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

道教之音 朱越利

2019-04-03 14:51:38

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

为了探讨《太上感应篇》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必须首先判定它的成书年代。关于这一点,《太上感应篇》本身和其它书籍均无明确记载。历史上,有人说该篇为老子所著,有人说是周秦古籍,有人说是汉世道戒,有人说为葛洪所著,有人说即晋慕容皝所撰《太上章》,众说纷纭,皆不足凭。

判定第一部注的年代,对于判定被注之书的年代有着直接的关系。《宋史·艺文志》最早著录李昌龄注曰:“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李昌龄第一个为《太上感应篇》作注(传)。但他是哪一个李昌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北宋御史中丞李昌龄。

御史中丞李昌龄卒于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考《道藏》本李昌龄传文,其中大量出现了1008年之后的谥号和生于该年之后的人物。如文潞公,即文彦博,卒于1097 年;赵康靖,即赵概,卒于1083年;张文定,即张纲,卒于1166年;陈文惠,即陈尧佐,卒于1044年;富文忠,即富弼,卒于1083年;赵清献,即赵抃,卒于1084年;庞庄敏,即庞籍,卒于1063年;向文简,即向敏中,卒于1020年;王懿敏,即王素,卒于1073 年;吕文穆,即吕蒙正,卒于1011年;邵雍生于1011年;程颢生于1032年;韩琦生于1008 年等。再者,传文中多处出现1008年之后追谥的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和徽宗庙号,屡屡出现1008年之后的天禧、乾兴、天圣、明道、康定、庆历、至和、嘉祐、熙宁、元丰、元祐、崇宁、政和、宣和、绍兴、乾道等年号。这些均不可能出自北宋真宗时御史中丞李昌龄之笔。

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神仙类”曰:“《太上感应篇》八卷。右汉嘉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也”(《郡斋读书志》卷五上)。赵希弁称注者李昌龄为隐者,真德秀和陈敬父均称之为士,可见不是御史中丞之类的显宦。御史中丞李昌龄籍贯宋州楚丘(今山东省曹县),赵希弁只言汉嘉夹江(今四川省崇州市、乐山县),显为两人。这一点,孟森已经指出。因此,注者李昌龄无疑为南宋人,据北宋御史中丞李昌龄来判断《太上感应篇》的年代是没有根据的。

另一说认为,不仅《太上感应篇》的第一注者是南宋初期李昌龄,而且作者也是他;或谓这位李昌龄就是南宋初期《乐善录》的作者李石。这些说法与下列史实相抵牾。

靖康之难,北宋府库浩瀚藏书或毁于兵火,或流散民间,荡然无存。高宗南渡后,在临安建秘书省,搜访北宋遗书,先后颂布《四库阙书目》及《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后一种书目卷二子类道家著录:“《太上感应篇》一卷”。《太上感应篇》名前无李昌龄之名,显为无注白文。此书目原版已失。清末叶德辉考定本录自丁氏迟云楼钞本,丁本传授有自。《续书目》表明,《太上感应篇》为北宋旧籍。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第七卷末突然出现一首《虚静天师颂》,独立于正文、传、赞之外。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圆寂。涉境对动,种种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狱。敬诵斯文,发立汗下。煨烬心火,驯服气马。既以自镜,且告来者”。显然,这是虚静天师读了《太上感应篇》后写的赞语。北京图书馆藏明版一卷本《太上感应篇集传》亦录此颂,置于卷末;该馆另藏明刻本《太上感应篇》残卷,于《灵验记》后亦录此颂,称为《天师虚静先生颂》。看来此颂非伪造,后人将其印入李传《太上感应篇》中,位置并不固定。虚静先生也写作虚靖先生,是正乙道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于宋徽宗崇宁四年所受赐号,他于靖康二年死于泗州天庆观,未活到南渡。

宋理宗绍定六年,太一宫道士胡莹微刊印《太上感应篇》后,于《进太上感应篇表》中奏明了其刊版之所本:“臣窃观《宝藏》之诸经中,有瑶编之大训,本慈悲而救物,爰谆覆以诲人。谓善恶感召之由,端类枢机之发,而祸福应验之理,捷于影响之随。千二百恳恳之辞,亿万载昭昭之诫,然必赖明良之敷阐,乃能率众庶以皈依”。“瑶编之大训”和“千二百恳恳之辞,亿万载昭昭之诚”均是对《太上感应篇》的赞美之辞。《太上感应篇》凡一千二百七十四字,胡莹微取整舍零,曰“千二百”,是一种修辞技巧。可见这一段赞美之辞均是对正文而发,而正文原在“《宝藏》之诸经中”。胡莹微接着说:“恭惟皇帝陛下垂拱视朝,缉熙典学。讲贯虽专于六籍,搜罗旁及于群书。道访窈冥,继圣祖下风之请;化流清静,迈汉皇当日之规。怡神政事之余,玩意天人之际,将推行而传远,故裒集以加详”。这是对宋理宗支持刊印《太上感应篇》的歌颂之语。所谓“搜罗旁及于群书”和“裒集以加详”,说明李昌龄传不在《宝藏》之中,是从民间搜罗而来,把它同正文一起刊印,使《太上感应篇》的内容更为丰富。可知《宝藏》中原只有正文。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

    道教之音 朱越利

    2019-04-03 14:51:38

    |
    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
    |

    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

    为了探讨《太上感应篇》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必须首先判定它的成书年代。关于这一点,《太上感应篇》本身和其它书籍均无明确记载。历史上,有人说该篇为老子所著,有人说是周秦古籍,有人说是汉世道戒,有人说为葛洪所著,有人说即晋慕容皝所撰《太上章》,众说纷纭,皆不足凭。

    判定第一部注的年代,对于判定被注之书的年代有着直接的关系。《宋史·艺文志》最早著录李昌龄注曰:“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李昌龄第一个为《太上感应篇》作注(传)。但他是哪一个李昌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北宋御史中丞李昌龄。

    御史中丞李昌龄卒于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考《道藏》本李昌龄传文,其中大量出现了1008年之后的谥号和生于该年之后的人物。如文潞公,即文彦博,卒于1097 年;赵康靖,即赵概,卒于1083年;张文定,即张纲,卒于1166年;陈文惠,即陈尧佐,卒于1044年;富文忠,即富弼,卒于1083年;赵清献,即赵抃,卒于1084年;庞庄敏,即庞籍,卒于1063年;向文简,即向敏中,卒于1020年;王懿敏,即王素,卒于1073 年;吕文穆,即吕蒙正,卒于1011年;邵雍生于1011年;程颢生于1032年;韩琦生于1008 年等。再者,传文中多处出现1008年之后追谥的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和徽宗庙号,屡屡出现1008年之后的天禧、乾兴、天圣、明道、康定、庆历、至和、嘉祐、熙宁、元丰、元祐、崇宁、政和、宣和、绍兴、乾道等年号。这些均不可能出自北宋真宗时御史中丞李昌龄之笔。

    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神仙类”曰:“《太上感应篇》八卷。右汉嘉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也”(《郡斋读书志》卷五上)。赵希弁称注者李昌龄为隐者,真德秀和陈敬父均称之为士,可见不是御史中丞之类的显宦。御史中丞李昌龄籍贯宋州楚丘(今山东省曹县),赵希弁只言汉嘉夹江(今四川省崇州市、乐山县),显为两人。这一点,孟森已经指出。因此,注者李昌龄无疑为南宋人,据北宋御史中丞李昌龄来判断《太上感应篇》的年代是没有根据的。

    另一说认为,不仅《太上感应篇》的第一注者是南宋初期李昌龄,而且作者也是他;或谓这位李昌龄就是南宋初期《乐善录》的作者李石。这些说法与下列史实相抵牾。

    靖康之难,北宋府库浩瀚藏书或毁于兵火,或流散民间,荡然无存。高宗南渡后,在临安建秘书省,搜访北宋遗书,先后颂布《四库阙书目》及《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后一种书目卷二子类道家著录:“《太上感应篇》一卷”。《太上感应篇》名前无李昌龄之名,显为无注白文。此书目原版已失。清末叶德辉考定本录自丁氏迟云楼钞本,丁本传授有自。《续书目》表明,《太上感应篇》为北宋旧籍。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第七卷末突然出现一首《虚静天师颂》,独立于正文、传、赞之外。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圆寂。涉境对动,种种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狱。敬诵斯文,发立汗下。煨烬心火,驯服气马。既以自镜,且告来者”。显然,这是虚静天师读了《太上感应篇》后写的赞语。北京图书馆藏明版一卷本《太上感应篇集传》亦录此颂,置于卷末;该馆另藏明刻本《太上感应篇》残卷,于《灵验记》后亦录此颂,称为《天师虚静先生颂》。看来此颂非伪造,后人将其印入李传《太上感应篇》中,位置并不固定。虚静先生也写作虚靖先生,是正乙道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于宋徽宗崇宁四年所受赐号,他于靖康二年死于泗州天庆观,未活到南渡。

    宋理宗绍定六年,太一宫道士胡莹微刊印《太上感应篇》后,于《进太上感应篇表》中奏明了其刊版之所本:“臣窃观《宝藏》之诸经中,有瑶编之大训,本慈悲而救物,爰谆覆以诲人。谓善恶感召之由,端类枢机之发,而祸福应验之理,捷于影响之随。千二百恳恳之辞,亿万载昭昭之诫,然必赖明良之敷阐,乃能率众庶以皈依”。“瑶编之大训”和“千二百恳恳之辞,亿万载昭昭之诚”均是对《太上感应篇》的赞美之辞。《太上感应篇》凡一千二百七十四字,胡莹微取整舍零,曰“千二百”,是一种修辞技巧。可见这一段赞美之辞均是对正文而发,而正文原在“《宝藏》之诸经中”。胡莹微接着说:“恭惟皇帝陛下垂拱视朝,缉熙典学。讲贯虽专于六籍,搜罗旁及于群书。道访窈冥,继圣祖下风之请;化流清静,迈汉皇当日之规。怡神政事之余,玩意天人之际,将推行而传远,故裒集以加详”。这是对宋理宗支持刊印《太上感应篇》的歌颂之语。所谓“搜罗旁及于群书”和“裒集以加详”,说明李昌龄传不在《宝藏》之中,是从民间搜罗而来,把它同正文一起刊印,使《太上感应篇》的内容更为丰富。可知《宝藏》中原只有正文。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