的主要有以下几位:

  明代《悟真篇诗小序》陆西星述        阴阳法派

陆西星开创内丹东派,该书收录于其著作《方壶外史丛书》中,署淮海参学弟子陆西星讲述。此书亦收录于《藏外道书》五册。本书以陈致虚三注为底本,每一首诗前加一小序,概括其内容要旨,但有新的见解。陆西星所创内丹东派,宗承了传统的南宗阴阳丹法,并在理论有所发展和创新。该书用阴阳法派观点注释。

  明代《悟真篇直注》李文烛著            阴阳法派

  明代《悟真篇注》  彭好古著            阴阳法派

彭好古,号熙阳,湖北麻城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与其兄弟同登文进士榜,其弟彭信古为武进士。一生为官清廉,尤好丹道。该书以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明代《悟真篇翼注》甄淑著              阴阳法派

  明代《悟真篇注解》张位著              清静法派

张位,字明成,新建人,明代隆庆戊辰进士(1568年),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悟真篇注解》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七“道家类存目”著录。

  明代《笺释悟真篇》李堪著              阴阳法派

李堪,字任之,号楚愚,明代应城人。成书于明万历壬子(1612年)。亦为明代内丹家孙汝忠《金丹真传》作疏。   

  清代《悟真篇脉望》陶素耜著             阴阳法派

陶素耜,号存存子,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自谓明代孙教鸾嫡派,与仇兆鳌同为清代丹道大家。

  清代《悟真篇集注》知几子仇兆鳌        阴阳法派

此书收集了历代丹家共二十五家对《悟真篇》的注解,故称集注。前加例言,提要,并有“陆彦孚记”一篇,叙述《悟真篇》传流刊行经过,对于研究《悟真篇》的流传历史非常重要。知几子仇兆鳌是清代著名学者,大官僚。内丹理论造诣颇深,与陶素耜并称清代内丹炼养大家。该书成书时,仇氏已七十余岁,集一生研习丹道心血,故书中对于丹法理论与实践多有阐发。该书用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清代《济世全书悟真篇指南》汪启贤著     阴阳法派

此书为清代康熙年刻本,每一首诗再用韵文注解。该书未收录禅宗诗词,该书用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清代《悟真篇四注》济一子傅金铨         阴阳法派       

该书为济一子傅金铨在陈致虚三注版本上加注眉批,故称四注。该书用阴阳法派的观点注释。

  清代《悟真直指》悟元子刘一明著         清净法派

悟元子刘一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人,全真道教龙门派十一代弟子,一生学道,著述颇丰。此篇收录于刘一明《道书十二种》内。刘一明研究内丹,多有创意但并无新意。论著中自创若干丹法术语,杂用宋明理学中的一些名词来代替传统丹书中水,火,铅,汞的含义,读来令人颇感生疏,如坠雾中。该书是以清修丹法的观点注释。

十一  清代《悟真篇正义》董元真著         清净法派

此书有清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写的自序,称为“正义者”,为使读者破疑擭微,学归正道,不被歧路迷惑也。此书分章细解,造句精炼,破秘启悟,体会真机,文简意明,出浅入深。不收禅语诗词部分,但附《金丹四百字》,并将《玉清金笥青华秘文内炼丹诀》压缩为二十四章,改名为《玉清内丹宝箓》。该书收录于《道藏精华录》,又收录于《道贯真源》内。该书以清修丹法观点注释。

十二  清代《悟真篇阐幽》朱元育著           清净法派

朱元育,全真道教龙门派十九代传人,北宗清修派。注解清晰明了,不以概念解释概念,重点着意于实践经验。专家认为是清代以来用清修丹法观点注解《悟真篇》中最好的版本。

张伯端一生致力于研究内丹,开创了南宗丹道。他的《悟真篇》及其所创立的丹法,主张先命后性,性命双修,和光混俗,循序渐进的炼化精、气、神,最终达到还虚境界。《悟真篇》一书详细地论述了金丹命功,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内丹的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元阳之气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悟真篇》述《道德》之玄,发《阴符》之机,阐《参同契》之秘,在后世内丹学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教授主编)在论述《悟真篇》丹法思想的历史价值时说:“(《悟真篇》一书)对其后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影响较大。关于他阐述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法,尔后也发展为道教内丹的主要修炼法。时至今日,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用于实践,通过炼养人体精,气,神,可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促进健康,祛病延年;如临床应用,对一些慢性病,有较好效果。”张伯端和他的《悟真篇》可以不断的启迪人们在实践中探索自我保健的途径以实现“悟真”的价值。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的内丹理论和丹法思想将会永远泽被后世,九百多年的实践也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正如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先生对张伯端的评价:“紫阳师一刀笔吏耳。彻悟后,居然能用非常手段,斩断尘缘,不可谓非大智大勇矣。《悟真篇》序自言:‘涉猎三教经书,以致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详究。’虽古圣哲可以加兹,岂公门中人所能望其项背哉?除《金丹玄旨》直接魏祖心传而外,尚有《悟真篇外集》,深契达摩最上一乘之妙道,久已收入佛教《禅宗语录》内,性命双修之学,至师始集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呜乎,其初不过一刀笔吏耳。”纵观张伯端一生,此评价是高度概括而又十分准确的。

(南信云 提供)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