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形成的历史渊源(3)

道教之音 袁志鸿

2015-10-23 17:41:45

(三)、汉前文史记载信道奉道事实看天师道宗教方式的继承

战国的终结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8)“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帝赢政信神仙决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那个时代社会已形成的时尚,是大众普遍的精神追求,只是普通人不可能、也无条件象秦始皇那样铺张高调而已。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什么谓之“腊”呢?《史记》【索引】引《广雅》解释说:“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腊、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应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什么样的歌谣能引起秦始皇的注意而竟然改易年号呢?《史记》【集解】引《太元真人茅盈内纪》载说:“始皇三十一年(前215)九月庚子,盈曾祖父濛,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歌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在南方句曲山中,战国时有郭四朝、展上公、姜叔茂等人修道山中;秦始皇时期有修道之人李明真人隐欝岗深处,修玄洲之真,他曾为秦始皇入山时召见。

实际学道修仙之事战国前后已多有记传:“郭四朝者,周时燕人也;兄弟四人同学道,四朝居长,秦时得道来居句曲山。南所住处作塘遏涧水,令深基遮垣墉,今犹可识处。四朝乘小船游戏其中,每和舷而歌,”今有歌词四首留存,歌曰:其一“清池带灵岫,长林郁青葱;玄鸟藏幽野,悟言出从容;鼓楫乘神波,稽首希晨风;未获解脱期,逍遥林丘中。”歌词所称:“晨风谓上清玉晨之风,”而非谓其它意思。其二“浪神九垓外,研道遂全真;戢此灵凤羽,藏我华龙鳞;高举方寸物,万吹皆垢尘;顾哀朝生惠,孰尽汝车轮。”此歌词意谓人生之短暂,如朝生之惠菌。其三:“游空落飞飙,虚步无形方,圆景焕明霞,九凤唱朝阳,挥翮扇天津,掩霭庆云翔,遂造太微宇,挹此金梨浆,逍遥玄垓表,不存亦不亡。”此歌词意在表达豪迈高扬的心志和情操。其四:“驾歘舞神霄,披霞带九日,高皇齐龙轮,逐造北华室,神虎动琼林,香风合成一,开阖幽冥户,灵变玄灭迹。”又有“周太宾秦时道士也,同姜叔茂学道在句曲山,种五果五辛菜,货之以市丹砂,今山间多有韭薤即其遗种也。二人并得仙,太宾有才艺,善鼓琴,能弹独弦而八间和。”而鬼谷子的故事在中国社会更是影响更大!鬼谷子先生,是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据称他受道于老君,入云气山采药,合服得道,颜如少童,居青溪之鬼谷,因以为号;苏秦、张仪是他两个重要的学生,鬼谷先生教导他们说:“闻道易,修道难!二子世心未冥,以学游说,以适今时之宜,必得相其国矣,必不得相其死矣!若不惧之,当相传。”苏秦、张仪因受鬼谷先生之教,故能游学天下,合纵连横,各创一番轰轰烈烈之事业。据称鬼谷“先生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或曰鬼谷在嵩高之阳城也!”社会中至今都盛传鬼谷先生许多神异的事迹,国中多处地方都称有其隐居之“鬼谷洞”:江西龙虎山中也称有鬼谷先生隐居之鬼谷洞。以上事例可知秦王朝以前,学道修道之道教之风早已劲吹神州大地!

秦始皇的巡游求仙已广为史书记载,虽然多为政治的目的,但寻访神丹仙方的心愿也自是题中之意。那时围绕在始皇帝这位开创封建帝国第一帝面前的方士人物很多,山东的齐国人徐市,“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因此“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所谓“方士”也就是道士,时代不同称谓不一而已。在社会中群众性奉道修仙的方式也大有人在,代表性案例:北方在秦都咸阳的近旁华山之中,有茅濛奉道修神仙的事迹被文史载录;在江东南方地域,则有李明奉道修真于句曲山中。江东句曲山后称茅山,有山《志》曰:这位奉道修真于山中的李明真人就是秦始皇时期的人物,“始皇三十七年(前208)十月癸丑出游,十一月”后历云梦、九疑、钱塘、会稽,祠祭神明,“还诸山川,遂登句曲北垂山,”召隐修道士李明“埋白璧一双;”玉璧有“李斯刻璧,其文曰:‘始皇圣德,平章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璧。’始皇所履山川,皆礼以玉璧,不但句曲而已。”山《志》载录:“昔李明于此合神丹而升玄洲,水边今犹有处所,其地古名‘炼丹院’。”据此而论,秦始皇时期追慕神仙而信奉大道的道教修道信仰的方式,不仅为社会道教徒奉持而公开实践,并且得到当时的统治阶层欣赏认可和追慕。秦亡前后道文化在社会中影响已非常普遍,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发起农民起义利用道教方式发动群众,比如陈胜、吴广在被征调的群众中学鬼狐之鸣,学神明之呼称“大楚兴、陈胜王!”从而起义发起。

唐代终南山道宣和尚说:“今之道士,始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又说道教徒:“至寇谦之始,窃道士之号。”这种话说得尖刻而极端,国人也因之称道教自张陵始,我们道教徒也有跟着说“道教1800年”的话,真让人啼笑皆非!“黄老”不仅是道教徒信仰的思想基石,也是道教的方式体现,难以从道教中强行剥离。即是将天师道作为个案去分析,他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产物。天师道的产生自然有诸多社会历史的因素促成,这其中祖天师的家学源渊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家学的传承通过亲情薪火相续,这其中首先是后代传承前人的责任,在认识中后人为前人的成就而光荣和自豪!在这种基础上当然的学习、继承、研究、发扬光大。学习和研究使人放开眼界解放思想,于是认识自然地提升,事业更加地发展和精彩!笔者通过研讨认为:中国文化历史中产生的道教,其中许多教派形式,如果条件许可,几乎都可能形成家族袭传的教派,这其中天师道已经是客观事实;那么灵宝派,葛玄到葛洪,再传到葛巢甫;三茅派开始,是其祖茅濛在华山中修道,有了成就才使其孙辈茅盈效其风而修之,茅盈修成选句曲而隐,二位兄弟茅固、茅衷亦赴山同修,如果后辈衍续其风,亦可成家族道教;上清派早期传承至许氏,第三代真师许穆,传第四代宗师许翽,其子许黄民(字玄文)元兴三年(404)避京畿乱乃奉遗经入剡(西汉置剡县,三国吴移浙江嵊县),若非其变也可传承为家族型宗教;放宽了说,东汉末期的“太平道”,如果不行政治极端,只是为社会信众提供精神抚慰,传教布道行为正常,方式得当,也是有可能传承为家族式道教形式。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文化的渊源、时代的现实环境、以及家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东汉天师道的产生,至今绵延1800多年的历史,不断地适应社会客观现实的变化,以符合社会需要的内涵服务社会,和光同尘,一路走来,竖立起道教史上一个重要而划时代的里程碑,这其中有许多值得疏理和探讨的内涵。当代宗教提出“教风”建设,道教界疏理教派宗系,弄清楚道教传承之脉络,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最起码对道教徒“正信、正言、正行”,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拟写这篇探讨的文章。

(本文作者:袁志鸿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天师道形成的历史渊源(3)

    道教之音 袁志鸿

    2015-10-23 17:41:45

    |
    天师道形成的历史渊源(3)
    |

    (三)、汉前文史记载信道奉道事实看天师道宗教方式的继承

    战国的终结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8)“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帝赢政信神仙决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那个时代社会已形成的时尚,是大众普遍的精神追求,只是普通人不可能、也无条件象秦始皇那样铺张高调而已。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什么谓之“腊”呢?《史记》【索引】引《广雅》解释说:“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腊、亦曰‘腊’,秦更曰:嘉平,盖应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什么样的歌谣能引起秦始皇的注意而竟然改易年号呢?《史记》【集解】引《太元真人茅盈内纪》载说:“始皇三十一年(前215)九月庚子,盈曾祖父濛,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歌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在南方句曲山中,战国时有郭四朝、展上公、姜叔茂等人修道山中;秦始皇时期有修道之人李明真人隐欝岗深处,修玄洲之真,他曾为秦始皇入山时召见。

    实际学道修仙之事战国前后已多有记传:“郭四朝者,周时燕人也;兄弟四人同学道,四朝居长,秦时得道来居句曲山。南所住处作塘遏涧水,令深基遮垣墉,今犹可识处。四朝乘小船游戏其中,每和舷而歌,”今有歌词四首留存,歌曰:其一“清池带灵岫,长林郁青葱;玄鸟藏幽野,悟言出从容;鼓楫乘神波,稽首希晨风;未获解脱期,逍遥林丘中。”歌词所称:“晨风谓上清玉晨之风,”而非谓其它意思。其二“浪神九垓外,研道遂全真;戢此灵凤羽,藏我华龙鳞;高举方寸物,万吹皆垢尘;顾哀朝生惠,孰尽汝车轮。”此歌词意谓人生之短暂,如朝生之惠菌。其三:“游空落飞飙,虚步无形方,圆景焕明霞,九凤唱朝阳,挥翮扇天津,掩霭庆云翔,遂造太微宇,挹此金梨浆,逍遥玄垓表,不存亦不亡。”此歌词意在表达豪迈高扬的心志和情操。其四:“驾歘舞神霄,披霞带九日,高皇齐龙轮,逐造北华室,神虎动琼林,香风合成一,开阖幽冥户,灵变玄灭迹。”又有“周太宾秦时道士也,同姜叔茂学道在句曲山,种五果五辛菜,货之以市丹砂,今山间多有韭薤即其遗种也。二人并得仙,太宾有才艺,善鼓琴,能弹独弦而八间和。”而鬼谷子的故事在中国社会更是影响更大!鬼谷子先生,是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据称他受道于老君,入云气山采药,合服得道,颜如少童,居青溪之鬼谷,因以为号;苏秦、张仪是他两个重要的学生,鬼谷先生教导他们说:“闻道易,修道难!二子世心未冥,以学游说,以适今时之宜,必得相其国矣,必不得相其死矣!若不惧之,当相传。”苏秦、张仪因受鬼谷先生之教,故能游学天下,合纵连横,各创一番轰轰烈烈之事业。据称鬼谷“先生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或曰鬼谷在嵩高之阳城也!”社会中至今都盛传鬼谷先生许多神异的事迹,国中多处地方都称有其隐居之“鬼谷洞”:江西龙虎山中也称有鬼谷先生隐居之鬼谷洞。以上事例可知秦王朝以前,学道修道之道教之风早已劲吹神州大地!

    秦始皇的巡游求仙已广为史书记载,虽然多为政治的目的,但寻访神丹仙方的心愿也自是题中之意。那时围绕在始皇帝这位开创封建帝国第一帝面前的方士人物很多,山东的齐国人徐市,“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因此“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所谓“方士”也就是道士,时代不同称谓不一而已。在社会中群众性奉道修仙的方式也大有人在,代表性案例:北方在秦都咸阳的近旁华山之中,有茅濛奉道修神仙的事迹被文史载录;在江东南方地域,则有李明奉道修真于句曲山中。江东句曲山后称茅山,有山《志》曰:这位奉道修真于山中的李明真人就是秦始皇时期的人物,“始皇三十七年(前208)十月癸丑出游,十一月”后历云梦、九疑、钱塘、会稽,祠祭神明,“还诸山川,遂登句曲北垂山,”召隐修道士李明“埋白璧一双;”玉璧有“李斯刻璧,其文曰:‘始皇圣德,平章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璧。’始皇所履山川,皆礼以玉璧,不但句曲而已。”山《志》载录:“昔李明于此合神丹而升玄洲,水边今犹有处所,其地古名‘炼丹院’。”据此而论,秦始皇时期追慕神仙而信奉大道的道教修道信仰的方式,不仅为社会道教徒奉持而公开实践,并且得到当时的统治阶层欣赏认可和追慕。秦亡前后道文化在社会中影响已非常普遍,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发起农民起义利用道教方式发动群众,比如陈胜、吴广在被征调的群众中学鬼狐之鸣,学神明之呼称“大楚兴、陈胜王!”从而起义发起。

    唐代终南山道宣和尚说:“今之道士,始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又说道教徒:“至寇谦之始,窃道士之号。”这种话说得尖刻而极端,国人也因之称道教自张陵始,我们道教徒也有跟着说“道教1800年”的话,真让人啼笑皆非!“黄老”不仅是道教徒信仰的思想基石,也是道教的方式体现,难以从道教中强行剥离。即是将天师道作为个案去分析,他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产物。天师道的产生自然有诸多社会历史的因素促成,这其中祖天师的家学源渊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家学的传承通过亲情薪火相续,这其中首先是后代传承前人的责任,在认识中后人为前人的成就而光荣和自豪!在这种基础上当然的学习、继承、研究、发扬光大。学习和研究使人放开眼界解放思想,于是认识自然地提升,事业更加地发展和精彩!笔者通过研讨认为:中国文化历史中产生的道教,其中许多教派形式,如果条件许可,几乎都可能形成家族袭传的教派,这其中天师道已经是客观事实;那么灵宝派,葛玄到葛洪,再传到葛巢甫;三茅派开始,是其祖茅濛在华山中修道,有了成就才使其孙辈茅盈效其风而修之,茅盈修成选句曲而隐,二位兄弟茅固、茅衷亦赴山同修,如果后辈衍续其风,亦可成家族道教;上清派早期传承至许氏,第三代真师许穆,传第四代宗师许翽,其子许黄民(字玄文)元兴三年(404)避京畿乱乃奉遗经入剡(西汉置剡县,三国吴移浙江嵊县),若非其变也可传承为家族型宗教;放宽了说,东汉末期的“太平道”,如果不行政治极端,只是为社会信众提供精神抚慰,传教布道行为正常,方式得当,也是有可能传承为家族式道教形式。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历史文化的渊源、时代的现实环境、以及家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东汉天师道的产生,至今绵延1800多年的历史,不断地适应社会客观现实的变化,以符合社会需要的内涵服务社会,和光同尘,一路走来,竖立起道教史上一个重要而划时代的里程碑,这其中有许多值得疏理和探讨的内涵。当代宗教提出“教风”建设,道教界疏理教派宗系,弄清楚道教传承之脉络,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最起码对道教徒“正信、正言、正行”,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拟写这篇探讨的文章。

    (本文作者:袁志鸿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