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我心中的道”入围作品)

道教之音 武雷

2020-10-28 21:10:14

寻道(“我心中的道”入围作品)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特有产物,道教自诞生之初到后来扎根成长,其深深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许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留存下来。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甚至浸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道祖有言:道可道,非常道。道为何物?道在何处?道有何用?如何修道?这是许多古之修行者苦苦追寻而不得的终极问题。乌兔逡巡,时光易逝,岁月如歌,往事成尘。到如今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万丈红尘中,芸芸众生整日为了“生存”二字四处劳累奔波,又有多少修行者能静下心来,不为红尘所扰,静心问道、求道、修道呢?

我心中的道既不是信仰,也没有善恶分别,它只是自然的法则和万物的根本。信仰是单一的信念,要求必须纯粹,不能有太复杂的东西在里面。而道则是包容万物、无所不有的。善恶是依据各自不同的视角所做的划分,你可以说它是善,我也可以说它是恶。道不会偏私某个人,也不会刻意针对某个人,即所谓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信仰的无为之天道,它既不是造物主式的存在,也不是超越轮回而不生不灭的具体形象。它无始无终,无善无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道之于天地万物,犹如江水之于群鱼。它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法则,它是世间的一切。道从不偏于一端,限制于一点,它是全面而彻底的。以道眼观世界,是彻底的自在。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足以真正描述它,人们只能用文字和语言去描述它的外在形式和表象,其根本却无法去形容,只能从心上体悟。

道在何处呢?它既在灵台方寸间,又充塞于天地之间。它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用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它,用一颗无为的心去领悟它。南华真人说道在屎尿间,大道无情,世间处处皆是道之所在。电视剧《琅琊榜》里的主人公梅长苏曾说过:所谓世间万物,无处不道,隐于山林为道,彰于庙堂亦为道,只要其心至纯,不作违心之论,不发妄悖之言,又何必执着于立身何处?

何处不是道之所在!我等皆是身在道中,循道而行。道在你我心中,亦在你我手中。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处地方,都是道之所在。它与天地万物紧密结合,虽然无形无相,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身在道中,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无声无息,抽象而神秘,玄之又玄,超脱一切。

道没有什么用处,却又妙用无穷!它能让人们融通万事万物,看穿这世间的一切,不再为红尘中的种种诱惑而迷失本我。明心见性,得见本我,心如明镜,照临八方,随性而居,逍遥无碍。道不能让你富甲天下,也不能让你家徒四壁;不能让你万年不老,也不能让你英年早逝。但它却能让你的心灵获得自由,不再为周围的一切所束缚。能让你笑对人生,对于世间的一切不会妄生贪念,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利益得失,快乐逍遥,无拘无束。

寻道(“我心中的道”入围作品)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道给了我们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态度,包容一切对立的思想与事件,跳出一己之见的狭隘角度,全面而宽容地对待万事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生于道,最后又归于道。许多修行之人的最终目标就是得道,与道合真,逍遥物外。欲得道,先修道。怎么才算是修道呢?

很多人会说出家成为道士就可以好好修道。《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简单来说,把大道作为生活准则,跟着大道走,信奉大道并实践大道的人就叫道士。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士是修道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

若是有人心生大愿,一心向道,精进修持,纵然是未入道门,最终亦可得悟大道。生活处处是修行,吃饭、睡觉自有其道理在其中。欲成仙道,先修人道。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助人为乐,在生活中不断约束自我,磨练自己,清净身心,修正自我,提升自我,这不也是在修行吗?若是痴迷修道,不顾人伦,一个人离群索居,隐遁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岂不是与道相悖吗?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享受却不纵欲,以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便可知人生处处皆修行。

道生万物,人在道中,静观万物,心无所执,一举一动皆有理,生活无处不修行。

(本文作者:武雷)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寻道(“我心中的道”入围作品)

道教之音 武雷

2020-10-28 21:10:14

|
寻道(“我心中的道”入围作品)
|

寻道(“我心中的道”入围作品)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特有产物,道教自诞生之初到后来扎根成长,其深深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许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留存下来。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甚至浸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道祖有言:道可道,非常道。道为何物?道在何处?道有何用?如何修道?这是许多古之修行者苦苦追寻而不得的终极问题。乌兔逡巡,时光易逝,岁月如歌,往事成尘。到如今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万丈红尘中,芸芸众生整日为了“生存”二字四处劳累奔波,又有多少修行者能静下心来,不为红尘所扰,静心问道、求道、修道呢?

我心中的道既不是信仰,也没有善恶分别,它只是自然的法则和万物的根本。信仰是单一的信念,要求必须纯粹,不能有太复杂的东西在里面。而道则是包容万物、无所不有的。善恶是依据各自不同的视角所做的划分,你可以说它是善,我也可以说它是恶。道不会偏私某个人,也不会刻意针对某个人,即所谓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信仰的无为之天道,它既不是造物主式的存在,也不是超越轮回而不生不灭的具体形象。它无始无终,无善无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道之于天地万物,犹如江水之于群鱼。它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法则,它是世间的一切。道从不偏于一端,限制于一点,它是全面而彻底的。以道眼观世界,是彻底的自在。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足以真正描述它,人们只能用文字和语言去描述它的外在形式和表象,其根本却无法去形容,只能从心上体悟。

道在何处呢?它既在灵台方寸间,又充塞于天地之间。它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用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它,用一颗无为的心去领悟它。南华真人说道在屎尿间,大道无情,世间处处皆是道之所在。电视剧《琅琊榜》里的主人公梅长苏曾说过:所谓世间万物,无处不道,隐于山林为道,彰于庙堂亦为道,只要其心至纯,不作违心之论,不发妄悖之言,又何必执着于立身何处?

何处不是道之所在!我等皆是身在道中,循道而行。道在你我心中,亦在你我手中。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处地方,都是道之所在。它与天地万物紧密结合,虽然无形无相,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身在道中,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无声无息,抽象而神秘,玄之又玄,超脱一切。

道没有什么用处,却又妙用无穷!它能让人们融通万事万物,看穿这世间的一切,不再为红尘中的种种诱惑而迷失本我。明心见性,得见本我,心如明镜,照临八方,随性而居,逍遥无碍。道不能让你富甲天下,也不能让你家徒四壁;不能让你万年不老,也不能让你英年早逝。但它却能让你的心灵获得自由,不再为周围的一切所束缚。能让你笑对人生,对于世间的一切不会妄生贪念,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利益得失,快乐逍遥,无拘无束。

寻道(“我心中的道”入围作品)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道给了我们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态度,包容一切对立的思想与事件,跳出一己之见的狭隘角度,全面而宽容地对待万事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生于道,最后又归于道。许多修行之人的最终目标就是得道,与道合真,逍遥物外。欲得道,先修道。怎么才算是修道呢?

很多人会说出家成为道士就可以好好修道。《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简单来说,把大道作为生活准则,跟着大道走,信奉大道并实践大道的人就叫道士。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士是修道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

若是有人心生大愿,一心向道,精进修持,纵然是未入道门,最终亦可得悟大道。生活处处是修行,吃饭、睡觉自有其道理在其中。欲成仙道,先修人道。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助人为乐,在生活中不断约束自我,磨练自己,清净身心,修正自我,提升自我,这不也是在修行吗?若是痴迷修道,不顾人伦,一个人离群索居,隐遁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岂不是与道相悖吗?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享受却不纵欲,以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便可知人生处处皆修行。

道生万物,人在道中,静观万物,心无所执,一举一动皆有理,生活无处不修行。

(本文作者:武雷)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