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话 绘好中国画 守好中国划——新时代背景下坚持我国道教中国化方向研究

道教之音 佚名

2020-04-09 13:18:29

“坚持我国道教的中国化方向”是一个全新的命题[1],对它的理解与思考必须置于“新时代背景”这一框架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背景下道教的现代化转型及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新时代背景下坚持“道教中国化”主要有三重内涵,即:讲好新时代道教中国“话”:构建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生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好新时代道教中国“画”:服务中国发展美好蓝图,积极促进道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守好新时代中国“划”:恪守道教原则底线,践行爱国爱教优良传统。

一、讲好新时代道教中国“话”:构建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巫祝文化,跟随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不断的改造与发展。道教根植于中华文化,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适应了千百年来中国的不断变革,发展至今,这就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道教应自觉形成一个有着鲜明地政治立场,始终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来构建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

(一)讲述美丽宫观——“四进”活动是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全国道教宫观约9000余处,每个宫观都是向社会展现道教风貌的一面镜子,2018年6月,在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在全国道教活动场所悬挂国旗的倡议》下,至今全国宫观基本完成“四进”活动,即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开展“四进”活动是道教界继承弘扬爱国爱教传统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的主要途径。可以说,“四进”活动是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生动实践,是每一处道教宫观讲述新时代道教中国话语的体现,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靓丽名片。

(二)讲述道教优秀经典——《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

道教发展的两千余年来形成了大量道教经典,以《道德经》为例“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曾经很大程度地吸纳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丰富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讲好道教话语就必须回到传统中去挖掘,以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使道教经典讲述新时代话语,使道教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编纂工程从25位道长在全国政协上的提案开始,得到了各省道教协会以及全国各宫观及高校的积极响应,到2018年底,《中华续道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出版项目工程规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事实上,《中华续道藏》的编纂正是新时代背景下“道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这一重大编纂工程将为促进道教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让道教经典重新绽放活力,向新时代讲述道教中国话的有力发声。

(三)讲述道教教职人员修道体悟——玄门讲经让经典碰撞新时代

道士作为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在为宗教尽职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修为。玄门讲经布道是道教界优良的传统,自老子宣道伊始,便大开讲经之门,道教历代祖师皆以经为径、以经明道,为道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2008年起,中国道教协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玄门讲经活动。玄门讲经活动不仅为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提升教职人员讲经水平、精神境界提供了一个展示与对话的平台,更为道教经典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阐释,对推动道教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道教教职人员讲好新时代道教中国话,建构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让道教经典碰撞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舞台。

二、绘好新时代道教中国“画”:服务好中国发展美好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当今世界,多样性的特点仍很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建多姿多彩的国际大家庭。众所周知,“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有着5000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个人信仰,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紧密关联。”[2]由此,宗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要积极与我国的文化和国情向结合,不能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也就是说,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使其服务好中国发展美好蓝图,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建构社会服务新模式,例如,开展道医养生、武术健身、生态环保、临终关怀等传统优势项目,鼓励道教界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文化咨询、社会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坚决治理商业化问题。引导广大道众和信众进一步认清商业化问题的表现形式和严重危害,加强道风建设,提升素质修养和抵御能力,全力配合党和政府解决好商业化问题。

(一)绘制道教中国“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上的结晶,与此同时,其也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凝练和体现,其中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基础。道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就是应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绘制道教中国“画”——必须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3]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同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式的生活、信仰、理想、政治、经济、宗教所体现的自然现实之道。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独特的价值。

(三)绘制道教中国“画”——必须适应新时代和当代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道教教义思想仍然是广大信徒信仰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应该扩大道教教义思想对于信徒生活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道教各类出版物更应该联系实际,解决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和迷茫,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作用。道教就有着其自身的教义,其要点大致包括:遵道贵德、顺应自然;生道合一,信奉神仙;天人一体,讲求科学;道术结合,兼容并包。从中可以看出道教教义具有着现代适应性:道教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入世的宗教,同时道教也是一种贵生的宗教,《太上老君内观经》言:“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宗教毕竟是要超越尘俗,是以信仰的力量、教义的精湛来吸引民众,起到净化人心、淳化世风、促进社会伦理道德提升的作用。

三、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恪守道教原则底线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其“尊道贵德、天人合一、抱朴守真、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主张,始终有着“慈善为本、济世利人”的底色,这一慈爱精神不仅仅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同时也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伦理底线。因此,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的原则底线,理应成为积极建构道教服务社会新模式。

(一)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广泛开展公益慈善

中华民族“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思想源远流长,“慈悲为怀”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中讲到关于做人的道德情操和慈爱精神,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由此可以看出,道教的慈善观念是作为教徒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与百姓生活的日常起居密切相关,广泛开展公益慈善与道教的济世利人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新时代背景下,道教开展慈善事业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广泛传播道教慈善理念、不断完善道教慈善工作全面提升道教慈善的社会公信力,以此赋予道教慈善工作新的时代内容。

由此,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就必须要将道教慈爱和谐的优势进一步传承发扬,与此同时,也要赋予其全新的时代特色和现代理念。

(二)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凝聚华人的心灵纽带

道教经典文本《道德经》提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是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是圣贤信仰、神仙信仰。敬神、拜祖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于神所具有的优异品质的一种敬仰与崇拜。神、祖是中国人在道德修养上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事实上,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已经将自身的文化深深扎根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民俗习惯。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海外,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播,道教信仰也慢慢传到海外,由此也就成为了凝聚华人的心灵纽带。

道教信仰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对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华人认同感的精神纽带。在韩槐准先生《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一书中曾提到:“三十年前,凡逢天后诞期(旧历三月廿三日)新加坡必奉该神游街,鼓乐喧天,仪仗甚盛,同时亦演戏酬神,乃华侨社会最热闹之一日。”信众都会虔诚拜神,寄托自己多故国的思恋之情。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佳节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气质。传统节日与道教信仰是血肉相连的,并由此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并成为了华人世界共同的精神文化载体,成为了增加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三)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深,道教文化早已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融为一体,道教经典文本可以说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比如《道德经》《庄子》《易经》等,与此同时,道教的医学、道教的养生、道教的艺术,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后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之中。

道教文化始终倡导重和、重德,同时主张自强去奢、慈爱谦让、和睦相融、团结友爱等,这些优秀内容早已扎根于中华儿女的思想之中。与此同时,道教文化的优秀思想也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其中,道教经典文本《道德经》的思想更是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

除了道教的经典文本之外,道教关于养生、辟谷、环保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民众的关注。比如道教的太极拳养生就在海外颇受欢迎,目前,太极拳已经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150多个国家传播开来。由此可见,道教文化在开展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在海外的盛行使得华人发自内心的感觉自豪,也使其成为了华人思想凝聚的精神内核,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有着长远意义。

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道教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仍需坚持中国化方向。推陈出新地、创造性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道教在顺应时代的同时也有了更加高的标准。由此,道教中国化要注重时代性,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去发挥新作用。

注释:

[1].本文课题项目:2018年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ltz-2018-04),本文作者:张雨欣(女,1988年5月—),辽宁阜新人,哲学博士,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靳昊千(男,1988年2月—),北京市道教协会;代琚(女,1963年5月—),沈阳建筑大学党委统战部副处级调研员。

[2].王作安.宗教工作关键在“导”[D].学习时报.2016年08月08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0。

参考文献:

[1].卓新平、楼宇烈、李天纲、吴云贵.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5)

[2].张志刚.“宗教中国化”义理沉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6(03)

[3].陈宗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J].中国宗教.2017(12)

[4].返本开新 文明互鉴——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方向[J].世界宗教文化.2017(06)

[5].曾传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重在深化文化认同[J].宗教学研究.2017(03)

[6].王作安.行稳致远 久久为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J].中国宗教.2016(10)

[7].葛兆光.中国宗教、学术与思想散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牟钟鉴.中国宗教通史(上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原文曾发布于《中国道教》2019年第六期,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讲好中国话 绘好中国画 守好中国划——新时代背景下坚持我国道教中国化方向研究

道教之音 佚名

2020-04-09 13:18:29

|
讲好中国话 绘好中国画 守好中国划——新时代背景下坚持我国道教中国化方向研究
|

“坚持我国道教的中国化方向”是一个全新的命题[1],对它的理解与思考必须置于“新时代背景”这一框架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背景下道教的现代化转型及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新时代背景下坚持“道教中国化”主要有三重内涵,即:讲好新时代道教中国“话”:构建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生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好新时代道教中国“画”:服务中国发展美好蓝图,积极促进道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守好新时代中国“划”:恪守道教原则底线,践行爱国爱教优良传统。

一、讲好新时代道教中国“话”:构建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巫祝文化,跟随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不断的改造与发展。道教根植于中华文化,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适应了千百年来中国的不断变革,发展至今,这就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道教应自觉形成一个有着鲜明地政治立场,始终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来构建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

(一)讲述美丽宫观——“四进”活动是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全国道教宫观约9000余处,每个宫观都是向社会展现道教风貌的一面镜子,2018年6月,在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在全国道教活动场所悬挂国旗的倡议》下,至今全国宫观基本完成“四进”活动,即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开展“四进”活动是道教界继承弘扬爱国爱教传统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的主要途径。可以说,“四进”活动是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生动实践,是每一处道教宫观讲述新时代道教中国话语的体现,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靓丽名片。

(二)讲述道教优秀经典——《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

道教发展的两千余年来形成了大量道教经典,以《道德经》为例“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曾经很大程度地吸纳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丰富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讲好道教话语就必须回到传统中去挖掘,以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使道教经典讲述新时代话语,使道教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编纂工程从25位道长在全国政协上的提案开始,得到了各省道教协会以及全国各宫观及高校的积极响应,到2018年底,《中华续道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出版项目工程规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事实上,《中华续道藏》的编纂正是新时代背景下“道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这一重大编纂工程将为促进道教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让道教经典重新绽放活力,向新时代讲述道教中国话的有力发声。

(三)讲述道教教职人员修道体悟——玄门讲经让经典碰撞新时代

道士作为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在为宗教尽职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修为。玄门讲经布道是道教界优良的传统,自老子宣道伊始,便大开讲经之门,道教历代祖师皆以经为径、以经明道,为道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2008年起,中国道教协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玄门讲经活动。玄门讲经活动不仅为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提升教职人员讲经水平、精神境界提供了一个展示与对话的平台,更为道教经典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阐释,对推动道教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道教教职人员讲好新时代道教中国话,建构新时代道教话语体系,让道教经典碰撞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舞台。

二、绘好新时代道教中国“画”:服务好中国发展美好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当今世界,多样性的特点仍很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建多姿多彩的国际大家庭。众所周知,“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有着5000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个人信仰,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紧密关联。”[2]由此,宗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要积极与我国的文化和国情向结合,不能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也就是说,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使其服务好中国发展美好蓝图,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建构社会服务新模式,例如,开展道医养生、武术健身、生态环保、临终关怀等传统优势项目,鼓励道教界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文化咨询、社会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坚决治理商业化问题。引导广大道众和信众进一步认清商业化问题的表现形式和严重危害,加强道风建设,提升素质修养和抵御能力,全力配合党和政府解决好商业化问题。

(一)绘制道教中国“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上的结晶,与此同时,其也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凝练和体现,其中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基础。道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就是应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绘制道教中国“画”——必须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3]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同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式的生活、信仰、理想、政治、经济、宗教所体现的自然现实之道。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独特的价值。

(三)绘制道教中国“画”——必须适应新时代和当代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道教教义思想仍然是广大信徒信仰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应该扩大道教教义思想对于信徒生活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道教各类出版物更应该联系实际,解决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和迷茫,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作用。道教就有着其自身的教义,其要点大致包括:遵道贵德、顺应自然;生道合一,信奉神仙;天人一体,讲求科学;道术结合,兼容并包。从中可以看出道教教义具有着现代适应性:道教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入世的宗教,同时道教也是一种贵生的宗教,《太上老君内观经》言:“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宗教毕竟是要超越尘俗,是以信仰的力量、教义的精湛来吸引民众,起到净化人心、淳化世风、促进社会伦理道德提升的作用。

三、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恪守道教原则底线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其“尊道贵德、天人合一、抱朴守真、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主张,始终有着“慈善为本、济世利人”的底色,这一慈爱精神不仅仅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同时也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伦理底线。因此,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的原则底线,理应成为积极建构道教服务社会新模式。

(一)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广泛开展公益慈善

中华民族“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思想源远流长,“慈悲为怀”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中讲到关于做人的道德情操和慈爱精神,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由此可以看出,道教的慈善观念是作为教徒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与百姓生活的日常起居密切相关,广泛开展公益慈善与道教的济世利人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新时代背景下,道教开展慈善事业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广泛传播道教慈善理念、不断完善道教慈善工作全面提升道教慈善的社会公信力,以此赋予道教慈善工作新的时代内容。

由此,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就必须要将道教慈爱和谐的优势进一步传承发扬,与此同时,也要赋予其全新的时代特色和现代理念。

(二)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凝聚华人的心灵纽带

道教经典文本《道德经》提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是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是圣贤信仰、神仙信仰。敬神、拜祖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于神所具有的优异品质的一种敬仰与崇拜。神、祖是中国人在道德修养上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事实上,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已经将自身的文化深深扎根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民俗习惯。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海外,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播,道教信仰也慢慢传到海外,由此也就成为了凝聚华人的心灵纽带。

道教信仰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对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华人认同感的精神纽带。在韩槐准先生《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一书中曾提到:“三十年前,凡逢天后诞期(旧历三月廿三日)新加坡必奉该神游街,鼓乐喧天,仪仗甚盛,同时亦演戏酬神,乃华侨社会最热闹之一日。”信众都会虔诚拜神,寄托自己多故国的思恋之情。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佳节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气质。传统节日与道教信仰是血肉相连的,并由此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并成为了华人世界共同的精神文化载体,成为了增加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三)守好新时代道教中国“划”——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深,道教文化早已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融为一体,道教经典文本可以说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比如《道德经》《庄子》《易经》等,与此同时,道教的医学、道教的养生、道教的艺术,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后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之中。

道教文化始终倡导重和、重德,同时主张自强去奢、慈爱谦让、和睦相融、团结友爱等,这些优秀内容早已扎根于中华儿女的思想之中。与此同时,道教文化的优秀思想也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其中,道教经典文本《道德经》的思想更是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

除了道教的经典文本之外,道教关于养生、辟谷、环保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民众的关注。比如道教的太极拳养生就在海外颇受欢迎,目前,太极拳已经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150多个国家传播开来。由此可见,道教文化在开展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在海外的盛行使得华人发自内心的感觉自豪,也使其成为了华人思想凝聚的精神内核,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有着长远意义。

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道教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仍需坚持中国化方向。推陈出新地、创造性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融合。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道教在顺应时代的同时也有了更加高的标准。由此,道教中国化要注重时代性,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去发挥新作用。

注释:

[1].本文课题项目:2018年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ltz-2018-04),本文作者:张雨欣(女,1988年5月—),辽宁阜新人,哲学博士,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靳昊千(男,1988年2月—),北京市道教协会;代琚(女,1963年5月—),沈阳建筑大学党委统战部副处级调研员。

[2].王作安.宗教工作关键在“导”[D].学习时报.2016年08月08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0。

参考文献:

[1].卓新平、楼宇烈、李天纲、吴云贵.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5)

[2].张志刚.“宗教中国化”义理沉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6(03)

[3].陈宗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J].中国宗教.2017(12)

[4].返本开新 文明互鉴——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方向[J].世界宗教文化.2017(06)

[5].曾传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重在深化文化认同[J].宗教学研究.2017(03)

[6].王作安.行稳致远 久久为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J].中国宗教.2016(10)

[7].葛兆光.中国宗教、学术与思想散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牟钟鉴.中国宗教通史(上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原文曾发布于《中国道教》2019年第六期,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