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化有众多方面:斋醮经忏,打坐养生,武术,音乐,绘画,书法……每一样都蕴含着道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之传播,亦多依靠艺术为资用,作为一名道人,依据自身所长选择一种艺术作为弘扬道教文化的途径,书法亦不失为可行之举。
曾有人认为道教根本没想到要发展书法艺术,也未曾想利用书法艺术弘道,其理由是:道教所关心的是人生命的安顿问题。贵生恶死的道教为了安顿生命,从而尊奉真经、掌握真文,乃至抄之写之读之诵之,并上章、填表、化符,以去病除魅、养生延年。这些都不是以提倡书法为原始出发点的。但在道教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这角度讲,道教与书法的关系是间接的、曲成的。
《淮南子·本经训》云:“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由于人们对文字的信仰,形成了“文字通神”的观念,这一观念在道教的经符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而书法做为一门艺术,它必然不只是字的形体线条而已,更要让字显现出一种生命力,使字能令观者洞达更深层次的奥秘。从这个角度讲,书法艺术与道教文化在本质上又有某种相似性。道教中很多著名道长都擅长书法,而很多书法家也醉心于老庄的思想,书圣王羲之《黄庭》换白鹅的典故留下千古美谈……再次印证了中国的道教与书法艺术在先天上有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使得书法艺术具有了深刻的道文化内涵,因此才能用最为简单的黑白,表达最为深刻的世界本原。
道教书法也与写经、画符密切相关。除了在通神状态下获得神仙降笔之外,更多的情况是道士或奉道之人自己抄经书、画符篆,叙写对大道的体悟,抒发慕道、修道的情怀。书法作品因本身在其创造过程中就有者动静结合的特点,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不仅慰藉了精神、陶冶了情操,而且对创作者自身健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一名修道人士而言,保持一定的书法素养,还是对道教书法传承的一种尊重。对于普通信众来讲,欣赏道人的书法作品,感悟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也不失为寻隐情怀的表达。
(本文作者:张化衍道长,青海人,2013年出家于华山玉泉院,参加第九、十届玄门讲经抄经比赛并获奖,文中配图均为张道长书法作品)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张凤林 男,汉族,生于1962年3月,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现任江苏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详细]
黄信阳,俗名黄福琪,号中和子。於1962年5月17日出生,浙江省苍南县钱库区陈东乡黄车堡村人。74年10月出家在本村(...[详细]
黄至安,坤道,生于1963年4月14日,湖南长沙鼎功乡人。 1980年12月于长沙河图观出家拜黄明光道长为师。 1986年经省调...[详细]
张凤林道长,现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张凤林道...[详细]
张继禹,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中国道教创始人,嗣汉天师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1962年9月25日生于江西贵溪县上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