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道教之音 高璟

2019-08-15 16:32:19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凡是奉道之人,都要先皈依道经师三宝。《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篇末记有皈依三宝的无上功德,其写道:“志心皈命礼: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皈依三宝,可使众生生发勇猛精进之心和慈悲欢喜之念。这其中,经宝的作用尤为重要。

凡是住观道人,每日卯酉两时都要持诵《早晚功课经》,经本序言中写道,此经乃是“金科玉笈”,能够悟得明白《功课经》中一些奥妙,也就找到了修仙径路和入道门墙。许多初入道者,或是因谨遵师真教诲、或是对无上大道和神仙祖师保持着虔诚心、或是不敢触犯宗教科禁,虽然尚对经文本身并不熟悉,但多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学习、课诵“功课经”。也有人会心生疑问,每日的礼经诵忏就是大道修行了?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修道是以大道为本,道教所涉及的宗教信仰归根到底则是对自然真道的崇奉,而历代神仙祖师传世的三洞四辅、师真隐语等等,其实都是对大道玄妙运化的阐述。怎奈这份玄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慧根可以理解的,因此祖师便记录下许多自身的修行感悟,期待后世有缘者能够以此为径路而通达太虚真境。时人无法直接接触到祖师圣真,唯有以经典为途径,去感悟祖师当初的修行。这也就为道门诸多经典赋予了传承和教化的意义。

论及传承与教化,则又与“宗教”之本意密切相关。今人所谈宗教,乃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派组织和神明信仰而下的定义。但在中国古文化的语境中,“宗”和“教”是要分开来解读的:

宗,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以名词解时,可以组合成为宗室、宗族、宗亲,是从今人往祖先身上逆推的血脉相依的关系。以动词解时,则有以其为宗的概念。人类的文明史,其实是从血源关系向文化传承的体系过渡。那么,以之为宗的便不仅仅是自己的同姓祖先,更包括历史上的先哲与圣贤们。此处,宗的是同一种文明属性。

教,则可以从两个不同读音上做细致分别。为阴平音时(音“交”),可组合成为教给、教示,指的是教授对方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为去声音时(音“叫”),可组合成为教育、教化,含有使动的用法,意指主动使对方来学习并规正自己的身心与行为。

结合对“宗”与“教”的词解,可明白宗教不仅仅只是一种教派组织,更是古人与今人之间超越时空的宗法与教化,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道家以老庄为宗为教、儒家则有孔孟、释家尚有释迦,即便把此理放到其他文明体系中,对先祖智慧的效法与传承同样具有普世性。这份传承,依赖着以文字为记载的太上经典而存在。道人们在上殿诵经之前,要先双手捧起经典至额头处,心中默念祖师圣号,此举表达的正是对经典的恭敬心,以及对宗师教化的感恩之心。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若是在修行之中时时都能升起感恩心,感激祖师教化功德,则不论何时诵读经典也都会行持如法。是言皈依三宝,并非是在宫观里讨一个皈依者的名号,而是要以此为新的初始,是从身心两方面都要有所行持,从而才能获得看得见的功行和功德。这份行持,不是口中的夸夸其谈,而是用具体的实践来作为回答的。在祖师给予的教化中,从刚入道的初学者、到渐有所成的道人再到已经产生大感悟的修行人,不同的阶段总会遇到的各种魔障。这些在经典中均有相应记录,并给出了一一破解的法门。若是能够恒心持诵,临到事头时,自然会明白祖师当初的良苦用心。

可惜的是,许多人往往只是把信仰和修行当成一时的热情,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所以在尚没有见到成仙得道的入口时,就已经满足于经典字面意思的表达,且常常自以为得悟了全部深意而不再求得甚解。要知道,经典之所以能留历久传承,就是因为它具有常读常新的、超越了时代属性和个人特征的恒真内涵。它不会因为某几个人的不同解读而出现歧义,也不会在面对具体修行难题的时候而无法作答。经典中所授的是“渔”,而非是“鱼”。举例如《清静经》中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若是可以清静下自己的身心,解决具体难题的法门自会显现于眼前。

面对经典,我等修学之人本应按照经文所言去志一心诵读与行持。可惜,一来难以做到数十年如一日,二来又多因一点小感悟而障目不见泰山,如此自然就会对经典失去了恭敬心。诚然,祖师大道并不会因为如此等人的一时傲居而横遭丢却,人们沉于迷见而不能见得本来真我才真正令人遗憾。所修的大道从来不增不减,而人的心,是否还能一如当初那般自得纯然?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道教之音 高璟

2019-08-15 16:32:19

|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凡是奉道之人,都要先皈依道经师三宝。《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篇末记有皈依三宝的无上功德,其写道:“志心皈命礼: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皈依三宝,可使众生生发勇猛精进之心和慈悲欢喜之念。这其中,经宝的作用尤为重要。

凡是住观道人,每日卯酉两时都要持诵《早晚功课经》,经本序言中写道,此经乃是“金科玉笈”,能够悟得明白《功课经》中一些奥妙,也就找到了修仙径路和入道门墙。许多初入道者,或是因谨遵师真教诲、或是对无上大道和神仙祖师保持着虔诚心、或是不敢触犯宗教科禁,虽然尚对经文本身并不熟悉,但多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学习、课诵“功课经”。也有人会心生疑问,每日的礼经诵忏就是大道修行了?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修道是以大道为本,道教所涉及的宗教信仰归根到底则是对自然真道的崇奉,而历代神仙祖师传世的三洞四辅、师真隐语等等,其实都是对大道玄妙运化的阐述。怎奈这份玄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慧根可以理解的,因此祖师便记录下许多自身的修行感悟,期待后世有缘者能够以此为径路而通达太虚真境。时人无法直接接触到祖师圣真,唯有以经典为途径,去感悟祖师当初的修行。这也就为道门诸多经典赋予了传承和教化的意义。

论及传承与教化,则又与“宗教”之本意密切相关。今人所谈宗教,乃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派组织和神明信仰而下的定义。但在中国古文化的语境中,“宗”和“教”是要分开来解读的:

宗,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以名词解时,可以组合成为宗室、宗族、宗亲,是从今人往祖先身上逆推的血脉相依的关系。以动词解时,则有以其为宗的概念。人类的文明史,其实是从血源关系向文化传承的体系过渡。那么,以之为宗的便不仅仅是自己的同姓祖先,更包括历史上的先哲与圣贤们。此处,宗的是同一种文明属性。

教,则可以从两个不同读音上做细致分别。为阴平音时(音“交”),可组合成为教给、教示,指的是教授对方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为去声音时(音“叫”),可组合成为教育、教化,含有使动的用法,意指主动使对方来学习并规正自己的身心与行为。

结合对“宗”与“教”的词解,可明白宗教不仅仅只是一种教派组织,更是古人与今人之间超越时空的宗法与教化,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道家以老庄为宗为教、儒家则有孔孟、释家尚有释迦,即便把此理放到其他文明体系中,对先祖智慧的效法与传承同样具有普世性。这份传承,依赖着以文字为记载的太上经典而存在。道人们在上殿诵经之前,要先双手捧起经典至额头处,心中默念祖师圣号,此举表达的正是对经典的恭敬心,以及对宗师教化的感恩之心。

若想道业精进,最不该怠慢了恭敬经典的初心

若是在修行之中时时都能升起感恩心,感激祖师教化功德,则不论何时诵读经典也都会行持如法。是言皈依三宝,并非是在宫观里讨一个皈依者的名号,而是要以此为新的初始,是从身心两方面都要有所行持,从而才能获得看得见的功行和功德。这份行持,不是口中的夸夸其谈,而是用具体的实践来作为回答的。在祖师给予的教化中,从刚入道的初学者、到渐有所成的道人再到已经产生大感悟的修行人,不同的阶段总会遇到的各种魔障。这些在经典中均有相应记录,并给出了一一破解的法门。若是能够恒心持诵,临到事头时,自然会明白祖师当初的良苦用心。

可惜的是,许多人往往只是把信仰和修行当成一时的热情,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所以在尚没有见到成仙得道的入口时,就已经满足于经典字面意思的表达,且常常自以为得悟了全部深意而不再求得甚解。要知道,经典之所以能留历久传承,就是因为它具有常读常新的、超越了时代属性和个人特征的恒真内涵。它不会因为某几个人的不同解读而出现歧义,也不会在面对具体修行难题的时候而无法作答。经典中所授的是“渔”,而非是“鱼”。举例如《清静经》中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若是可以清静下自己的身心,解决具体难题的法门自会显现于眼前。

面对经典,我等修学之人本应按照经文所言去志一心诵读与行持。可惜,一来难以做到数十年如一日,二来又多因一点小感悟而障目不见泰山,如此自然就会对经典失去了恭敬心。诚然,祖师大道并不会因为如此等人的一时傲居而横遭丢却,人们沉于迷见而不能见得本来真我才真正令人遗憾。所修的大道从来不增不减,而人的心,是否还能一如当初那般自得纯然?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