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史孝君:论炼度仪(4)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史孝君     时间:2012-11-29 12:18:48      繁體中文版     

古代大多数炼度科仪中,亡魂在享受法食和水火交炼之后,还需经过法桥,才得超登仙乡。《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一百零六收有“明真斋用”的炼度仪,其中高功法师在恭行祭炼后下座,召五方童子送亡灵至桥头立;又谨召朱陵火府引魂登桥大神、监桥超度大神、守桥超度升魂五大神,遵依帝敕,火急引领亡故径度升天法桥,上登碧虚,逍遥自在(38)。炼度法坛中“升天法桥”的位置,处于所设仙曹诸司官将和种民四天牌位之中,意即亡魂经仙曹官将的拯拔,过此法桥,便可升入种民四天。南宋金允中撰集《上清灵宝大法》时,曾经除去其中的偈子,易以白文,对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至迟在清代,江苏、上海等地道教都己从炼度仪中分裂出独立的度桥科仪。当代各地炼度仪中很少再有度桥一节,只有台湾地区道教仍保持着这一传统。度桥一节,使得科仪更趋形象化,并且更多地赋予了普通信徒对炼度仪的参与。亡魂过此仙桥,便远离阳世眷属,升仙而去。因此,送魂度桥一节,是阳世眷属、亲友寄托哀思、表达自己对亡故思念之情的最佳时间。 

江苏地区的“蓬壶炼”,在变炼法食之后,又加以叹骷髅一节,显得与众不同。“叹骷髅”是对亡魂生前不幸的嗟叹,充分显示了道教对人生的同情。《真科》称:昔日庄子去荒郊野外游玩,忽睹大地上朽坏一堆白骨骷髅,因而三叹骷髅。仪中借庄子之口,表达了道教对幽魂的哀叹和同情,并奉劝世人要及早修行,消除灾障,早求出离苦海,永生光明之乡。 

在当今炼度仪中,皆有召请天医调治亡魂疾病一节。仪中在召请亡魂之后,又要请五灵五帝真君、混元十二气化生大将军、天医十三科诸大典吏、六治仙官、治病功曹、尝药仙吏等天医院官将,“飞行变化,布气分真,降中黄一气之丹,疗久病沉疴之疾。”达到普令亡魂“首断为续,筋断为联,蛊癞为剥,水腹为宽,胎留为下,孕育发全,拳挛伸缩,喑哑能言,手足不具,俱得完全,盲聋视听,癫狂复完,老者反壮,执对和冤,饥寒充实,沉疴顿捐,风痨冻绝,咸得医全。”(39)亡魂在经过医治之后,穿上霞衣,方能朝参三宝,领受无边法食和水火交炼。 

从古到今的炼度仪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程序:在亡魂皈依三清之后,尚要受戒,才能升仙。在“生神开度斋用”的炼度仪中,亡魂要受十二大戒:一、忠孝国君,师资父母;二、仁慈百品众生,昆虫草木;三、敬奉天地,日月星辰;四、钦奉三洞上经,一言一偈;五、尊仰一切仙圣神灵;六、慎损三宝物色;七、和颜悦心,忍辱修行;八、端贞谨洁,清心净体;九、勿生嫉妒阴谋,诈妄天人含生;十、不得啖食辛膻腥臊荤秽;十一、不得大醉,浮狂叫唤;十二、不得评论一切是非高下。(40)而宋代以来的多数炼度仪中,授受的一般是“九真妙戒”。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描写李瓶儿五七时举行的水火炼度道场中,亡魂所受戒就是“九真妙戒”。九戒指的是:一戒敬让,孝养父母;二戒克勤,忠于君王;三戒不杀,慈救众生;四戒不淫,正身处物;五戒不盗,推义损己;六戒不嗔,凶怒凌人;七戒不诈,谄贼害善;八戒不骄,傲忽至真;九戒不二,奉成专一。(41)九真妙戒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其始终贯穿了道教疾恶扬善的道德意识,宣传了道教忠君孝祖的伦理观念。这些戒文是对亡魂宣说的,更是对坛场中所有人的一种教育。 

现代炼度仪及音乐和坛场设置 

炼度仪发展至今,无论是在法师内修要求方面,还是在法事规模、音乐表白及坛场布置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规模上,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坛场占地和演习时间等等都在逐渐缩小和减短,这与当代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种正常的趋势。 

道教音乐是斋醮科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道教徒沟通神灵、显示威仪、表达感情和检摄身心的重要手段。道教音乐在斋醮科仪中与科范合为一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以意化境的功效。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其它部分,如地方音乐、宫廷音乐以及其他宗教音乐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譬如上海道教音乐与昆曲、江南丝竹等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在器乐演奏时,往往表现得软滑流畅、婉转曲折,采用了江南丝竹的演奏手法;另一方面,一些道乐韵曲的唱腔和演唱风格又近似昆曲,铿锵有力,字正腔圆。 

道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在炼度科仪中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高功独白或独唱,间隔以钟鼓打击乐,很少配以管弦器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合唱或高功与道众们的轮唱,这部分韵腔配以器乐,形成一个集合体。在上海、苏州等地大型斋醮科仪中,如须施行炼度,常于仪前加用器乐“将军令”,意在渲染坛场气氛,以通达神真。上海炼度仪中,偶尔于高功佩戴五岳冠之前,加以器乐“大开门”、“小开门”或“水龙吟”,表达对神灵的恭敬,也起到了显示威仪以靖众的作用。1993年,北京白云观与香港青松观、台湾指南宫联合举行罗天大醮时,北京、香港、台湾、上海、苏州、武当山等地道教徒先后演示了炼度仪,尽管仪法各有不同,所用韵曲亦不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一是音调平稳,相对低沉;二是节奏缓慢,宛如行云流水;三是风格质朴无华,恬静和谐;四是以细乐为主(包括笛、二胡等管弦乐器和钟、鼓、木鱼等法器),基本不用粗乐(包括哨呐、锣、镲等打击乐器)。这些特征,也是炼度仪有别于其他科仪的共性。 

炼度仪中的道教音乐既是敬神奉道的形式,也是召请亡魂,表达哀思的手段。参与仪式之人,无论是高功,还是一般道众,都要全身心投入,体上帝好生之德,感幽魂执滞之苦,这样,自己的情感、心性才能在音乐中有所表现,达到超亡的效果。 

炼度仪中的音乐普遍显得缓慢平淡,这种音乐有助于高功澄清自身,保养元和。高功的行炁、运炁与音乐的律动速度保持着紧密联系。炼度仪的音乐基本采用宫调,从五音五行五脏的关系看,宫乐配中央、土、脾,脾主一切意念,能运化阴阳五行之气,载水火以生成万物。《太极祭炼内法》称:“修炼则土为主,火次之,水又次之。关尹子谓:水火土者,即精神意也。果能圆三者而一之,此长生之所以长生。欲妙于祭炼者,亦当圆三者而一之。”(42)“意”是一切缘起,意定,方能升降水火。由此可见,宫调音乐在炼度仪中的重要性。炼度仪中韵腔的吟唱,全部用真音,讲究曲折绵长,高功需调动自己丹田之气,徐徐吐音,使得韵腔传至幽远,充满天地法界,威慑神鬼,情感天人。 

最后,还要谈谈炼度仪的坛场设置。关于炼度仪的设坛,自古说法各异,因此各地有所不同。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说:“或别立一处,炼度与道场了不相关,又有于道场中上帝前行事;又有对上帝前行事,廊筵相对,只加设炼度官将,仍设木公金母,九天诸位道场中皆已有了,故不别设。”(43)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七也有关于炼度坛场设置的记载:“圣位及堂宇之式,难以立为定制。浙中多别立一堂,排列圣位,设醮后方行炼度,与道场中了不相干;江东有数郡,只于道场内,上帝前奉行;又一式,则于道场内,恭对上帝行事,廊筵相对,只列炼度宫,仍设醮筵,径对上帝行事。”(44)可见炼度坛的设置“古无定格”,只有在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才另外设坛施行炼度,一般行于道场内,对外而设坛祭炼。 

古代炼度仪中,都要设置水池火沼。水池火沼是高功体内水火交炼的外在象征。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当今道教已不再设置专门的水池火沼,而代之以高功存想和相关的牒文,通过简短的仪式来请降真水与真火。因此水池火沼的弃用,应该只是外形的变化,而非内在质的改变。在当代道教炼度仪中,基本上都设有“寒淋所”或“六道台”,此举不见古代道书之中。寒淋所是酆都鬼魂待炼之处,常悬挂酆都大帝或鬼王等神灵画像,并备以斋筵;台前张贴孤魂榜,榜中释生死之理,体幽魂之苦,赞大道之妙,言炼度之功。元虞集有《孤魂榜》称:“我是以广太上之好生,推妙严之济众。酌黄华于东井,荡尔形骸,耀丹冶于南宫,陶其灵质。宿业不存于故想,化机更适合于新成。不溺不焦,尔可以见本真之不昧,能流能焰,尔可以验道气之常行。承兹三景之开明,即诣诸天而受度,更无退转,并乐超升。”(45)孤魂榜是炼度仪中必不可少的道教文检,透过榜文,我们即可了解大意。 

综上所述,炼度科仪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思想完整,意义深远。由于其在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充分地融合了道教宇宙生成理论、神仙信仰、伦理观念、内修炼养等多方面内容,因而产生了对我国民族风俗、社会意识、哲学思想、养生延年等领域的重大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炼度仪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也可能会产生变化,但因其包含着悯念群生、拯济幽灵、修真养性等思想,所以炼度仪必将长期流传下去。 

注: 

(1) 《道藏》,第十册,44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以下同。 

(2) 《道藏》,第十册,439页。 

(3) 《道藏》,第十册,440页。 

(4) 《道藏》,第十册,471页。 

(5) 《道藏》,第一册,3页。 

(6) 《道藏》,第二册,212页。 

(7) 《道藏》,第十一册,209页。 

(8) 《道藏》,第十一册,227页。 

(9) 此据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考证,第三册,794页,1996年修订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10)(14)(43) 《道藏》,第三十一册,217页。 

(11) 《道藏》,第三十一册,441页。 

(12) 《道藏》,第七册,1页。 

(13) 《道藏》,第三十一册,412页。 

(15) 《道藏》,第三十一册,412页。 

(16) 《道藏》,第三十一册,582页。 

(17) 《宛陵集》卷三十三,四库全书本。 

(18) 《道藏》,第十册,145页。 

(19) 《道藏》,第十册,462页。 

(20) 《道藏》,第九册,371页。 

(21) 《道藏》,第三十一册,936页。 

(22) 《道藏》,第三十一册,950页。 

(23) 《道藏》,第十册,448页。 

(24) 《道藏》,第十册,440页。 

(25) 《道藏》,第二十八册,655页。 

(26) 《道藏》,第十册,460页。 

(27) 《道藏》,第三册,955页。 

(28) 《道藏》,第七册,608页。 

(29) 《道藏》,第三十一册,250页。 

(30) 《道藏》,第三十一册,647页。 

(31) 《道藏》,第十册,398页。 

(32) 江苏道教科本《太上蓬壶炼度法食真科》。 

(33) 《道藏》,第二十八册,675页。 

(34) 《道藏》,第十册,455页。 

(35) 《道藏》,第十册,456页。 

(36) 《艺文类聚》,第一册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37) 《道藏》,第三十册,306页。 

(38) 《道藏》,第七册,508页。 

(39)(40) 《藏外道书》,第三十册,367页。 

(41) 《金瓶梅词话》,9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42) 《道藏》,第十册,459页。 

(44) 《道藏》,第三十一册,441页。 

(45) 《道园学古录》卷二十六,第24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版。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