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坐忘之法”与“尽性知命”──司马承祯道学理论的比较研究(3)


来源:博客     作者:鞠曦     时间:2011-07-06 11:58:08      繁體中文版     

由此可见唐代儒学的“坐忘之法”还有传人。显然,李鼎祚是以“坐忘遗照,精义入神”解释《周易》《系辞传》中的“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这段话的,但是在《周易集解》中释此一章时尽以象术言之,而无“坐忘”之论。然而“口僻焉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又确为“坐忘遗照”的生命体验。又,在《周易集解》中,所录《说卦传》的众家解释,均为象数之言,而无“坐忘”之理。由于《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尽性知命”之学尽在《说卦传》之中,李鼎祚却不是由此而发,故可知李鼎祚的“坐忘遗照,精义入神”之论,当另有“坐忘”之术的传人。由此可知,唐代的“坐忘之法”源之于《大学》及《庄子》是有理论根据的。李鼎祚对《周易》作出的索解,虽不是对《说卦传》而发而得之于另外的传人,但对解读原始儒学却有重要的意义。

对司马承祯的“坐忘之法”与《周易》的“尽性知命”进行比较,可知“坐忘之法”已颇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性质,然而,司马承祯却是在不了解《周易》“尽性知命”之学的前提下而成《坐忘论》的,这是他对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贡献。《说卦传》表明的孔子的生命科学原理是“尽性知命”说。而老子所创的生命科学在唐宋之后被发展为“先命后性”、“先性后命”最终归结“性命双修”说。道学的这些理论学说是在不了解孔子的“尽性知命”说的条件下而独立发展出来的,这显然是对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贡献。然而,如果自孔老之后,不是象现在这样把孔老以儒学和道学区分,并且不象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儒道相绌”而是正确地推定孔子的“尽性知命”说和老子“性命无为”说,那么,中国文化将呈现出怎样的科学性架构,这或许将使我们看到与现在不同的中国文化史。然而,由于儒学失落了孔子的“尽性知命”的生命科学理论,所以,盖二千余年的中国文化虽以儒学作为主流,却是对孔子思想的异化。所以,在明确地推定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系是“尽性知命”说之后,从而走出自两汉以后把孔子的核心思想推定为“仁”的理论误区,使孔子“尽性知命”的生命科学理论在当代被正确认识,将具有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把孔子或儒学的核心思想推定为“仁”,是两汉以来,基于《论语》得出的结论,现代学者也基本持以相同认识。《说卦传》表明的孔子的思想体系的逻辑进路是“明理而知性,知性而穷理,穷理而尽性,尽性而知命”,而《论语》承诺的仅仅是“明理而知性”的层次,是对“中人以下”所发,因此,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全面把握,首先一点是必须走出历史上研究《论语》所形成的误区。

道学开始引用易学理论,始于东汉魏伯阳,他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学者称为万古丹经王。但是,虽然魏伯阳溶易理于道学,但显然没有运用《说卦传》“尽性知命”的形式,《周易参同契》的主体形式是汉代始发的象数之学。运用“太极八卦图”推定道学的生命科学,始于宋代,这种形式的推定虽然能形象地说明“内丹术”的原理,但显然不是《说卦传》“尽性知命”的理论形式。因此,和《坐忘论》一样,“尽性知命”的生命科学原理在当代应当给以正确的认识,以走出儒学的历史误区,从而正确的认识中国文化,这将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注释
  [1]《坐忘论·信敬》
  [2]《坐忘论·收心》
  [3]《坐忘论·收心》
  [4]《坐忘论·断缘》
  [5]《坐忘论·真观》
  [6]《坐忘论·收心》
  [7]《坐忘论·收心》
  [8]《坐忘论·得道》
  [9]《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10]《论语·述而》
  [11]《论语·雍也》
  [12]《论语·公治长》
  [13]《论语·雍也》
  [14]《论语·雍也》
  [15]《论语·雍也》
  [16]《论语·先进》

本文作者鞠曦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