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智亭道长道教思想窥见

道教之音 张振国

2014-05-09 13:01:15

闵智亭1924年5月5日出生,河南人。1941年2月上华山出家修道,宗奉全真道华山派,先后挂单八仙宫、武汉长春观、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研习书画以及古琴。1985年到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知识专修班担任教学工作, 199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务委员。同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会长。 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并任全国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10月29日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一天,他对身边的弟子们说:“天上的太清宫已经修好了,神仙召我早日归位。”弟子们说:“师父,我们还太年轻,我们离不开你,道教也需要你。”闵智亭说:“天不假年,我应归去。”像精彩镜头回放一样,许多重大事情的记忆一幕幕展开:在世界宗教与和平大会上的祈祷、《中华道藏》发布会上的自豪与自信,与傅铁山谈笑风生,转而变为临终嘱托:“我羽化后,丧仪从简,把骨灰撒在华山、八仙宫,重阳宫,明圣宫。”

2004年1月3日下午5点40分,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闵智亭的弟子目睹了一个奇迹――闵智亭盘腿打坐、羽化登仙。镇静自若,坦然成真,带着信仰与思想结束了他的驻世年轮。

闵智亭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他留下的著作不多,仅有《全真正韵谱辑》、《五祖七真高道传》、《道教仪范》、《道教杂讲随笔》等道教专著,还有应邀提携而写就的序言。在这些著作中留下了他的思想,是极其可贵的。

闵智亭大师纪念法会现场

一、道教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道教思想是引领道教健康发展的灵魂,以杂而多端来评述道教,无疑是削弱了道教的神圣性,反之,将道教思想恣意哄抬到精神文明的顶峰,也是不切实际的。博大到应有尽有,将道教视为万能,这同样是削弱了道教的神圣性。“我以为,道教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道教把古先民万物有灵原始信仰、对祖先崇拜的鬼神信仰和老庄哲学思想融会于一予以继承和发扬,形成博大而系统的道教思想。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相信人通过修炼能够健康长寿而得道成仙;相信人能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会被奉祀为神。”[ 闵智亭《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序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万物有灵、鬼神信仰、老庄思想、儒墨之善、名法之要,都是中华文化,道教吸取了这些文化的精华培育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强化了神仙信仰,使道教信仰成为有理智的信仰。“有理智”说明还具有参考选择的余地,甚至是多次选择的可能。道教集合历史上百家之长、融汇于一。集百家之“一”,这不是1+1=2,不应该是>1而是<1,只有这个比一小的数字才能称得上结晶,我们姑且称之谓一。唯有这样理解,道教思想才不是大杂烩,采百家之长而组成的“一”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体,称之谓博大,不同内涵体现的思想互相支持而影响人的理智与情感,称之谓精深。道教文化集天文、地理、人文、神鬼于一体,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道教文化根柢说,这根柢就是根本,无有褒贬,旨在说明道教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是多方面反映中国人的特性与共性。道教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闵智亭将道教思想心仪为中华文化的结晶,提升了对道教思想的理性认知。道家时代的老庄列淮的理想社会是个人的向往的空想,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人追求大同、和平、平等、自由的向往。所以到了道教初创时期,人们就造作经书来宣扬、揭露社会不平等现实,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来争取平等自由幸福,去造统治者的反。[ 闵智亭《道教仪范》278页 中国道教学院编印]道教的精华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去矿留金而积淀起来的。

有人认为,信仰是不讲理智的,讲理智的就不是信仰。信仰这东西信了就信了,没有什么理由。闵智亭认为“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表现在“通过修炼”、“ 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会被奉祀为神”,有功有德与修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道教徒的修养是建立在道教优良传统观念信仰上的自我完善道德、人格的修养,也就是道德操守的自我建設的修持作为。”[ 《道教杂讲随笔》闵智亭 引自网络]“具体說,道教的优良传统是重现实,重人生,不反对科学,力爭掌握生命的主动权,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在社會生活中,既不追求功利的入世,也不专注悲观的出世,而是牢牢掌握这兩种处世法來进行品德修养。”[  同上]生命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自然界的种种灾难的肆虐、种种病痛的折磨还常常毫不客气地威胁着热爱生命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不断地探求。如果把“重人生”狭隘地理解为“贪生怕死”,久而久之就会丧失生命的主动权。只有入世与出世相结合地对待人生,才会有逍遥与自在。这些都是理智的表现。思想活跃会导致信仰活跃,反之,思想僵化则信仰失之于理智,两者都不利于道教信仰的确立,它的理智是“中和”的,不温不燥的。“有理智”更突出了道教思想对信仰的调控与引导。西学东移后把科学与迷信对立起来,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把道教思想作为迷信来反对和清除,客观上反而制造了混乱。科学与迷信是自然社会的双生子,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了的称科学,尚在解决中的称实践,没有解决而正在想方设法解决的称迷信,执著于探求为迷信,迷信中有科学性。当然,泥沙俱下而难免染有想象与主观执拗而导致偏离方向。道教的不断实践的思想是不违背科学的。道教中的偶像崇拜是一种象征,她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是道教思想的一种解读。

“纵观道教历史,道教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这是道教的民族性。正是这种民族性锻炼培养成了道教容纳百川的胸怀,所以道教对外来文化不排斥,而是择其善者为我所用。道教继承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思想,不墨守陈规,随时代的车轮而与时俱进。道教的这种优良传统思想,使道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序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道教主张虚无为本,无论怎样的适应都不能偏离或放弃根本,否则将在适应中失去自身,在灵活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道教为了适应社会而市场化,那么信仰将受到亵渎,道教不再神圣。当我们轻松地赞誉适应的时候,回眸张望我们的主张是否还在,是外壳在还是本根在?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教义与戒律是否还发挥着作用。“虚无为本”不是口头上说说玩的,而是要下大力气去实践它。

国家强盛,道教担当起仙道贵生强民的教化责任,国家衰弱或者受到异族入侵,道教担当起拯救民族的使命,这就是理智的又一种表现,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是实践的需要,也是道教思想文化服务现实的需要。“发扬道教教义的积极因素,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裨益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要求,是道教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亦是道教界的使命和责任。”[ 《新解道教格言·序言》王书献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一月版]道教的存在不光是为了自己,道教在适应的环境中有它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努力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前进,或者被推着前进。时下是社会兴旺的年代,道教也该进入兴旺时期,是文化“结晶”发出光亮的时候。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闵智亭道长道教思想窥见

    道教之音 张振国

    2014-05-09 13:01:15

    |
    闵智亭道长道教思想窥见
    |

    闵智亭1924年5月5日出生,河南人。1941年2月上华山出家修道,宗奉全真道华山派,先后挂单八仙宫、武汉长春观、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研习书画以及古琴。1985年到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知识专修班担任教学工作, 199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务委员。同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会长。 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并任全国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10月29日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一天,他对身边的弟子们说:“天上的太清宫已经修好了,神仙召我早日归位。”弟子们说:“师父,我们还太年轻,我们离不开你,道教也需要你。”闵智亭说:“天不假年,我应归去。”像精彩镜头回放一样,许多重大事情的记忆一幕幕展开:在世界宗教与和平大会上的祈祷、《中华道藏》发布会上的自豪与自信,与傅铁山谈笑风生,转而变为临终嘱托:“我羽化后,丧仪从简,把骨灰撒在华山、八仙宫,重阳宫,明圣宫。”

    2004年1月3日下午5点40分,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闵智亭的弟子目睹了一个奇迹――闵智亭盘腿打坐、羽化登仙。镇静自若,坦然成真,带着信仰与思想结束了他的驻世年轮。

    闵智亭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他留下的著作不多,仅有《全真正韵谱辑》、《五祖七真高道传》、《道教仪范》、《道教杂讲随笔》等道教专著,还有应邀提携而写就的序言。在这些著作中留下了他的思想,是极其可贵的。

    闵智亭大师纪念法会现场

    一、道教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道教思想是引领道教健康发展的灵魂,以杂而多端来评述道教,无疑是削弱了道教的神圣性,反之,将道教思想恣意哄抬到精神文明的顶峰,也是不切实际的。博大到应有尽有,将道教视为万能,这同样是削弱了道教的神圣性。“我以为,道教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道教把古先民万物有灵原始信仰、对祖先崇拜的鬼神信仰和老庄哲学思想融会于一予以继承和发扬,形成博大而系统的道教思想。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相信人通过修炼能够健康长寿而得道成仙;相信人能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会被奉祀为神。”[ 闵智亭《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序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万物有灵、鬼神信仰、老庄思想、儒墨之善、名法之要,都是中华文化,道教吸取了这些文化的精华培育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强化了神仙信仰,使道教信仰成为有理智的信仰。“有理智”说明还具有参考选择的余地,甚至是多次选择的可能。道教集合历史上百家之长、融汇于一。集百家之“一”,这不是1+1=2,不应该是>1而是<1,只有这个比一小的数字才能称得上结晶,我们姑且称之谓一。唯有这样理解,道教思想才不是大杂烩,采百家之长而组成的“一”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体,称之谓博大,不同内涵体现的思想互相支持而影响人的理智与情感,称之谓精深。道教文化集天文、地理、人文、神鬼于一体,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道教文化根柢说,这根柢就是根本,无有褒贬,旨在说明道教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是多方面反映中国人的特性与共性。道教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闵智亭将道教思想心仪为中华文化的结晶,提升了对道教思想的理性认知。道家时代的老庄列淮的理想社会是个人的向往的空想,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人追求大同、和平、平等、自由的向往。所以到了道教初创时期,人们就造作经书来宣扬、揭露社会不平等现实,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来争取平等自由幸福,去造统治者的反。[ 闵智亭《道教仪范》278页 中国道教学院编印]道教的精华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去矿留金而积淀起来的。

    有人认为,信仰是不讲理智的,讲理智的就不是信仰。信仰这东西信了就信了,没有什么理由。闵智亭认为“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表现在“通过修炼”、“ 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会被奉祀为神”,有功有德与修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道教徒的修养是建立在道教优良传统观念信仰上的自我完善道德、人格的修养,也就是道德操守的自我建設的修持作为。”[ 《道教杂讲随笔》闵智亭 引自网络]“具体說,道教的优良传统是重现实,重人生,不反对科学,力爭掌握生命的主动权,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在社會生活中,既不追求功利的入世,也不专注悲观的出世,而是牢牢掌握这兩种处世法來进行品德修养。”[  同上]生命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自然界的种种灾难的肆虐、种种病痛的折磨还常常毫不客气地威胁着热爱生命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不断地探求。如果把“重人生”狭隘地理解为“贪生怕死”,久而久之就会丧失生命的主动权。只有入世与出世相结合地对待人生,才会有逍遥与自在。这些都是理智的表现。思想活跃会导致信仰活跃,反之,思想僵化则信仰失之于理智,两者都不利于道教信仰的确立,它的理智是“中和”的,不温不燥的。“有理智”更突出了道教思想对信仰的调控与引导。西学东移后把科学与迷信对立起来,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把道教思想作为迷信来反对和清除,客观上反而制造了混乱。科学与迷信是自然社会的双生子,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了的称科学,尚在解决中的称实践,没有解决而正在想方设法解决的称迷信,执著于探求为迷信,迷信中有科学性。当然,泥沙俱下而难免染有想象与主观执拗而导致偏离方向。道教的不断实践的思想是不违背科学的。道教中的偶像崇拜是一种象征,她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是道教思想的一种解读。

    “纵观道教历史,道教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这是道教的民族性。正是这种民族性锻炼培养成了道教容纳百川的胸怀,所以道教对外来文化不排斥,而是择其善者为我所用。道教继承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思想,不墨守陈规,随时代的车轮而与时俱进。道教的这种优良传统思想,使道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序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道教主张虚无为本,无论怎样的适应都不能偏离或放弃根本,否则将在适应中失去自身,在灵活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道教为了适应社会而市场化,那么信仰将受到亵渎,道教不再神圣。当我们轻松地赞誉适应的时候,回眸张望我们的主张是否还在,是外壳在还是本根在?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教义与戒律是否还发挥着作用。“虚无为本”不是口头上说说玩的,而是要下大力气去实践它。

    国家强盛,道教担当起仙道贵生强民的教化责任,国家衰弱或者受到异族入侵,道教担当起拯救民族的使命,这就是理智的又一种表现,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是实践的需要,也是道教思想文化服务现实的需要。“发扬道教教义的积极因素,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裨益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要求,是道教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亦是道教界的使命和责任。”[ 《新解道教格言·序言》王书献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一月版]道教的存在不光是为了自己,道教在适应的环境中有它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努力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前进,或者被推着前进。时下是社会兴旺的年代,道教也该进入兴旺时期,是文化“结晶”发出光亮的时候。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