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当代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

道教之音 周高德

2022-06-09 17:20:38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李养正老师

2022年5月12日,中国道教协会网站上报道了《李养正先生逝世》的消息:中国道教协会离休干部,中国道教学院原副院长,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著名道教研究学者李养正先生,因病于2022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在此前三天,协会服务中心负责人鉴于我与先生的关系,特地到我办公室,告知先生当下处于病危状况,闻后心里很是难过……因此,当我从网上看到先生逝世的消息时,虽不感突然,但还是非常非常地难受……

先生走了,但与其交往的点点滴滴,却不断地浮现在眼前……

第一次结识先生,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阅读《中国道教》杂志。九十年代初,我有幸来到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常住。不久便得知《中国道教》杂志编辑部就设在白云观东院。先生是《中国道教》杂志的主编。喜欢写作的我将《南岳山道教今昔》一文投到编辑部,很快于当年第3期(季刊)发表了。接着,我又将《受人称赞的成本胜道长》一文投到编辑部,亦于当年第4期发表了,还发现文章的最后改了一个词,即将“榜样”改为“楷模”,后来知道这皆出于先生之笔,文章的发表亦缘于先生之荐。

由于我不善交际,很长时间内,仍然只知先生其名,未见其人。有一天,我去白云观斋堂的路上,迎面走过来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就礼貌地打招呼。长者亲切地问我:“你是湖北人?”“是的。我是湖北石首人。”我客气地答道。长者高兴地说道“哦,老乡!”通过交流,才知道这位长者竟然就是我仰慕已久的先生,一位平易近人、和霭可亲的长者。同时还是一位革命者,先生早年参加革命,在部队担任过编辑记者,发表过反映革命题材的小说《银色的海鸥》《难忘的航行》《碧海红旗》等。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在北京白云观成立,先生担任副院长。由于我到白云观常住不久,没有入道教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时我的叔伯成本胜道长告诉我:“你不用上,两年后直接到道教学院……”天遂人愿,两年后我被推荐到道教学院担任教师。这样,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与先生自然而然地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到学院后,第一个工作任务是校对学院自编教材《道教简史》,其作者便是先生。这样,我对先生的渊博学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次年(1993年),我在学院担任《道教史》课程的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即为先生所编写的《道教简史》。由于有先生的缘故,使我在教学中充满信心。如果学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直接向先生请教,不用太担心。每每如此,先生总不厌其烦,悉心相教。先生这种提携后学、奖掖后进的做法令我由衷敬佩,终生难忘。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在北京白云观成立,先生担任副院长。由于我到白云观常住不久,没有入道教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时我的叔伯成本胜道长告诉我:“你不用上,两年后直接到道教学院……”天遂人愿,两年后我被推荐到道教学院担任教师。这样,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与先生自然而然地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到学院后,第一个工作任务是校对学院自编教材《道教简史》,其作者便是先生。这样,我对先生的渊博学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次年(1993年),我在学院担任《道教史》课程的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即为先生所编写的《道教简史》。由于有先生的缘故,使我在教学中充满信心。如果学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直接向先生请教,不用太担心。每每如此,先生总不厌其烦,悉心相教。先生这种提携后学、奖掖后进的做法令我由衷敬佩,终生难忘。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成立,李养正先生担任副院长。前排右四为李养正先生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成立,李养正先生担任副院长。前排右四为李养正先生

先生于1997年10月离休后返聘,直至2003年8月辞去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职务。这样算来,我与先生因工作关系而相处的时间长达十年有余。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皆称先生为老师,这不仅仅是尊称,而且是因为在学院只要先生给学生授课或讲座,我必到之,必听之,因此他老人家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授业老师。同时,也是我的人生导师。老师曾经多次教导我们要“正正派派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勤勤肯肯工作”,我铭记于心,并努力而行。后来,老师离休居家了,我经常登门看望。在向老师汇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候,多次提到老师的教诲。一次,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那就再加上一句——朴朴素素生活。”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时,我非常感动!并暗下决心勉力行之。在与老师的多次交谈中,他还将刻骨铭心的两句名言讲给我听:“闲过今日,更无明日;枉取一文,不值一文。”这些做人的深刻道理正是老师高贵品格的真实写照,令我受益匪浅,学习至今。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李养正老师

1996年3月19日至25日,中国道教学院参访团参访香港。前排左四为李养正老师,左二为本文作者

老师离休后,本可以清闲下来安度晚年,但为了弘扬道教优秀文化,老师仍笔耕不辍,又撰写出版了《道教义理综论》《道教养生理法综述》等几部力作。其中,在撰写《道教养生理法综述》几年间,我与老师的交往最为频繁。一方面,老师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查找有关资料,于是委托我帮助从中国道教协会图书馆借阅《道藏》,需要哪一册,我便遵命借阅哪一册。经过数年辛勤写作,终于在2015年底完成。这一年正好是李老师九十大寿之年。按照家乡风俗,作为学生和家乡人,我给老师送了生日礼物。老师很是高兴。该书,于2017年1月正式由香港青松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的一天,我前往老师家看望他老人家。老师高兴地拿出刚出版的新书送给我,并在扉页上谦虚地写上:“当代道教学者、石首绣林乡友、学友周高德雅正!离休老人 李养正  2017年3月。”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李养正老师

2017年3月,李养正先生将新作赠送本文作者并题签

我双手接过老师送的新书,认真地凝视老师题写的内容,令我万分感动。这字里行间,那一份浓浓的家乡情、浓浓地师生情,跃然纸上。同时,也饱含着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道教文化,薪火以传。

记得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我从毕业论文中摘取其中的《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投到《上海道教》杂志,文章发表后不久,便接到李老师打来的电话,老师说他看到此文后很高兴……当然,作为学生能听到老师的鼓励更是高兴。后来,我的毕业论文正式出版后,本想赠送一本给老师,但考虑到老师正在写作不宜分心,便没有赠送。还有一事也是令我难忘的:2004年春,我的拙著《道教文化与生活》再版时,李老师热情地为之写序。他这种勉励后学,传承文化的精神让我倍受鼓舞,感动不已。

在与李老师长达三十余年的交往中,有一事是不能忘却的。那就是李老师与家父的交往。2002年国庆期间,家父第一次来北京。当时家住北京白云观附近的李老师知道后,来观里与家父会面并畅谈甚欢。少时的家乡事是他们俩交谈的主要话题。此后,老师只要听说我回湖北家乡,都要我代向家父问好。家父听到问候后,很是高兴,并嘱托我带些家乡土特产品回赠老师。至今还记得一事,那就是李老师曾提及要回湖北老家看看。当时,我立刻表示一定陪同老师一道回家乡。但终因老师写作繁忙又加上年事已高,至逝世而未能成行。特别不能忘怀的还有一事:李老师告诉我说,他的父母生前每月均收到他寄给的生活费,去世后父母就葬在石首南岳山中,嘱托我清明回乡祭祖时,一定要到南岳山替他向父母大人禀告祭拜。我听后慨然领诺,并为老师的孝心所感动。2020年8月,家父辞世。回京后也不敢将此事告诉老师,惟恐他老人家伤感。令人难过的是三个月后,老师因病住进了医院。一日,老师打电话给我,从其声音及表达中得知老师病情严重。这令我十分难过。

如今,尊敬的老师走了……作为学生的我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终生难忘;老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精神,忠诚于国、孝敬长辈、关心乡亲的家国情怀,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矢志前行。

2022年6月9日

于中国道教协会

(周高德道长供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当代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

道教之音 周高德

2022-06-09 17:20:38

|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当代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
|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李养正老师

2022年5月12日,中国道教协会网站上报道了《李养正先生逝世》的消息:中国道教协会离休干部,中国道教学院原副院长,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著名道教研究学者李养正先生,因病于2022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在此前三天,协会服务中心负责人鉴于我与先生的关系,特地到我办公室,告知先生当下处于病危状况,闻后心里很是难过……因此,当我从网上看到先生逝世的消息时,虽不感突然,但还是非常非常地难受……

先生走了,但与其交往的点点滴滴,却不断地浮现在眼前……

第一次结识先生,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阅读《中国道教》杂志。九十年代初,我有幸来到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常住。不久便得知《中国道教》杂志编辑部就设在白云观东院。先生是《中国道教》杂志的主编。喜欢写作的我将《南岳山道教今昔》一文投到编辑部,很快于当年第3期(季刊)发表了。接着,我又将《受人称赞的成本胜道长》一文投到编辑部,亦于当年第4期发表了,还发现文章的最后改了一个词,即将“榜样”改为“楷模”,后来知道这皆出于先生之笔,文章的发表亦缘于先生之荐。

由于我不善交际,很长时间内,仍然只知先生其名,未见其人。有一天,我去白云观斋堂的路上,迎面走过来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就礼貌地打招呼。长者亲切地问我:“你是湖北人?”“是的。我是湖北石首人。”我客气地答道。长者高兴地说道“哦,老乡!”通过交流,才知道这位长者竟然就是我仰慕已久的先生,一位平易近人、和霭可亲的长者。同时还是一位革命者,先生早年参加革命,在部队担任过编辑记者,发表过反映革命题材的小说《银色的海鸥》《难忘的航行》《碧海红旗》等。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在北京白云观成立,先生担任副院长。由于我到白云观常住不久,没有入道教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时我的叔伯成本胜道长告诉我:“你不用上,两年后直接到道教学院……”天遂人愿,两年后我被推荐到道教学院担任教师。这样,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与先生自然而然地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到学院后,第一个工作任务是校对学院自编教材《道教简史》,其作者便是先生。这样,我对先生的渊博学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次年(1993年),我在学院担任《道教史》课程的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即为先生所编写的《道教简史》。由于有先生的缘故,使我在教学中充满信心。如果学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直接向先生请教,不用太担心。每每如此,先生总不厌其烦,悉心相教。先生这种提携后学、奖掖后进的做法令我由衷敬佩,终生难忘。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在北京白云观成立,先生担任副院长。由于我到白云观常住不久,没有入道教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时我的叔伯成本胜道长告诉我:“你不用上,两年后直接到道教学院……”天遂人愿,两年后我被推荐到道教学院担任教师。这样,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与先生自然而然地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到学院后,第一个工作任务是校对学院自编教材《道教简史》,其作者便是先生。这样,我对先生的渊博学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次年(1993年),我在学院担任《道教史》课程的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即为先生所编写的《道教简史》。由于有先生的缘故,使我在教学中充满信心。如果学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直接向先生请教,不用太担心。每每如此,先生总不厌其烦,悉心相教。先生这种提携后学、奖掖后进的做法令我由衷敬佩,终生难忘。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成立,李养正先生担任副院长。前排右四为李养正先生

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成立,李养正先生担任副院长。前排右四为李养正先生

先生于1997年10月离休后返聘,直至2003年8月辞去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职务。这样算来,我与先生因工作关系而相处的时间长达十年有余。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皆称先生为老师,这不仅仅是尊称,而且是因为在学院只要先生给学生授课或讲座,我必到之,必听之,因此他老人家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授业老师。同时,也是我的人生导师。老师曾经多次教导我们要“正正派派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勤勤肯肯工作”,我铭记于心,并努力而行。后来,老师离休居家了,我经常登门看望。在向老师汇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候,多次提到老师的教诲。一次,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那就再加上一句——朴朴素素生活。”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时,我非常感动!并暗下决心勉力行之。在与老师的多次交谈中,他还将刻骨铭心的两句名言讲给我听:“闲过今日,更无明日;枉取一文,不值一文。”这些做人的深刻道理正是老师高贵品格的真实写照,令我受益匪浅,学习至今。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李养正老师

1996年3月19日至25日,中国道教学院参访团参访香港。前排左四为李养正老师,左二为本文作者

老师离休后,本可以清闲下来安度晚年,但为了弘扬道教优秀文化,老师仍笔耕不辍,又撰写出版了《道教义理综论》《道教养生理法综述》等几部力作。其中,在撰写《道教养生理法综述》几年间,我与老师的交往最为频繁。一方面,老师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查找有关资料,于是委托我帮助从中国道教协会图书馆借阅《道藏》,需要哪一册,我便遵命借阅哪一册。经过数年辛勤写作,终于在2015年底完成。这一年正好是李老师九十大寿之年。按照家乡风俗,作为学生和家乡人,我给老师送了生日礼物。老师很是高兴。该书,于2017年1月正式由香港青松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的一天,我前往老师家看望他老人家。老师高兴地拿出刚出版的新书送给我,并在扉页上谦虚地写上:“当代道教学者、石首绣林乡友、学友周高德雅正!离休老人 李养正  2017年3月。”

点点滴滴 令人难忘——忆李养正老师

2017年3月,李养正先生将新作赠送本文作者并题签

我双手接过老师送的新书,认真地凝视老师题写的内容,令我万分感动。这字里行间,那一份浓浓的家乡情、浓浓地师生情,跃然纸上。同时,也饱含着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道教文化,薪火以传。

记得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我从毕业论文中摘取其中的《返朴归真:行道之方向》,投到《上海道教》杂志,文章发表后不久,便接到李老师打来的电话,老师说他看到此文后很高兴……当然,作为学生能听到老师的鼓励更是高兴。后来,我的毕业论文正式出版后,本想赠送一本给老师,但考虑到老师正在写作不宜分心,便没有赠送。还有一事也是令我难忘的:2004年春,我的拙著《道教文化与生活》再版时,李老师热情地为之写序。他这种勉励后学,传承文化的精神让我倍受鼓舞,感动不已。

在与李老师长达三十余年的交往中,有一事是不能忘却的。那就是李老师与家父的交往。2002年国庆期间,家父第一次来北京。当时家住北京白云观附近的李老师知道后,来观里与家父会面并畅谈甚欢。少时的家乡事是他们俩交谈的主要话题。此后,老师只要听说我回湖北家乡,都要我代向家父问好。家父听到问候后,很是高兴,并嘱托我带些家乡土特产品回赠老师。至今还记得一事,那就是李老师曾提及要回湖北老家看看。当时,我立刻表示一定陪同老师一道回家乡。但终因老师写作繁忙又加上年事已高,至逝世而未能成行。特别不能忘怀的还有一事:李老师告诉我说,他的父母生前每月均收到他寄给的生活费,去世后父母就葬在石首南岳山中,嘱托我清明回乡祭祖时,一定要到南岳山替他向父母大人禀告祭拜。我听后慨然领诺,并为老师的孝心所感动。2020年8月,家父辞世。回京后也不敢将此事告诉老师,惟恐他老人家伤感。令人难过的是三个月后,老师因病住进了医院。一日,老师打电话给我,从其声音及表达中得知老师病情严重。这令我十分难过。

如今,尊敬的老师走了……作为学生的我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终生难忘;老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精神,忠诚于国、孝敬长辈、关心乡亲的家国情怀,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矢志前行。

2022年6月9日

于中国道教协会

(周高德道长供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