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茅山,不在山高在道高(2)

现代快报 秩名

2010-12-27 09:40:14

这些善男信女上山拜神,老人们求一家平安、长命百岁,情侣们求两情相悦、携手到老,学子们求学业有成、金榜题名。一般,香客们朝拜结束后,临别时,除了带回一把香,讨个吉利,还会购些茅山戒指、茅山叫叫、茅山道符之类的东西,送给亲友的孩子,以图辟邪祛灾。

在战争年代,茅山道教曾险遭灭门之灾。

1937年冬,日寇横行茅山,焚烧道观,20多名道众惨遭杀害,几令茅山道教濒临灭绝。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入驻茅山,那些原本“出世”的道众们也积极投入抗日运动,捍卫人间正道,有的还参加了新四军。茅山,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

取之有道

金坛之地名由来,与茅山有着莫大关联。

春秋时期,金坛属吴地,战国时期先后为越、楚所割,秦汉归曲阿县,晋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农民起义中,乡人自立金山乡,唐武后垂拱四年(688),更名金坛县。《茅君内传》载:“洞天三十六所,乃真仙所居。第八句曲之洞,名曰金坛。”金坛县,就是“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金坛在道教中也是供奉神仙的祭坛,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金坛作为地名的道教内涵。

金坛城南还有一座顾龙山,其山名得来,据光绪版《金坛县志》记载,是因为:脉起自茅山,至此“回龙顾祖”,西望茅山。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处士侯遗在三茅山后侧创建茅山书院,聚徒讲学,这里宋代江苏省最早的书院,也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邑人又将茅山书院迁建于顾龙山,一时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所在地。茅山书院由茅山到顾龙山,也算是应了回龙顾祖之意。

由于茅山的存在,过去,金坛信奉道教之人远甚于其他宗教。但历经太平天国、日寇入侵等兵燹之灾后,到1949年解放时,茅山道观仅存殿宇149间,道职人员38人,道教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之后,茅山三宫五观的道众,放弃宗派之见,联合组成了茅山道院。但在文革期间又遭劫难,道士下放、神像被砸、文物被抄、经书被焚,处处断壁残垣,地荒观空。

改革开放后,国家恢复宗教活动,茅山修复宫观。1983年,茅山道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宫观;1985年,茅山道教协会在句容成立;1993年,江苏省惟一的坤道院乾元观对外开放。从此,属句容的茅山道院传正一派,属金坛的乾元观传全真龙门派

茅山的修复、开放过程,也是对茅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茅山风景名胜区,分属金坛、句容两地管辖。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有着丰富的底蕴。今日看来,道教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合时宜,但总体来说,道教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愉悦,提倡自然恬淡,少私寡欲,养生之术,仍得到众多信徒的推崇。

茅山之地,除了风光优美,还拥有独特的物产。茅山早在隋代即为江南茶乡,明清之时,乾元观附近所产之“乾茶”曾为朝廷贡品。如今,茅山区域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茶基地。此外,茅山还特产茅苍术,为苍术中上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载,明代亦为贡品。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正宗的茅苍术产于方山和团山之间,早年环境破坏,生长遭毁。现今,句容茅山道院和民间企业都在试种。唯金坛作为原产地之一,尚未见任何举动,殊为可惜。

此外,《菜根谭》系洪应明隐居茅山所作,已是学界公认。《菜根谭》融儒释道为一体,阐述的是万古不变的为人处事之道,近年来,出口转内销的《菜根谭》被奉为稀世奇珍宝训。所以,充分利用《菜根谭》的文化,完全可以提升金坛知名度、挖掘旅游资源。

茅山地区早期因为开发矿石,造成很多裸露的石壁,影响景区的美观。有学者建议:以《菜根谭》的内容为蓝本,全国征集专家,创造天下第一的《菜根谭》山壁石刻,并围绕《菜根谭》文化,开发相关产业,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地方风情,赋予茅山旅游新的生命。

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茅山就是一座道藏宝库。各方人士认为,金坛若要在旅游业大有作为,当立足茅山,立足道教文化,突出养生主题,形成完整的“道教旅游文化产业链”。 (许卫 沈向阳)

来源:现代快报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金坛茅山,不在山高在道高(2)

    现代快报 秩名

    2010-12-27 09:40:14

    |
    金坛茅山,不在山高在道高(2)
    |

    这些善男信女上山拜神,老人们求一家平安、长命百岁,情侣们求两情相悦、携手到老,学子们求学业有成、金榜题名。一般,香客们朝拜结束后,临别时,除了带回一把香,讨个吉利,还会购些茅山戒指、茅山叫叫、茅山道符之类的东西,送给亲友的孩子,以图辟邪祛灾。

    在战争年代,茅山道教曾险遭灭门之灾。

    1937年冬,日寇横行茅山,焚烧道观,20多名道众惨遭杀害,几令茅山道教濒临灭绝。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入驻茅山,那些原本“出世”的道众们也积极投入抗日运动,捍卫人间正道,有的还参加了新四军。茅山,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

    取之有道

    金坛之地名由来,与茅山有着莫大关联。

    春秋时期,金坛属吴地,战国时期先后为越、楚所割,秦汉归曲阿县,晋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农民起义中,乡人自立金山乡,唐武后垂拱四年(688),更名金坛县。《茅君内传》载:“洞天三十六所,乃真仙所居。第八句曲之洞,名曰金坛。”金坛县,就是“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金坛在道教中也是供奉神仙的祭坛,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金坛作为地名的道教内涵。

    金坛城南还有一座顾龙山,其山名得来,据光绪版《金坛县志》记载,是因为:脉起自茅山,至此“回龙顾祖”,西望茅山。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处士侯遗在三茅山后侧创建茅山书院,聚徒讲学,这里宋代江苏省最早的书院,也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邑人又将茅山书院迁建于顾龙山,一时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所在地。茅山书院由茅山到顾龙山,也算是应了回龙顾祖之意。

    由于茅山的存在,过去,金坛信奉道教之人远甚于其他宗教。但历经太平天国、日寇入侵等兵燹之灾后,到1949年解放时,茅山道观仅存殿宇149间,道职人员38人,道教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之后,茅山三宫五观的道众,放弃宗派之见,联合组成了茅山道院。但在文革期间又遭劫难,道士下放、神像被砸、文物被抄、经书被焚,处处断壁残垣,地荒观空。

    改革开放后,国家恢复宗教活动,茅山修复宫观。1983年,茅山道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宫观;1985年,茅山道教协会在句容成立;1993年,江苏省惟一的坤道院乾元观对外开放。从此,属句容的茅山道院传正一派,属金坛的乾元观传全真龙门派

    茅山的修复、开放过程,也是对茅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茅山风景名胜区,分属金坛、句容两地管辖。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有着丰富的底蕴。今日看来,道教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合时宜,但总体来说,道教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愉悦,提倡自然恬淡,少私寡欲,养生之术,仍得到众多信徒的推崇。

    茅山之地,除了风光优美,还拥有独特的物产。茅山早在隋代即为江南茶乡,明清之时,乾元观附近所产之“乾茶”曾为朝廷贡品。如今,茅山区域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茶基地。此外,茅山还特产茅苍术,为苍术中上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载,明代亦为贡品。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正宗的茅苍术产于方山和团山之间,早年环境破坏,生长遭毁。现今,句容茅山道院和民间企业都在试种。唯金坛作为原产地之一,尚未见任何举动,殊为可惜。

    此外,《菜根谭》系洪应明隐居茅山所作,已是学界公认。《菜根谭》融儒释道为一体,阐述的是万古不变的为人处事之道,近年来,出口转内销的《菜根谭》被奉为稀世奇珍宝训。所以,充分利用《菜根谭》的文化,完全可以提升金坛知名度、挖掘旅游资源。

    茅山地区早期因为开发矿石,造成很多裸露的石壁,影响景区的美观。有学者建议:以《菜根谭》的内容为蓝本,全国征集专家,创造天下第一的《菜根谭》山壁石刻,并围绕《菜根谭》文化,开发相关产业,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地方风情,赋予茅山旅游新的生命。

    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茅山就是一座道藏宝库。各方人士认为,金坛若要在旅游业大有作为,当立足茅山,立足道教文化,突出养生主题,形成完整的“道教旅游文化产业链”。 (许卫 沈向阳)

    来源:现代快报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