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道教精神略论

中国孔子网 牟钟鉴

2015-10-14 18:29:41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道教的偏见,认为道教粗俗庞杂,未能达到高雅的层次,故而产生轻视的态度。这是教外一些人士仅凭表面印象得来的感受,而这些印象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我不否认实际生活中的道教有教派繁多、成员复杂、道术诡异的情况。但是,第一,任何宗教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非独道教为然,教内人士亦常自检以求纯正;第二,道教最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接近,两者在交互渗透中发展,道教深入民间就难免受杂俗异风的影响;第三,道教除了在世俗化过程中产生的上述浅显化的一面,还有精致深刻的内容,有足以吸引世人和震撼心灵的真精神,有能够克服种种危难使该教延之久远的伟大生命力,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所不能代替者,否则它就不会衰而复兴,几经曲折,流传到今天了。道教清修得道之士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鲜为世人所知。真道精微,言约旨远,若非善于体悟默应者,难得奥妙,且世上不求甚解者多,未知大道之深,遂生出种种浅见误解,实不足为怪。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诚有以也。更有少数欧美学者,以基督教为宗教唯一模式,否认道教是成熟的宗教,以此贬低道教。这种欧美中心论的调子,西方的有识之士都不赞成,因而颇有人重视对道教的研究,我们东方人更不必随声附和。我们只能这样说,不是道教浅陋,而是世人对道教的认识浅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的态度和评价是会改变的。道教影响广泛持久,与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紧密相连,故鲁迅谓“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识者以为乃真知灼见。然而道教研究历来薄弱,教内外之学术交流亦逊于佛儒两家,世人之浅解道教亦与此有关,阐发不力之故也。近年来大有起色,教内外一起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又疏通了国内外学界的联络渠道,人才渐多,成果迭出,方法日趋多元化;在对象范围上,“教义道教”扩展为“文化道教”,道教的丰富内涵和多重价值愈益显露,路子越走越宽。这种状况非单是学术文化繁荣的标志,亦是道教振兴之吉兆。

我不是道教信徒,但自认为是道教界的朋友。现依据自己的初步领悟,对道教精神作一粗略的论说,以求正于教内外时贤学者。

道教精神是一种风格、态度、气象,它是无形的,又是实在的,它渗透在道教的教义、感情、行为和文化中,又进而影响到广大社会人群。

第一,容纳汇合的精神。道教之兴,上溯远古,兼综百家,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从主要来源上说,有古代传统宗教,有秦汉神仙方术,有黄老道家,有阴阳五行学说,有儒家思想和谶纬经学,有民间医学养生学,它们在长生成仙、济世度人的主旨下,汇合熔冶成道教思想体系。在后来的发展中,道教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有选择地吸收墨家、医家、科技家、天文地理家、佛家和民间信仰,不断地重新解释道家的思想著作,继《老子》之后,《庄子》、《淮南子》、《文子》《列子》皆成为道教重要经典,又在其发展后期吸收佛教禅宗和宋明理学的思想,形成深奥的内丹之学。在近代,陈撄宁先生所创之仙学,更是注意收纳西方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使传统仙学面貌为之一新。总之,道教在其发展中上从未停止过吸收外部营养、学习别家宝藏,遂使自身内容不断充实,体系不断展宽,与社会各种文化领域都能相互贯通,从而避免了孤陋和封闭,其结果,正式教徒虽少,道教文化的影响却能够远远超出教徒的范围而达于中国文化的全局。当然,中国历史上的儒佛道(道包括道家和道教)都有宽容博厚的传统,三教合流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不过其中以道教的容量最大。以三家后期著作的结集而言,佛教的《大藏经》卷帙浩繁,但别家基本不收;儒家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及《皇清经解》,以四书五经及其传注为主,略涉杂说,道释两家仅附在《四库全书》子部之下;而明《道藏》及《续道藏》,除广收道书外,道家著作网罗几全,诸子百家及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天文、物理等,亦有可观数量,许多珍贵史典因之得以保全。此种情形,并非道教有意滥收盲纳,借以壮大门庭,实乃道教体系之广博所致,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其内容之汪洋丰盛也。世人以马端临“杂而多端”之评语诟病道教,实不知马氏此评仅指道教内部层次多重、教派纷衍,非谓道教无主题宗旨、与别家混淆不显也,此事不可不辨。道教在发展中虽广收博采,但进路和旨归还是清楚的,那就是延年益寿、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消灾免祸、广致太平;或者说内以治身仙寿,外以济世救人。凡与此宗旨相关者,皆为道教所关注,道术众多,皆以强化生命为目的,故内外丹术成为主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就是拜生之教。陈撄宁先生曾批评《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驳斥《道藏》诸书多与道家无关的论点,指出道家学术[1],包罗万象贯彻九流,并不限于马端临所列之五类,《道藏》三洞十二部之分类,诚不免疏舛,但《道藏》编者自有特别眼光,因“秦汉以前诸子百家之学术,皆起源于道家,故将各家著作择其要者,录取数种于《道藏》中,亦无不合之外”[2]。依今日学术研究的眼光视之,幸亏《道藏》搜罗广博丰富,不拘一格,才使它成为中国文化史资源宝库,对发展学术功莫大焉,我们由衷感谢当时编者之厚德能载。

论者或责难道教曾倡华夷论,排斥佛教,以此指斥道教门户狭隘。我认为任何宗教为维护自身传统和地位起见,都有不同程度的排它性,道教亦未能免此局限;况且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有差异性,初期互有隔膜,争论势所难免。历史上确曾发生过道佛之争和道士怂恿执政者排佛事件,表现出一些道士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对实际利害的计较。不过平心而言,动用行政手段压制异教者皆为专制君主,正派的宗教领袖都反对使用暴力,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道教受到的压制比佛教要大。道教的主流派只是要维护中华传统的主位性,不仅不反对佛教,而且实际上从佛教那里吸收了许多思想营养;越到后来,佛道之间的关系越融洽,凡高道皆精熟佛学,这是唐宋及其以后的实际情形。至于道儒关系,向来融洽,只有儒者排道,罕有道士排儒。道教从开始出现就不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而是儒家的补充,它的道德信条和社会政治思想多取之于儒家。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牟钟鉴:道教精神略论

    中国孔子网 牟钟鉴

    2015-10-14 18:29:41

    |
    牟钟鉴:道教精神略论
    |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道教的偏见,认为道教粗俗庞杂,未能达到高雅的层次,故而产生轻视的态度。这是教外一些人士仅凭表面印象得来的感受,而这些印象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我不否认实际生活中的道教有教派繁多、成员复杂、道术诡异的情况。但是,第一,任何宗教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非独道教为然,教内人士亦常自检以求纯正;第二,道教最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接近,两者在交互渗透中发展,道教深入民间就难免受杂俗异风的影响;第三,道教除了在世俗化过程中产生的上述浅显化的一面,还有精致深刻的内容,有足以吸引世人和震撼心灵的真精神,有能够克服种种危难使该教延之久远的伟大生命力,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所不能代替者,否则它就不会衰而复兴,几经曲折,流传到今天了。道教清修得道之士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鲜为世人所知。真道精微,言约旨远,若非善于体悟默应者,难得奥妙,且世上不求甚解者多,未知大道之深,遂生出种种浅见误解,实不足为怪。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诚有以也。更有少数欧美学者,以基督教为宗教唯一模式,否认道教是成熟的宗教,以此贬低道教。这种欧美中心论的调子,西方的有识之士都不赞成,因而颇有人重视对道教的研究,我们东方人更不必随声附和。我们只能这样说,不是道教浅陋,而是世人对道教的认识浅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的态度和评价是会改变的。道教影响广泛持久,与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紧密相连,故鲁迅谓“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识者以为乃真知灼见。然而道教研究历来薄弱,教内外之学术交流亦逊于佛儒两家,世人之浅解道教亦与此有关,阐发不力之故也。近年来大有起色,教内外一起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又疏通了国内外学界的联络渠道,人才渐多,成果迭出,方法日趋多元化;在对象范围上,“教义道教”扩展为“文化道教”,道教的丰富内涵和多重价值愈益显露,路子越走越宽。这种状况非单是学术文化繁荣的标志,亦是道教振兴之吉兆。

    我不是道教信徒,但自认为是道教界的朋友。现依据自己的初步领悟,对道教精神作一粗略的论说,以求正于教内外时贤学者。

    道教精神是一种风格、态度、气象,它是无形的,又是实在的,它渗透在道教的教义、感情、行为和文化中,又进而影响到广大社会人群。

    第一,容纳汇合的精神。道教之兴,上溯远古,兼综百家,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从主要来源上说,有古代传统宗教,有秦汉神仙方术,有黄老道家,有阴阳五行学说,有儒家思想和谶纬经学,有民间医学养生学,它们在长生成仙、济世度人的主旨下,汇合熔冶成道教思想体系。在后来的发展中,道教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有选择地吸收墨家、医家、科技家、天文地理家、佛家和民间信仰,不断地重新解释道家的思想著作,继《老子》之后,《庄子》、《淮南子》、《文子》《列子》皆成为道教重要经典,又在其发展后期吸收佛教禅宗和宋明理学的思想,形成深奥的内丹之学。在近代,陈撄宁先生所创之仙学,更是注意收纳西方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使传统仙学面貌为之一新。总之,道教在其发展中上从未停止过吸收外部营养、学习别家宝藏,遂使自身内容不断充实,体系不断展宽,与社会各种文化领域都能相互贯通,从而避免了孤陋和封闭,其结果,正式教徒虽少,道教文化的影响却能够远远超出教徒的范围而达于中国文化的全局。当然,中国历史上的儒佛道(道包括道家和道教)都有宽容博厚的传统,三教合流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不过其中以道教的容量最大。以三家后期著作的结集而言,佛教的《大藏经》卷帙浩繁,但别家基本不收;儒家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及《皇清经解》,以四书五经及其传注为主,略涉杂说,道释两家仅附在《四库全书》子部之下;而明《道藏》及《续道藏》,除广收道书外,道家著作网罗几全,诸子百家及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天文、物理等,亦有可观数量,许多珍贵史典因之得以保全。此种情形,并非道教有意滥收盲纳,借以壮大门庭,实乃道教体系之广博所致,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其内容之汪洋丰盛也。世人以马端临“杂而多端”之评语诟病道教,实不知马氏此评仅指道教内部层次多重、教派纷衍,非谓道教无主题宗旨、与别家混淆不显也,此事不可不辨。道教在发展中虽广收博采,但进路和旨归还是清楚的,那就是延年益寿、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消灾免祸、广致太平;或者说内以治身仙寿,外以济世救人。凡与此宗旨相关者,皆为道教所关注,道术众多,皆以强化生命为目的,故内外丹术成为主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就是拜生之教。陈撄宁先生曾批评《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驳斥《道藏》诸书多与道家无关的论点,指出道家学术[1],包罗万象贯彻九流,并不限于马端临所列之五类,《道藏》三洞十二部之分类,诚不免疏舛,但《道藏》编者自有特别眼光,因“秦汉以前诸子百家之学术,皆起源于道家,故将各家著作择其要者,录取数种于《道藏》中,亦无不合之外”[2]。依今日学术研究的眼光视之,幸亏《道藏》搜罗广博丰富,不拘一格,才使它成为中国文化史资源宝库,对发展学术功莫大焉,我们由衷感谢当时编者之厚德能载。

    论者或责难道教曾倡华夷论,排斥佛教,以此指斥道教门户狭隘。我认为任何宗教为维护自身传统和地位起见,都有不同程度的排它性,道教亦未能免此局限;况且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有差异性,初期互有隔膜,争论势所难免。历史上确曾发生过道佛之争和道士怂恿执政者排佛事件,表现出一些道士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对实际利害的计较。不过平心而言,动用行政手段压制异教者皆为专制君主,正派的宗教领袖都反对使用暴力,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道教受到的压制比佛教要大。道教的主流派只是要维护中华传统的主位性,不仅不反对佛教,而且实际上从佛教那里吸收了许多思想营养;越到后来,佛道之间的关系越融洽,凡高道皆精熟佛学,这是唐宋及其以后的实际情形。至于道儒关系,向来融洽,只有儒者排道,罕有道士排儒。道教从开始出现就不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而是儒家的补充,它的道德信条和社会政治思想多取之于儒家。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