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与道教的研究(2)

道教之音 马西沙

2012-07-28 13:35:28

要想走上长生之路,首要条件是排欲去私,长保心身清净。《普静如来钥匙宝卷》告诫修行人要保持12个时辰的常清净。它说:灵台无物谓之清,一念不起谓之净。神是气之宅,心是神之舍。意念专一则神专一,神若专一则体内原气聚集。机至,则由静至动,神如风转。通三关九窍,发生一种与天地同运的功效。人是宇宙的一个缩小,宇宙是人的放大,两者本为一体,因此取天地精气,以补内用,是修行的有机部分。甚至认为人体这只鼎炉要以日月星三光之精气为药物:“采取日精月华,天地真宝”,“昼夜家,采取它,诸般精气。原不离,日月光,诸佛之根”(《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第十九分),“采先天混源一气,炼三光玄妙消息”(《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第十八分)。清初问世的《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神宝卷》把上述内容更加夸张,认为“太阳乃天之阳魂,太阴乃地之阴魂也。天地为鸡卵,乾坤日月乃玄黄大道”。太阳、太阴“乃为灵父圣母,产群星如蛾布子”。“人自生之前,原来佛性,始乃太阳真火”。因此凡夫俗子欲成大道,需要“投圣接引太阳光中,才得长生”。黄天教内由是奉普明为太阳,其妻普光为太阴。普明夫妇死后葬地立塔13层,号日月塔或明光塔。随着日久年深,一种修炼的内容,逐渐演化成修炼兼崇拜教主的仪式。据颜元讲,从明代起,黄天道就“唤日光叫爷爷,月亮叫奶奶”,“每日三次参拜”(颜元:《四存编·存人编》卷二)。到清中叶,直隶总督史贻直的奏折中记载,黄天道“以每日三次朝日叩头,名三时香;又越五日,将行道之事默祷天地,谓之五后愿”(《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八年四月初九日署直隶总督史贻直奏折)。其实,这类修行内容在道教中亦可找出根据。早期道教便主张服气、宝精,炼养精气神。由服气,逐渐导引出服太阳、太阴、中和之气,以增寿考。故《太平经》云:“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三气凝而形成三光,“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从哲学上讲,这是道教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内修上讲,则开了吸日精月华、天地三宝之先声。此后,《黄庭经》则有了在修炼时存思日月、服气引导的系统理论。唐代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就以存思日月,存思脏腑,引导、运气,以治疗各类疾病。到了宋元时代,净明道、崇拜日月之风日盛,甚至认为太上受制于日月之君,传忠孝之道。道经中亦出现《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等经文,这类经文很可能是黄天道《太阴生光了义宝卷》等教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之一。道教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究天地万物生成之理,比附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必然导致其对天地日月崇拜并成为炼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黄天道亦不出此规矩。当然,崇拜天地日月是许多宗教的共通内容,如在中国流行了近千年的摩尼教,崇拜日月,崇尚光明,对中国本土的民间宗教亦产生过影响,但摩尼教毕竟没有深奥的炼养内容,这是其难于中土扎根的关键因素之一。与黄天教可能有直接授受关系的还有一种叫玄鼓教的教派。这个教派子时朝北,午时朝南,卯时朝西,酉时朝东,四时朝拜烧香。这种教派存于明中叶,无为教5部6册经卷中曾斥为邪说。

黄天教问世后,不仅在京畿、直隶、山西一带教势颇盛,而且传至江、浙一带,改名长生教,长生教创始人汪长生,被教内奉为黄天教十祖。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记载,汪长生曾“往龙虎山与天师会道”,“天师以显法十二部,付与长生”。这段记载是否可靠,尚需佐证。从清代档案的记录,我们可以得知长生教的某些特征:

子孙教,又名长生道。男曰斋公,女曰斋娘。尊弥勒佛为师,倡言入道之人身后俱归西天,以今世功德之浅深,定来生功名富贵之大小……又令人闭目暝心,号为清净。更有诡称身到西天目睹佛菩萨及种种奇异佳境,即为来生享受之地也。(《朱批奏折》乾隆十三年三月初八日浙巡抚顾琮奏折)

长生教与黄天道大同小异,外崇佛而内修道。教徒平时诵念《普静如来检教宝卷》《佛说利生了义宝卷》。清乾隆中叶有信徒无云子撰《皇极开玄出谷西林宝卷》,经内有“广载万众,名是长生大道”,“传教你,皇天道,仁义礼智;还教你,正身心,孝悌忠信”等内容,通篇以修炼内丹为宗旨。追求长生境界,明显是黄天道修炼宗旨的继承与延续。

黄天道影响当然不止长生教。江南斋教系统诸教派,从传承上讲是无为教即罗祖教一系,从大乘教或圆顿教在创立和传播过程中一改无为教传教宗旨,从禅宗转向内丹道,这其中明显带有黄天道的影响。东大乘教即著名的闻香教的传教经书中已有《元亨利贞钥匙经》,似为《普静如来钥匙宝卷》的翻版。而《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还乡宝卷》和《佛说都斗立天后会收圆宝卷》乃至《大成经》等都明显地摆脱了无为教《苦功悟道卷》等经卷的影响,从一种单纯精神上的体悟走上了带有宗教实践的性命之学。如果说东大乘教的《皇极经》还带有禅净与内丹道相兼的特点,带有转型时期的种种痕迹,那么圆顿教的《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则纯粹是一部内丹书了。《龙华经》第一品讲得分明:其传教目的在于“找化天人,总收九十六亿皇胎子女,归家认祖,达本还源,永续长生”。因此“二十四品,品品谈玄说妙,分分兴圣合真”。《龙华经》玄妙在哪里?就在于“先天真气凝结,结成仙丹一粒,点化群盲”,这是对内丹道最概括的提示。《龙华经》有所谓“出细功夫”,据云是无生老母传的“真言口诀”:“芦伯点杖,钥匙开通,这分点杖,自海底点上昆仑,共记三十二处,三关九窍,各有步位,这便是后天出细功夫。”所谓先天功夫和后天出细功夫,反映了无为教系统由禅入道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过程,只有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宝卷的具体内容才能有一个明确的了解。《龙华经》还有所谓十步功:一步:恰定玉诀,开闭存守。二步:先天一气,气透中官。三步:卷起竹帘,回光返照。四步:西牛望月,海底捞明。五步:泥牛翻海,直上昆仑。六步:圆明殿内,性命交官。七步:响亮一声,开关展窍。八步:都斗宫中,显现缘神。九步:空王殿里,转天法轮。十步:放去收来,亲到家乡。这十步功是《龙华经》作者对内丹功具体过程和自我体验的描写,并未超出内丹道逆炼归元的窠臼。其哲学本体论在说法上虽与道家不同,但无非是把回归家乡这个带有净土宗的内容替代了道家无极本元。这种作法,并非圆顿教一家如此,在民间世界自有其吸引力。圆顿教产生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创于北直隶,兴于江南乃至西北诸省,流布颇广。晚清之先天道、一贯道都是大乘教、圆顿教一脉流出,但从两教的修持,明显带有黄天道的影子。

斋教系统分布在江南乃至台湾,被分成先天派、龙华派、金幢派。金幢派由王森东大乘教直接分出,龙华派是由斋教姚文字一脉分出,先天教则是大乘圆顿教遗脉。总的体系不脱罗祖无为教,但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演化成不同系统的宗教。但演变再大,亦有一致之处,即都以道家炼样为修持的核心内容。如金幢教有经卷十几种,《悬华宝忏》《多罗经》等。故此《台湾佛教篇》作者云:“综合佛道儒三教之思想,对于神仙道炼精、气、神特为提倡”(《中国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的附录《台湾的斋教由来》)是有见地的。

明代是民间宗教教理系统创造成熟的时代,诸大宗教几乎都创于京畿所在的北直隶及山东、河南。清代踵明代遗风,虽于专制政体的压迫之下,更呈秘密状态,但信仰内容变化不大。清代华北地区有最大的两个教系:八卦教、一贯道。

八卦教依据八卦九宫的理论,形成相对严密的组织体系,这种体系于清初康熙年间就由创教人刘佐臣创立,其活动多于农村、市镇。刘氏的创教经书有《五圣传道》即《五女传道宝卷》《禀圣如来书》《锦囊神仙论》《八卦图》等。其中《五圣传道》影响最大。从现存中、日两国不同版本的《五圣传道》可知,这是一部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死的经书。经书中将观音、普贤、白衣、鱼蓝、文殊五位菩萨幻化成农村织布的妇女,并借用织布的道理,说出一番道教内丹派的玄妙道理来。其中一个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人自远矣。盖大道现在目前,何须外求,只知率性而矣。”怎样才能修身呢?《五圣传道》云:

修身如同去纺棉,莫把功夫当等闲。未访先寻清净地,要把六门紧闭关。纺车放在方寸地,巍巍不动把脚盘。知止而后方能定,定而后静而后安。

当修行人完全入静后,静中生动,体内一股气流如同“拨动风车法轮转”一样“靠尾闾,透三关,透出云门天外天”,“当顶一线透三关”。达到小周天修炼步骤。内丹家十分讲究火候即修炼的动静与进退抽添功夫。刘佐臣认为,这也和纺线添棉是一样的道理。纺纱要掌握纱的粗细、快慢,使纱线均匀,“接接续续不减断”。修炼内丹也是一个过程,要使体内阴阳合和、水火既济、动静得宜,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步骤,使精、气、神结成“丹芽”。这种结果也像纺纱“结出蟠龙穗”一样,都是半成品。纱要纺成线,织成布,而丹芽则要温养于丹田,元神默运,谨为护持。心火之急缓,运乎自然,以至大药纯乾,阴精退尽。此时如同线已纺成布。机停,而处无为之境,达到炼神还虚,“透出元神”,“透出昆仑”。这就是《五圣传道》所云“等纺到心花现,功也圆来果也圆”。此景即道家所云“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刘佐臣在《五圣传道》中还用织布的机子、弹花的弓子、轧花的天平架、拐磨的磨盘的运动比喻人体原气的运动与变化,以及结丹的过程,认为“天动地静周流转,配合人身都一般”,修炼内丹是天造地设的大道,求得了大道也就求得了长生。

八卦教内丹理论在华北地区影响的深巨很难估量。两百多年间,信奉者多不胜计,教派传承之细之广、教名变幻之多之杂,非一言两语可以说清。但无一教派不修内丹之术。多少代的教徒,都是每日三次朝拜太阳,口诵八字真言,运气作功。八卦教的修行,已超出个人修炼的意义,成为团结信仰者的粘合剂,一个群体在生死路上的共同追求。内丹术成为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一座桥梁,一种终生意义上的追求,一种祖祖辈辈不懈的努力目标。而类似八卦教的其他民间教派,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比比皆是;反映这类宗教教义的宝卷,几乎经经皆讲修真养性,卷卷都是谈玄说妙。正是这些宗教及其宣讲的教义内涵,构成了民众的主要信仰,形成了一种渗透到底层世界的宗教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持续至今,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亦不多见,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当然,道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还不止炼养一途。道教的斋醮忏仪亦对这类宗教有启迪之功。例如,对黄天教、弘阳教、江南斋教诸教的忏仪都是如此。

弘阳教,又称混元门,由直隶广平府人氏韩太湖创于明万历中叶。该教现存经卷及经目40余种,居明清诸大民间宗教之首。其中忏仪类居多,与《道藏》威仪类经忏两相对照,则知其多取自道教。如果说黄天道主要接受内丹道的理论与实践,弘阳教则多受符录派影响。由于晚唐、两宋,内丹道亦影响及符录派,由此产生神霄、清微两大新教,形成了“以道为体,以法为用”,或“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页二。《道法会元》卷七《玄珠歌注》)。弘阳教大体不出此窠臼,黄天教忏仪《普静如来钥匙宝忏》亦循此路。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宝卷与道教的研究(2)

    道教之音 马西沙

    2012-07-28 13:35:28

    |
    宝卷与道教的研究(2)
    |

    要想走上长生之路,首要条件是排欲去私,长保心身清净。《普静如来钥匙宝卷》告诫修行人要保持12个时辰的常清净。它说:灵台无物谓之清,一念不起谓之净。神是气之宅,心是神之舍。意念专一则神专一,神若专一则体内原气聚集。机至,则由静至动,神如风转。通三关九窍,发生一种与天地同运的功效。人是宇宙的一个缩小,宇宙是人的放大,两者本为一体,因此取天地精气,以补内用,是修行的有机部分。甚至认为人体这只鼎炉要以日月星三光之精气为药物:“采取日精月华,天地真宝”,“昼夜家,采取它,诸般精气。原不离,日月光,诸佛之根”(《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第十九分),“采先天混源一气,炼三光玄妙消息”(《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第十八分)。清初问世的《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神宝卷》把上述内容更加夸张,认为“太阳乃天之阳魂,太阴乃地之阴魂也。天地为鸡卵,乾坤日月乃玄黄大道”。太阳、太阴“乃为灵父圣母,产群星如蛾布子”。“人自生之前,原来佛性,始乃太阳真火”。因此凡夫俗子欲成大道,需要“投圣接引太阳光中,才得长生”。黄天教内由是奉普明为太阳,其妻普光为太阴。普明夫妇死后葬地立塔13层,号日月塔或明光塔。随着日久年深,一种修炼的内容,逐渐演化成修炼兼崇拜教主的仪式。据颜元讲,从明代起,黄天道就“唤日光叫爷爷,月亮叫奶奶”,“每日三次参拜”(颜元:《四存编·存人编》卷二)。到清中叶,直隶总督史贻直的奏折中记载,黄天道“以每日三次朝日叩头,名三时香;又越五日,将行道之事默祷天地,谓之五后愿”(《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八年四月初九日署直隶总督史贻直奏折)。其实,这类修行内容在道教中亦可找出根据。早期道教便主张服气、宝精,炼养精气神。由服气,逐渐导引出服太阳、太阴、中和之气,以增寿考。故《太平经》云:“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三气凝而形成三光,“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从哲学上讲,这是道教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内修上讲,则开了吸日精月华、天地三宝之先声。此后,《黄庭经》则有了在修炼时存思日月、服气引导的系统理论。唐代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就以存思日月,存思脏腑,引导、运气,以治疗各类疾病。到了宋元时代,净明道、崇拜日月之风日盛,甚至认为太上受制于日月之君,传忠孝之道。道经中亦出现《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等经文,这类经文很可能是黄天道《太阴生光了义宝卷》等教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之一。道教由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究天地万物生成之理,比附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必然导致其对天地日月崇拜并成为炼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黄天道亦不出此规矩。当然,崇拜天地日月是许多宗教的共通内容,如在中国流行了近千年的摩尼教,崇拜日月,崇尚光明,对中国本土的民间宗教亦产生过影响,但摩尼教毕竟没有深奥的炼养内容,这是其难于中土扎根的关键因素之一。与黄天教可能有直接授受关系的还有一种叫玄鼓教的教派。这个教派子时朝北,午时朝南,卯时朝西,酉时朝东,四时朝拜烧香。这种教派存于明中叶,无为教5部6册经卷中曾斥为邪说。

    黄天教问世后,不仅在京畿、直隶、山西一带教势颇盛,而且传至江、浙一带,改名长生教,长生教创始人汪长生,被教内奉为黄天教十祖。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记载,汪长生曾“往龙虎山与天师会道”,“天师以显法十二部,付与长生”。这段记载是否可靠,尚需佐证。从清代档案的记录,我们可以得知长生教的某些特征:

    子孙教,又名长生道。男曰斋公,女曰斋娘。尊弥勒佛为师,倡言入道之人身后俱归西天,以今世功德之浅深,定来生功名富贵之大小……又令人闭目暝心,号为清净。更有诡称身到西天目睹佛菩萨及种种奇异佳境,即为来生享受之地也。(《朱批奏折》乾隆十三年三月初八日浙巡抚顾琮奏折)

    长生教与黄天道大同小异,外崇佛而内修道。教徒平时诵念《普静如来检教宝卷》《佛说利生了义宝卷》。清乾隆中叶有信徒无云子撰《皇极开玄出谷西林宝卷》,经内有“广载万众,名是长生大道”,“传教你,皇天道,仁义礼智;还教你,正身心,孝悌忠信”等内容,通篇以修炼内丹为宗旨。追求长生境界,明显是黄天道修炼宗旨的继承与延续。

    黄天道影响当然不止长生教。江南斋教系统诸教派,从传承上讲是无为教即罗祖教一系,从大乘教或圆顿教在创立和传播过程中一改无为教传教宗旨,从禅宗转向内丹道,这其中明显带有黄天道的影响。东大乘教即著名的闻香教的传教经书中已有《元亨利贞钥匙经》,似为《普静如来钥匙宝卷》的翻版。而《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还乡宝卷》和《佛说都斗立天后会收圆宝卷》乃至《大成经》等都明显地摆脱了无为教《苦功悟道卷》等经卷的影响,从一种单纯精神上的体悟走上了带有宗教实践的性命之学。如果说东大乘教的《皇极经》还带有禅净与内丹道相兼的特点,带有转型时期的种种痕迹,那么圆顿教的《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则纯粹是一部内丹书了。《龙华经》第一品讲得分明:其传教目的在于“找化天人,总收九十六亿皇胎子女,归家认祖,达本还源,永续长生”。因此“二十四品,品品谈玄说妙,分分兴圣合真”。《龙华经》玄妙在哪里?就在于“先天真气凝结,结成仙丹一粒,点化群盲”,这是对内丹道最概括的提示。《龙华经》有所谓“出细功夫”,据云是无生老母传的“真言口诀”:“芦伯点杖,钥匙开通,这分点杖,自海底点上昆仑,共记三十二处,三关九窍,各有步位,这便是后天出细功夫。”所谓先天功夫和后天出细功夫,反映了无为教系统由禅入道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过程,只有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宝卷的具体内容才能有一个明确的了解。《龙华经》还有所谓十步功:一步:恰定玉诀,开闭存守。二步:先天一气,气透中官。三步:卷起竹帘,回光返照。四步:西牛望月,海底捞明。五步:泥牛翻海,直上昆仑。六步:圆明殿内,性命交官。七步:响亮一声,开关展窍。八步:都斗宫中,显现缘神。九步:空王殿里,转天法轮。十步:放去收来,亲到家乡。这十步功是《龙华经》作者对内丹功具体过程和自我体验的描写,并未超出内丹道逆炼归元的窠臼。其哲学本体论在说法上虽与道家不同,但无非是把回归家乡这个带有净土宗的内容替代了道家无极本元。这种作法,并非圆顿教一家如此,在民间世界自有其吸引力。圆顿教产生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创于北直隶,兴于江南乃至西北诸省,流布颇广。晚清之先天道、一贯道都是大乘教、圆顿教一脉流出,但从两教的修持,明显带有黄天道的影子。

    斋教系统分布在江南乃至台湾,被分成先天派、龙华派、金幢派。金幢派由王森东大乘教直接分出,龙华派是由斋教姚文字一脉分出,先天教则是大乘圆顿教遗脉。总的体系不脱罗祖无为教,但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演化成不同系统的宗教。但演变再大,亦有一致之处,即都以道家炼样为修持的核心内容。如金幢教有经卷十几种,《悬华宝忏》《多罗经》等。故此《台湾佛教篇》作者云:“综合佛道儒三教之思想,对于神仙道炼精、气、神特为提倡”(《中国佛教史论集(八)台湾佛教篇》的附录《台湾的斋教由来》)是有见地的。

    明代是民间宗教教理系统创造成熟的时代,诸大宗教几乎都创于京畿所在的北直隶及山东、河南。清代踵明代遗风,虽于专制政体的压迫之下,更呈秘密状态,但信仰内容变化不大。清代华北地区有最大的两个教系:八卦教、一贯道。

    八卦教依据八卦九宫的理论,形成相对严密的组织体系,这种体系于清初康熙年间就由创教人刘佐臣创立,其活动多于农村、市镇。刘氏的创教经书有《五圣传道》即《五女传道宝卷》《禀圣如来书》《锦囊神仙论》《八卦图》等。其中《五圣传道》影响最大。从现存中、日两国不同版本的《五圣传道》可知,这是一部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死的经书。经书中将观音、普贤、白衣、鱼蓝、文殊五位菩萨幻化成农村织布的妇女,并借用织布的道理,说出一番道教内丹派的玄妙道理来。其中一个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人自远矣。盖大道现在目前,何须外求,只知率性而矣。”怎样才能修身呢?《五圣传道》云:

    修身如同去纺棉,莫把功夫当等闲。未访先寻清净地,要把六门紧闭关。纺车放在方寸地,巍巍不动把脚盘。知止而后方能定,定而后静而后安。

    当修行人完全入静后,静中生动,体内一股气流如同“拨动风车法轮转”一样“靠尾闾,透三关,透出云门天外天”,“当顶一线透三关”。达到小周天修炼步骤。内丹家十分讲究火候即修炼的动静与进退抽添功夫。刘佐臣认为,这也和纺线添棉是一样的道理。纺纱要掌握纱的粗细、快慢,使纱线均匀,“接接续续不减断”。修炼内丹也是一个过程,要使体内阴阳合和、水火既济、动静得宜,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步骤,使精、气、神结成“丹芽”。这种结果也像纺纱“结出蟠龙穗”一样,都是半成品。纱要纺成线,织成布,而丹芽则要温养于丹田,元神默运,谨为护持。心火之急缓,运乎自然,以至大药纯乾,阴精退尽。此时如同线已纺成布。机停,而处无为之境,达到炼神还虚,“透出元神”,“透出昆仑”。这就是《五圣传道》所云“等纺到心花现,功也圆来果也圆”。此景即道家所云“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刘佐臣在《五圣传道》中还用织布的机子、弹花的弓子、轧花的天平架、拐磨的磨盘的运动比喻人体原气的运动与变化,以及结丹的过程,认为“天动地静周流转,配合人身都一般”,修炼内丹是天造地设的大道,求得了大道也就求得了长生。

    八卦教内丹理论在华北地区影响的深巨很难估量。两百多年间,信奉者多不胜计,教派传承之细之广、教名变幻之多之杂,非一言两语可以说清。但无一教派不修内丹之术。多少代的教徒,都是每日三次朝拜太阳,口诵八字真言,运气作功。八卦教的修行,已超出个人修炼的意义,成为团结信仰者的粘合剂,一个群体在生死路上的共同追求。内丹术成为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一座桥梁,一种终生意义上的追求,一种祖祖辈辈不懈的努力目标。而类似八卦教的其他民间教派,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比比皆是;反映这类宗教教义的宝卷,几乎经经皆讲修真养性,卷卷都是谈玄说妙。正是这些宗教及其宣讲的教义内涵,构成了民众的主要信仰,形成了一种渗透到底层世界的宗教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持续至今,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亦不多见,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当然,道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还不止炼养一途。道教的斋醮忏仪亦对这类宗教有启迪之功。例如,对黄天教、弘阳教、江南斋教诸教的忏仪都是如此。

    弘阳教,又称混元门,由直隶广平府人氏韩太湖创于明万历中叶。该教现存经卷及经目40余种,居明清诸大民间宗教之首。其中忏仪类居多,与《道藏》威仪类经忏两相对照,则知其多取自道教。如果说黄天道主要接受内丹道的理论与实践,弘阳教则多受符录派影响。由于晚唐、两宋,内丹道亦影响及符录派,由此产生神霄、清微两大新教,形成了“以道为体,以法为用”,或“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页二。《道法会元》卷七《玄珠歌注》)。弘阳教大体不出此窠臼,黄天教忏仪《普静如来钥匙宝忏》亦循此路。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