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湖南十八洞天福地考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11-11-11 09:01:24      繁體中文版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神奇清幽,山灵水秀,千百年来,其独特魅力常给世人带来梦幻、怡悦、情思和共鸣,日益成为今天人们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

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唐道士杜光庭(85卜—93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等书中。司马承祯于唐开元初至南岳,结白云庵于九真观北,在南岳修真多年,著述丰富,勤于考据,为文博辩,熟稔湘情,其记录湖南洞天福地地域、位置准确可信。

湖南地处华中,道教文化渊远流长。尤其是南岳地区峰峦秀丽,宫观林立,钟磬相闻,真人辈出,道藏丰富,从古至今一直成为全省道教文化中心。全国“三十六小洞天”,湖南境内就有六处,即南岳衡山洞天、醴陵小沩山洞天、宁远九疑山洞天、望城洞阳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全国“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境内就有十二处,即岳阳君山福地、郴州苏仙岭福地、长沙鹅羊山福地、岳麓山洞真墟福地(云麓宫)、南岳青玉坛福地、南岳光天坛福地、南岳洞灵源福地、桃源绿萝山福地、津市彰龙山福地、常德德山福地、新宁金城山福地、武冈云山福地。全省洞天福地共约十八处,占全国总数一百零八处的六分之一,属于南岳管辖的有五处之多。

因本省古今行政区划历代屡有变易,还因异地同名、同地异名、一地数名原因,加之道书几经流传、整理,编校不慎和誊抄疏忽,所载地名,排列顺序多有不一,有的甚至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本文主要依据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最早记叙,将唐宋以来湖南境内十八洞天福地位置、环境、名胜、特产、变迁、仙迹、道踪、宫观及近况,对照史籍作一浅显考证,近半数洞天福地,作者作了实地考察或游览,收集拍摄了一批图片,力求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让昔日洞天福地,走出深闺,撩开神秘的面纱,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写作此文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经世致用。对湖南洞天福地这一珍贵人文历史资源,特别是尚未开发或开发不够的地方,希望能引起有关地区、部门领导重视,因地制宜,努力挖掘、恢复和建设,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振兴经济服务。

第三小洞天——南岳衡山朱陵太虚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见张君房《云笈七签.洞天福地部》,下同):“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唐杜光庭《洞庭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衡山朱陵洞天七百里,在衡州衡山。”清光绪《广湖南考古略》:“第三洞,南岳衡山,周回七百里,名朱陵之天,在衡州衡山县。”

南岳朱陵宫

南岳朱陵宫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朱陵洞,县北,道书第三洞天,曰朱陵洞天,即此。一名水帘。山上有泉至洞门作垂帘状,朱子诗:诗成天柱峰头月,酒醒朱陵洞里天。”“朱陵后洞,石鼓山石壁中,前有门,洞中可置一几一榻,明刘光海有诗。”

清光绪《衡山县志》:“水帘洞之源从紫盖峰来,流经山涧,汇入水潭,潭阔二三丈,深不可测。潭满而溢,遂为水帘。高二十余丈,石峭立如壁。”

按:第三洞天朱陵太虚洞天在湖南省南岳紫盖峰下水帘洞。此处传说为朱陵大帝洞府。其实它不是洞,而是南岳一个最大最奇丽的瀑布。“水帘洞之奇”历来被誉为 “南岳四绝”风光之一,历代题咏很多。水从石壁上奔涌直下,像垂帘一幅,虎虎有声,银光四射,远在一二里路以外,就能听到“雷声”,看到“白练”。瀑布石壁上刻有“夏雪晴雪”,形容水帘,恰到好处。水帘峭壁两叠石磴,其牛腰一叠磴,水从上泻下,遇之而一折,再喷飞倾落直下,如帘幅中间拦腰一折,形成跳玉喷珠奇观。明张居正诗所咏“水晶挂帘五云头”,宋毕田诗谓“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联冷喷秋”,都是描写这种奇观。洞下有投龙潭,洞壁有许多石刻。如宋潘峙题“水帘洞”、宋腾牧题“朱虚”、宋沈绅题“南岳朱陵洞天”、宋李亘题“羽客下棋处”“金龙曳尾处”“宝篆浮水处”“投金龙玉简处”等,宋章察题“冲退醉石”,镌在水中石上,水流涟漪,字字闪闪欲动。朱陵洞瀑布(水帘洞)周围旧时还有中宫、上清宫、九真观、九真降圣观以及招仙观,道众云集,高道辈出。 1964年在上游建成水帘洞水库,平时发电,旱季灌田,瀑布奇观需要专门放闸或春雨季才能看到。

1996年南岳区政府决定恢复水帘洞奇观,重现山水灵秀。今湖南道教协会,在此重建朱陵宫,占地面积达十五亩。

第十三小洞天 ——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

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第十三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之天。在潭州醴陵县,仙人花邱林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大围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县,傅天师所居石室仙坛。”

《后汉书.五行志》:“建安七八年中,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年如牛响声,积数年。”又盛弘之《荆州纪》:“醴陵县东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父老相传,昔有道士学仙于此。”民国《醴陵县志.大事记》在引用这两条资料时,在“大山”下注明“即今王仙山”。

宋欧阳修《王仙登真观御书阁记》:“醴陵县东三十里,有宫曰登真。其前有山,世传仙人王乔炼药于此。”

光绪《广湖南考古略》:“第十三洞大围山,周回三百多里,名生元上天,在潭州醴陵县。”“小沩山在醴陵县东,小沩泉出此,众山环绕;湍流中来。宋易祓曰:小沩山即道书第十三洞天也。”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大围山,县东北,杜光庭《洞天记》第十三洞天。大围山周回三百里,名好生玄上之天,欧阳玄有诗。一名首裨山,顶有白沙湖,亦名玉泉。”

按:第十三小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在湖南省醴陵市王仙山。

醴陵在秦时,属长沙郡临湘县地。汉高后四年(前184),封长沙相越为醴陵侯,食邑六百户。东汉建武十三年左右置县,县治在今转步乡古城村中三洲。隋朝一度废县并人长沙。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县,属潭州。“县东大山”即今醴陵市王仙镇管辖的王仙山,距今醴陵市转步乡古城村中三洲(旧醴陵县治)约二十公里。王仙山称小沩山,又名大围山;首裨山。宋元之前,小沩山风景秀丽,众山环绕,泉清林茂,建有登真观,相传仙人花邱林、傅天师以及仙人王乔曾在此修真炼丹。唐开元间皇帝曾亲书六字赐之,宋太祖亲书“飞白”二字赐之。宋康定元年(1040),道士彭知一重建登真观,邀请当时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了《御书阁记》。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地理的变迁,当年的洞天和道观遗址已难寻觅。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有待当地政府组织专家深入考察论证。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