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正一天师道在当代的复兴与今后的发展(2)

道教之音 徐才金

2015-10-10 13:40:50

(二)

回顾正一天师道近 40 年来全面复兴的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四个方面成功的经验:

1、道教的复兴与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中国的历史,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到公元1949 年新中国成立,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整整 100 余年被侵略和蹂躏的悲惨史,在这100 多年里,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地里上,战火频仍,社会动荡,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咸丰十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付之一炬。甲午海战,清王朝北洋舰队全军复没,清政府不得不割让台湾,特别是 1937 年芦沟桥事变之后,大半个中国沦陷日寇之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种形势下,道教的衰亡自然也就不可幸免。此期的龙虎山天师道,一方面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因停止天师朝觐而与朝廷失去联系。61 代天师张仁晸只得云游于广东、浙江、四川一带。而 62 代天师张元旭在军阀混战之中,长期寓居上海,虽然与上海、江苏、浙江部分正一道士筹划成立“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提出“昌明道教,以维世道,以道为体,以法为明”的宗旨,但终因国运衰微,无果而终。63 代天师张恩溥于 1930 年江西苏区土地革命开始后逃往上海,与道教名宿陈撄宁李理山等筹划“上海市道教会”,印发了陈撄宁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然而在日寇入侵的铁蹄之下,后来又有三年内战,最后也只得追随蒋介石败退台湾。此期,道教正一派在江南的四大宗坛同样处于江河日下,阁皂山灵宝宗坛早已香火不继,茅山上清宗坛饱经战火,西山净明宗衰败不堪,只有韩守松道长少数几人苦苦支撑。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道教迎来了全面复兴的希望。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长达了 30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视宗教为异端,视道教的教义思想为“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道教依然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拨乱反正,加上近 30 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异军突起,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道教的命运随着国运昌隆而得以全面复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宗教的兴盛离不开国运的兴盛,同时也与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

2、道教的复兴离不开民间民众深厚的信仰基础。鲁迅先生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但这一句话都是一句大实话。因为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无论是持批判态度还是推崇的态度,最终的根柢依然扎根于中国民众之中。

道教文化的渊源,上可溯及伏羲、黄帝,其基本的教义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最高经典。两千多年以来,先秦诸子百家之说在中国民众中的巨大影响乃是根深蒂固的。正因如此,凡是中国人,其思想观念,言谈举止,生活习俗,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道教文化从上古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巫祝、傩舞及神仙信仰,丹道文化,民间祭祀等等,无不包容兼蓄,而民众的认同,民众的参与 ,正是道教传承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进入 20 世纪八十年代,道教在经过了近百年式微之后,正是民众的呼声,民众的力量,使道教复兴之路步入快车道。比如龙虎山天师府复建之初,大陆经济相对落后,百废待兴,台湾的正一弟子大多是自发地捐钱捐物,他们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碍,前来朝拜祖庭,为祖庭重建解囊相助。菲律宾华侨郭应嘉先生,出巨资为天师府内神像贴金,香港刘松飞道长捐助华表、仪门。在全国的许多地方,一大批被毁的宫观庙宇都是广大信众自发募捐兴建起来的。这种来自民间,民众的信仰基础,乃是道教得以复兴的最直接,最巨大的力量。

3、道教的复兴离不开新一代道门精英的努力 奋斗。古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道教经历二千年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每朝每代都有一批精英人物,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历了百年沉沦,道教正一派人材凋敝,硕果仅剩者唯陈撄宁,黎遇航,陈莲笙,汪月清等寥寥数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更是后继乏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黎遇航,陈莲笙等老道长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以有生之年为道教传承搜罗人材,培养出一大批新一代的道门精英。

在江西,由黎遇航道长亲自引荐,张继禹张金涛这两个天师后裔被选进中国道教学院学习。结业后,一个留在中道协工作,一人回到龙虎山天师府。张继禹道长在任江西省道协会长期间,对净明宗坛的复兴不遗余力,功德卓著。而张金涛道长则以非凡的毅力,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重建天师府,终于让天师府恢复了“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的风貌。

在江苏茅山,以袁志鸿杨世华为代表的新一代道门精英,承担起复兴上清宗坛之重任,不几年大见成效,今日之茅山,道炁氤氲,香火旺盛,宫观收入富甲一方。

在上海,由陈莲笙道长口传身授,精心培养,丁常云,史孝进,吉宏忠等一大批道门新秀,勇挑重担,弘扬道法,使上海成为了弘扬道教文化和发展海外交流的前沿窗口。另外,还有福建省的林舟谢荣增,安徽省的詹达礼,浙江应维贤,湖南周心寅,苏州张凤林,薄建华等,都在各自不同的上为道教的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浅议正一天师道在当代的复兴与今后的发展(2)

    道教之音 徐才金

    2015-10-10 13:40:50

    |
    浅议正一天师道在当代的复兴与今后的发展(2)
    |

    (二)

    回顾正一天师道近 40 年来全面复兴的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四个方面成功的经验:

    1、道教的复兴与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中国的历史,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到公元1949 年新中国成立,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整整 100 余年被侵略和蹂躏的悲惨史,在这100 多年里,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地里上,战火频仍,社会动荡,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咸丰十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付之一炬。甲午海战,清王朝北洋舰队全军复没,清政府不得不割让台湾,特别是 1937 年芦沟桥事变之后,大半个中国沦陷日寇之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种形势下,道教的衰亡自然也就不可幸免。此期的龙虎山天师道,一方面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因停止天师朝觐而与朝廷失去联系。61 代天师张仁晸只得云游于广东、浙江、四川一带。而 62 代天师张元旭在军阀混战之中,长期寓居上海,虽然与上海、江苏、浙江部分正一道士筹划成立“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提出“昌明道教,以维世道,以道为体,以法为明”的宗旨,但终因国运衰微,无果而终。63 代天师张恩溥于 1930 年江西苏区土地革命开始后逃往上海,与道教名宿陈撄宁李理山等筹划“上海市道教会”,印发了陈撄宁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然而在日寇入侵的铁蹄之下,后来又有三年内战,最后也只得追随蒋介石败退台湾。此期,道教正一派在江南的四大宗坛同样处于江河日下,阁皂山灵宝宗坛早已香火不继,茅山上清宗坛饱经战火,西山净明宗衰败不堪,只有韩守松道长少数几人苦苦支撑。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道教迎来了全面复兴的希望。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长达了 30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视宗教为异端,视道教的教义思想为“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道教依然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拨乱反正,加上近 30 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异军突起,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道教的命运随着国运昌隆而得以全面复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宗教的兴盛离不开国运的兴盛,同时也与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

    2、道教的复兴离不开民间民众深厚的信仰基础。鲁迅先生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但这一句话都是一句大实话。因为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无论是持批判态度还是推崇的态度,最终的根柢依然扎根于中国民众之中。

    道教文化的渊源,上可溯及伏羲、黄帝,其基本的教义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最高经典。两千多年以来,先秦诸子百家之说在中国民众中的巨大影响乃是根深蒂固的。正因如此,凡是中国人,其思想观念,言谈举止,生活习俗,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道教文化从上古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巫祝、傩舞及神仙信仰,丹道文化,民间祭祀等等,无不包容兼蓄,而民众的认同,民众的参与 ,正是道教传承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进入 20 世纪八十年代,道教在经过了近百年式微之后,正是民众的呼声,民众的力量,使道教复兴之路步入快车道。比如龙虎山天师府复建之初,大陆经济相对落后,百废待兴,台湾的正一弟子大多是自发地捐钱捐物,他们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碍,前来朝拜祖庭,为祖庭重建解囊相助。菲律宾华侨郭应嘉先生,出巨资为天师府内神像贴金,香港刘松飞道长捐助华表、仪门。在全国的许多地方,一大批被毁的宫观庙宇都是广大信众自发募捐兴建起来的。这种来自民间,民众的信仰基础,乃是道教得以复兴的最直接,最巨大的力量。

    3、道教的复兴离不开新一代道门精英的努力 奋斗。古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道教经历二千年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每朝每代都有一批精英人物,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历了百年沉沦,道教正一派人材凋敝,硕果仅剩者唯陈撄宁,黎遇航,陈莲笙,汪月清等寥寥数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更是后继乏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黎遇航,陈莲笙等老道长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以有生之年为道教传承搜罗人材,培养出一大批新一代的道门精英。

    在江西,由黎遇航道长亲自引荐,张继禹张金涛这两个天师后裔被选进中国道教学院学习。结业后,一个留在中道协工作,一人回到龙虎山天师府。张继禹道长在任江西省道协会长期间,对净明宗坛的复兴不遗余力,功德卓著。而张金涛道长则以非凡的毅力,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重建天师府,终于让天师府恢复了“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的风貌。

    在江苏茅山,以袁志鸿杨世华为代表的新一代道门精英,承担起复兴上清宗坛之重任,不几年大见成效,今日之茅山,道炁氤氲,香火旺盛,宫观收入富甲一方。

    在上海,由陈莲笙道长口传身授,精心培养,丁常云,史孝进,吉宏忠等一大批道门新秀,勇挑重担,弘扬道法,使上海成为了弘扬道教文化和发展海外交流的前沿窗口。另外,还有福建省的林舟谢荣增,安徽省的詹达礼,浙江应维贤,湖南周心寅,苏州张凤林,薄建华等,都在各自不同的上为道教的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