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崇道、谈玄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老庄思想成为上层知识分子行为的理论基石,而书法则成为他们自我陶冶的重要手段,道家思想促成了书法理论的嬗变,并影响到书法艺术风格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开始碰撞融合,并逐步影响到社会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书法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一改古质书风而流美妍媚,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道家思想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情感理论和体道理论都有了更加细致、明确的发展。书法艺术家们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分析书法在形式构成上的美学特质,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
一、以“道”的理念来统领书法艺术的本质
如王羲之的《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记述了天台紫真所说的书法理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根据历史记载,王羲之处会稽之时和道教人士过从甚密,修道有为的道士用《道德经》的思想来观照书法美学理论也是很自然的。其中关于阴阳的论述,贵盈、贵虚、惟逸、惟静,以及笔力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均凸显出道家的核心思想。
同时,用一个“妙”字来概括书法的至高境界,也契合了《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路。而所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即是用“道”的思想来统领书法艺术的本质研究以及书法艺术的实践创作。
二、“道”的具体显现是通过事物的构成和运动之“象”,这一理论反映在书法美学领域,就是“意象”思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中,“意象”思维随处可见,并成为后来书法理论的主导性思维方式。首先是卫夫人关于点画的美学意象,奠定了“永字八法”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力为骨体”的概念,就是用“骨”的意象来表征线条的力度美感。卫夫人提出了线条力度美感中的“骨”、“肉”、“筋”意象,经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的阐释,到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完善,“力为骨体”的思想最终在书法线条质感中得到确定。直至苏轼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线条质感的复合意象则更趋完整。
三、注重书法线条力度美感中的柔性之美
力度感不仅仅专属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也必须建立在力度美感之上。道家崇尚“静”、“慈”、“柔”、“虚”、“无为”等,表现在书法美学中,就是倾向于通过书法艺术表现线条的阴柔之美。后汉蔡邕《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所谓“肌肤之丽”就是阴柔之美。
此外,很多道家人物本身就是书法家,如齐梁之际的陶弘景,在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为中之下品,并评云:“翰彩拔于山谷。”其实,在魏晋南北时期的书法品评中,道家思想也常常蕴含其间,这足以说明当时道家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浸润程度。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张凤林 男,汉族,生于1962年3月,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现任江苏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详细]
黄信阳,俗名黄福琪,号中和子。於1962年5月17日出生,浙江省苍南县钱库区陈东乡黄车堡村人。74年10月出家在本村(...[详细]
黄至安,坤道,生于1963年4月14日,湖南长沙鼎功乡人。 1980年12月于长沙河图观出家拜黄明光道长为师。 1986年经省调...[详细]
张凤林道长,现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张凤林道...[详细]
张继禹,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中国道教创始人,嗣汉天师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1962年9月25日生于江西贵溪县上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