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3)

中国宗教学术网 姜生

2012-08-13 10:13:51

随着老子的进一步神化,过去对儒经加以横向穿凿附会的谶纬神学,面临淘汰和批判。这意味着,原始道教的宗教学说处于深刻转变之中。这种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从西汉后期以来谶纬对儒经的宗教化穿凿,转向对道家经典的回归和宗教化穿凿。一个比较突出的例证是通过对《老子》的“凿度”,来表达他们的“真圣道知”(见下)。公元184年前西部五斗米道首领张修所作[45]《老子想尔注》即可见这种思想。其对东汉流行的谶纬“邪文”“伪伎”的批判尤其尖锐:“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竟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46]“人等当欲事师,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耶伪伎巧,耶知骄奢者也。”[47]“世常伪伎,不知常意,妄有指书,故悉凶。”[48]“真道藏,耶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耶文?其五经半入耶,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耶耳。”[49]“今人无状,裁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至令后学者不复信道,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于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圣邪知,不绝‘真圣道知’也。”[50]

至此,老子已成为“太上老君”神;孔子则被神化为仙界真人(“太极上真公”,说见下文),两人地位大为不同,突出地反映了道教神学的发展及老子的崇高地位。“老君”则是对老子神化后的尊称。[51]

原始道教将老子神化后放在超越宇宙初始的更古远的大道君地位。按汉章帝时王阜所作《老子圣母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末分。[52]

《老子想尔注》则明确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奉为教主: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53]

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54]

汉画中出现的孔子见老子,表明当时人们相信老子是最高的道神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成仙之前,也曾往拜老子。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太上老君”的老子,已具有与西王母比肩而立的“常治昆仑”的崇高神格地位。而孔子及诸弟子拜见老子后均已成仙。按东汉末牟融《牟子理惑论》卷一:

道家云:尧、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

晋时阮籍撰《孔子诔》亦称孔子:

养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史作书;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

可能出于南北朝的道经《元始上真众仙记》,对原始道教的这种叙述,保存更为详细,盖其所本甚古,信其源于汉晋早期道书:

孔丘为太极上真公,治九嶷山。颜回受书,初为明泉侍郎,后为三天司真。七十二人,受名玄洲。门徒三千,不经北酆之门。[55]

汉画中孔子携众弟子往见老子的故事,乃表明在汉代道教的鬼界信仰结构中,人们相信,若死后能得拜见太上老君,“得道受书”,则将与普通人不同,可免受鬼官之考谪(对此南朝道教宗教家陶弘景认为,即使贤圣,死后亦不应如此特殊),而获升天成仙。按边韶《老子铭》,当时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历为圣者作师。”[56]老子乃成为历代圣者之师,非独为孔子师也。汉画中刻画为人师表的孔子携众弟子往拜老君,亦暗示死者,跟随圣人一同前往拜老君,乃得免鬼官之谪而可仙矣。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孔子携众弟子拜老子的画像,在汉画中往往被刻画得最显眼。如齐山出土的著名的“孔老相见”汉画像石(见图1),孔子身后跟随弟子20名;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上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中,孔子身后则绘颜渊、子张、子贡、子路、子游、子夏、闵子蹇、曾子、仲弓、曾赐、公孙龙、冉伯牛、宰我、冉求等28名弟子,盖为孔见老画像规模之最,可谓壮观。这套壁画中孔子28弟子各手捧竹简,表示从老子受道书而得道成仙[57](说见下文);上文所引陕西靖边杨桥畔东汉墓所出壁画(图7)中,孔门众弟子手中亦捧竹简,表明这些壁画的绘制者非常清楚地知道绘制此部分内容的用意。

前引《白虎通·辟雍》记时儒所造《论语谶》说“孔子师老聃”,而就在同时代的汉墓所暗示的另一种空间里(或者说在宗教的时空里),孔子带众弟子前往拜见的,实已是“老君”神。终生“不语怪、力、乱、神”[58]的孔子,在这里乃是死后往拜老子以受道书的“师表”。而老子则已是超越一切、永恒不朽的“道”的化身。据信成书不晚于延熹八年(165)的《老子变化经》中亦见老子说“吾变易身形,托死更生,周流四海,……愚者不知死复更生……”[59]这正是汉画盛行时期同时流行着的对于作为“老君”的老子的信仰。

当然,这种信仰也保存在其后的道教文献中。如葛洪《神仙传》中又将老子的身世神化:“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至南朝梁时,老子已化为多重神仙形象。按陶弘景《真灵位业图》[60],左位第9为“北极老子玄上仙皇”,第22为“太极上真公孔丘”;右位第33为“老聃”。第4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陶注:“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可见其时老君神位之崇高。

4、关于项橐的神格

在许多“孔子见老子”汉画中,项橐都会被画在两圣人之间。《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说:“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

及至东晋符朗《符子》,提出某种狭隘想法,以为孔子师项橐的说法会贬低孔子。唐代皮日休撰《文薮》卷七“无项託”条曰:“符朗著《符子》,言项託诋訿夫子之意者,以吾道将不胜于黄老。呜呼!孔子门,唯(回)称少,故仲尼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又曰:贤哉回也!叹其道与已促。固不足夫蔽之也。如託之年与回少远矣,託之智与回又远矣,岂仲尼不称之于其时耶?夫四科之外有七十子,七十子外有三千之徒,其人也有一善,仲尼未尝不称之,岂于项氏独掩其贤哉?必不然也。呜呼!项氏之有无,亦如乎庄周称盗跖渔父也,墨子之称墨尿娟婵也。岂足然哉!岂足然哉!”[61]

项橐在神仙世界的地位如何?目前所见的汉晋道教文献中,均未见有关项橐身份的叙述。平阴县出土的孔见老画像中,二人之间所刻稚童头部上方,有榜题:“太□诧”。[62]邢义田先生推断该稚童为项橐。[63]确实,此榜题为“大项诧”,诧即託,与橐字同音而借用。

当南朝梁陶弘景整理道门文献、编定神仙谱系而作《真灵位业图》之际,项橐在道教中的地位,终于在文献中浮现:“大项(名託)”,列在第三层左位的最末。根据项橐的这种神格地位,反过来思考此前汉画中常见的“孔子见老子”中的项橐形象和榜题,可以逻辑地推断,项橐在《真灵位业图》中的这种地位,乃是源于汉代以来道教的仙谱传承。

从这种神格地位的安排,可以发现,项橐在汉魏晋以迄南朝的道教神仙谱系中,地位相当崇高,其间必有相关的道教文献传播。其后文献不传,致后人无从而知。从陶弘景汇编《真诰》所作随文注释,可以看出其时道经的存佚问题已多。

五、拜老君“得道受书”,朝西王母于“昆仑之阙”:严密的死者升仙仪轨

与“孔子见老子”画像同时往往可见西王母画像,或者出现暗示西王母背景的某种符号。这是由当时的墓葬宗教仪式所决定的,而且“孔见老”、“西王母”两种图像,由下而上呈现递升性层级式分布关系,表达着死者在死后世界须经历之仪式过程的不同步骤。

1、“见老君则年命延长”:死者往拜老君受道书

《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这意味着,得见老君即表示“得道”。而见过老君、得授道书(即“得道”——成仙的前提)后,还要去朝见西王母。

《老子中经》排列了五十五个位格的道教神仙,要如:

第一神仙:上上大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元气是耳。

第二神仙:无极太上元君者,道君也。

第三神仙:东王父者,青阳之元气也,万神之先也。

第四神仙: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

第五神仙:道君者,一也,皇天上帝中极北辰中央星是也。

第六神仙:老君者,天之魂也,自然之君也。[64]

……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3)

    中国宗教学术网 姜生

    2012-08-13 10:13:51

    |
    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3)
    |

    随着老子的进一步神化,过去对儒经加以横向穿凿附会的谶纬神学,面临淘汰和批判。这意味着,原始道教的宗教学说处于深刻转变之中。这种转变的主要特征是从西汉后期以来谶纬对儒经的宗教化穿凿,转向对道家经典的回归和宗教化穿凿。一个比较突出的例证是通过对《老子》的“凿度”,来表达他们的“真圣道知”(见下)。公元184年前西部五斗米道首领张修所作[45]《老子想尔注》即可见这种思想。其对东汉流行的谶纬“邪文”“伪伎”的批判尤其尖锐:“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竟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46]“人等当欲事师,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耶伪伎巧,耶知骄奢者也。”[47]“世常伪伎,不知常意,妄有指书,故悉凶。”[48]“真道藏,耶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耶文?其五经半入耶,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耶耳。”[49]“今人无状,裁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至令后学者不复信道,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于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圣邪知,不绝‘真圣道知’也。”[50]

    至此,老子已成为“太上老君”神;孔子则被神化为仙界真人(“太极上真公”,说见下文),两人地位大为不同,突出地反映了道教神学的发展及老子的崇高地位。“老君”则是对老子神化后的尊称。[51]

    原始道教将老子神化后放在超越宇宙初始的更古远的大道君地位。按汉章帝时王阜所作《老子圣母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末分。[52]

    《老子想尔注》则明确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奉为教主: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53]

    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54]

    汉画中出现的孔子见老子,表明当时人们相信老子是最高的道神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成仙之前,也曾往拜老子。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太上老君”的老子,已具有与西王母比肩而立的“常治昆仑”的崇高神格地位。而孔子及诸弟子拜见老子后均已成仙。按东汉末牟融《牟子理惑论》卷一:

    道家云:尧、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

    晋时阮籍撰《孔子诔》亦称孔子:

    养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史作书;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

    可能出于南北朝的道经《元始上真众仙记》,对原始道教的这种叙述,保存更为详细,盖其所本甚古,信其源于汉晋早期道书:

    孔丘为太极上真公,治九嶷山。颜回受书,初为明泉侍郎,后为三天司真。七十二人,受名玄洲。门徒三千,不经北酆之门。[55]

    汉画中孔子携众弟子往见老子的故事,乃表明在汉代道教的鬼界信仰结构中,人们相信,若死后能得拜见太上老君,“得道受书”,则将与普通人不同,可免受鬼官之考谪(对此南朝道教宗教家陶弘景认为,即使贤圣,死后亦不应如此特殊),而获升天成仙。按边韶《老子铭》,当时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历为圣者作师。”[56]老子乃成为历代圣者之师,非独为孔子师也。汉画中刻画为人师表的孔子携众弟子往拜老君,亦暗示死者,跟随圣人一同前往拜老君,乃得免鬼官之谪而可仙矣。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孔子携众弟子拜老子的画像,在汉画中往往被刻画得最显眼。如齐山出土的著名的“孔老相见”汉画像石(见图1),孔子身后跟随弟子20名;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上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中,孔子身后则绘颜渊、子张、子贡、子路、子游、子夏、闵子蹇、曾子、仲弓、曾赐、公孙龙、冉伯牛、宰我、冉求等28名弟子,盖为孔见老画像规模之最,可谓壮观。这套壁画中孔子28弟子各手捧竹简,表示从老子受道书而得道成仙[57](说见下文);上文所引陕西靖边杨桥畔东汉墓所出壁画(图7)中,孔门众弟子手中亦捧竹简,表明这些壁画的绘制者非常清楚地知道绘制此部分内容的用意。

    前引《白虎通·辟雍》记时儒所造《论语谶》说“孔子师老聃”,而就在同时代的汉墓所暗示的另一种空间里(或者说在宗教的时空里),孔子带众弟子前往拜见的,实已是“老君”神。终生“不语怪、力、乱、神”[58]的孔子,在这里乃是死后往拜老子以受道书的“师表”。而老子则已是超越一切、永恒不朽的“道”的化身。据信成书不晚于延熹八年(165)的《老子变化经》中亦见老子说“吾变易身形,托死更生,周流四海,……愚者不知死复更生……”[59]这正是汉画盛行时期同时流行着的对于作为“老君”的老子的信仰。

    当然,这种信仰也保存在其后的道教文献中。如葛洪《神仙传》中又将老子的身世神化:“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至南朝梁时,老子已化为多重神仙形象。按陶弘景《真灵位业图》[60],左位第9为“北极老子玄上仙皇”,第22为“太极上真公孔丘”;右位第33为“老聃”。第4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陶注:“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可见其时老君神位之崇高。

    4、关于项橐的神格

    在许多“孔子见老子”汉画中,项橐都会被画在两圣人之间。《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说:“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

    及至东晋符朗《符子》,提出某种狭隘想法,以为孔子师项橐的说法会贬低孔子。唐代皮日休撰《文薮》卷七“无项託”条曰:“符朗著《符子》,言项託诋訿夫子之意者,以吾道将不胜于黄老。呜呼!孔子门,唯(回)称少,故仲尼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又曰:贤哉回也!叹其道与已促。固不足夫蔽之也。如託之年与回少远矣,託之智与回又远矣,岂仲尼不称之于其时耶?夫四科之外有七十子,七十子外有三千之徒,其人也有一善,仲尼未尝不称之,岂于项氏独掩其贤哉?必不然也。呜呼!项氏之有无,亦如乎庄周称盗跖渔父也,墨子之称墨尿娟婵也。岂足然哉!岂足然哉!”[61]

    项橐在神仙世界的地位如何?目前所见的汉晋道教文献中,均未见有关项橐身份的叙述。平阴县出土的孔见老画像中,二人之间所刻稚童头部上方,有榜题:“太□诧”。[62]邢义田先生推断该稚童为项橐。[63]确实,此榜题为“大项诧”,诧即託,与橐字同音而借用。

    当南朝梁陶弘景整理道门文献、编定神仙谱系而作《真灵位业图》之际,项橐在道教中的地位,终于在文献中浮现:“大项(名託)”,列在第三层左位的最末。根据项橐的这种神格地位,反过来思考此前汉画中常见的“孔子见老子”中的项橐形象和榜题,可以逻辑地推断,项橐在《真灵位业图》中的这种地位,乃是源于汉代以来道教的仙谱传承。

    从这种神格地位的安排,可以发现,项橐在汉魏晋以迄南朝的道教神仙谱系中,地位相当崇高,其间必有相关的道教文献传播。其后文献不传,致后人无从而知。从陶弘景汇编《真诰》所作随文注释,可以看出其时道经的存佚问题已多。

    五、拜老君“得道受书”,朝西王母于“昆仑之阙”:严密的死者升仙仪轨

    与“孔子见老子”画像同时往往可见西王母画像,或者出现暗示西王母背景的某种符号。这是由当时的墓葬宗教仪式所决定的,而且“孔见老”、“西王母”两种图像,由下而上呈现递升性层级式分布关系,表达着死者在死后世界须经历之仪式过程的不同步骤。

    1、“见老君则年命延长”:死者往拜老君受道书

    《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这意味着,得见老君即表示“得道”。而见过老君、得授道书(即“得道”——成仙的前提)后,还要去朝见西王母。

    《老子中经》排列了五十五个位格的道教神仙,要如:

    第一神仙:上上大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元气是耳。

    第二神仙:无极太上元君者,道君也。

    第三神仙:东王父者,青阳之元气也,万神之先也。

    第四神仙: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

    第五神仙:道君者,一也,皇天上帝中极北辰中央星是也。

    第六神仙:老君者,天之魂也,自然之君也。[64]

    ……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