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 资料图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为兰亭雅集诗集撰书的一篇序文。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笔致潇洒、风韵自然。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是传统节日“上巳节”,古人习惯在这一天约至水边嬉戏,以消除灾祸,古语称“修禊”。在这一天,身居会稽(今绍兴)内史、右军将军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当时的文士名流41人,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溪而坐、曲水流觞、赋诗为乐,当天共有26人作诗,汇集成诗集《兰亭集》。大家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写就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竟都不能比得上当时所写的草稿,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之宝留给子孙。唐太宗李世民极爱此书,赞《兰亭集序》为“尽善尽美”之作,《兰亭集序》至此备受推重。而后历代书家均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
东晋时期,南迁士族阶层信奉道教,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加上王羲之本人对道教的信奉,道家思想对他的书法创作也必然产生影响,《兰亭集序》诞生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其中必然蕴含着道家思维与审美精神。
首先是《兰亭序》的文辞本身清俊高致,其中很多写作手法和审美内涵都来自于道家思想。如“齐彭殇、一死生”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放浪形骸”也是受《庄子·天地》中的“堕汝形骸”影响而来。当然,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代,哲学背景是当时流行的“玄学”,玄学思想以“三玄”为根基,探讨世界本体和有无等问题,富于思辨精神。“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兰亭序》文辞之间时常显露出的苦乐相间的情感、世事无常的感叹,更多的是来自王羲之在这样的玄学环境下的思考,正符合这位细腻敏感的艺术天才内心境界的真实。
再者,道家审美对《兰亭序》书法表现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兰亭序》书法用笔轻松、自然,字字独立,显得疏朗清俊,契合了道家清淡俊雅的审美追求。结字粗看平淡无奇,实则变化丰富,也符合道家大巧若拙、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兰亭序》通篇气韵流转、生生不息,正是道家通造化、法自然的审美创造理想的完美表现。
本文作者:
王晓亮,美术学博士,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专业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张凤林 男,汉族,生于1962年3月,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现任江苏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详细]
黄信阳,俗名黄福琪,号中和子。於1962年5月17日出生,浙江省苍南县钱库区陈东乡黄车堡村人。74年10月出家在本村(...[详细]
黄至安,坤道,生于1963年4月14日,湖南长沙鼎功乡人。 1980年12月于长沙河图观出家拜黄明光道长为师。 1986年经省调...[详细]
张凤林道长,现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张凤林道...[详细]
张继禹,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中国道教创始人,嗣汉天师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1962年9月25日生于江西贵溪县上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