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神仙降现,还是人心是非?捋一捋蓝道行在乩坛上的迷云

道教之音 佚名

2020-02-21 15:26:02

注:影视作品《锦衣之下》剧照

注:影视作品《锦衣之下》剧照

说起嘉靖皇帝,人们总要联想到“清官”海瑞和“奸相”严嵩,再者则要数这位大明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修仙无法自拔”的种种事迹了。嘉靖皇帝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宠信的道士除了邵元节、陶仲文这样大名鼎鼎的道教人物外,一位叫蓝道行的道士也因电视剧《锦衣之下》的热播而火了一把。

历史上的蓝道行,籍贯山东,在当时颇有名气。而根据规律,自古及今,每一位在“江湖上行走”的道士都必然有“专修特长”。这位蓝道士也不例外,他的“专修特长”是一项叫做“扶鸾(扶乩)”的方术。凭借着扶鸾预言的神奇本领,蓝道士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并如愿见到了嘉靖皇帝,很快地,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注:台湾地区的乩坛

注:台湾地区的乩坛

到此,似有必要插叙一段扶鸾“小科普”:扶鸾也叫扶乩。扶,指扶架子;乩,为占卜问疑,是占卜预测术的一种。此术于魏晋时大量涌现,历宋元明清而扶乩之风愈盛。扶乩的人叫做乩童、乩手或鸾生等,“神灵”以乩童为“媒介”来降下“神谕”。扶乩的形式不一,通常乩童被“神灵附体”后会用锥在沙盘上记录下“神灵的启示”,以此来解答疑惑或是宣扬教化等等。乩童的通神本领,是扶乩成败的关键。从史料的叙述来看,蓝道士极有可能是一位“很灵”的乩童。

在一场有皇帝参与的扶乩中,史料中记录的“正片”就这样上演了:

这日,皇帝在收到“神灵”的答复后十分欢喜,继续提问更为深入的问题:“今天下何以不治?”蓝道行转达“神灵”的回复说:“贤不竟用,不肖不退耳。”这类“亲贤臣,远小人”式的劝导型答复我们并不新奇了。奇的是,在嘉靖皇帝的继续追问下,“神灵”竟毫不讳言地数落起严嵩父子的斑斑罪行来。按照正常的人间逻辑来推论,没说清楚的事会留下“美妙的阐释空间”,而这落实到“板上钉钉”的事就只剩下得罪人了,而且对方还是深受圣眷的权贵。

皇帝逻辑清晰地问“神灵”:“果真如此,您为何不灭了他们(果尔,上仙何不殛之)?”

“神灵”则回答说:“就是要等着皇帝您亲自处治呀(留待皇帝自殛)!”

嘉靖皇帝刚愎自用,但对待“神灵”给予的建议却很是上心。恰巧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皇帝便下旨令严嵩退休,并将其子严世蕃、亲信罗龙文等人流放。朝堂的形势突变,曾经权势熏天的严嵩终于开启了噩梦之旅。严氏父子尽管心有不甘,虽汲汲于“翻盘”,却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严嵩

注:严嵩画像

后人在讲述这段往事时,纷纷对这次离奇又戏剧性的扭转朝势的扶乩事件表达了看法。《明史》记载的原话是“道行故恶严嵩,假乩仙言嵩奸罪。”说蓝道行因为嫉恨严嵩,所以假借“神灵”之口来揭发他的罪行。还有人说,蓝道行原是严嵩的“政敌”徐阶一营的人,乃至推荐蓝道士入宫也是老谋深算的徐阶利用嘉靖的喜好而制定的“倒严”计划的一步。这样在扶乩结束后,御史邹应龙能够“非常及时”地跳出来弹劾严嵩就很能说得通了。

“言嵩奸罪”的究竟是人还是仙?我们在这里不好判断,但嘉靖皇帝则笃信是为“上仙”之言。这里,又要再说说扶乩了。其实,道教的祖师并不提倡玄门弟子学习或参与扶乩。首先在“道术本末”的层面上讲,扶乩是“术”而非“道”,不是修道之根本。古往今来,太多修道之人因追求“术”而偏离大道越来越远,更不乏以此沽名钓誉、骗财害命者,更是堕入了末流。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中说,“圆光、附体、降将、附箕、扶鸾(乩)、照水诸项邪说,行持正法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诱众害道。”道经《道法会元》中也有类似的论述:“附体、开光、降将、折指、照水、封臂、摄亡、坠旛,其鬼不神,其事不应,皆术数也,非道法也。知此者,可明神道设教耳,知道者不为是也。”

道门十规

自古扶乩等术究竟是真是假,从后世角度来看可能并非十分重要。比之更值得探讨的,是通过乩坛和乩童而应化人间的是什么样的教化。善恶、是非与黑白,便在这番大道教化中得以显现。而如果过分强调乩坛上的神仙法术,就难免会被人抓住一些把柄。即便如蓝道行这样的高道,其扶乩的行为也多被后人认定是“造假”。由此也可见人心之一斑。而回归到《锦衣之下》这部剧中,以蓝道行为历史原型的道士蓝青玄则以“骗子”身份登场,大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对扶乩乃至道教和道人的某种态度吧。

无论如何,蓝道行的作为都是扳倒严嵩的关键一举,蓝道行本人也因此付出了性命:受到处分的严嵩还是贿赂了皇帝的亲信来“揭发”他的“劣迹”,以致蓝道行“下诏狱,坐斩,死狱中”。朝堂的争斗是风云诡谲的,是非亦自有后人评说。但就事件本身而言,无论是“上仙降谕”,还是蓝道行不过假借了“上仙”之名来对皇帝揭露严嵩父子罪过,这在当时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魄力的。若他是为了民心所向往的公义而拼命一搏,就更为可敬可叹了。

其实,到了明朝末年,人们依旧在缅怀这段曲折离奇的过往,诗人张穆特地作了一首题为《分宜之败不败于徐阶而败于蓝道行,有感其事,诗以美之》的古诗,从另一视角记述了古人的观点,本文也以此诗作结,姑且作为评议吧:

骊龙痴卧唤不醒,老豺横噬无敢撄。方士俱有旋乾手,憣校权豪犹鼠狗。渺渺箕仙帝所神,箕仙有言帝不嗔。冤气抟成三字讞,斑斑恨血揉宫辇。太阿拗折玉斧摧,仙言未罄帝意转。却看旧日青词草,鵩臆鸺鸣成懊恼。不须更引罗龙文,一席已褫奸人魂。吁嗟乎!劾揭纷纷杖戍死,山圮楼倾乃胎此。请酤美酒撷园菁,家家绣祀蓝道行。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是神仙降现,还是人心是非?捋一捋蓝道行在乩坛上的迷云

道教之音 佚名

2020-02-21 15:26:02

|
是神仙降现,还是人心是非?捋一捋蓝道行在乩坛上的迷云
|

注:影视作品《锦衣之下》剧照

注:影视作品《锦衣之下》剧照

说起嘉靖皇帝,人们总要联想到“清官”海瑞和“奸相”严嵩,再者则要数这位大明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修仙无法自拔”的种种事迹了。嘉靖皇帝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宠信的道士除了邵元节、陶仲文这样大名鼎鼎的道教人物外,一位叫蓝道行的道士也因电视剧《锦衣之下》的热播而火了一把。

历史上的蓝道行,籍贯山东,在当时颇有名气。而根据规律,自古及今,每一位在“江湖上行走”的道士都必然有“专修特长”。这位蓝道士也不例外,他的“专修特长”是一项叫做“扶鸾(扶乩)”的方术。凭借着扶鸾预言的神奇本领,蓝道士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并如愿见到了嘉靖皇帝,很快地,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注:台湾地区的乩坛

注:台湾地区的乩坛

到此,似有必要插叙一段扶鸾“小科普”:扶鸾也叫扶乩。扶,指扶架子;乩,为占卜问疑,是占卜预测术的一种。此术于魏晋时大量涌现,历宋元明清而扶乩之风愈盛。扶乩的人叫做乩童、乩手或鸾生等,“神灵”以乩童为“媒介”来降下“神谕”。扶乩的形式不一,通常乩童被“神灵附体”后会用锥在沙盘上记录下“神灵的启示”,以此来解答疑惑或是宣扬教化等等。乩童的通神本领,是扶乩成败的关键。从史料的叙述来看,蓝道士极有可能是一位“很灵”的乩童。

在一场有皇帝参与的扶乩中,史料中记录的“正片”就这样上演了:

这日,皇帝在收到“神灵”的答复后十分欢喜,继续提问更为深入的问题:“今天下何以不治?”蓝道行转达“神灵”的回复说:“贤不竟用,不肖不退耳。”这类“亲贤臣,远小人”式的劝导型答复我们并不新奇了。奇的是,在嘉靖皇帝的继续追问下,“神灵”竟毫不讳言地数落起严嵩父子的斑斑罪行来。按照正常的人间逻辑来推论,没说清楚的事会留下“美妙的阐释空间”,而这落实到“板上钉钉”的事就只剩下得罪人了,而且对方还是深受圣眷的权贵。

皇帝逻辑清晰地问“神灵”:“果真如此,您为何不灭了他们(果尔,上仙何不殛之)?”

“神灵”则回答说:“就是要等着皇帝您亲自处治呀(留待皇帝自殛)!”

嘉靖皇帝刚愎自用,但对待“神灵”给予的建议却很是上心。恰巧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皇帝便下旨令严嵩退休,并将其子严世蕃、亲信罗龙文等人流放。朝堂的形势突变,曾经权势熏天的严嵩终于开启了噩梦之旅。严氏父子尽管心有不甘,虽汲汲于“翻盘”,却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严嵩

注:严嵩画像

后人在讲述这段往事时,纷纷对这次离奇又戏剧性的扭转朝势的扶乩事件表达了看法。《明史》记载的原话是“道行故恶严嵩,假乩仙言嵩奸罪。”说蓝道行因为嫉恨严嵩,所以假借“神灵”之口来揭发他的罪行。还有人说,蓝道行原是严嵩的“政敌”徐阶一营的人,乃至推荐蓝道士入宫也是老谋深算的徐阶利用嘉靖的喜好而制定的“倒严”计划的一步。这样在扶乩结束后,御史邹应龙能够“非常及时”地跳出来弹劾严嵩就很能说得通了。

“言嵩奸罪”的究竟是人还是仙?我们在这里不好判断,但嘉靖皇帝则笃信是为“上仙”之言。这里,又要再说说扶乩了。其实,道教的祖师并不提倡玄门弟子学习或参与扶乩。首先在“道术本末”的层面上讲,扶乩是“术”而非“道”,不是修道之根本。古往今来,太多修道之人因追求“术”而偏离大道越来越远,更不乏以此沽名钓誉、骗财害命者,更是堕入了末流。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中说,“圆光、附体、降将、附箕、扶鸾(乩)、照水诸项邪说,行持正法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诱众害道。”道经《道法会元》中也有类似的论述:“附体、开光、降将、折指、照水、封臂、摄亡、坠旛,其鬼不神,其事不应,皆术数也,非道法也。知此者,可明神道设教耳,知道者不为是也。”

道门十规

自古扶乩等术究竟是真是假,从后世角度来看可能并非十分重要。比之更值得探讨的,是通过乩坛和乩童而应化人间的是什么样的教化。善恶、是非与黑白,便在这番大道教化中得以显现。而如果过分强调乩坛上的神仙法术,就难免会被人抓住一些把柄。即便如蓝道行这样的高道,其扶乩的行为也多被后人认定是“造假”。由此也可见人心之一斑。而回归到《锦衣之下》这部剧中,以蓝道行为历史原型的道士蓝青玄则以“骗子”身份登场,大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对扶乩乃至道教和道人的某种态度吧。

无论如何,蓝道行的作为都是扳倒严嵩的关键一举,蓝道行本人也因此付出了性命:受到处分的严嵩还是贿赂了皇帝的亲信来“揭发”他的“劣迹”,以致蓝道行“下诏狱,坐斩,死狱中”。朝堂的争斗是风云诡谲的,是非亦自有后人评说。但就事件本身而言,无论是“上仙降谕”,还是蓝道行不过假借了“上仙”之名来对皇帝揭露严嵩父子罪过,这在当时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魄力的。若他是为了民心所向往的公义而拼命一搏,就更为可敬可叹了。

其实,到了明朝末年,人们依旧在缅怀这段曲折离奇的过往,诗人张穆特地作了一首题为《分宜之败不败于徐阶而败于蓝道行,有感其事,诗以美之》的古诗,从另一视角记述了古人的观点,本文也以此诗作结,姑且作为评议吧:

骊龙痴卧唤不醒,老豺横噬无敢撄。方士俱有旋乾手,憣校权豪犹鼠狗。渺渺箕仙帝所神,箕仙有言帝不嗔。冤气抟成三字讞,斑斑恨血揉宫辇。太阿拗折玉斧摧,仙言未罄帝意转。却看旧日青词草,鵩臆鸺鸣成懊恼。不须更引罗龙文,一席已褫奸人魂。吁嗟乎!劾揭纷纷杖戍死,山圮楼倾乃胎此。请酤美酒撷园菁,家家绣祀蓝道行。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