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齐天地——深切怀念闵智亭会长仙逝十周年(2)

道教之音 王书献

2014-01-22 17:57:49

大师一生生活简朴,但对道教事业、对道友们却很慷慨。1993年全真租庭陕西户县重阳宫恢复修建时,大师把自己节约的生活费5万元交给负责修建的道友,以作塑神像之资。把出访香港青松观时送给的程仪和书稿费捐给道学院食堂,以作改善学生伙食之用。还是担任副会长时,如有外地贫困地区的道友来京向他反映问题,他总是会问路费多少,然后边安慰边拿钱给道友作回庙路费。当宗教文化出版社希望将大师著的《道教仪范》正式出版,征询他的意见时,谈到稿酬,他微笑着说:“你们出书宣传道教,我很高兴,还要什么稿费?”出版社的同志有些过意不去,提出出版后送些书时,大师连称感谢,并叮嘱把书直接赠给道学院。

针对有人用外国宗教模式说道教是“多神信仰”、“没有独尊的一神”,甚至说道教不是宗教,中国没有自己的宗教。大师严肃地说:“发这种奇谈怪论的中国人,不但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了解国情、民情,更是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只知道外国圣人是神、有灵感、能保佑人;不知道中国圣人也是神、也有灵感、也能保佑后人。道教信仰的神,既有宗教予以神化的宇宙观,也有民族感情神。神是什么?是对崇拜对象至高的尊称。一个民族对自己民族先贤崇拜,用至高的情感尊敬之为神,用俗以成规的仪式去祭祀、去追思、去跪拜,正是一种民族心理表现。道教有‘独尊的一神’,这就是‘唯道独尊’的‘道’,就是太上老君。道教尊黄帝为民族始祖,尊老子为道祖,这既是道教信仰精神,也是中国民族精神。”

我不由得想起十几年前刚到道协经历的一件记忆犹新的小事。一天早上上班,我打完开水,用热水冲了茶杯,顺手倒在门外地上,正巧大师去他办公室路过,看着地上冒着热气,静静地对我说:“不要把热水倒地上!”我正疑惑不解,大师微笑着说:“地上有昆虫产的卵,热水会烫死它们。道教重视对一切生命的保护,道经上讲,昆虫草木,一切含生,犹不可伤。你刚接触道教工作,以后慢慢会了解的。”一席话宛如给我上了一堂道教入门课,我当时虽不懂道教义理,但感受大师的慈悲、宽容和虔诚,怎能不肃然起敬?

大师爱教之情,自始至终。病危中留下遗嘱:将最珍贵的两件藏品——相伴他修道一生的据说为宋代的古琴和凝聚他修道智慧的手绘天文图,捐赠给中国道协收藏;经籍和手稿捐赠给中国道教学院;骨灰分撒在曾长期生活和一直挂念的几个道观。这就是一代宗师风范:生为道门领袖,逝化道坛忠魂!

每当我走进学院教室,看着大师题写的“尊道贵德”四个大字,一种感想由然而生:这不正是大师为之奉献一生的最好写照?

慈俭自然德

道祖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大师奉道一生,践行道祖教导,其言其行体现了“道”的慈悲、简朴、自然之品德。

大师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1998年夏,我国南方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大师带头在中国道协机关捐款,并在中国道协六届代表会上动员全国道教界为灾区捐款,共捐款五百多万元。道教界的善举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表扬。经他牵线搭桥,香港信善玄宫、香港青松观在陕西、河南等地捐建了多所希望小学,台湾颜武雄先生在陕西临潼捐建了图书和医疗大楼。大师兼任监院的西安八仙宫,在华阴市等地捐建了希望小学,大师都坚持参加捐助仪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捐给人家钱,要诚心诚意,我去一表诚意,二为尊重校方,三为看看孩子们。”他还用自己生活费资助了六位贫困学生。

大师是一个非常正直而又非常善良的老人。作为道学院院长,对于违反院纪道规的学生,他总是严厉批评,不留情面;当学生改正错误,取得成绩,他总是在各种场合表扬、鼓励。他人在大师心里似乎只有对与错之分,从没有亲近与疏远之别。

我1989年大学毕业到道协上班的第一天,同事领我拜访大师。大师当时是中国道协副秘书长兼道教知识专修班(道教学院前身)主任,路上同事告诉我:道长很有学问,也很有个性,一般人不易接近。我当时对道教一无所知,心里顿时忐忑不安。见面听我介绍原籍河南后,大师和蔼地说:“小老乡,欢迎你,科班出身学教育,我们办道学院很需要。在这里工作可能觉得很枯燥,开始会不习惯。没事过来看电视。”听者浓重的乡音,慈祥的话语,使我从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迈入平静单调的道教工作所产生的失落、无奈感减轻了许多,直觉告诉我道长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从此,我与大师结下了道俗之缘。

大师生活的简朴使人惊诧。一日三餐,和白云观道众同吃一个斋堂,早上一个馒头、一碗粥,午饭二两米饭、一小盘素菜,晚饭半个馒头,就着辣椒浆。后来条件改善,大师只是晚饭让身边的徒弟煮碗喜欢吃的面条,其它依然。全国政协一位副秘书长曾在一个五大宗教领导人研讨会上感慨地说:我知道道教崇尚简朴,但没想到道教的会长闵道长的生活竟是那样节俭,馒头加咸菜。这种生活,我们年轻人有几个能作到?这就是大师的风范,令人钦佩。大师穿的是粗布道装,一件质地较好的大褂只有在外事活动、出访和出席重要活动才穿。一次徒弟帮他洗衣服,见那汗穿得衫补了又补,便买回新的。怕大师不高兴,推说洗坏扔了,只能换一件。大师笑着说:“你用多大劲,能给衣服洗坏?不就是旧了、有补丁,我穿里边,别人看不到。你买新的,你拿去穿吧。”徒弟知道他的脾气,只好拿出藏起的旧汗衫。去年夏初,我见大师一针一线慢慢地为自己缝制帽衬和帽正,提出请人帮忙时,他连说:“不用,不用,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当我见他认真地把用过的大信封拆开翻新使用时,才感到道教崇尚的简朴是如此的细微和具体,也感觉大师是在通过常人看来不以为然的小事修炼自身——-那是一种修行境界。由于中国道协和学院办公用房紧张,大师一直是宿舍兼办公室。2000年道学院教学楼简单装修后,学院给安排了一间办公室,虽然和其他办公室大小一样,但大师显得非常高兴:“有了办公室,我可以安心看书了。”布置办公家具时,大师提出不要买高档的,并带着我们到教学楼前废弃的家具堆前,左挑右拣,最后要我们把一旧书架修理后给他使用。一位老师嫌太旧,大师笑着说:“油漆一下就是新的,买新的用了不也是旧的!”富有哲理的话,不容我们置疑。大师节俭之风,直到临终,在遗嘱中交代:骨灰以红布包裹,不要买骨灰盒。

大师不但自己谨尊道祖“慈、俭”圣训,还经常告诫徒弟和道众“慈、俭”并行。他常说;道教徒要为人类做好事,力行正义,苦己利人,抑恶扬善,谦虚忍让,宽宏大量,行为端正,不谋私利,慈悲恻隐,导人向善。对于一些人包括个别道教徒的“拜金主义”,大师严肃地指出:富裕是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但取得富裕是以自己的劳动通过正当途径去取得,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左传》有‘居利思义,在约思纯’的名言。当今道教徒,要保持清白,就得有“为草当如兰,为木当如松”的气节,要有“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操守,要有“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的自律心。如果一心向钱看,追求高级的物质享受,是与我们信仰相悖的,是道教中的腐败。马丹阳祖师告戒刘长生祖师:“纵日消万金,正好粗衣淡食。”就是说,正当花的钱纵然花的多也是应该的,但对自己的生活不可奢侈,要艰苦朴素。现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者,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儿童,我们少享受点,把钱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这不是个人既积德,又解决别人困苦的大功德吗?

道法自然是道教的重要教义,大师为人处世皆本于自然,是非分明,从不矫揉造作、故意逢迎。故此虽常不被人理解,但从不失其本色。大师早年千里跋涉,参访名观、拜师学道,深悟奇门、星象之术,但从不故弄玄虚。当有客人敬仰地称他为“当今高道”时,他总是回应道:“你们不要客气,我不是高道,我是一个老道士。”一个信士喜欢养兰草,但养了总是枯萎,便来求大师的兰草画,如愿后,所养的兰草也奇迹般的返青吐绿。信士高兴地赶来拜谢大师,称大师“法力奇妙”,竟遭大师批评:“不要无中生有。那是你水浇的合适,哪有什么法力!”大师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许多宫观包括港、澳、台地区都收藏有他的墨宝,凡外地只要是道友、宫观索要字画,他不管熟识与否,都会写好后再派人寄去。有人介绍他加入书法家协会,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到:“我是个出家人,闲时练练,要那荣誉没意义,还给人家添麻烦。”

这就是大师——一个慈善的老人,一个朴素的老人,一个倔强的老人。

“道高德馨、群山仰止,爱国爱教、众侣楷模”,倾诉了道教后人的心声;“兰蕙青幽无华,道风朴素自然”,表达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大主教对大师的敬意和两位宗教领袖之间的友谊。道经中说:“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意指人得道长生,寿同天地。“生者不生,死者不死”是为长生。大师为道而来,为道而去,其风范齐同天地,长存世间。

“一灵真性,来自虚空;尘世已了,返回虚空。”大师的临终遗言,不正是其品德、道性的最好诠释?

(本文作者:王书献  )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大师风范齐天地——深切怀念闵智亭会长仙逝十周年(2)

    道教之音 王书献

    2014-01-22 17:57:49

    |
    大师风范齐天地——深切怀念闵智亭会长仙逝十周年(2)
    |

    大师一生生活简朴,但对道教事业、对道友们却很慷慨。1993年全真租庭陕西户县重阳宫恢复修建时,大师把自己节约的生活费5万元交给负责修建的道友,以作塑神像之资。把出访香港青松观时送给的程仪和书稿费捐给道学院食堂,以作改善学生伙食之用。还是担任副会长时,如有外地贫困地区的道友来京向他反映问题,他总是会问路费多少,然后边安慰边拿钱给道友作回庙路费。当宗教文化出版社希望将大师著的《道教仪范》正式出版,征询他的意见时,谈到稿酬,他微笑着说:“你们出书宣传道教,我很高兴,还要什么稿费?”出版社的同志有些过意不去,提出出版后送些书时,大师连称感谢,并叮嘱把书直接赠给道学院。

    针对有人用外国宗教模式说道教是“多神信仰”、“没有独尊的一神”,甚至说道教不是宗教,中国没有自己的宗教。大师严肃地说:“发这种奇谈怪论的中国人,不但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了解国情、民情,更是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只知道外国圣人是神、有灵感、能保佑人;不知道中国圣人也是神、也有灵感、也能保佑后人。道教信仰的神,既有宗教予以神化的宇宙观,也有民族感情神。神是什么?是对崇拜对象至高的尊称。一个民族对自己民族先贤崇拜,用至高的情感尊敬之为神,用俗以成规的仪式去祭祀、去追思、去跪拜,正是一种民族心理表现。道教有‘独尊的一神’,这就是‘唯道独尊’的‘道’,就是太上老君。道教尊黄帝为民族始祖,尊老子为道祖,这既是道教信仰精神,也是中国民族精神。”

    我不由得想起十几年前刚到道协经历的一件记忆犹新的小事。一天早上上班,我打完开水,用热水冲了茶杯,顺手倒在门外地上,正巧大师去他办公室路过,看着地上冒着热气,静静地对我说:“不要把热水倒地上!”我正疑惑不解,大师微笑着说:“地上有昆虫产的卵,热水会烫死它们。道教重视对一切生命的保护,道经上讲,昆虫草木,一切含生,犹不可伤。你刚接触道教工作,以后慢慢会了解的。”一席话宛如给我上了一堂道教入门课,我当时虽不懂道教义理,但感受大师的慈悲、宽容和虔诚,怎能不肃然起敬?

    大师爱教之情,自始至终。病危中留下遗嘱:将最珍贵的两件藏品——相伴他修道一生的据说为宋代的古琴和凝聚他修道智慧的手绘天文图,捐赠给中国道协收藏;经籍和手稿捐赠给中国道教学院;骨灰分撒在曾长期生活和一直挂念的几个道观。这就是一代宗师风范:生为道门领袖,逝化道坛忠魂!

    每当我走进学院教室,看着大师题写的“尊道贵德”四个大字,一种感想由然而生:这不正是大师为之奉献一生的最好写照?

    慈俭自然德

    道祖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大师奉道一生,践行道祖教导,其言其行体现了“道”的慈悲、简朴、自然之品德。

    大师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1998年夏,我国南方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大师带头在中国道协机关捐款,并在中国道协六届代表会上动员全国道教界为灾区捐款,共捐款五百多万元。道教界的善举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表扬。经他牵线搭桥,香港信善玄宫、香港青松观在陕西、河南等地捐建了多所希望小学,台湾颜武雄先生在陕西临潼捐建了图书和医疗大楼。大师兼任监院的西安八仙宫,在华阴市等地捐建了希望小学,大师都坚持参加捐助仪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捐给人家钱,要诚心诚意,我去一表诚意,二为尊重校方,三为看看孩子们。”他还用自己生活费资助了六位贫困学生。

    大师是一个非常正直而又非常善良的老人。作为道学院院长,对于违反院纪道规的学生,他总是严厉批评,不留情面;当学生改正错误,取得成绩,他总是在各种场合表扬、鼓励。他人在大师心里似乎只有对与错之分,从没有亲近与疏远之别。

    我1989年大学毕业到道协上班的第一天,同事领我拜访大师。大师当时是中国道协副秘书长兼道教知识专修班(道教学院前身)主任,路上同事告诉我:道长很有学问,也很有个性,一般人不易接近。我当时对道教一无所知,心里顿时忐忑不安。见面听我介绍原籍河南后,大师和蔼地说:“小老乡,欢迎你,科班出身学教育,我们办道学院很需要。在这里工作可能觉得很枯燥,开始会不习惯。没事过来看电视。”听者浓重的乡音,慈祥的话语,使我从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迈入平静单调的道教工作所产生的失落、无奈感减轻了许多,直觉告诉我道长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从此,我与大师结下了道俗之缘。

    大师生活的简朴使人惊诧。一日三餐,和白云观道众同吃一个斋堂,早上一个馒头、一碗粥,午饭二两米饭、一小盘素菜,晚饭半个馒头,就着辣椒浆。后来条件改善,大师只是晚饭让身边的徒弟煮碗喜欢吃的面条,其它依然。全国政协一位副秘书长曾在一个五大宗教领导人研讨会上感慨地说:我知道道教崇尚简朴,但没想到道教的会长闵道长的生活竟是那样节俭,馒头加咸菜。这种生活,我们年轻人有几个能作到?这就是大师的风范,令人钦佩。大师穿的是粗布道装,一件质地较好的大褂只有在外事活动、出访和出席重要活动才穿。一次徒弟帮他洗衣服,见那汗穿得衫补了又补,便买回新的。怕大师不高兴,推说洗坏扔了,只能换一件。大师笑着说:“你用多大劲,能给衣服洗坏?不就是旧了、有补丁,我穿里边,别人看不到。你买新的,你拿去穿吧。”徒弟知道他的脾气,只好拿出藏起的旧汗衫。去年夏初,我见大师一针一线慢慢地为自己缝制帽衬和帽正,提出请人帮忙时,他连说:“不用,不用,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当我见他认真地把用过的大信封拆开翻新使用时,才感到道教崇尚的简朴是如此的细微和具体,也感觉大师是在通过常人看来不以为然的小事修炼自身——-那是一种修行境界。由于中国道协和学院办公用房紧张,大师一直是宿舍兼办公室。2000年道学院教学楼简单装修后,学院给安排了一间办公室,虽然和其他办公室大小一样,但大师显得非常高兴:“有了办公室,我可以安心看书了。”布置办公家具时,大师提出不要买高档的,并带着我们到教学楼前废弃的家具堆前,左挑右拣,最后要我们把一旧书架修理后给他使用。一位老师嫌太旧,大师笑着说:“油漆一下就是新的,买新的用了不也是旧的!”富有哲理的话,不容我们置疑。大师节俭之风,直到临终,在遗嘱中交代:骨灰以红布包裹,不要买骨灰盒。

    大师不但自己谨尊道祖“慈、俭”圣训,还经常告诫徒弟和道众“慈、俭”并行。他常说;道教徒要为人类做好事,力行正义,苦己利人,抑恶扬善,谦虚忍让,宽宏大量,行为端正,不谋私利,慈悲恻隐,导人向善。对于一些人包括个别道教徒的“拜金主义”,大师严肃地指出:富裕是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但取得富裕是以自己的劳动通过正当途径去取得,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左传》有‘居利思义,在约思纯’的名言。当今道教徒,要保持清白,就得有“为草当如兰,为木当如松”的气节,要有“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操守,要有“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的自律心。如果一心向钱看,追求高级的物质享受,是与我们信仰相悖的,是道教中的腐败。马丹阳祖师告戒刘长生祖师:“纵日消万金,正好粗衣淡食。”就是说,正当花的钱纵然花的多也是应该的,但对自己的生活不可奢侈,要艰苦朴素。现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者,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儿童,我们少享受点,把钱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这不是个人既积德,又解决别人困苦的大功德吗?

    道法自然是道教的重要教义,大师为人处世皆本于自然,是非分明,从不矫揉造作、故意逢迎。故此虽常不被人理解,但从不失其本色。大师早年千里跋涉,参访名观、拜师学道,深悟奇门、星象之术,但从不故弄玄虚。当有客人敬仰地称他为“当今高道”时,他总是回应道:“你们不要客气,我不是高道,我是一个老道士。”一个信士喜欢养兰草,但养了总是枯萎,便来求大师的兰草画,如愿后,所养的兰草也奇迹般的返青吐绿。信士高兴地赶来拜谢大师,称大师“法力奇妙”,竟遭大师批评:“不要无中生有。那是你水浇的合适,哪有什么法力!”大师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许多宫观包括港、澳、台地区都收藏有他的墨宝,凡外地只要是道友、宫观索要字画,他不管熟识与否,都会写好后再派人寄去。有人介绍他加入书法家协会,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到:“我是个出家人,闲时练练,要那荣誉没意义,还给人家添麻烦。”

    这就是大师——一个慈善的老人,一个朴素的老人,一个倔强的老人。

    “道高德馨、群山仰止,爱国爱教、众侣楷模”,倾诉了道教后人的心声;“兰蕙青幽无华,道风朴素自然”,表达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大主教对大师的敬意和两位宗教领袖之间的友谊。道经中说:“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意指人得道长生,寿同天地。“生者不生,死者不死”是为长生。大师为道而来,为道而去,其风范齐同天地,长存世间。

    “一灵真性,来自虚空;尘世已了,返回虚空。”大师的临终遗言,不正是其品德、道性的最好诠释?

    (本文作者:王书献  )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