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仰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以老子道论为立教之本,教门信徒均以奉道为修真的法则;二是以神仙信仰为宗教的表现形式。不论是代表着宇宙生化观念的三清尊神,还是具体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灶王等神祇,以及历代祖师因功德人间而成真成圣,道教的神仙体系包罗万象,其在接受信徒朝拜的同时,也以人间真善美的德行来化育世人。
道与神仙,看似是哲学义理与宗教神学的背离,实则在道教中却有机地合二为一,缺失了其中任意一环,都不足以构成如今道教所具有的度人意义。
因而,在道教界看来,道教与道家不仅仅是一脉相承,其本身更是对道家思想的普世化应用。通过宗教教化的方式,使更多普通百姓能够明悟人生之道,从而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甚至与物质人间略显脱离的哲学体系具备了基本的现实意义。
此外还应该意识到,道教所秉持的道与神仙的观点,其实是道神一元同生的体现。在老子所提出的道论中认为,天地大道是以“法自然”的状态存在的,人们所言之修道实则是在探寻有关于人生、信仰和自然宇宙的根本真理,是对至真的追求。道教把修行又称为修真,意在内炼真我而外悟真常。而道教中所尊奉的各路神仙,均具有慈悲度世的宗教情怀,是对人间至善与人生至美的典型表达。道教信仰,乃是基于对至真的追求,并以至善和至美为自然情态,从而使神仙信仰也完全符合了大道化生万物的哲学义理。
《老子想尔注》中提到,个体生命之所以能够生成,必然要根源于“神成”,其曰“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也。”这里提到的“一”,即是道。道炁生化,不仅孕育了人们有形有相的肉身,同时也包括内在的情志和精神。
道教的神仙分为体内神和诸天圣真,道人在坛场上行法时,通常要先用自我意念感召体内神明,体内神再由泥丸而出与四值功曹交接,这才可以把凡人的所祈所愿上奏天庭。《想尔注》中还提到,此真一道炁出入天地之间,“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由此,便解释了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与道炁之间的生化关系。不论是化人还是化神,大道之理皆含在内。
前者言道化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观,乃是针对于物质世界而言的哲理。道炁生神,化生的则是与物质世界相映照的清虚世界。正如道生万物却又在万物之中,物质世界与清虚世界二者之间并不具备相互对立的特质。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卷三中写道:“故虚亦有神,实亦有神。虚者神之本,实者神之舍。物之未生,神潜于虚;物之既生,神潜于有,神亦资有以生。”意思是说,神明虽然是居于清虚世界的圣真之相,但此相并不拘泥于或是神仙、或是凡人的躯体,虽名为虚实,实则神明之教化功用仍需借万物之躯而显化,其既作用于万物,同时又不独立于万物而存在。因此,道教中亦有拜神如拜己的说法,神明与众生乃是虚实相生的关系。道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神化众生又依凭众生之功,在此理解下,道教对神仙的信仰与对大道本真的尊奉则无二致了。
《易经》中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教中讲述的物质与清虚实则乃是有与无、色与空、虚与实的概念,归其根本则仍然是阴阳二字。从表面上看,虽是阴阳相悖,但二者却又无法完全脱离。
道在万物之中,所以道既可化生为历代圣贤而留下千古垂训,又可以化生为上圣高真而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从外在形象上看,道教秉持的是以三清诸神为代表的神仙信仰;从内在本质上解读,不论任何年代的任何信仰形式,其实都是大道因时因地而呈现出来的不同化育方式。更甚至可以说,大道的教化不会区分种族、宗教的不同,唯有教以人们正信正行的力量,以至真、至善、至美的理念去化度众生,使之可以不使机巧、不动妄心,终可以把纷扰的人间世界变成一场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若奉道而行,则道性、神性与人性是三者相合且相通的。不论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还是道教中济世度人的教旨,二者力图达到的社会功用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法。若只执着于方法的不同而丢弃了真一内涵,无疑是舍本逐末,妄费了大道教化的冥冥之功矣。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丹道之道 对生命的渴望,对自我的超越,对生死和宇宙本源的追问,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先秦时期,已成为中国主流...[详细]
提及观世,可谓大名鼎鼎,在佛教有观世音菩萨,在道教有慈航真人观音大士。那么,道教的观音信仰典出何故?其...[详细]
初入道门,日日晨钟暮鼓,日子长了,却发现每月总有几天庙内安安静静,不用举行早晚功课,也不烧香,不知道为...[详细]
汉代的神仙方术著作《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外丹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讲述内丹术的经典。《周易参同契...[详细]
摘要 :天籁一词是《庄子齐物论》里的重要概念。它本身为一比喻,故有本义与喻意之别:本义是指它实际所指,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