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岁差与中国古文明的渊源(4)

网络 张焕胜

2010-11-01 12:59:11

八、岁差玄易

斗建的方法已经确凿的记录在太玄和周易这两部经典之中了,离卦和丰卦就有最完全的表述,28宿可以十分清晰的环绕在这个玄易经纬图的斗建图上,并且可以看到通过岁差而遗留在这个图和后来文字上的一些痕迹,比如所谓“泰斗”、“太虚”、“太初”、“颛顼之虚”、“需之须也”,“须女之须”、“箕子之明夷”,“斗柄之丙”等等。

在太玄中,更和易经的革相准,这种相准关系也无处不遗留了岁差导致的天文历法变更的印记。易经革卦九四爻有:“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这里有一个“改命”的说法,从说文的解释看:“改,更也。从攴己。”说明改是更的意思,并由攴己两字组成。而说文对“攴”的解释是:“攴,小击也”就是小规模的打斗 。己是天干的己日。以甲子为冬至,次年冬至为天干己日,这里改字的来源当与冬至确定历法起始有关。说文对更的解释是:“更改也,从攴丙声。甲骨文字形是:“ ”汤可敬先生在其《参证》中说“金文声符从二丙 。”为何更与丙有关甚至还需要两个丙呢,原因可能是,殷商时代人们要通过一年中对显微镜这个星座的两次观测来确定历法的终始,革在伏羲六十四卦和更在太玄八十一首中的特殊位置,也都是当时创制这两部经典的人所特意安排的,为的就是要把冬至这个特殊的日期彻底的表达清楚。

太玄在玄测序中也十分明确的说明了和“丙”、“斗”之间的关联:“盛哉日乎,炳明离章,五色淳光。夜则测阴,昼则测阳。昼夜之测,或否或臧。阳推五福以类升,阴幽六极以类降。升降相关,大贞乃通。经则有南有北,纬则有西有东。巡乘六甲,舆斗相逢。历以记岁,而百谷时雍。”[9]

“革”卦九五爻也表明炳的重要性:“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可见,其中的:“炳明离章”、“舆斗相逢”、“其文炳也”的词语都在强调,丙和斗的关系,说明上述有关岁差的一些假想应当不是毫无根据的。

九、斗转星移

也可以说是斗换星移,这是自然永不变更的主题,笔者似乎感到,在中国近8000年的可探索文明中,随着岁差永不停息,确又是悄无声息的推进过程中,这个古老,以天文奠定文明基础的广泛而悠久文明也在随时更换了确定历法的基准,历史上似乎确实存在着多次重大的换斗活动,而每次这种换斗活动也都伴随这一些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的发生,正如易经革卦所说的那样,“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今天,我们已经把自己融合到了世界历法文明的统一中,我们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也发生了变革,也不再依赖于这种确凿具体的天文历法形式,但是这种古老文明形式中所蕴涵的“与时具进”思想精髓确是我们所不能抛弃的,它不在拘泥于狭隘的天文学形式,而是融会到我们民族文化思想之中。

十、后记

关于二十八宿与太玄和周易的关系,以及在历法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笔者在不停探索的问题,但是也被一些问题困绕着,不能解决。此次,2002年九月,笔者参加了第十三界安阳国际周易研讨会,会上,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李定博士有一篇关于“贞”字的论文,通过对上古彩陶器物图案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理解古人思维方式的思路,十分具有启发性,扩展了易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同时在此次会议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徐振韬教授讲解了有关风水罗盘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岁差的问题,会后,黄德鲁先生在复印徐教授资料的时候,十分热情的特意为我也复印了一份,在获得这些相关的新思路和资料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过去许多半途而废的思考又一次连续了起来,所以就决定继续一些问题的探索,上面是一些思考的结果。同时也对黄先生、李博士和徐教授表示感谢。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天文岁差与中国古文明的渊源(4)

    网络 张焕胜

    2010-11-01 12:59:11

    |
    天文岁差与中国古文明的渊源(4)
    |

    八、岁差玄易

    斗建的方法已经确凿的记录在太玄和周易这两部经典之中了,离卦和丰卦就有最完全的表述,28宿可以十分清晰的环绕在这个玄易经纬图的斗建图上,并且可以看到通过岁差而遗留在这个图和后来文字上的一些痕迹,比如所谓“泰斗”、“太虚”、“太初”、“颛顼之虚”、“需之须也”,“须女之须”、“箕子之明夷”,“斗柄之丙”等等。

    在太玄中,更和易经的革相准,这种相准关系也无处不遗留了岁差导致的天文历法变更的印记。易经革卦九四爻有:“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这里有一个“改命”的说法,从说文的解释看:“改,更也。从攴己。”说明改是更的意思,并由攴己两字组成。而说文对“攴”的解释是:“攴,小击也”就是小规模的打斗 。己是天干的己日。以甲子为冬至,次年冬至为天干己日,这里改字的来源当与冬至确定历法起始有关。说文对更的解释是:“更改也,从攴丙声。甲骨文字形是:“ ”汤可敬先生在其《参证》中说“金文声符从二丙 。”为何更与丙有关甚至还需要两个丙呢,原因可能是,殷商时代人们要通过一年中对显微镜这个星座的两次观测来确定历法的终始,革在伏羲六十四卦和更在太玄八十一首中的特殊位置,也都是当时创制这两部经典的人所特意安排的,为的就是要把冬至这个特殊的日期彻底的表达清楚。

    太玄在玄测序中也十分明确的说明了和“丙”、“斗”之间的关联:“盛哉日乎,炳明离章,五色淳光。夜则测阴,昼则测阳。昼夜之测,或否或臧。阳推五福以类升,阴幽六极以类降。升降相关,大贞乃通。经则有南有北,纬则有西有东。巡乘六甲,舆斗相逢。历以记岁,而百谷时雍。”[9]

    “革”卦九五爻也表明炳的重要性:“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可见,其中的:“炳明离章”、“舆斗相逢”、“其文炳也”的词语都在强调,丙和斗的关系,说明上述有关岁差的一些假想应当不是毫无根据的。

    九、斗转星移

    也可以说是斗换星移,这是自然永不变更的主题,笔者似乎感到,在中国近8000年的可探索文明中,随着岁差永不停息,确又是悄无声息的推进过程中,这个古老,以天文奠定文明基础的广泛而悠久文明也在随时更换了确定历法的基准,历史上似乎确实存在着多次重大的换斗活动,而每次这种换斗活动也都伴随这一些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的发生,正如易经革卦所说的那样,“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今天,我们已经把自己融合到了世界历法文明的统一中,我们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也发生了变革,也不再依赖于这种确凿具体的天文历法形式,但是这种古老文明形式中所蕴涵的“与时具进”思想精髓确是我们所不能抛弃的,它不在拘泥于狭隘的天文学形式,而是融会到我们民族文化思想之中。

    十、后记

    关于二十八宿与太玄和周易的关系,以及在历法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笔者在不停探索的问题,但是也被一些问题困绕着,不能解决。此次,2002年九月,笔者参加了第十三界安阳国际周易研讨会,会上,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李定博士有一篇关于“贞”字的论文,通过对上古彩陶器物图案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理解古人思维方式的思路,十分具有启发性,扩展了易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同时在此次会议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徐振韬教授讲解了有关风水罗盘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岁差的问题,会后,黄德鲁先生在复印徐教授资料的时候,十分热情的特意为我也复印了一份,在获得这些相关的新思路和资料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过去许多半途而废的思考又一次连续了起来,所以就决定继续一些问题的探索,上面是一些思考的结果。同时也对黄先生、李博士和徐教授表示感谢。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