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圌山位于江油老县城武都场镇的东北方。在南北朝以前,因山上猿猴较多、两山形如门,故称“猿门山”。南北朝萧梁时期,有僧人上山建庙,加之山形如圆形粮囤,改称“豆圌山”。唐代,彰明县主簿窦子明弃官隐居于此修道,传说修炼成仙,白昼飞升,后人遂冠以“窦”姓,更名为“窦圌山”。
窦圌山因李白而闻名。李白少年时曾游此山,写下了“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如今登临此山者,许多都为一睹“镇山之宝”——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飞天藏。
这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宋代道教转轮经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位于窦圌山风景区的云岩寺的西配殿内。1956年云岩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江油县志》记载:“飞天藏在窦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独存”。
飞天藏整个建筑无一颗铁钉,全由珍贵楠木穿斗而成。呈八角形,高10.8米,直径7.5米,中心为直径0.5米的木轴,置于铁鹅台桶子的六角针上,称为“寿山福海”,可旋转。轴上置梁枋,装木板,构成八角形屋架,由下而上分为四层,依次为平座、腰檐、天宫楼阁、宝顶。上世纪70年代,整个飞天藏还可以在一人的推动下转动。
飞天藏除按一般转轮经藏的形制造设以外,上部还饰有精美的天宫楼阁,其下檐平座处更是斗拱密促,结构十分繁复,华板上则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个制作显得异常精巧。同时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制作细腻,风格恬挚朴实。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祖明远整理,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图注:茅山四宝之玉符 读道经时,很多对天尊的描述,前面都会加上一些对环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语,如高...[详细]
建除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择方术。建除术在秦汉时期颇为流行,《史记日者列传》有建除家,可见西汉时期,建除...[详细]
在《道德经》中有一个非常著名且非常关键的比喻,源于经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详细]
2021年8月25日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易渲承邀我参加磻溪宫邱处机版《道德经》经幢的校勘活动。除观看校勘人员...[详细]
历史上的文昌洞经古乐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结合而产生的。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是传说中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