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试论张理易图学思想与道教的关系 (2)


来源:中国道教2006年6期     作者:章伟文     时间:2013-08-27 21:09:00      繁體中文版     

当时的一些学者认为,先天图是朱子和蔡元定首次于《易学启蒙》中提出,否认邵雍先天易学中有先天图的存在,从而否认先天图自道教传出。黄镇成、张理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早于朱子的南宋初著名学者朱震的书中,已有此图。因此,先天图并不是在《易学启蒙》中首次出现的。在汉以后和宋之前,张理和黄镇成虽然没有明确点明图书易学的传授是在道教中进行的,但由于他们将图书易学在宋以后的再次传出而为儒者所知的原因归之于道教学者陈抟,故而间接说明了先天图等图式与道教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

二、《易象图说》对道教教义思想的贡献

张理《易象图说》对陈抟《龙图序》图书思想进行过阐发,这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抟著有《龙图易》,已佚,现只有此书之序——《龙图序》尚存。张理《易象图说》中保留有陈抟《龙图序》的原文,并对其思想进行了阐发。

张理认为,陈抟《龙图易》中“仲尼默示三陈九卦”有其深意,体现了“龙图易”的精神和主旨。据陈抟《龙图序》,“仲尼默示三陈九卦”乃是孔子默识天地未合之数与天地已合之位,观其象而明其用之后所作的一个说明。

《履》,德之基。序卦次十,明用十,示人以辨上下也。《谦》,德之柄。次十五,明用十五,示人以裒多益寡。《复》,德之本。次二十四卦,示气变之始。《恒》,德之固。下经次二卦,示形化之始。《损》,德之修。《益》,德之裕。此二卦示人以盛衰之端。《困》,德之辨。《井》,德之地。此二卦示人以迁通之义。《巽》,德之制。巽以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也。因事制宜,随时变易之义备矣。(张理著《易象图说》,《道藏》第3册,第224页。)

以《履》卦为德之基,《履》卦在通行本《周易》中卦序为第十,龙图中,天数之图“十”下于地数之图中,“十”为土之成数,故地“十”源自于天数,是天地交、阴阳和的一个缩影。《履》卦在于明“用十”,以辨天地数图之上下阴阳相合,阐明天地造化的规律和过程。《谦》卦在通行本《周易》中卦序为第十五,龙图中,十与五分别为土的成数与生数,土在五行中,是变化的关键和枢纽,金木水火的变化有赖于十与五的变化,变化的实质,是裒多益寡,因为天数为阳,地数为阴,天数中阳多,地数中阴多,裒多益寡,就是将天数之阳与地数之阴相配,这说明了龙图中“五”与“十”的作用,就在于配合阴阳,使阴阳和而不过。《复》卦在通行本《周易》中卦序为第二十四,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明《复》卦为二十四节气中阴阳气变的开始,阴阳气变,生成万物,而“复”为万物气变之始。《恒》卦在通行本《周易》中卦序为下经第二,《周易》下经咸、恒是讲人伦之大端,从天地及之于万物和人。因此,《恒》卦可看是形化之始。《损》、《益》为盛衰之端,《困》则不通,《井》取通义,以《困》、《井》相联系,明迁通之义,迁通即变化,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也。《巽》卦取其行权之义,因事制宜,随时变易即为“权”,“权”乃圣人之大用也。

张理接着以“三陈九卦”之义来说明“龙图三变”的原理:即辨天地之上下;配合阴阳、裒多益寡;气变与形变;盛衰之端;迁通与行权之义等。其次,运用上述原理阐明“龙图”从天地未合之数到天地已合之位到龙图天地生成之数、洛书天地交午之数、洛书纵横十五之象的整个龙图易演变的过程。第三,阐明“龙图三变”后所形成的河、洛图式跟《易》的关系,并由此推导出各种易图,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图书易学体系。

张理认为,作《易》的根源在于易之象,即天地之数与河图、洛书。河图即“五行生成图”,洛书即“九宫图”,河图与洛书均是“龙图三变”的产物。河图与洛书,相为经纬。图书中心之“五与十”,为图书之枢纽。合五重十成“双十字”,为河图四正之体。合五交十成“米”字,成四正、四隅八方之位,加上中央,为九宫之文。河图、洛书是圣人作《易》的根本。“图书者,天地阴阳之象也。《易》者,圣人以写天地阴阳之神也。”(张理著《易象图说》,《道藏》第3册,第222页。)图书与《易》,乃天地之象与天地之神的关系。天地有动静,《易》之卦有一阳爻、一阴爻。天地的动静互变,奇偶生生。四象上下、左右相交,《易》之卦画摹写之,则卦画成矣。具体地说,河图中一白圆圈代表天,两黑圆圈代表地,圣人法此作易,则画一阳爻表示天,画一阴爻表示地。图书中之“中五”即可代表四象,又可代表五行。阳数一、三、五,代表参天,合之为九,故《易》以九数为阳之用。图书中的阴数二与四为两地,合之为六,故《易》以六为阴之用。在洛书中,其衡(横)为三,为三画经卦之体。以“井”字分洛书为九区,此九区为八卦和太极之位。书之纵横其数为十五,此为卦数之合。因为在《易》的筮法中,所得七、八、九、六之数,九为老阳,为阳爻、为乾卦,六为老阴,为阴爻、为坤卦。七、八之数,代表少阳、少阴,七为少阳,于卦为震、坎、艮,八为少阴,于卦为巽、离、兑。故乾九坤六,合十五。坎七离八,合十五。震七巽八,合十五。艮七兑八,合十五。因此,易之阴阳爻,易之九六,易之四象五行,均由图书演变而来。故“卦以表象,象以命名,名以显义,义以正辞,辞达而《易》书作矣”。(张理著《易象图说》,《道藏》第3册,第222页。)作《易》的根源在于易之象,即天地之数与河图、洛书。由象生卦,因卦之象而命卦之名,卦与卦名能凸显象之义,义明则辞正,辞正则《易》书成。

张理认为,河图、洛书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它表达了宇宙生化的规律,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将以顺性命之理,究礼乐之原,成变化而行鬼神者,要皆不出乎图书之象与数而已。”(张理著《易象图说》,《道藏》第3册,第222页。)张理对图书的说明,无非在于认为图书能涵盖上至天文,下至封建井牧之理,中至人体修养之理,即能起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矣”的作用。而人得天地之正,所谓“唯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身半以上同乎天,身半以下同乎地;头圆足方,腹阴背阳;离目外明,坎耳内聪;口鼻有肖乎山泽,声气有象乎雷风。故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是知易即我心,我心即易。”(张理著《易象图说》,《道藏》第3册,第223页。)人得天地之正,“易即我心,我心即易”,故能效天法地,循道而行,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从而驾驭整个世界。

当然,对于道教来说,张理《易象图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通过对陈抟《龙图序》思想的阐发,确立了道教宇宙观问题在内丹学中的重大意义。张理在《易象图说》中关于“龙图三变”的说明,与《龙图序》中的文字记载相一致,基本上反映了陈抟《龙图易》的思想。陈抟作为一个道教学者,其著《龙图易》,主要目的还在于通过对“龙图三变”演变过程的说明,阐发道教的宇宙观和修炼思想。正如朱伯崑先生所说:“陈抟作为道教的大师,为什么要解释‘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芽看来,这与道教解易的系统也是相关的。《参同契》说:‘刚施而退,柔化以滋。九还七返,八归六居。’此是以七八九六之数表示阴阳消长循环。又说:‘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来藏。’亦是以七八九六之数表示一月之中月亮盈亏的四个阶段。为了说明七八九六之数和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之象的来源,道教易学则研究了天地之数演变的过程,最后导出龙图易。”(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中册第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对于朱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认为比较符合道教图书易学发展的一般历史。因为道教图书易学主要目的在于为修丹寻求理论的依据,此理论的依据又主要体现为天地的自然之道方面,而《易》之象数可以表征天地自然之道的演变历程,故道教将《易》之图书象数引入,以说明道教的宇宙观,并以之为道教的宗教修持服务。

我们从五代时的道教学者、真一子彭晓注《周易参同契》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彭晓与陈抟基本为同一时代的人,陈抟所处时代较之彭晓可能还略晚一些。彭晓在建立自己的道教内丹学时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借《易》的符号与思维确立起道教的宇宙观。其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提出:

太易、太初之前,虽含虚至妙,则未见兆萌,太始、太素、太极之际,因有混成,乃混沌也。中有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一气既形,二仪斯析,然后有乾坤焉,有阴阳焉,有三才五行焉,有万物众名焉。故配乾坤为天地之纪纲,运阴阳为造化之橐籥。是以乾坤立而阴阳行乎其中矣,魏公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因托易象而论之,莫不首采天地真一混沌之气而为根基,继取乾坤精粹潜运之踪而为法象,循坎离否泰之数而立刑德,盗阴阳变化之机而成冬夏。阴生午后,阳发子初,动则起于阳九,静则循于阴六,乃修丹之大旨也。(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第20册,第133页。)

彭晓的这段话,首先提出了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到太极,再从太极到阴阳、三才、五行、万物众名的宇宙演化过程;其次提出了道教修持是法天地造化之理而进行,天地造化之理以易理来表征,故修丹亦可托易象而论之;其三,易中乾坤精粹潜运之法象,坎离否泰之数,阳九阴六之说,实则蕴含有道教修丹之大旨。

为什么彭晓在论述道教具体的丹道修炼之前,要先论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到太极,从太极再到阴阳、三才、五行、万物众名这么一个宇宙的演化过程呢?芽这主要是因为彭晓持“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意义深远,表明彭晓在有意识地使内丹术向内丹学转变,内丹术不再仅仅是一种使人长生久视的法术,而是一种探讨天地和万物生成之前宇宙是怎样的存在状态?芽人和天地万物是如何化生的?芽天地间有没有一个主宰?芽永恒存在的东西是什么?芽人可不可以和天地合德,达成天长地久等问题的一种哲学思考,这种理论思考使得道教的内丹术由单纯的方术上升为一种宇宙天人之学。循着这么一种思路,彭晓构建了一个道教的宇宙发生论。他认为,天地万物生成以前,宇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五个演化阶段。其中,太易、太初为含虚至妙、未见兆萌的阶段,太始、太素、太极为混成中有真一之精的阶段,此真一之精,亦称之为天地真一混沌之气,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太极再到阴阳、三才、五行、万物众名,均是此天地真一混沌之气的演化。此一气既形之后,化为阴阳二仪,生天地人三才、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由此,大化潜运,万物生生而众名立。道教的修丹与天地造化遵循同一原理,既然天地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人也是秉此天地真一之精而生的,故道教内丹修炼首采此天地真一之精为修丹之根基,根基立定之后,法象天地阴阳之运,盗天地阴阳变化之机,修成还丹。因易乃表征天地阴阳造化之理的,故托易象来阐明丹道修持之要:配人之乾首坤腹为修炼之鼎器,循日月坎离否泰之数为修丹的火候,法天地阴阳运行之度数,循人体阴阳气血之动静,表之以阳九、阴六,午后、子初,来进行修炼。彭晓认为,以上所论乃修丹之大旨。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