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三教同玄思想叫——“极体利用”(2)

道教之音 王彤江

2016-03-24 10:59:01

一方面,李道纯认为:

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也。

有神则有感,神感动而生炁,即动而生阳也。炁聚而生精,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也。精化而有形,即静极而复动也。精炁相生性命立,身心判矣。炁运乎心,天道所以行也;精主乎身,地道所以立也。是知身心即两仪也,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也。

将“无极而太极”与“顺则生人”的虚化神、神化炁、炁生精的过程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李道纯又说:

返本则合乎于元虚,故曰:太极本无极也。修炼之士,运炁回还,周而复始,惟神不变,由其不变故运化无穷,攒簇五行者,神也。会合阴阳者,亦神也。神本虚也。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谓之返本还元。还元者,复归于无极。

将“太极本无极”与内丹学“逆则成仙”的“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次第结合在一起。

李道纯对于顺、逆问题得理解又是与体用问题相联系的。他说:

言其体,则五行同一太极;言其用,则五行各具一太极也。言其体返本还源也,言其用设施之广也。体者逆数也,用者顺数也,逆数知其所始,顺数知其所终。······逆顺相须,则始终不二;显微无间,则性理融通,是谓体用兼而合道也。

李道纯为达到“体用兼而合道”,在“极体”和“利用”之间建构了一个双向回环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极体”和“利用”的矛盾。李道纯的太极图以“○”表示太极,正是为了说明“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天道双向回环的过程。

有一种三教同玄思想叫——“极体利用”

李道纯对《太极图说》的援引是为阐述其内丹学的“极体利用”之道服务的,周敦颐则认为,在万物生成和演化过程中,“无极”是“太极”无有极至德表现,“无极”就是“太极”。他将自然宇宙观同儒家的仁义说结合起来,以天道立人道,来展现圣人贯通性命与天道的到的生命。与之相比较,李道纯的“无极”是就极体的向度而言的,“太极”是就利用的向度而言的。他将宇宙生成说与道教的内丹学结合起来解释《太极图说》,借以体现“极体”与“利用”的统一。

三、脱胎or涅槃?——李道纯对禅宗明心见性之旨的援引

内丹学在形成过程中即已吸收了禅宗的思想,无论是南宗的先命后性学说,还是北宗的先性后命理论,都已融会了禅宗的心性之学。李道纯引援禅宗明心见性之旨,对其理论与方法的融摄,仍然是为其“极体利用”之道服务的。他在内丹修炼次第上主张“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其中,“虚其心”体现了“极体”的向度,“保其身”体现了“利用”的向度。

有一种三教同玄思想叫——“极体利用”

李道纯认为道教的脱胎与佛教的涅槃就“极体”的向度而言并无分别,他说:

涅槃与脱胎,只是一个道理。脱胎者,脱去凡台也,岂非涅槃乎?知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墟,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

道教的归墟、还虚与佛教的归空都以真性的呈现为目标,因此,二者在这一过程中是可以会通的。故李道纯说:

以禅宗奥旨引证,观是书而熟玩其旨,曲求其旨,自然绝物我之殊,无异同之见也。

李道纯的《心经直指》中注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大智慧到彼岸”,希望借助《心经》这一“见性法门”,阐述其“极体”之旨。他认为《心经》全文,“自起初一句,至末后一句,都不出一个空字”。但李道纯在《心经直指》中,仍然对“利用”的向度作了发挥:

所谓无无明尽者,只是无明不起也。若尽无无则落顽空矣!丹书云:息念为养火,此之谓也。无明者,生死之根本,丹书云:念头起处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岂非生死之根本乎?

认为修行中若只重“极体”则容易落于顽空,故在“极体”之后,应以“念头起处”作为动静转换的枢纽,实现由“极体”向“利用”的过渡。

李道纯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也借鉴了禅宗的教法,运用机锋棒喝等手段帮助弟子开悟。这种教法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随处可见。他有时会以手中木杖开始:

升座上香祝语毕,师举拄杖云:道本无言,予亦不会多说,借这拄杖子,有时在予手中为体,有时在予手中为用,横按拄杖云,是体是用?良久又云:用则撑天拄地,这条拄杖神通莫测,妙用难量。

在这里,李道纯以木杖兼喻体用,仍然是为其表现“极体利用”之道服务的。相比较而言,在极体与利用之间,李道纯更强调“利用”的“神通莫测”、“妙用难量”。

李道纯有时又以手中拂尘说法:

今日既升座,借这拂子代吾说法,这个拂不是拂子,是惹闹,何以故?才拈起来便是翻祖师疑,便瞎众人眼,便要寻订斗,这个拂子通身都是口;这个拂子通身都是手;这个拂子通身都是眼;这个拂子神通莫测,变化无穷。竖起云:看有眼也无?敲一敲云:听有耳也无?掷下拂子云:咦!有神通也无?使者拈拂子与师,师曰:即此用离此用。良久又云:山河大地都在这拂子头上,森罗万象都在这拂子头上,三贤十圣都在拂子头上,尽大地人都在这拂子头上。摇拂子云:大众莫有不在拂子头上底么?便请出来相见,黄居士出云:雷发一声惊霹雳,震动满天星斗寒。上启吾师如何是一阳消息?师打圆象云:会么?黄曰:会。身中一阳又作么生?师振拂子喝一声。黄曰:直下承当。

在这里,李道纯以拂尘作为真性之喻,真性有体有用,其中“神通莫测,变化无穷”。他以振拂尘比喻真性的由体转用、由静转动的过程。

李道纯还仿照禅宗公案的形式,制作了大量道教公案,以明内丹修炼之旨。其弟子问“宝瓶里面养金鹅”如何解释,李道纯回答说:

宝瓶里面养金鹅,水中金也,炉中丹也。养金鹅,则是养圣胎也。圣胎成,如瓶中鹅子也。瓶破鹅出,世俗之常理也。鹅出而瓶不破,此脱胎之妙也。

在这里,他将“宝瓶养金鹅”这段禅宗公案转换为内丹修炼的理论,将圣胎比喻为金鹅,养圣胎比喻为养金鹅,宝瓶比喻为身体,脱去凡胎、炼神还虚比喻为“鹅出而瓶不破”。

李道纯一方面将岑和尚二鼠侵藤、文殊菩萨得子女定、两僧卷帘、夹山法身、洞山宝镜、赵州狗子有无佛性、三昧五位显诀等现成的禅宗公案,以道教义理进行解释,使之转化为道教公案;一方面又以《周易》、《老子》、《论语》中的语句,创作新的道教公案。比如李道纯在《道德会元》中解释老子之“道”时说:

道之可以道者,非真常之道也。夫真常之道,始于无始,名于无名。拟议即乖、开口即错。设若可道,道是甚么?即不可道,何以见道?可道又不是,不可道又不是,如何即是?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参学事毕。其或未然,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局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堪令巍巍地、活泼泼的、不与诸缘作对底到底是个什么?校堪来校堪去,校堪到校堪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是汗下,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

在这里,李道纯以“道”作为参究的话头,认为“道”是形而上的存在,难以用形而下的语言文字加以说明,只能通过智的直觉才能把握。这种参悟的方式,与临济宗的“看话禅”颇为类似。要参悟公案,须先产生疑情,于日日参究而不得的过程中,便可以转识成智,实现顿悟。

李道纯在《道德会元》中还创作了大量偈颂。他做偈颂的目的,是使人明白老子的道德之意与禅宗的明心见性之旨可以相互参同。如他在注释《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时,作颂曰:

说易非容易,言难却不难,个中奇特处,北斗面南看。

悟道是一种说容易不容易说难又不难的事情;由于道德形上特征,对道德把握不能以外在的逻辑的方式实现,只能通过内心的智的直觉。

李道纯虽然援引禅宗明心见性的理论和方法,但其立论的宗旨与禅宗并不完全一致。禅宗以明见自心本性、当下直超圆顿作为其心性修养的最终目标,这实际上只以“极体”为目标。李道纯则反对落于“顽空”,强调“虚极静笃”之后的“观化知复”,这实际上是拄杖“极体”与“利用”的统一。

(本文由道教之音根据李道纯三教同玄思想中的“极体利用”之道》整理,作者王彤江 文章略有删减,转载请注明来源)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有一种三教同玄思想叫——“极体利用”(2)

    道教之音 王彤江

    2016-03-24 10:59:01

    |
    有一种三教同玄思想叫——“极体利用”(2)
    |

    一方面,李道纯认为:

    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也。

    有神则有感,神感动而生炁,即动而生阳也。炁聚而生精,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也。精化而有形,即静极而复动也。精炁相生性命立,身心判矣。炁运乎心,天道所以行也;精主乎身,地道所以立也。是知身心即两仪也,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也。

    将“无极而太极”与“顺则生人”的虚化神、神化炁、炁生精的过程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李道纯又说:

    返本则合乎于元虚,故曰:太极本无极也。修炼之士,运炁回还,周而复始,惟神不变,由其不变故运化无穷,攒簇五行者,神也。会合阴阳者,亦神也。神本虚也。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谓之返本还元。还元者,复归于无极。

    将“太极本无极”与内丹学“逆则成仙”的“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次第结合在一起。

    李道纯对于顺、逆问题得理解又是与体用问题相联系的。他说:

    言其体,则五行同一太极;言其用,则五行各具一太极也。言其体返本还源也,言其用设施之广也。体者逆数也,用者顺数也,逆数知其所始,顺数知其所终。······逆顺相须,则始终不二;显微无间,则性理融通,是谓体用兼而合道也。

    李道纯为达到“体用兼而合道”,在“极体”和“利用”之间建构了一个双向回环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极体”和“利用”的矛盾。李道纯的太极图以“○”表示太极,正是为了说明“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天道双向回环的过程。

    有一种三教同玄思想叫——“极体利用”

    李道纯对《太极图说》的援引是为阐述其内丹学的“极体利用”之道服务的,周敦颐则认为,在万物生成和演化过程中,“无极”是“太极”无有极至德表现,“无极”就是“太极”。他将自然宇宙观同儒家的仁义说结合起来,以天道立人道,来展现圣人贯通性命与天道的到的生命。与之相比较,李道纯的“无极”是就极体的向度而言的,“太极”是就利用的向度而言的。他将宇宙生成说与道教的内丹学结合起来解释《太极图说》,借以体现“极体”与“利用”的统一。

    三、脱胎or涅槃?——李道纯对禅宗明心见性之旨的援引

    内丹学在形成过程中即已吸收了禅宗的思想,无论是南宗的先命后性学说,还是北宗的先性后命理论,都已融会了禅宗的心性之学。李道纯引援禅宗明心见性之旨,对其理论与方法的融摄,仍然是为其“极体利用”之道服务的。他在内丹修炼次第上主张“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其中,“虚其心”体现了“极体”的向度,“保其身”体现了“利用”的向度。

    有一种三教同玄思想叫——“极体利用”

    李道纯认为道教的脱胎与佛教的涅槃就“极体”的向度而言并无分别,他说:

    涅槃与脱胎,只是一个道理。脱胎者,脱去凡台也,岂非涅槃乎?知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墟,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

    道教的归墟、还虚与佛教的归空都以真性的呈现为目标,因此,二者在这一过程中是可以会通的。故李道纯说:

    以禅宗奥旨引证,观是书而熟玩其旨,曲求其旨,自然绝物我之殊,无异同之见也。

    李道纯的《心经直指》中注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大智慧到彼岸”,希望借助《心经》这一“见性法门”,阐述其“极体”之旨。他认为《心经》全文,“自起初一句,至末后一句,都不出一个空字”。但李道纯在《心经直指》中,仍然对“利用”的向度作了发挥:

    所谓无无明尽者,只是无明不起也。若尽无无则落顽空矣!丹书云:息念为养火,此之谓也。无明者,生死之根本,丹书云:念头起处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岂非生死之根本乎?

    认为修行中若只重“极体”则容易落于顽空,故在“极体”之后,应以“念头起处”作为动静转换的枢纽,实现由“极体”向“利用”的过渡。

    李道纯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也借鉴了禅宗的教法,运用机锋棒喝等手段帮助弟子开悟。这种教法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随处可见。他有时会以手中木杖开始:

    升座上香祝语毕,师举拄杖云:道本无言,予亦不会多说,借这拄杖子,有时在予手中为体,有时在予手中为用,横按拄杖云,是体是用?良久又云:用则撑天拄地,这条拄杖神通莫测,妙用难量。

    在这里,李道纯以木杖兼喻体用,仍然是为其表现“极体利用”之道服务的。相比较而言,在极体与利用之间,李道纯更强调“利用”的“神通莫测”、“妙用难量”。

    李道纯有时又以手中拂尘说法:

    今日既升座,借这拂子代吾说法,这个拂不是拂子,是惹闹,何以故?才拈起来便是翻祖师疑,便瞎众人眼,便要寻订斗,这个拂子通身都是口;这个拂子通身都是手;这个拂子通身都是眼;这个拂子神通莫测,变化无穷。竖起云:看有眼也无?敲一敲云:听有耳也无?掷下拂子云:咦!有神通也无?使者拈拂子与师,师曰:即此用离此用。良久又云:山河大地都在这拂子头上,森罗万象都在这拂子头上,三贤十圣都在拂子头上,尽大地人都在这拂子头上。摇拂子云:大众莫有不在拂子头上底么?便请出来相见,黄居士出云:雷发一声惊霹雳,震动满天星斗寒。上启吾师如何是一阳消息?师打圆象云:会么?黄曰:会。身中一阳又作么生?师振拂子喝一声。黄曰:直下承当。

    在这里,李道纯以拂尘作为真性之喻,真性有体有用,其中“神通莫测,变化无穷”。他以振拂尘比喻真性的由体转用、由静转动的过程。

    李道纯还仿照禅宗公案的形式,制作了大量道教公案,以明内丹修炼之旨。其弟子问“宝瓶里面养金鹅”如何解释,李道纯回答说:

    宝瓶里面养金鹅,水中金也,炉中丹也。养金鹅,则是养圣胎也。圣胎成,如瓶中鹅子也。瓶破鹅出,世俗之常理也。鹅出而瓶不破,此脱胎之妙也。

    在这里,他将“宝瓶养金鹅”这段禅宗公案转换为内丹修炼的理论,将圣胎比喻为金鹅,养圣胎比喻为养金鹅,宝瓶比喻为身体,脱去凡胎、炼神还虚比喻为“鹅出而瓶不破”。

    李道纯一方面将岑和尚二鼠侵藤、文殊菩萨得子女定、两僧卷帘、夹山法身、洞山宝镜、赵州狗子有无佛性、三昧五位显诀等现成的禅宗公案,以道教义理进行解释,使之转化为道教公案;一方面又以《周易》、《老子》、《论语》中的语句,创作新的道教公案。比如李道纯在《道德会元》中解释老子之“道”时说:

    道之可以道者,非真常之道也。夫真常之道,始于无始,名于无名。拟议即乖、开口即错。设若可道,道是甚么?即不可道,何以见道?可道又不是,不可道又不是,如何即是?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参学事毕。其或未然,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局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堪令巍巍地、活泼泼的、不与诸缘作对底到底是个什么?校堪来校堪去,校堪到校堪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是汗下,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

    在这里,李道纯以“道”作为参究的话头,认为“道”是形而上的存在,难以用形而下的语言文字加以说明,只能通过智的直觉才能把握。这种参悟的方式,与临济宗的“看话禅”颇为类似。要参悟公案,须先产生疑情,于日日参究而不得的过程中,便可以转识成智,实现顿悟。

    李道纯在《道德会元》中还创作了大量偈颂。他做偈颂的目的,是使人明白老子的道德之意与禅宗的明心见性之旨可以相互参同。如他在注释《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时,作颂曰:

    说易非容易,言难却不难,个中奇特处,北斗面南看。

    悟道是一种说容易不容易说难又不难的事情;由于道德形上特征,对道德把握不能以外在的逻辑的方式实现,只能通过内心的智的直觉。

    李道纯虽然援引禅宗明心见性的理论和方法,但其立论的宗旨与禅宗并不完全一致。禅宗以明见自心本性、当下直超圆顿作为其心性修养的最终目标,这实际上只以“极体”为目标。李道纯则反对落于“顽空”,强调“虚极静笃”之后的“观化知复”,这实际上是拄杖“极体”与“利用”的统一。

    (本文由道教之音根据李道纯三教同玄思想中的“极体利用”之道》整理,作者王彤江 文章略有删减,转载请注明来源)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