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古都金陵 发掘东方精神——第六届昆仑高峰论坛综述

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谢徐林

2021-11-17 09:33:34

瑶族神像画“总坛图”中,交融着佛教、道教元素,从道教三清到佛教观音,再到瑶族盘王,多元庞杂、和合共融。李慧君供图

瑶族神像画“总坛图”中,交融着佛教、道教元素,从道教三清到佛教观音,再到瑶族盘王,多元庞杂、和合共融。李慧君供图

11月6日至7日,第六届昆仑高峰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紧扣当前道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与争鸣。

昆仑高峰论坛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为依托,致力于成为一个问道、辨道、明道、行道、弘道的高端学术平台,探索作为中华文明智慧与经验之宝库的道学文化如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对老子之道的体悟和多维诠释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詹石窗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无论儒家道家,向来是以生命的自我完善为目标,道家奠基人老子对生命问题有着独特思考。他以《道德经·第十四章》为切入点,阐释老子生命哲学的核心精神,指出老子所谓“道纪”是以“大道”作为生命自我完善的纲纪,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的主题报告从大道是常、大道是一、大道自然、大道无为4方面诠释《道德经》“大道至简”的智慧,认为老子以至简之道作为天地根源与造化根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人类因物质繁盛而导致的物欲升腾和人心失序持高度警惕。其道论思想及相关忧思虽发于2500多年前,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境况仍提供着宝贵启示。

贵州大学特岗教授张连顺从3个层次辨析老子的“自然”观念,其相关论断引起与会学者的激烈论辩。相关学者还探讨了《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之疑谬、元代刘惟永对老学的总结、张伯端的“参同学”及其影响、唐代“阴符学”围绕李筌的一段历史公案、刘一明丹道思想对易学的精妙发挥、精通中医的义宁陈氏家族对道文化的传承等议题。在历史上,老学与易学、医学、参同学、阴符学等互相滋养,共同构成道学文化的基柱。

多文明互动、融通,方能汇聚成“大道”

中国儒道佛文化与周边文明之间有着互鉴的久远历史。追索文明互动的历史,领悟不同的“道”互通的智慧,将使我们更好应对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范文丽以方法论反思为主线,认为我国百年来印度哲学研究基本遵循思想史、校勘、翻译、义解、哲思的学术研究逻辑,呈现出一种古典研究、基础研究的气质。在世界历史的新格局下,印度哲学的研究应当以哲学问题为关注点,以比较哲学为研究方法,更主动地参与到当下的“大哲学”讨论中。

山东大学青岛研究院特聘教授马丁·德海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曹彦分别发表英文论著。前者辨析《瑜伽师地论》中禅定的3种基本类型及对应的意识状态。后者通过对梵文和巴利文的研究,指出“意识”一词最早是佛陀用巴利文术语来表示无常的认识实体,但后来被写成梵文,并由此在严格遵循梵语语法的婆罗门教徒那里造成诸多不同的理解。

还有学者或基于敦煌文献考察中古道经对佛经的吸收与扬弃,或以宋元清微派为例展示道教与佛教在修持法门上的融通交流,或多维度剖析汉传佛教对印度婆罗门教的认知。期待道学文化与印度文明、西亚文明之间交往互动的历史故事叙述得更加精彩、饱满。

透视道文化影响下的信仰与生活史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泽洪梳理道教文昌帝君科仪的源流,展现道教文昌神信仰与仪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从文昌帝君信仰与仪式的关系中可加深对中华礼乐文化的理解。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李慧君通过考察瑶族神像画中“总坛图”中的神灵形象指出,文化近缘关系使得瑶族民众吸纳了道佛两家的神仙谱系和仪式架构。

相关学者还探讨了唐宋道观三门建筑的设计渊源、中古道教“寺院主义”的起源、宋徽宗授箓实践中的神圣权力建构、长生大君信仰与宋元新道法之关系、刘处玄宗教形象演变之影响、金明七真教团的教法体系、武当山五龙宫升格为国家宫观的历史、马元帅信仰及其神系、明代卫所与民间新兴宗教、新疆道教的历史与现状等丰富多彩的议题,微观呈现道文化影响下社会生活史的种种面貌,这些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学科发掘中华道文化之人文、科学遗产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曙华认为,中国很早就在“象思维”影响下发展出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道学是“象思维”的典型代表。对道学思维方式及其逻辑与算法关系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发展,不仅对中国科学文化,而且对解决当今科学前沿的诸多难题有着独特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何建明反思近年来“宗教中国化”和“道教中国化”的讨论,认为一方面要科学地分析总结历史上外来宗教所经历的中国化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地分析总结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时俱进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教训,从而对“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山东大学哲学院教授郭武反思以往学界认为明清时期道教走向“衰落”的普遍看法,从多个层面论证了明清时期道教仍保持活力,且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唐宋道教“三丹田”说的医学内涵、陈撄宁的仙道理论、《西游记》中的养生智慧、孙思邈的养病理论与技法、葛洪思想的健康向度、老子“和光同尘”的生存智慧、道家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意义等议题。

(本文作者:谢徐林,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篇图文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论道古都金陵 发掘东方精神——第六届昆仑高峰论坛综述

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谢徐林

2021-11-17 09:33:34

|
论道古都金陵 发掘东方精神——第六届昆仑高峰论坛综述
|

瑶族神像画“总坛图”中,交融着佛教、道教元素,从道教三清到佛教观音,再到瑶族盘王,多元庞杂、和合共融。李慧君供图

瑶族神像画“总坛图”中,交融着佛教、道教元素,从道教三清到佛教观音,再到瑶族盘王,多元庞杂、和合共融。李慧君供图

11月6日至7日,第六届昆仑高峰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紧扣当前道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与争鸣。

昆仑高峰论坛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为依托,致力于成为一个问道、辨道、明道、行道、弘道的高端学术平台,探索作为中华文明智慧与经验之宝库的道学文化如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对老子之道的体悟和多维诠释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詹石窗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无论儒家道家,向来是以生命的自我完善为目标,道家奠基人老子对生命问题有着独特思考。他以《道德经·第十四章》为切入点,阐释老子生命哲学的核心精神,指出老子所谓“道纪”是以“大道”作为生命自我完善的纲纪,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的主题报告从大道是常、大道是一、大道自然、大道无为4方面诠释《道德经》“大道至简”的智慧,认为老子以至简之道作为天地根源与造化根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人类因物质繁盛而导致的物欲升腾和人心失序持高度警惕。其道论思想及相关忧思虽发于2500多年前,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境况仍提供着宝贵启示。

贵州大学特岗教授张连顺从3个层次辨析老子的“自然”观念,其相关论断引起与会学者的激烈论辩。相关学者还探讨了《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之疑谬、元代刘惟永对老学的总结、张伯端的“参同学”及其影响、唐代“阴符学”围绕李筌的一段历史公案、刘一明丹道思想对易学的精妙发挥、精通中医的义宁陈氏家族对道文化的传承等议题。在历史上,老学与易学、医学、参同学、阴符学等互相滋养,共同构成道学文化的基柱。

多文明互动、融通,方能汇聚成“大道”

中国儒道佛文化与周边文明之间有着互鉴的久远历史。追索文明互动的历史,领悟不同的“道”互通的智慧,将使我们更好应对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范文丽以方法论反思为主线,认为我国百年来印度哲学研究基本遵循思想史、校勘、翻译、义解、哲思的学术研究逻辑,呈现出一种古典研究、基础研究的气质。在世界历史的新格局下,印度哲学的研究应当以哲学问题为关注点,以比较哲学为研究方法,更主动地参与到当下的“大哲学”讨论中。

山东大学青岛研究院特聘教授马丁·德海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曹彦分别发表英文论著。前者辨析《瑜伽师地论》中禅定的3种基本类型及对应的意识状态。后者通过对梵文和巴利文的研究,指出“意识”一词最早是佛陀用巴利文术语来表示无常的认识实体,但后来被写成梵文,并由此在严格遵循梵语语法的婆罗门教徒那里造成诸多不同的理解。

还有学者或基于敦煌文献考察中古道经对佛经的吸收与扬弃,或以宋元清微派为例展示道教与佛教在修持法门上的融通交流,或多维度剖析汉传佛教对印度婆罗门教的认知。期待道学文化与印度文明、西亚文明之间交往互动的历史故事叙述得更加精彩、饱满。

透视道文化影响下的信仰与生活史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泽洪梳理道教文昌帝君科仪的源流,展现道教文昌神信仰与仪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从文昌帝君信仰与仪式的关系中可加深对中华礼乐文化的理解。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李慧君通过考察瑶族神像画中“总坛图”中的神灵形象指出,文化近缘关系使得瑶族民众吸纳了道佛两家的神仙谱系和仪式架构。

相关学者还探讨了唐宋道观三门建筑的设计渊源、中古道教“寺院主义”的起源、宋徽宗授箓实践中的神圣权力建构、长生大君信仰与宋元新道法之关系、刘处玄宗教形象演变之影响、金明七真教团的教法体系、武当山五龙宫升格为国家宫观的历史、马元帅信仰及其神系、明代卫所与民间新兴宗教、新疆道教的历史与现状等丰富多彩的议题,微观呈现道文化影响下社会生活史的种种面貌,这些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学科发掘中华道文化之人文、科学遗产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曙华认为,中国很早就在“象思维”影响下发展出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道学是“象思维”的典型代表。对道学思维方式及其逻辑与算法关系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发展,不仅对中国科学文化,而且对解决当今科学前沿的诸多难题有着独特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何建明反思近年来“宗教中国化”和“道教中国化”的讨论,认为一方面要科学地分析总结历史上外来宗教所经历的中国化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地分析总结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时俱进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教训,从而对“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山东大学哲学院教授郭武反思以往学界认为明清时期道教走向“衰落”的普遍看法,从多个层面论证了明清时期道教仍保持活力,且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唐宋道教“三丹田”说的医学内涵、陈撄宁的仙道理论、《西游记》中的养生智慧、孙思邈的养病理论与技法、葛洪思想的健康向度、老子“和光同尘”的生存智慧、道家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意义等议题。

(本文作者:谢徐林,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篇图文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