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估计许多学道修道的人被这样问过。
当别人这样问的时候,他或她(下文统一用“他”代替作为简写,仅指语境中的第三人,并无性别倾向)想问的是:“道是什么?你给我个定义或者指给我看看呢。”
迎着对方期待的小眼神儿,我们可能会觉得懊恼或者不想理他。因为,这,说不清……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不是老子水平不够,而是这个东西真的没法讲明白。后世证道得道之人,也觉得讲不明白。
一个东西是什么,可能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事实上,二是认识上。事实上是说,能被观察到、检测到、被证实实际存在。而认识上,是说,提到这个东西,脑袋里出现的一个特定的认识和感受,虽然说不出,但大家懂的都懂。
比如,爱、和谐之类的词。我们向一百个人提问什么是爱,大家也未必能准确说出定义,但大家心里都隐约有个感受,并且也许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某场景下发生了某某事,这就是爱”。所以“爱”也是个认识上的概念。
那么道是什么呢?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可传、不可受。“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凡是能说的、能看的、能传的都不是道。所以在事实上,没法给它一个定义。
但在认识上,提起“道”,大家心里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感受,这感受即便说不出来,它也真实存在于我们心里。
只是比起“爱”这种使用相对广泛的词,“道”出现频率少得多、也更不容易举出例子“某某情况是道”,玄之又玄。
认识上的概念,说起来其实是私人化体验。既然聊起来,我就说说道在我心里的感受吧。
我有过一段追寻阶段(可能现在也还在这个阶段里没走完),起因是感觉到有一些问题、需要解答,这个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周围的人和事都回答不了我,就一个人迷迷糊糊的上路了。我往哪儿走呢?不知道。但道是什么呢?它又远又高,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生一而生二而生三以至生万物。它是终点、是彼岸、是夜航海上的灯塔,它温和坚定、魏巍而立。
它在万物之中,百姓日用而日不知。它就在我身边,哪儿哪儿都有,所以我也不孤单。同时我也不怕求道这个目标太高太远——不管我最后走了太远还是太近,我都能遇到它。所以它是陪伴所在、也是退路所在。
它在自性之中,我可能见不到它,但我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善意之举中,它都在,所以我不怕我走错路。我固然不知道如何学道,但我做个好人,就不会走偏。所以它是安全感所在、是独行路上底气所在。(说独行,我们可能会遇到同道中人、有师父道友前辈,但学道的过程中,大家进度未必一致、你的感受别人未必有同样体会,所以说到底,也是一种独行。)
你看,你问我“道是什么”,从唯物层面我确实没法解释,但唯心层面里,这些升起的感受就是“道之于我是什么”了——也许以后我对它的认识还会越来越圆满呢。
当然我们也不好责怪别人怎么这样提问,人家也不一定是故意的。毕竟,我们普遍接受的是唯物教育,遇到一个概念,首先是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时日既久,难免疑惑“说不出来的东西怎么会是存在的呢”。
所以呢,如果下次有人问“道是什么”,你就假装他问的是“道之于你是什么”,不妨回复他“是我的爱豆(偶像)、我的好友、我的信仰、我身边一切有缘无缘众生及万物……”
嗯,反正思路就是这个思路,怎么润色大家看着发挥吧!
只是记得心平气和,不要有嗔心。慈悲慈悲!
来自于作者大大的P.S.
1、以上来自于一个对“道”感兴趣、还没有师父、在靠自己摸索了解、过程中获得很大满足感的小伙子(或者小女子,反正我不告诉你)的一点不太成熟的感想。说不定明天就变了呢。大家听听就算、聊做一乐。(我可太膨胀了,这都敢写!)
2、接1,所以如果文中有什么东西写错了、有所冒犯,还请见谅。
3、别人的看法只是别人的,你可以对照、可以参考,但这只是过墙梯、渡河舟。还是要学点圣贤的东西、多方印证,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虽然《庄子·天道·轮扁斫轮》说“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4、唯物、唯心之争,由来已久,我们无需争论对错。只要能有一点觉察“我什么想法是带了唯物观背景、什么观点背后默认在讨论唯心的东西”,受其影响可能会少一些吧。
(本文作者:阿闲,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历史上的文昌洞经古乐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结合而产生的。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是传说中的...[详细]
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详细]
提起道教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作为分类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以入手。如果并非...[详细]
摘要 :八百年前,道教宗师张三丰,承宝鸡金台观太极文化之仙灵,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详细]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内的关楼(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沿着黄河流向自西往东行走中原大地,函谷关,是绕不开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